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黎巴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导航搜索
黎巴嫩共和国
阿拉伯语
通称:黎巴嫩
黎巴嫩国旗黎巴嫩国徽
自然地理(实际管辖区)
面积
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世界第166名
水域率:1.8%
首都贝鲁特
最大行政区阿布达比迪特
最大城市贝鲁特
最长河流希瓦纳斯
最大湖泊风行遮
时区UTC+3
人民生活
人口以下资讯是以2008估计
总人口:4,224,000人(世界第126名
人口密度:404/km2(世界第25名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官方文字阿拉伯语
主要节日独立日:1943年11月22日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行驶
政治文化
国家领袖
国家元首总统):米歇尔·苏莱曼
政府首脑总理):纳吉布·米卡提
经济实力
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3年估计
0.745(第72名)-高
货币单位黎巴嫩镑(LBP)
其他资料
国家象征黎巴嫩雪松
国家代码LBN
国际域名缩写.lb
国际电话区号+961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阿拉米语:;英文:Republic of Lebanon),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目录
[隐藏]
1 历史1.1 内战及内战之后
1.2 雪松革命
1.3 2006年以黎冲突
1.4 巴里德河冲突
1.5 2008年内乱
2 政治
3 行政区划
4 地理
5 人口5.1 人口推算
5.2 宗教
6 军事
7 经济
8 文化8.1 饮食
9 旅游
10 外部连接
11 参考文献
历史[编辑]
主条目:黎巴嫩历史
腓尼基和贸易路线的地图
1937年以前,在法国授权下,叙利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图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于1975年-1990年间内战时期被破坏的建筑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爆发内战。叙利亚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1989年10月,伊、基两派议员达成“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政治权力。1990年,黎内战结束。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爆发冲突,8月14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701号决议,双方实现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举行第十四届议会选举,萨阿德·哈里里被任命为总理并于11月9日组成新一届内阁。
内战及内战之后[编辑]
1983年,贝鲁特,兵营遭到轰炸。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结束内战,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真主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但边境地区舍巴农场(Shebaa)的所属权仍有争议。真主党宣称它不会停止军事行动直到这一地区获得解放。
雪松革命[编辑]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遇刺身亡。
刺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达100万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媒体称之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刺杀事件。由于叙利亚在黎巴嫩开展广泛的军事和情报行动,而且哈里里与大马士革就叙利亚支持修订宪法以延长埃米尔·拉胡德总统的任期一事颇有嫌隙,后亲西方的“3月14日联盟”领导人指控叙利亚是这起刺杀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亲阿拉伯的“3月8日联盟”、真主党和叙利亚官员)则宣称这起刺杀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马萨德(Mossad)所为,意在破坏黎巴嫩的稳定。
联合国安理会于2005年4月7日一致通过了1595号决议,呼吁对拉菲克·哈里里刺杀事件进行调查。初步调查结果“梅利斯(Mehlis)报告”于10月20日正式公布,报告称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参与了这次刺杀事件。最终在国际压力下,叙利亚被迫从黎巴嫩撤出1.5万人的军队,结束对黎巴嫩长达三十年的占领。4月26日,所有叙利亚正规军都已经撤离。哈里里刺杀事件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针对众多亲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杀事件。
2006年以黎冲突[编辑]
黎巴嫩的联合国部队
主条目:2006年以黎冲突
2006年7月12日,为了转移以军的注意力,真主党向以色列边境城镇发射了火箭弹,然后对在以色列边境巡逻的两辆悍马装甲车发射了反坦克导弹。两辆悍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伤,3人死亡,另外2人被绑架到黎巴嫩。在以军以失败告终的一次营救行动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袭造成其民用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包括贝鲁特机场),此后,以军地面部队又进入了真主党控制的地区。在至少962次袭击中,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万枚集束炸弹,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3天中投放的,当时以军知道和解即将达成。在以色列,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3970枚火箭弹,大部分都是向城区发射的。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2006年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了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被绑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关押了2年,期间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真主党归还了他们的遗体以换取活着的真主党战俘。
