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古代最忠烈的知识分子?

 甘肃临洮,是天下李氏发源地,也是我的好朋友——柴生芳县长的长眠地。

为了完成柴县长的遗愿,去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组织了一次“中国作家看临洮”活动。我和几位作家好友,再一次踏访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各自创作一篇长文。采访之余,我意外发现,我最敬佩的明朝第一忠烈——杨继盛竟然也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于是,查阅资料,写下此文。

感谢香港《华夏纪实》予以发表!

说起来,这是我自《木棉花开》开始,第六次在《华夏纪实》发表作品了。所以,封面冠之以“李春雷六推大纪实”,以示鼓励。再次感谢!






嘉靖34年(公元1555年)10月27日,杨继盛被斩首于北京,年仅40岁。百姓蜂拥而来,为他送行,人山人海,哭声震天。

杨继盛神态安详,高声吟诵绝命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苍凉的声音,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

 

天地良心

——杨继盛在临洮纪事

李春雷

 

杨继盛与临洮,真是有着说不清的缘分呢。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科举殿试。年轻的大明精英们聚集在紫禁城里,内心既忐忑又激动。这里,将是他们鱼跃龙门的地方。

这群幸运的学子中,有来自保定府的杨继盛,还有来自临洮府的张万纪。

不用说,正是这次殿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现在,虽然还没有史料能够证实他们当时已经相识,抑或交好。但是,从他们以后的交往、互赠诗文中蕴含的浓浓情意来推测。他们的友谊,在彼时似乎已经出发了。

有趣的是,殿试开榜前,考官郑于野两次差人向杨继盛通报消息,说他高中一甲(前三名)。是,大学士夏言因为杨继盛的策论多有针砭时弊之词,不敢向皇帝进呈,故把名次排后。最后,只以殿试二甲第十一名公布

似乎,杨继盛的血液里,天生便流淌着一种特殊的基因!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清醒,一份良知,一肩担当和一腔热血!

杨继盛根本没有想到,这次殿试的结果,就是他人生的谶兆

他的悲壮而伟大的人生,也由此埋下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伏笔……

 


 

 

一,苦人早慧

 

似乎,他生来就是一个苦人。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5月,出生于保定府容城县北河照村。刚出生时,其父兴奋异常,高兴地夸赞“今观此孩,首、身、股三停,此必不凡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其父妾陈氏听闻此语,妒火中烧,“捣衣窗下,杵声如雷,意欲使生惊风”。杨继盛之母曹氏“性最柔善,通不敢语。”竟对陈氏毫无办法。

五岁时,父亲宠妾,小继盛的母亲被迫分家。没过多久,受父亲小妾挑拨,本已分崩离析的家,再度分裂,哥哥带着嫂子离家而去。

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了母亲身上。小继盛很早便懂事了,常常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回来的时候,嫩嫩的肩膀上背着一束柴禾,勒得皮肉血红。乡亲见了,纷纷叹息小继盛的苦命。

不久,劳累一生的母亲病故。

无依无靠的小继盛只得回到父亲家里。

夏天到了,他外出放牛,整夜不归,或露宿场院,或夜宿瓜棚。漫漫长夜,面对着漫天的繁星,小小年纪的杨继盛似乎在思考着,又似乎在期盼着什么。

有一位名叫沈琇的老儒在村里设学,小继盛常去旁听。屋中书声琅琅,学生们起坐循礼,风度儒雅,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芳香。小继盛内心十分羡慕,再三再四地恳求父亲:“我要上学”。父亲见他乖巧伶俐,也就同意了。

小继盛入学后,聪明灵透,所学之书重复四五遍即能成诵,从学半年之后即能对句。

有一次,老师出对云:“老学生”。堂中诸生面面相觑,鸦雀无声。

小继盛挺起胸膛,应声答道:“小进士”。

老师喜上眉梢:“此儿将来必登黄甲矣。”

