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行天路 不止于路

太行山怎么读(二)

/张越

翻开简牍,在浩瀚的文史典籍中读一读太行山的行迹:

汉代《河图·括地象》说

太行,天下之脊。

东晋《博物志》曰

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极!

宋《感山赋》叹

上正枢星,下开冀方……

巍乎甚尊,其名太行!

抖落历史的尘埃,

太行长脊风骨犹存,

风采依旧。

我们能想到的太行山就是这样的巍峨穹苍。

它的奇峰峻岭、峡谷瀑布,

无不彰显一种大气象,

更有人生沉浮之慨。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李贺

一 夕 绕 山 秋 ,香 露 溘 蒙 绿 。

新 桥 倚 云 阪 ,候 虫 嘶 露 朴 。

洛 南 今 已 远 ,越 衾 谁 为 熟 ?

石 气 何 凄 凄 ,老 莎 如 短 镞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一个人,

走过太行的春夏秋冬,

走过太行的清晨日暮。

路途的回忆于旅友,也许也是如此。

眼前层层危峰纵横于眼前排开,巨石突兀,岭深林密。这里四面环山,环境幽雅。带着光的温暖、云的影子,大山深处的隐秘村庄,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这里就是郭亮村,

阳光初晴灿烂,

风光明媚,

不啻仙乡。

来过这里的有艺术名家,影视巨擘,美院学生等等。著名导演谢晋称郭亮为“太行明珠”。

初入太行路

白居易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

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

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

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要一睹太行明珠的光采很不容易,太行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坚硬的山石上已被踩出了深深的马蹄窝,道路却依然崎岖不平,窒碍难行。

太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即拥有著名的“太行八陉”,是当时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

因为山道狭窄, 又崎岖蜿蜒, 太行陉还有一个别称“羊肠阪”。关于羊肠坂的诗,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的《苦寒行》。


太行陉其实并不是一条道路,这一点并不奇怪,人类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在同一区域对修建道路的路线,做稍许调整,就象现在的许多道路,其实就是沿着古代的驿道在修建,但又不一定会完全重合。而太行陉在穿越太行山脉分水岭的时候,其实也分成了两路,一路沿丹水前行被称之为“丹道”;另一路则在丹道的西侧,由于道路曲折,被称之为“羊肠坂道”,我们一般形容曲折的小路为“羊肠小路”就是来源于此。


曹操北越太行山攻打高干,写下的《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公元206年,

曹操越太行山讨伐并州刺史高干时遇大雪,

为此专门写下《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古人走太行陉古道,跋山涉水需要数天。路完全依山势地形而建,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解释说,“山绝,陉”。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陉由南到北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和军都陉。

太行山作为横跨南北的苍莽高地,有绵延千里的险峻山塬,重要的东西出口仅有八个,也就是由于河流切割,每百余里才有一个东西横贯的峡谷,这就叫做“陉”。

古代人们穿越“太行陉”真的太难了。“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明王世贞《适晋记行》说:“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

西汉学者刘歆的《遂初赋》中有“驰太行之险峻兮,入天井之高关”。

李白的古诗作品《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更是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陉与我们今人常走的大路是不同的。

李白的诗句中描绘的古陉是苦,李贺的陉路凄凄,曹操上太行为寒。

历史上的太行陉阔不过三步,

长不及四十里。

但它却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略通道,

为山西上党地区南下太行所必经。

▲白陉悬天古道和现代公路并行

白陉古道蹄印

白陉晋门在双底村,进了门就是古道七十二拐

白陉是曹操率领大军攻取战略要地上党郡治壶关城而走的陉道。

乐府诗北上太行山早已把走的每一步,

汇成一个故事,

这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太行古道井陉关

井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军事上所必争。

井陉是古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总结了天下最重要的九座山隘,所谓“天下九塞”,井陉就是其中之一。井陉是太行进入古为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长达百里的古驿道贯穿井陉全境。

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井陉作为太行山的动脉、心腹,承担着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

清《魏源集》载:

“自河内清化镇入谷数十里,四山环亘,水竹村落奥旷,真盘古。自此逾羊肠坂九折,至天井关,则太行绝顶,天下之脊梁矣。” 

滏口陉

滏口陉是一条著名的文化之路。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滏口陉成为此时二都之间往返的通道,也为往来商旅、行者提供行宫。滏口陉也成为了磁州窑往山西卖的重要通道。