巴里德河冲突[编辑]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为??? ??????,意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距的黎波里约16公里。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营地及周边地区。巴里德河流过营地南部,营地因此得名。1949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建立了这个营地,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严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民。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巴勒斯坦营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炸。
巴里德河营地成为了黎巴嫩军队与法塔赫交战的中心。营地一方面被团团包围,一方面又遭到严重轰炸。据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估计,双方的战斗摧毁了营地中85%的住所使人们无法居住,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多达4万名营地居民被迫逃离,许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满为患的巴达维营地。
在这场黎巴嫩部队与受基地组织影响的法塔赫之间的战斗中,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击队员和47名平民丧生。该地区的重建基金很难到位,流离失所的难民生活艰辛。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巴勒斯坦红新月会以及黎巴嫩红十字会帮助疏散难民营中的人并为他们提供医疗用品和基本食物
2008年内乱[编辑]
2007年11月24日埃米尔·拉胡德的总统任期结束,反对派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分权协议,就拒绝为继任者投票,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总统。由于政府宣布真主党的通信网络为非法,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黎巴嫩内战结束以来最糟糕的内乱。据《每日之星》报道,这次暴力事件险些使黎巴嫩再次卷入内战,而黎巴嫩政府则称之为一场有预谋的政变。至少62人在冲突中死亡。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经过5天的谈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了战斗。根据协议,双方都同意选举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为总统,并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反对党拥有否决权,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协议标志着反对党的胜利,他们在组阁、真主党通讯网络以及机场安全主管方面赢得了对方让步,增加了其政治筹码。
政治[编辑]
黎巴嫩总统是黎巴嫩的国家元首,传统上由基督教马龙派军人担任,黎巴嫩总理是黎巴嫩的政府首脑。黎巴嫩是议会民主制国家,有260个政党,力量分散,加上为平衡各党派利益而采取比例代表制,无政党占绝对优势。主要政党有:
黎巴嫩长枪党:1936年11月成立,基督教马龙派政党,亲西方。
真主党1982年成立,伊斯兰教什叶基本教义派政党,亲伊朗叙利亚,支持消灭以色列,在南部有很大势力。
行政区划[编辑]
首都钟塔
海港城市朱拜勒
主条目:黎巴嫩行政区划
黎巴嫩2003年后,黎全国分为贝鲁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区、贝卡、阿卡尔、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纳巴蒂亚等8个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 首都贝鲁特(Beirut),约150万人,占黎全国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的巴黎”。
黎巴嫩行政区划包括6个省(括号内为首府):
贝鲁特省贝鲁特
黎巴嫩山省巴卜达
北部省的黎波里
贝卡省扎赫勒
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
南部省赛达
地理[编辑]
黎巴嫩地图
主条目:黎巴嫩地理
黎巴嫩位于西亚地区。毗邻地中海,拥有225公里(140英里)长的海岸线,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接壤。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绵延375公里(233英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长为79公里(49英里)。在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中有一块与叙利亚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但边界已由联合国划定。
黎巴嫩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地形,只有沿海狭长海岸线上和贝卡谷地较为平坦,这些地区对黎巴嫩的农业非常重要。
黎巴嫩是地中海气候。在沿海地区,冬季一般是温和湿润,而夏季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约900毫米,山地可达2000毫米左右。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温度通常低于零点,冬季有时有大雪。与周边地区相比,大部分黎巴嫩地区每年会获得相对较大的降雨量,黎巴嫩的东北部某些地区由于西部山区的高峰拦截了来自地中海的雨云而降水较少。
在古时代,黎巴嫩的大森林里有很多黎巴嫩雪松,该国的国徽上就有这种植物。然而,几个世纪的雪松贸易已经耗尽该国的一度繁茂的雪松资源。
人口[编辑]
黎巴嫩主体民族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大多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占95%,另外亚美尼亚人约占4%;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英语。2008年统计,黎全国人口约410万(不包括长期滞留黎巴嫩的约50万巴勒斯坦难民),其中约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贝鲁特和黎巴嫩山区两省,另一半分布在其他六省。目前黎人口中,基督徒约占40%,穆斯林约占59%。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黎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裔人口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国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占大多数,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华人在黎巴嫩极少。
人口推算[编辑]