一日客来,正巧家中酒尽,父亲匆匆奔去沽酒。客人出一对云:“无酒是穷鬼”。

面对有些挑衅意味的对句,小继盛未等父亲开口,便朗声对道:“有儿为名臣”。

满座皆惊。

那一年,杨继盛只有区区十岁。

一年之后,父亲也去世了。兄长与庶母争夺家财,打起官司,家中纷乱不堪。他只得离家,到亲戚家借宿。

十九岁那年,杨继盛娶邻村张杲次女为妻。先前,多有富豪欲将女儿许配给他,但杨继盛担心富家娇女无法忍受清苦的生活,便一一回绝了。而张杲以耕织为业,家不甚富,其女张贞,长而甚贤,品行为乡邻称道,婚事遂成。

数年间,杨继盛四处寻师求学,历经艰难。

这年冬天,他借住僧人佛永处。僧人经常外出,大部分时间都是杨继盛独自在房中苦读,煮饭熟食皆是自理。天极寒,他出门汲水,双手与打水的竹筒冻在了一起,冰寒刺骨,疼痛钻心,赶紧奔回房中,用口呵气,将冰一点一点化开。

夜半读书,没有灯油,他便借光月下。冬夜冰雪,棉被薄,不耐寒,每每熟睡之时,小腿受冻抽筋。每逢此时,他赶忙蹦跳下床,在房内疾走,直至汗出。

 

二,失落“马市”

 

历经苦读的杨继盛几经失败,在三十二岁那年,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一次,虽然殿试成绩受到压抑,但他仍以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及第。与他同场竞技的人中,有后来成为首辅的张居正、李春芳,还有与他成为好友的王世贞、张万纪、王遴。

杨继盛从此步入仕途,初任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三年后又调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 

 

明嘉靖二十九年,明朝历史上发生了继“土木堡之变”后的又一重大事件,即“庚戌之变”。

蒙古鞑靼部进犯大同,守将仇鸾避敌怯战,重金贿赂鞑靼部首领俺答,致使草原骑兵绕过大同,兵临京城。嘉靖皇帝紧急任命仇鸾为大将军却敌。仇鸾消极抵抗,任凭蒙古军队烧杀抢掠,并且提出在边境开“马市”以避战争。

朝廷因“马市”议论纷纷。

杨继盛在兵部任职,熟知内情,更兼年轻气盛,便疾言呈上《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

疏章呈入,嘉靖皇帝颇为赞赏,将此疏发至大将军仇鸾大学士严嵩、徐阶等人讨论。仇鸾对这封奏疏又恨又怕,秘密上书皇帝,构陷杨继盛。嘉靖被仇鸾所惑,态度急转弯,斥责杨“阻挠边机,摇惑人心”,派锦衣卫捉拿,施以重刑,随后关入大牢。

这是杨继盛为官以来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严嵩等人的不作为,蒙古骑兵的烧杀抢掠,横行无忌,深深地震撼了他。他的满腔热血,却被痛浇了一盆冰水。

一下子落到人生低谷的杨继盛,对朝中诸臣、对朝廷社稷更多了一层认识与体会。

 

出狱后,杨继盛被远贬临洮府狄道县,担任典史。

从京城至临洮,行程5000余里。但他囊中羞涩,竟然连上任的路费都无法凑齐,只好四处求援。但因上书而至贬官,官场人人视之如瘟神,唯恐避之不及。其兄亦因其“做官惹祸”而气愤难耐。

杨继盛在自己的年谱中写到:“归家,兄视之如草介,恶之若寇仇。”

