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次纳妾的顾炎武 为何晚年劝朋友不要纳妾

顾炎武

纳妾,在今天的时代语境和道德规范中,无疑是一个不被认可的行为。也许正是如此,我们阅读顾炎武先生卷帙浩繁的著作,关注其经世致用的学问,却很少研究他的婚姻生活,对他先后三次纳妾,更讳莫如深。那么,顾炎武该不该纳妾?为什么要纳妾?纳妾于他二十五年的北游生涯究竟意义何在?我们今天又该如何作出评价?

像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顾炎武十九岁就结婚了。元配王氏是太仓人。王家本是江南著姓望族,先祖王锡爵曾于明万历十二年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王氏嫁给顾炎武以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多年来一直未有生养。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四十五岁的顾炎武离家北上,她不便跟随,留在昆山操持家务。

显然是想要有一个儿子,三十三岁时,顾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曾纳妾戴氏。戴氏本是一个秦淮女,标致自不必说。然而成亲以后,竟仍然没有生养。顾炎武难免大失所望,他把戴氏安置在清江浦(今淮安),自己只身生活在南京。这个过程并不长,随着弘光小朝廷的灭亡,他重又回到昆山。

三十七岁时,顾炎武又纳妾韩氏。纳妾,依然是为了让自己有后代。韩氏是吴江县八坼镇人,相貌并不出众,却为人贤淑。婚后第二年,果然生养了一个儿子诒榖,小名林元。中年得子,顾炎武的高兴难以言喻,只盼望诒榖长大后传承自己的事业,哪想到,这孩子体质很差,刚满四岁就病逝了。独生儿子的死,给顾炎武打击不少。他想,转眼间自己就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些年为抗清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说是有家,却等于无家。没有儿子,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将来有谁能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呢?

顾炎武心里很清楚,人到中年,离开家乡,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北方,不仅衣食住行会有很大的不便,或许还可能遇到其他不测。世事动荡,一切都难以预测。但,为了实践自己的远大志向,哪怕有再多的困难,他也等闲视之,决不后退。

北上后,他接受了几位朋友的安排,把山东作为自己“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第一站。接着又去往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资料图

康熙五年,顾炎武由汾州来到太原,造访傅山。当时,著名学者朱彝尊、屈大均也正好来拜访傅山,彼此得以相识,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五年后,五十九岁的顾炎武第三次去松庄会见傅山,他伸出腕臂,让傅山给自己诊脉。傅山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学者,是书法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他说,你虽然年近花甲,却是“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身体依然很健康。凭你的身体,还可以生儿子呀!

一句话,说到了顾炎武的心里。傅山建议他再纳一房妾,还给他写了一份医嘱。医嘱云:“君子甚至爱气而谨于房。是故新壮者十日而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大衰者以月当新壮之日,而上与天同节矣。”

很快,顾炎武便纳了一个小妾。小妾性格温柔,侍奉也很细致小心。

然而,就这样过了两三年,他发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得愈来愈差,整天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来。坐在那儿编书、写书,眼睛看出去昏蒙蒙的一片,耳朵也嗡嗡作响。最要命的是脑子变迟钝了,不像从前那样下笔千言。他一心想得到的儿子,小妾偏偏没有给他。顾炎武非常后悔,写了一篇《规友人纳妾书》,责骂傅山不该开这么大的玩笑,劝自己纳妾:“怎么有劝六十岁老人娶妾,还可以称为君子的?”

顾炎武终于醒悟,自己这一辈子是不可能有儿子了。于是他决定悬崖勒马,立即把小妾嫁出去,同时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过自在的日子。这时候,他才想起,傅山是给过自己一份医嘱的。

这段学者私生活的小插曲,耐人寻味。

顾炎武离开松庄,定居于陕西华阴。后来,他又去过几次山西,但都没有再拜见自己所敬慕的兄长和挚友傅山,只是在信札与文章里,表达了彼此深厚的情谊。

后来,他的学生潘耒考虑到老师年迈无子,又不能没人照顾,提议把族中的衍生从江南请来,作为顾炎武的嗣子。顾炎武同意了。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十二岁的顾衍生在老师李云沾的陪同下,从江南来到山东德州,在当地人张简可的家里,与顾炎武行了父子相见之礼。这时,顾炎武已经六十五岁了。

转眼间,又三年过去了。康熙十九年正月,顾炎武突然接到了一封家信。信上告诉他,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了。他毫无心理准备,十分震惊。双手一阵抖动,信纸落在了地上。衍生赶快捡起来,交给他。看着信,顾炎武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结发的妻子,今天先我而去了……我理应回家去,看你最后一眼,可是国事大于家事,就请你原谅我不能千里奔丧吧!对不起你啊……”

顾炎武吩咐衍生买来香烛等祭品,在南向的墙边布置好妻子的灵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忍不住痛哭失声。随即,他又写了五首感情至深的诗,寄回故乡,作为对妻子深沉的悼念。

顾炎武最小的弟弟顾纾之子顾洪慎,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世枢、世棠。顾纾考虑再三,决定将世枢作为顾炎武早殇儿子顾诒谷的嗣子,让他陪伴嗣祖母,即顾炎武妻子王氏。如今,妻子逝世在遥远的故乡,送妻子入土为安的至亲仅有这个六岁的嗣孙世枢。令人遗憾的是嗣孙世枢也是一个短命儿,六岁时便夭折了。

纳妾,在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中,是一个并不鲜见的现象。即便到了民国时期,社会上涌起各种新式思潮,民法不再承认妾的身份和地位,却也从未明文禁止。妾,在性关系上充任妻子的角色,在身份上通常等同于奴婢,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社会地位。妾的儿子走上仕途,作为生母也可获得封赠。我们已不难看出,顾炎武这个一生不当官,不敛财,不拿俸禄,居无定所,以马背为家的体制外的学者,他的纳妾仅仅为了生养儿子,让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得以继承。与此同时,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而根本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他“所到之处,必买媵婢,置房产,一两年后即弃之,什么都不顾就走了……”

老天爷实在过于吝啬,偏偏不肯满足顾炎武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愿望。莫非,正是为了让他心无旁骛,更好地践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理想?

原标题:顾炎武为什么纳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甲之年他纳妾,导致身体扛不住,结果让儿子娶了小妾
老夫少妻,一声长叹
古代文坛三大奇葩高人:一树梨花压海棠
明末遗民,学术大佬,奇人傅山
傅山为顾炎武说媒
顾炎武与傅山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