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体育文化节取代普通高校运动会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头戏,它的功能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确定,然而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市场化和时代的信息化、教育功能的外延不断扩大,“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方向。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学和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强化体育教学和体育制度创新中,探索普通高校传统运动会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传统运动会现状分析

 

1.目前高校传统运动会存在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的三大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学校运动会以竞技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基本上脱离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这一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把少数人获得奖牌和名次为主要目的,而违背了校运动会的本质意义——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丰富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

竞赛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在传统校运动会的参赛方法中都规定了参赛单位总人数和个人限的项目及每项限的人数。如果每项限34人,每人限23项,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这就明显看出现行运动会是“少数人参加,与多数人无关”的单纯竞技体育赛会,每次举办运动会对大多数人来说等于是放假,这与筹备校运动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反差较大,收效甚微。

项目设置上与现行体育教学脱钩

有一部分项目对学生来说是力不能及,如标枪、三级跳等项目难度大、技术性强,学生根本没有学过。项目设置的不合理客观上限制了参赛者,意义不大。

参赛人员的误区

校运动会的原则是追求“公平竞争,平等参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运动会的多项比赛往往被少数人包揽而称为“表演赛”。同样也调动不起其他人的参赛积极性。

 

二、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可行性

 

1.发掘体育本质内涵

我们时常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奥运会,把拿金牌,夺冠军作为体育的核心,把学校运动会看成是奥运会的缩影,结果举办校运动会的指导思想必然是重竞技,重选拔,重胜负。而奥林匹克运动除了竞技运动,还倡导“体育为人人”的理念,还具有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高校体育作为体育思想、文化的先导,更应深刻理解和发掘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确立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会多方面的感受。

2.拓宽竞技体育外延

强调淡化竞技,重在参与和健身,并不是全盘否定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金牌和名次只是竞技体育的外在表现,其实竞技体育质在探索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极限,如果体育离开了竞技,那么它将成为无源之水。高校运动会如果脱离竞技,拒绝竞争,比赛将变得苍白无力。因此,强调参与和健身前提下的竞技应该是高校运动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竞技中注入精神情感和文化内涵,拓宽竞技体育的外延,使学生有展示兴趣爱好的舞台,而不会挫伤大部分学生刚刚萌芽的体育意识和运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体、情感、意志在赛场上得到锻炼和体验。

3.强化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新闻道评选、体育摄影比赛、体育表演等活动的有益补充,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调动和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的实践和创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陶冶功能和激励功能。因此这也是体育文化节取代高校运动会的有利理由。

4.较强的普及性

在体育文化节中,学生参赛的人数不限,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兴趣,有选择地参加项目,“重在参与”从奥林匹克圣殿中走出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5.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体育文化节中,集体的取胜主要取决于集体中每一个同学的积极参与以及努力程度,故而能增进团结。同时,因体育节能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生物、生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文化节成为联系全体师生的纽带,把全体师生凝聚在一起,使体育文化节成为载体,通过体育节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构建

 

1.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

全面性。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通过与其他学科文化的互相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心理、生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主体性。在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文化节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个性与活力。

基础性。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

方向性。应注重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教育,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这是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健身性和娱乐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各种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使大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的同时,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能参加各种与体育有关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健身、娱乐、文化、教育融为一体。

2.体育文化节的时间安排

体育文化节应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根据内容的多少和学校工作的安排,按各院系、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进行。而开幕式、闭幕式和一些较大型的综合活动,如单项活动的决赛,大型体育表演等,应集中25天统一进行,以烘托体育节热烈的气氛。

3.体育文化节的主题

每年的体育文化节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和具体任务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模式确定当年体育活动的侧重点,并以此为主题,反映出体育文化节的目的。如以“健康”为主题;以“团结和协作为主题”以“快乐”为主题等等。

4.体育文化节的内容

健身性体育活动。如健美操,集体舞,太极拳等。

竞技性体育活动。以普及性的田径、球类等项目为主。

娱乐性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

创造性体育活动。自编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

观赏性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等。

综合性体育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以开发、展示学生才能与个性的活动,如奥运知识竞赛、体育知识问答、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体育名人事迹展等活动。

以体育文化节取代高校传统运动会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校运动会本质回归的重大措施。通过的校运动会和校内体育活动的改革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一个阶段内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筹划体育文化节并不难,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体育文化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他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和实施都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平、董斌:《论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西安体育学院学》20043月。

2]严精华等:《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3月。

3]周筱霞:《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考——兼谈校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河北体育学院学》20014月。

4]黄瑞苑:《从体育文化节看传统校运会的改革》,《广州大学学》20039月。

5]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体育学刊》20016月。

6]房杰:《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学校体育》20034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学生体育活动去哪了
XX学校秋季趣味运动会圆满举行
陕西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女生穿比基尼表演
钟永新·自贡杂记(04)运动会(2016)
【关注】学校体育抓什么?学生运动会全运会'隔空'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