无奈之下,杨继盛只能将家产中自己名下的一顷土地典当于当地富户,换取路费。其兄听闻此事,对杨继盛更是“恨入骨髓”。

临行前,有人偷偷告诉杨继盛“兄欲打死者”。杨继盛付之一笑,并未当真。

谁知出门时,其兄果真带着三个孩子飞奔而来,“兴师问罪”,霎时间“砖石如雨”。杨继盛慌忙闪开,却忘记了屋中还有自己两岁的儿子。两块砖头破窗而入,孩子哇哇大哭。

但这还没有结束。兄长提刀将车上的行李剁得粉碎,转过头又举刀上马冲向杨继盛。马儿仿佛明白了杨继盛的处境,无论遭受如何狂怒的呼喊和鞭打,纹丝不动。杨继盛这才趁机逃脱追杀。

上书陈事,反遭贬谪。一心为国,又不被家人理解。此时的杨继盛,皮肉之伤与心内之痛,言辞何能及其万一?

背负着重重的痛苦与无奈,收拾起破碎满地的行李,他,带着妻儿上路了。

凄凄苦苦,直奔临洮。

 

三,流放狄道

 

临洮府是什么地方呢?

临洮府,府治位于狄道县,即今天的临洮县城。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置陇西三郡。其中陇西郡治即在狄道。这里虽是汉藏杂居之处,但历史上却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老子西出函谷关,在此飞升;函谷关令尹喜亦是此地人;雄伟的秦长城起首于城北;这里还是“天下李氏”的祖籍地,被李渊、李世民父子钦定为“李唐故里”。

文化的花朵争奇斗艳,芬芳怡人,杨继盛似乎隐隐约约地嗅到了。

 

“狄道”者,“狄导”也,意为教化夷狄。

据《临洮县志》载,当时全县仅有1481户,32861人,是一个汉族、回族、藏族杂居的偏远小城。

通常来说,谪官远迁,远离京城,如此巨大的反差,极容易令人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中唐时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还有“天涯沦落人”之感,以至于泪浸青衫,不能自已。

而杨继盛并非如此。

在他仍在路上奔波的时候,京城的传闻早已昼夜兼程地赶到了狄道。他的上司和同僚都以为他是一个到处招惹是非的刺头,难以相处。

虽未相见,但众官的怀疑和疏畏之心便已筑起了高墙。

杨继盛到达之后,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羁傲不逊,盛气凌人,更没有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是一如既往地谦恭和微笑。这极大地出乎众人的意料。

日子长了,大家纷纷对杨继盛说:“开始,还以为和先生难以相处,想不到你如此平易可亲。” 

上任之初,县尹李鱼泉知道杨继盛身体没有康复,并不让他参与县内事务。杨继盛虽食俸禄,却整日赋闲在家,心内不甘。一日,他对李鱼泉说:“食国家俸禄岂有不做事的道理,如果大人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代劳,尽管差委就是。”

自此,杨继盛正式开始了在临洮一年又两个月短暂而又忙碌的生活。

 

杨继盛本是进士出身,殿试二甲,学问渊博,来到狄道后,府县的读书人都纷纷前来请教,人流络绎不绝。

公务结束的闲暇,他常在东山榆柳树下席地而坐,为学生讲学授业,点拨文章。他或是讲解,或是辩驳,或是与诸生共同讨论,气氛热烈非常。众人常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诸生如遇鸿儒,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对杨继盛莫不心悦诚服,尊称其为“关西夫子”。

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求学人数不断增加。

杨继盛心里既高兴,又发愁。因为学生众多,而授业没有定所。

新建书院,聚众授业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

他几经筹划,跑遍各处,最后选定了东山的超然台作为院址。这里相传是老子的飞升之处,林木翳翳,环境清幽,是一个聚众授学的好地方。

院址选定了,资金又成难题。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设学授业本不是他的职责。府衙的资金,更无权动用。思前想后,他凑齐了门生的贽礼和自己微薄的薪俸,用来购买土地。

他带领众人平整土地,清理荆棘,兴建书院。

几个月后,一座简朴却肃穆的“超然书院”建成了。

关于书院的建制,《杨继盛自书年谱》载:“上盖书院一区,前三间为揖见之所,中五间为讲堂。又后高处盖殿三间为道统祠,上九位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前侧左为周公,右为孔子;两壁侧则颜、曾、思、孟,汉董仲舒,隋王通,唐韩愈,宋周、程、张、朱,元许衡、刘静修,明薛文清也。”

