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曾说过:“我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在虹口,一条鲁迅小道书写红色传奇!

//张越

>>>城市文化探索

一代文豪鲁迅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情意,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1927年—1936年)是在上海的虹口度过的。

虹口区多伦路是上海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界大本营,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都曾在这里生活、聚首、呐喊、战斗。


【名人街的特色】
在多伦路的整条街道上有一系列
名人故居、遗址、美术馆、博物馆,
充分体现了多伦路的文化特点;
各类特色餐厅、民俗商店、咖啡馆、
古玩店、书店、为其增加了新的商业活力;
此外,这里也有居民在此居住,
所以还带有一些生活的烟火气。
 

在多伦路上漫游,细心你可以发现四川北路和多伦路地面上嵌入了不少标有“鲁迅小道”字样的指示标牌,上面还有一支笔的标识,让人联想起鲁迅曾说过:“我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


鲁迅使用的金不换毛笔

鲁迅写作,习惯使用绍兴出产的一种叫“金不换”的毛笔。他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是我从小用惯,每枝五分的便宜笔”。

 
原来,值此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之际,2019年虹口区曾举行鲁迅文化周活动,这其中,发布的“鲁迅小道”就是一系列纪念活动中亮点之一。
 


地铁交通是我经常出行的方式,在3号线东宝兴路站通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东横滨路上这么一排墙绘最先吸引了我的注意。而且在绿化带的树林草丛中还有介绍“鲁迅小道”的标牌。
 


墙绘上绘有有几处房屋场所,从景云里到多伦路,从拉摩斯公寓到内山书店,这都是鲁迅在上海虹口度过的最后10年的印迹。
 
于是我决定走走这个鲁迅小道。
短短1000米内来看看这6个场所到底与鲁迅先生有啥关系?
 


自横浜路景云里出发,沿着多伦路朝北,经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拉摩斯公寓,再行至四川北路,经过内山书店,最终抵达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循着带有古铜色泽的“鲁迅小道”标识,人们仿佛能回到80多年前……
 
其中三个旧(故)居分别位于横浜路、多伦路、山阴路。

 


“鲁迅小道”的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居住地横滨路景云里开始。
 
1
“鲁迅小道”起点:
横浜路35弄的景云里13
 
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故居。1927年103日,鲁迅和许广平从广州移居上海,先在闸北共和旅馆暂住,108日便迁居景云里13号。
 


景云深处是吾家,横浜路的景云里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住所。
 

景云里13号暨【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讲述鲁迅在景云里居住的两年零七个月中发生的故事。
 
从1927年108日至1930512日,鲁迅先后住过景云里23号、18号、17号,生活了两年零七个月。在这里,鲁迅与许广平这对情深意笃的伴侣建立了小家庭,迎来了儿子周海婴的诞生。
 



景云里13号设立的《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展,介绍鲁迅居住在景云里期间的生活和重要活动,展现他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往来,在二楼还陈列着书桌、书厨等,在实景中还原鲁迅在景云里的生活。同时还介绍了景云里的历史。
 


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它西临横滨路,东邻窦乐安路(今为多伦路),弄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
 


2
“鲁迅小道”第2处:
多伦路201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1930年3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鲁迅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馆名由左联老盟员、上海市委老领导夏征农同志所题。
 




3
“鲁迅小道”第3处:
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空间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也有一家咖啡馆堪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摇篮。
 
公啡咖啡馆连同公啡书社如今坐落于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空间,这是一座类似石库门的建筑。2020年末,公啡咖啡馆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重新开张。
 



当你了解了那段历史再去公啡咖啡馆探访,或许能仿佛看到那位身穿长袍、嘴含烟斗,在烟雾缭绕中锁眉忧国的鲁迅先生,也或许能在一杯咖啡里,品味出百年前那些为国探路的青年们,激情又焦虑的苦涩。
 
天气好的话,在门口落座,喝喝咖啡,望望多伦路上的风景,极其舒适,“公啡”的复起,无疑为这条沪上著名小马路注入了更多的情怀与格调。
 


在这里可以看到《鲁迅的文化生活》专题展览。展览以鲁迅日常生活为元素,展现了鲁迅在虹口10年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涵盖他在电影、阅读、美术等方面的生活情况。