磁州窑之名源于北宋,有“南有景德,北有新城(磁州)”之说。

▲碗子城,是太行陉中“羊肠坂道”上的一处关隘。

今天还可以看见原址上蜿蜒的长街就是原来太行陉的陉道。

在每条陉的发展中,都与中国的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许多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山口的存在,古人走出了道路。有了道路,也就设置出了关隘。继而再生发出建筑、城池、名胜等众多古迹来。

比如从河南济源的平原地带穿山越岭,一路向西、向北,到达山西侯马一代的晋南地区(古“河东”),这个就是上古时沟通河东和中原的重要通道(轵关陉)。据说,舜就生活在这一带;据说,太康从这条路东进;据说,夏桀从这条路西逃;据说,秦军经此攻打魏国……

有人就有路,

我们往往都会这样认为,

只要坚持就会走成路。

“行路难”的太行八陉有它曾经的历史沧桑和它遗留下的地理风貌,上下五千年,没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这般位居深重,在太行山的两侧,不是古都,就是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冲。

路只有走近了,

了解了,

才会在心里孕育了对它的崇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大动脉。

那么倾听一下引擎轰鸣的旅行交响乐吧!

纵贯晋豫,南太行独有景观是全长20多公里的红岩绝壁大峡谷。宽度5到500米间,深度200米左右,峭壁笔直如削,裸露的红色嶂石岩雄奇壮观。

在这里有七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挂壁公路。它们时而隐入山体内部,时而挂在峭壁之上,蔚为壮观。

游走于太行天路,整个峡谷一览无余,山因云雾缭绕而妖娆,水因青山耸立而柔美,这一切都犹如“人间仙境”般,充分展示了坚与刚,柔与美的最高境界。

▲路挂绝壁 车乘云下

我迷恋太行的每一条道路,虽然我前些年去过太行,但它的路,只行了万不及一。

太行腹地郭亮村,四环皆山、峰岭巍峨。一道1250米长的岌岌隧道,蜿蜒在120余米高的红岩绝壁上,一路直通山西王莽岭。

总的来说单纯只因为它的风景是不能天堑变通途的。

郭亮挂壁公路——“最硬”的隧道

古道蜿蜒曲折,完全依山势地形而建;近代公路结合地形,做适当的取齐拉直;而现代高速公路,开山架桥,几乎是一条两点间的直线。

路可以有很多条,如果始终行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最终的结果是能创造奇迹的。或许那就是一条通天大道呢!

穿越南太行七大挂壁公路,

不止于路的震撼,

更有大爱的感动!

矗立的绝壁,

屹立不倒的精神,

永远的留在人们心中铭记!

▲海拔1700米的高度,自有绝对的气势

还有人唯独不能忽略时代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太行人没有放弃或者尝试转换新的路径,从1962年到1991年前后30年,三代人用原始的工具、简陋的方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全长7.5公里长的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天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筑路史上的奇迹。1991年6月10日,锡崖沟“天路”正式通车。

跟我来吧,感受一下南太行人的勤劳和智慧!

王莽岭的山脚下,坐落着美丽的锡崖沟,这里有一条被称为世界奇观的公路。

还有一条日本名古屋电视台惊其为“世界第8大奇迹”的路。

美国媒体亦称其为“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18条道路之一”。

-郭亮洞

郭亮村 就在这绝壁之巅

被赞誉为“世界第九奇迹”!

蜀道难,难道这里比蜀道还难?

海拔1700米的高度

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近乎绝境

自有绝对的气势!

攀悬崖、爬陡坡,战严寒、抗酷暑,不知道披了多少星,戴了多少月。“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千古名句,在将深山美景奉献人间的同时,它们本身也成了奇景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公路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它还有更多,传奇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

但是另一首句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引用了名句却推陈出新,有着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他的诗句永远震撼有力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几张郭亮的挂壁公路照片,让我为太行山人的愚公精神所感动。

小时候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知,太行山好像被老愚公带着全家“挖山不止”挖掉一些、后来感动了上帝,被神仙背着挪动了位置

那些曝光质量较差的老照片,真切地记录了郭亮村人劈山开路的场面,非常珍贵。

没有神圣而又强大的奉献精神驱使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我想,那应该是郭亮村人“愚公移山”造福后世的千古伟业的精神感召吧。

我们置身于洞中,感受着这座山的脉搏,聆听着这座洞的心跳,闭上眼睛去呼吸,似乎胸中烦闷与积虑都可以一扫而光,是呀,面对这样的造物,一切都变得渺小。像很多去太行山的人一样,喜欢这里的公路的美。更多的是,当你站在某个高处,看下去,它更像是镶嵌在山间、山地,山顶的彩带!