在门外山径,建有一小坊,匾名“文壁山坊”,由杨继盛亲题。

从此,临洮的读书人,有了一个明朗、清静的书院。




“超然书院”里,都是读书多年、准备参加科举的汉族青年。而狄道位于东西交汇、民族融合之处,回民藏民居多,其民“俱习番经,不读儒书”。

为了兴教化,扬礼义,杨继盛在兴建“超然书院”的同时,还在圆通寺设馆,把一百多名汉、藏、回族的幼子集中起来。除了亲自执教之外,他还物色了两位助手,日常教授儒家经典。

三个多月后,这些孩子都知道敬老爱幼,出入遵守礼仪,并开始热衷于学习儒家经典。父母见到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变得如此知书达礼,都很高兴。他们无不惋惜地说:杨公来得太迟了。

时候长了,求学人数渐多,寄居寺中教学的窘境日渐凸显。他打算在县城新建一所普及教育性质的社学。

 

陇西贫瘠,甲于天下。学虽兴,但杨继盛却忧虑学生士子无产无资,恐难以长久。

他发现狄道有些田地,因为征粮偏重,被主人弃种。

杨继盛上报官府,将清查赋税后多出的30石粮食卖掉,计划从民间购置闲田。

钱不够,他将自己日常乘用的马匹卖掉,再加上自己俸禄。仍是不足。妻子张贞不忍丈夫终日为此事惆怅,便私下里卖掉了自己珍贵的首饰。

杨继盛用这些“公款”和私财,购买土地若干,并将这些土地重新租给农民,以租养学。

此事成,众多学生日常生活开销得到了保证,余下的钱粮积攒起来,亦能补足荒年之需,而百姓也从中得利。众人无不欢欣雀跃,感戴杨继盛的功德。

开设书院,购置学田,临洮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礼仪教化大兴。

  

狄道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薪柴,多由藏民与回民贩运。古来如此,已经形成固定的市场利益链条。

城西南八十里有一地,名叫锁林峡,所藏煤炭,质优量大。官府早有勘测,意图开发,以为民用。但附近藏民与回民们却视此事为大敌,唯恐矿开,煤炭畅销伤及卖柴之利。于是,每涉及开矿,便屡屡聚众阻挠,县民忿恨难耐,官府束手无策。以至于开矿之事遥遥无期,居民怨声载道。

杨继盛听闻此事后,决定以此为契机,一方面缓解“燃煤之急”,造福百姓。另一方面,也可融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圆通寺设教已使杨继盛之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他带领门人亲自前往,诚恳地向藏民们反复解释开采煤矿的好处。

藏民们看到汉族官员如此耐心地沟通,内心也十分感动,加上杨继盛一视同仁地教授藏民子女读书,更是让人心悦诚服。他们说到:“杨公就是要我们居住的帐篷,我们都会舍得,更何况煤山呢?”

于是矿开,民悦。

从此,临洮百姓用上了便捷的煤炭。

杨继盛十分高兴,将此事写成《记开煤山稿》,刻在了锁林峡的崖壁上。全文如下:

临洮八十里锁林峡,有煤山二区焉:一在峡之西;一在地竺寺前。先是开者,数为番民所阻,有司至不能制。余以谏开马市谪狄道,寻欲开之,而不敢专也。会庠生张子汝言白于府县,允之,委府相陈言往董其事,乃番民阻之又如昔。予遂偕挥使李子节、门人李惟芳、陈恂、宋诰往治之,至则先慑之以威,次惠之以赏,由是煤利以开,番民遂服。予不喜煤利之开,而喜番民之服也。遂记之。
        