年份联合国,2010年预计[1]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预计[2]
20204,617,0004,459,000
20304,713,0004,512,000
20404,655,0004,498,000
20504,414,0004,389,000
20604,211,000
20704,113,000
20804,090,000
20903,989,000
21003,870,000
宗教[编辑]
基督教:黎巴嫩的基督教历史非常悠久,独立前基督徒曾经占据其总人口的多数,约53%。但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战乱频繁以及黎巴嫩基督徒的高移民率和少子化现象,其人口现在只占国内总人口的40%了。其中包括马龙派天主教、希腊正教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宗徒教会和叙利亚正教等各教派。教会使用的语言包括希腊语阿拉米语亚美尼亚语和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伊斯兰教不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但由于近年来穆斯林家庭的生育率非常高以及巴勒斯坦人的涌入,其人口现在已经增加到占国内总人口约59%。其中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和独立的德鲁兹派
犹太教:犹太教徒占黎巴嫩总人口的近1%,其中多数属犹太教正统派。
军事[编辑]
黎军的M113(2008)
黎军装甲车掩体
黎巴嫩军事实力较弱,无法有效对抗南方强邻以色列
兵力:约40000人。
装备武器:前苏联坦克、美国越战时型号的直升机等。
经济[编辑]
黎巴嫩手工木匠业
Bteghrine市
Fakiha城
矿产贫乏,工业基础薄弱,以加工业为主,农业并不发达,水果和蔬菜是主要农产品,粮食靠进口,商业和服务业为经济主导。交通以海、空运为主,人均汽车拥有数量居世界前列。
黎巴嫩的城市居民以他们的商业企业而闻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黎巴嫩海外移民在全球建立了他们的商业网络。因而从海外黎巴嫩人寄给他们国内亲戚的汇款总共有56亿美元之多,占黎巴嫩经济的五分之一,黎巴嫩国内有很多的熟练工人,其数量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能与众多的欧洲国家相媲美,并且它也是在所有阿拉伯语国家中比例最高的。
尽管黎巴嫩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它的可耕地面积比例是阿拉伯语国家中最高的,但它的农业规模却并不是很大,在黎巴嫩,农业是最不引人关注的行业,它只吸引了全国12%的劳动力,在国家GDP的贡献大约是11.7%,同样排在所有产业的最后一名。主要农产品包括苹果、桃子、柠檬
黎巴嫩的工业主要限于小型商务活动如重新装配和包装进口零部件。2004年,从事工业的劳动人口占所有黎巴嫩劳动人员的26%,排在第2位。在GDP贡献率方面也排第2,占总GDP的21%。
作为汇聚了宜人的气候、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地标建筑和世界遗产的景点,不断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来到黎巴嫩,此外,黎巴嫩严格的金融保密政策和资本主义经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其在阿拉伯国家中已不再处于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繁荣的旅游业和银行业务活动自然使服务业成为黎巴嫩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因为有众多的工作机会,大半的黎巴嫩劳动力(接近65%)获得了服务业的雇佣,因而,每年的GDP贡献率约为67.3%(粗略的总计),然而仅仅依靠旅游业银行业使其经济更易于受到政治不稳定的冲击。
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以实质计算)[3]
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90200020052011
国内生产总值改变(以实质计算)12.2%4.7%2.4%30.3%57.0%67.7%2.6%2.4%1.5%0.6%36.8%6.5%8.5%4.6%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目前的值)89311321423118652710051091127415261470100622014889892111109
文化[编辑]
饮食[编辑]
黎巴嫩人的主食是鸡肉、羊肉及蔬菜,他们有六成菜式都以蔬菜为主。一切讲求“纯净”,是黎巴嫩菜的最大特色,所有烹调的材料和调味料都以新鲜做前提。而所谓“纯净”,就是由内至外的天然与洁净。蔬菜是新鲜购入的,而肉类则首选羊肉,因为是素食动物,而且只吃干净的青草,所以黎巴嫩人认为羊是最洁净的动物。 黎巴嫩的食品比较少中东回教色彩,相反,旅客可吃到其他国家的美食。黎巴嫩的大型餐厅提供法式、意式或美式西餐和中餐,也提供品种繁多的本地菜肴。
旅游[编辑]
世界遗产巴勒贝克
黎巴嫩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罗马遗址巴勒贝克,它堪称黎巴嫩的“长城”。拥有7000年人类连续居住历史的比布鲁斯是腓尼基22个字母的诞生地,贝比洛斯的海港是一个融古代风情和现代浪漫为一体的海港小镇,而几千年不断修建的海边城堡遗址又印证着历史的辉煌。贝特丁宫是典型的阿拉伯皇宫,其名称的意思为“信仰之家”。这个欧洲人帮助建于19世纪初的古老皇宫展现了极高的阿拉伯建筑造诣,而且也收藏了大量的古老的马赛克。夏季来黎巴嫩旅游,不应该不去雪松山卡迪沙圣谷,寻找一下国旗上那棵雪松的原形,探寻一些谷地里面隐居的圣人。南部两个主要城市赛义达十字军海上城堡内部结构险峻,而提尔亦有一望无际的沙滩。
外部连接[编辑]
百媚黎巴嫩
参考文献[编辑]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0调整
^International Programs – U.S. Census Bureau. Census.gov. [4 November 2011].
^ Source: IMF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显示▼
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
显示▼
阿拉伯世界
显示▼
亚洲的国家和地区
显示▼
亚洲各国家地区
显示▼  国际组织成员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黎巴嫩&oldid=28874478
4个分类地中海联盟成员国
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
亚洲国家
黎巴嫩
1个隐藏分类:含有阿拉伯语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新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变种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黎巴嫩|列国志
黎巴嫩真主党最高头目遇袭身亡,曾涉嫌暗杀黎前总理
世界地图变迁史—亚洲黎巴嫩
2006年黎以冲突
黎巴嫩:“中东明珠”是如何滑向内战深渊的?
黎巴嫩真主党:如何从小卡拉米到反以急先锋? | 循迹晓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