文化艺术空间一直都有主题展,内设的小剧场,会在今后上演各种文艺演出。
 



走到这,还得提一下当年四川北路窦安乐路(现多伦路8号)的公啡咖啡馆,它因鲁迅而闻名。这家咖啡馆离鲁迅家和内山书店都很近,成了鲁迅的第二个客厅,是喝咖啡吃冷饮,说文学谈创作的好地方。
 
可惜的是,公啡咖啡馆早已被拆除,重建后成了古玩店。如今,只能看到墙上公啡咖啡馆遗址的铭牌匾额。
 
1995年,公啡咖啡馆旧址因四川北路拓宽而拆除。
 


4
“鲁迅小道”第4处:
四川北路2093号拉摩斯公寓(即现在的北川公寓)
 
 
这是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处住所。1930年5月鲁迅携家人从景云里迁入拉摩斯公寓。拉摩斯公寓,1928年由英国人拉摩建造,钢筋水泥四层建筑,在当时算高档住宅。拉摩斯公寓也见证了鲁迅与瞿秋白、陈赓、陈云等共产党人密切交往的生动故事。
 


拉摩斯公寓的位置位于

位于四川北路2079-2099号

也叫北川公寓

以一位英国投资人拉摩斯命名

建造于1928年

为上海著名公寓之一

鲁迅先生、冯雪峰先生等在此居住过

2005年1031

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拉摩斯公寓的结构为钢混结构的四层楼

坐北朝南

平面长方形,三段式立面,竖线条的构图

 




5
“鲁迅小道”第5处:
四川北路2050号(山阴路口)
内山书店旧址(现为工商银行)
 
内山,也许你对这两个字并不陌生。
 
20世纪初内山完造来到上海虹口,以自己的名字开出了内山书店。这也是上海第一家外文书店。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内山书店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交际场所。当时的文艺界大咖们的三天两头都会光顾那里: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萧红、丁玲、夏衍……
 
“最有文化的银行” --四川北路内山书店旧址陈列馆
 




内山书店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妇于1917年创立。现在里面展出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内山”的交往故事。因为这个展览办在银行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有文化的银行”。
 





6
“鲁迅小道”第6处:
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9号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这条狭长弄堂的最深处,门牌号是山阴路132弄9号。
 
这是一栋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坐北朝南。1933年411日,鲁迅偕许广平及儿子海婴迁入,租住至19361019日,直至鲁迅去世,共三年半时间。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后,鲁迅出于安全考虑迁出了拉摩斯公寓,于19334月经内山完造介绍搬至大陆新村9号(原施高塔路130号)居住。这是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独门独户三层新式里弄住宅,煤卫俱全。
 





鲁迅最后10年是在虹口度过的,短短的千米“鲁迅小道”,浓缩了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10年的光阴,漫步鲁迅小道,感悟鲁迅先生及其独有的人格魅力,进而走近那段历史、体味鲁迅文化。
 

鲁迅,
站在民族的高度,
审视国人的灵魂,
鲜血淋淋的记忆,
总能使人们记起昨天。
 
上海是现当代文学发源地,虹口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
 
2019年第二届鲁迅文化周期间,上海虹口区正式推出的这个千米“鲁迅小道”,把六处与鲁迅联系密切的场所(包括3处故居所在地、2处文化旧址、1处文化空间)串联起来,通过展览、宣讲、游览等方式,让市民群众可以漫步鲁迅小道,走进历史、体味文化、感悟文学家鲁迅及其人格魅力。
 
欢迎与我们一起城市探索打卡
+三远文化(๑· . ·๑)一起邂逅“城市的灵魂”!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五(虹口)
一条小道记录这位文化巨匠的最后十年,跟着鲁迅先生之孙一起来“打卡”吧
玩法‖漫步虹口这条「小道」,传奇故事回忆杀
​上海经典公寓(38)——拉摩斯公寓
探寻虹口文化历史遗存之二十六
忍不住多看一眼!四川北路上的这些老公寓里,住的可是上海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