以上事迹,当地志书上均有虽不明晰却也明确的记载,当为信史。

还有一些传说,比如杨继盛打击豪强,革除杂税,招募人员疏通治理洮惠渠和普济渠,引进和改善灌溉工具——桔槔,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等等。

这些事迹,虽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本文在此不表。

 

四,我爱临洮

 

杨继盛在任的一年又两个月期间,以每月不足二两的俸银收入,为临洮总共投入了两百余两白银,其捐廉兴学的事迹和精神,影响尤为深远。

但他的身份一直是典史。其职权为“典文移出纳,若无县丞或无主簿,则分领丞、簿职”。也就是说,在他的职权中,根本没有兴学这一项。而他认为,这不仅是官府,更应是读书人的职责所在。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杨继盛的这些举动,完全出于公心,没有半点个人私利。兴建的“超然书院”和购置的学田,虽然自己出资不少,但全部捐公,不留丝毫。双手空空而来,两袖清风而去。

杨继盛的举动,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崇敬,声名越传越远。

陕西巡按听闻了杨继盛在狄道县的业绩,欲调他到巩昌府(今陇西县),教授府县生员。

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杨继盛坚决拒绝了。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写下《辞陕西巡按刘取书院贴》。

他在帖中写道,在临洮还有50多名门生,日相切磋,情谊太浓,不忍离开。县里社学,正在筹备待建,儒童300人还在圆通寺里读书,此时离开,一切便会半途而废。

第一次调令发出后十天,因杨继盛不从,巡按又发出了措辞更严厉的调令。但杨继盛力陈理由,又写《再上辞贴》,仍是坚持拒绝。

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使得杨继盛违抗上司旨意?

不难看出,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的百姓与这块火热的土地。

而临洮这块热土,也在冥冥之中伸出了友谊之手,与杨继盛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临洮城内有一条小街,名叫椒山街,因杨继盛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

小街不长,只能勉强算是一个小巷。两侧高高低低的民房,都会引起路人猜想,哪片屋檐下曾经是他居住的房基呢?

抑或雨天,抑或日暮,杨继盛也曾匆匆从这里跑过吧!他也曾在劳累一天后笑盈盈地踏着小街回家吧!即使面对着夕阳和阴雨,相信在这里的每一天,他的眼中也始终充满着阳光和憧憬。

这是在他四十岁的人生中极为短暂的为官生涯,很狭小,但很充实。

据《狄道州志》卷四载,受业于杨继盛的50余名门生中,后来中举人、贡生的共有28人,任知县、县丞等官职的有25人。

 

离开的那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

杨继盛被贬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嘉靖皇帝有感于杨继盛先见之明,决定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

这年四月,圣旨下达,杨继盛就要离开了。

听闻此事的人们,聚集在路边,哭泣之声震动四野。上千名临洮人泪送至百里之外,仍不肯回。

杨继盛也泪流满面。

临洮,你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的生命中了。

 

五,恩将“仇”报

 

杨继盛上任山东诸城知县仅仅几个月,便再接圣旨,荣升南京户部主事;两个月后,圣旨又降,升迁南京刑部员外郎;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更大的喜讯再次临头,皇帝将他直接调回北京,并给了他一个肥差: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一年之内,四次升职,这在明朝历史上实在是少有的。

但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杨继盛之所以能够一岁四迁,背后少不了时任首辅严嵩的支持,至少也是默许。此时严嵩当且已与仇鸾交恶。因杨继盛曾力劾马市,反对仇鸾,严嵩便想提拔他以为己用。于是便趁皇帝褒杨之机,屡屡为杨加官

严蒿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恶名在外,杨继盛憎恶他的程度早已远超仇鸾。

在《年谱》中,杨继盛这样写道:“一岁四迁其官,朝廷之恩厚矣!遂思所以报国之道。舟中秉烛静坐至四鼓,妻问其故,予曰:‘荷国厚恩,欲思舍身图报,无下手得力处。’妻曰:‘奸臣严阁老在位,岂容直臣报国耶?当此之时,只不做官可也。’予闻其言,乃知所以报国之本。”

虽然准确来说,严嵩对他的升迁是有恩的,连朝廷中的很多人也这样认为。但是,杨继盛却不这么想。他接下来的举动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要弹劾严嵩!