红旗飘飘...

70年代初,一首《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太行山是一个环境十分艰苦的地方,交通极其不便,土地贫瘠,可反过来说即使你有足够多的钱,你依然还是买不回来对于世界的真正认知。 

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

用知识和智慧建设家乡!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此处也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村民优秀的心智和认知,

就是“选择”的钥匙孔。

▲红色精神 感动中国。

回龙精神,让人荡气回肠、震撼心灵!

这七条路,

是用几代人的血脉筋骨,

铸就的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这是一条条洒满泪水和鲜血而凿成的农村公路。

太行挂壁公路

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南太行山中一共有七条挂壁公路,自北向南分别是虹梯关、穽底、陈家园、郭亮、昆山、锡崖沟、回龙挂壁公路。

河南辉县

郭亮挂壁公路

回龙挂壁公路

郭亮村挂壁公路

开凿于10亿年前的红色砂岩

山西平顺县

穽底挂壁公路

虹梯关挂壁公路

山西平顺县穽底挂壁公路

开凿于4亿年前的灰岩中

山西陵川

锡崖沟挂壁公路

昆山挂壁公路

陈家园挂壁公路

如今,

它们已是穿越太行的必经之路,

是一曲人与自然抗争的壮歌,

是一首追求文明、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史诗。

在这份方便背后,是一个个奇险艰难的工程。

修建之初,当地百姓历尽人间千难万险,大都集全村人力物力,靠着钢钎、铁锤硬是从绝壁之上开出了希望之路,谱写的是当代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堪称世界奇迹,在整个中国筑路史上是浓墨重彩的生活篇章。

▲老书记家里当年用过开凿挂壁公路的工具

远眺挂壁永恒的雄伟和壮观!

这山、这路、这人,

都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深深力量,

在自然与人世间熠熠闪光。

太行天路,不止于路。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第5期,“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让我对太行山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一直把徒步太行山作为一个目标,希望有一天能亲临其境,用眼去搜寻太行山一道道旖旎风光,用心去感受太行山之美。

请原谅我对它的溢美之句:

带着桃李的芬芳、山楂树的眷恋,

接受一场野性与美丽的诱惑!

它依山傍崖,

辗转起伏,

沟通千山万壑,

连接四面八方,

它优美,它舒缓,

它跌宕起伏,

它绵延不绝,

它,的的确确缔造了一道道人间奇迹。

它,就是太行之路,

八百里巍巍太行的通天之路。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为兵要之地。春秋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烽火不息。

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

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

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山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

 天下脊梁八陉通衢

太行八陉

第一陉为 轵关陉。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 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济源古文化遗址——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陆。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据《盐铁论·通有篇》记载,其时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

古道漫漫 轵关陉

只要打开山西、河南两省的地形图,轵关陉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轵道通向山西的曲沃、翼城,轵关正是晋南出太行山前往南阳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里曾经铁马金戈,对秦国统一中国有着关键的战略意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今天河南省新乡到济源的这个三角形平原地带,在春秋、战国时代叫作“南阳”。

第二陉是 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 白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古道。如今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 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 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 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飞狐陉的空中草原

第七陉是 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 山岭有 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第八陉即为 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 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 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太行挂壁公路

挂壁公路因地处绝壁险境,自然构成一种美景,远看如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从隧道洞内侧窗向外看,又像是在画廊里欣赏一幅幅风景画,美不胜收。

中国“挂壁公路”你走过几条?

下文后续

作者/张越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祖籍四川内江,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学渊源之影响,徜徉于流派林立的各家风范中,受益于古代大师的技艺,在绘画传统的文学内涵中华墨,作品多有创新。精研花鸟,山水、人物兼能,强调写在不经意中,隐博物而蔬荀气,追求作品的“迹简意澹而雅正”,营照出有别与传统的新绘画风格。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行挂壁公路【转载】
中国 “石全石美”,走进世界第九奇迹
长治这条“太行天路”,曾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
走进南太行山(上):南太行山印象
太美!在河南与山西交界,藏座绝美小山村,完胜郭亮!关键还免费
2010春节骑行穿越太行山(锡崖沟壁挂公路,回龙景区、郭亮村、马圪当大峡谷)日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