原因很简单,严嵩纵然是我杨继盛的恩人,却也是整个国家的敌人!

在此之前,锦衣卫沈炼曾经弹劾严嵩。沈练,字纯甫,会稽人士,嘉靖十七年进士。他也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忠义之士,因弹劾严嵩,被廷杖后远贬塞外。朝中官员噤若寒蝉,与严嵩作对,风险极大。

但是,想到当年庚戌之变横行的蒙古人,想到污浊的官场,想到国家社稷,他还是行动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初一,刚刚上任一个月的杨继盛,写成《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正式上书,弹劾严嵩。

书中开首直言: 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方今在外之贼惟边境为急,在内之贼惟严嵩为最。贼寇者,边境之盗,疮疥之疾也;贼嵩者,门庭之寇,心腹之害也。贼有内外,攻宜有先后,未有内贼不去而可以除外贼者,故臣请诛贼嵩,当在剿绝贼寇之先。”

在他看来,弹倒严嵩,肃清朝廷,匡扶正义,就是在报“朝廷之恩”。

可惜,杨继盛身在基层,并不了解朝廷实情,更不了解皇帝心态。他在奏折中历数严蒿罪恶的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贞,却又提出请皇帝询问“裕王、景王”,而这一点,恰恰触犯了嘉靖皇帝的禁忌。此时,嘉靖格外宠信严嵩,看到这份奏疏大为光火,再经严嵩暗中诬陷,更是怒不可遏,斥责杨继盛“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

正月二十日,杨继盛被冠以“诈称亲王令旨”的罪名下锦衣卫狱,严刑拷打,然后投入死囚牢。

正月二十二日,圣旨再下,由锦衣卫重打一百棍,然后交刑部从重议罪。

杨继盛的同事、兵部员外郎王之诰,听闻此事后大为震惊,赶忙差人送去蚺蛇胆一块,告诉杨继盛服下后可减轻受刑之痛。而杨继盛却挥挥手,淡然笑道:“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言罢,昂首而去,慨然受刑。

 

可怜杨继盛,血肉之躯不比心志的刚硬。被重打一百棍后,死里逃生,腿肉被打烂血肉模糊一片

房间阴暗潮湿,蚊虫肆虐。再加上严嵩势力无孔不入,狱医不予治理。半月过去了,杨继盛的双腿被淤血胀满,腐败生蛆,疼痛难忍,濒临崩溃。

必须要把淤血放出来!

怎么办呢?自己是皇家的罪臣,又是严蒿的死敌,不敢奢望狱医。

只有自己动手了。

狱室里别无他物,只有两个吃饭的碗,这就是他的全部依赖了。

他摔碎一只,找出几块锋利的瓷片,将竹筷破开,夹瓷片在内,用线系紧。这便是手术刀了。

他用力扎下去,只有浅浅的淤血渗出。他狠狠心,找来鼓槌当锤子,用力捶打竹筷,刺入肉内。淤血奔涌而出,喷溅到墙上,像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又像一副泼墨山水画。

数日后,因腿部的死皮没有割掉,脓血继续在肉内溃烂,双腿肿胀得像瓦罐粗细,毒气攻心,口舌生疮。

继续下去,中毒日深,必将不治。粗知医术的他心底明白。

此时的杨继盛,做出一件挑战人类极限的举动——自己实施手术,割除烂肉!

他拿起瓷片,向自己开刀了。

杨继盛恳请狱卒,找来小刀和针线,并帮助掌灯。他先用针线穿透烂肉,然后猛然提起,使之全部撕裂。接着,用刀刺入烂肉约一寸深,直抵腿骨,剜出一个铜钱大的小洞。脓血混合着腐肉,如稀泥烂酱。他一块一块地割下。

杨继盛忍着剧痛,专心地挖着,刮着,割着,竟然割下两碗脓血烂肉。没有清水,没有麻药,刮下脏物的伤口,只能靠流血冲洗。整个现场鲜血淋漓,仿佛一个难产中的妇女。

掌灯的狱卒看得头皮发紧,听到小刀在腿骨上刮擦的声音,不禁毛骨悚然,浑身战栗,手中的灯火颤颤缩缩。杨继盛却平静地对狱卒说:“不要动,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腿中有两条脚筋垂落下来,粉条粗细,一头溃烂了,一头还连着筋肉。杨继盛咬咬牙,割下来,扔掉。

狱卒颤抖地说:“关公刮骨犹借助于他人,哪里像老爷这样自己执刀啊!”

关云长刮骨疗毒,仅仅是传说。而杨继盛割肉断筋,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空前绝后!

杨继盛实非常人!

 

杨继盛在狱中受尽酷刑,生死未卜,仍然念念不忘临洮的超然书院。

他在《狱中与超然书院诸生书》的信中写到:“书院诸友:文会下,昔承雅爱,随具谢言,想已达矣。年来学业如何?幸勿蹉跎也!有怀不尽外,狱中作数十首附览,然予之志亦见于此矣。

他仍是在劝导门生刻苦学习,不要浪费光阴呢。

 

六,千古奇冤

 

自从杨继盛入狱后,关于他的营救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这年春天,礼科右给事中张万纪冒死上本《救杨继盛疏》,为杨伸冤。

张万纪,正是与杨继盛同榜的进士,正是临洮人。

和杨继盛一样,张万纪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直臣。一次,嘉靖皇帝在西苑举行斋醮,朝廷官员依次排列,焚香礼拜,惟独张万纪不去参加。皇帝大怒,重责40大板,把张万纪打得臀肉尽落。养伤期间,张万纪仍然上疏,劝谏皇帝崇正辟邪。

在《救杨继盛疏》中,张万纪强调,作为杨继盛的同年进士,我了解杨继盛“自少至壮,所学忠臣激烈骨鲠,家素寒微,无铢两之积”;作为家乡在狄道的官员,我知道杨继盛“自谪贬后,忠肝义胆,起居食息不忘陛下高厚之仁,益砥砺臣节”。

奏疏投递上去,通政使司不予上报。

随即,张万纪被严嵩排挤,调出京城,谪迁庐州。

杨继盛闻知,在狱中叹息道:“豪杰去矣!”并赠题扇诗一首《送张兑溪之任庐州》:

  我期玄素回天力,何事赤符此日行。

  几度为亲焚谏草,百僚忌尔著时名。

  莺啼秦树晴烟暮,旌拂庐云曙色明。

  若遇超然同志问,为言终不负平生。

  

在诗的结尾处,杨继盛说道,在庐州,你会遇到狄道超然书院的同道吗?如果有人问起我来,就告诉他们,我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杨继盛,即使在监狱里,我也不会辜负自己平生的志向。我杨椒山有临洮的这段难忘经历,这辈子知足了。  

 

两年过去了,皇帝对于杨继盛,依然是,“依著照旧,监候处决”。

但是严党人已经等不及了。

杨继盛不死,始终是他们的一块心病。

虽然杨继盛已经双腿尽废,不能站立。但他的声誉已经传遍民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和官员的关注和激赞。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的政治理想,在激励和鼓动着所有的知识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继盛,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楷模和精神领袖!

杨继盛的好友们正在纷纷行动起来,四处奔走,试图救援。

每天在家吃斋念佛,祈求佛祖保佑的杨继盛妻子张贞,请王世贞代写一封上书,愿代夫死,让杨继盛效命疆场,以报圣恩。

 

此时的严嵩也是如坐针毡,骑虎难下。他让严世蕃招来大理寺少卿胡植和太仆寺少卿鄢懋卿一起商议。鄢懋卿极力反对救援。

严世蕃见严嵩犹豫不决,便将几个儿子叫来,一起跪在严嵩面前,哭泣着说:“如果保救杨继盛,我们全家早晚就全死在杨继盛的手里了!”严嵩脸色大变,遂决定弃救杨继盛。

严嵩等人苦思冥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极至歹毒的主意。他们抓住了嘉靖皇帝不用心翻看奏本的弱点,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另外一件执行死刑奏本的末尾,夹带上奏。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草率降旨,将杨继盛依律处决。

消息传出,满朝皆惊。

 

七,烛照青史

 

行刑前夜,杨继盛将两年来在狱中撰写的《自书年谱》交给身旁的儿子杨应尾,并嘱咐:“带回家封存藏好,后十年可开也。”

接着,他又作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是杨继盛最后留下的绝笔诗!

一代直臣杨继盛,就这样离去了。

 

杨继盛遇害的消息传到庐州,张万纪悲痛欲绝。不久,他再次被严党弹劾罢官,回归故里。

在甘肃人慕少堂所著《甘宁青史略》中,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杀,传首兰州,悬挂在东门城楼,临洮府人邹应龙放学后路过此地,见杨继盛双目闪动,连忙作揖而说:“先生请瞑目吧,为先生报仇的责任在小子身上。”话毕,杨继盛即瞑目。

邹应龙,临洮府皋兰县人。在杨继盛遇害第二年,嘉靖三十五年,高中进士。

传说虽不可靠,但邹应龙冒死上书,最终参倒严氏父子却是确凿的史实。

嘉靖四十一年,临洮人邹应龙像他的先贤杨继盛一样,写成《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冒死弹劾严嵩父子。

权倾朝野十余载的严嵩终究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黯然病卒。

张万纪,邹应龙,有这两位临洮人伸张正义。杨公,你可以瞑目了。




隆庆皇帝登基后,抚恤直谏诸臣,追赠杨继盛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后人以其位于北京的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守护北京。

隆庆二年,直隶监察御史郝杰,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以做永久纪念,请求批准。”皇帝很快批准,并定名为“旌忠”祠 

杨继盛死后十二年,在如今临洮县城东山超然台之上,建起了祭祀杨继盛的祠堂。

 



回乡赋闲的张万纪亲临祠堂,百感交集,写下了《超然台有怀椒山年兄》:

 

      登临岌郡之东,叠长河簇望同。

  抗疏客来龙阁念,传经人去凤台空。

  犹怜涧水春残绿,依旧岩花霁后红。

  迟伫新祠生百感,孤卧无地学冥鸿。

 

在祠堂中徜徉的张万纪仿佛又记起了二十多年前在皇宫里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仿佛一回头,又能与那个站在众人后面沉默不语的青年相视一笑。

而现在,竟已是阴阳两隔。眼泪噙满了张万纪的双眼。

历史的伏笔在这里结束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杨继盛就刑于西市。98年前,保卫北京的英雄于谦被斩于此。而在杨继盛被害的七十年后,镇守辽东的大将熊廷弼也被冤杀于此。仅仅五年后,抵抗后金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同样被错杀于此!

这一切,都让历史老人唏嘘不已。

然而,无论多久,只要还有历史,只要还有未来,所有对良知、正义与真理的追求,都会仰望这个伟大的名字——杨继盛。

这个名字,永远是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的日月!

因为,他实实在在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真正知识分子的脊梁和良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继盛
明朝最有权势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生平简介
杨继盛在牢里做了什么让狱卒说:这人比关羽还狠
雄安故事之硬汉杨继盛
比关羽刮骨疗伤更忠烈悲壮,他堪称大明第一硬汉!
大明第一硬汉之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