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批国保--石窟寺及石刻(5)

本篇要目:

*********************************************

41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隋至清                    重庆市潼南县

42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

宋                        重庆市合川市

43蒲江石窟

南北朝至清               四川省蒲江县

44邛崃石窟

唐至宋                    四川省邛崃市

45博什瓦黑岩画

唐至宋                    四川省昭觉县

46荣县大佛石窟

唐                          四川省荣县

47夹江千佛岩石窟

唐                        四川省夹江县

48通江千佛岩石窟

唐                        四川省通江县

49牛角寨石窟

唐                        四川省仁寿县

50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唐                        四川省梓潼县

*******************************************

41.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名南禅寺,宋赐额定明院,今俗称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庙高33米,梯台状,佛阁七层,层层飞檐高翘,皆覆琉璃瓦。崖壁凿雕释迦牟尼坐像,高达27米,头像为唐咸通年镌刻,佛身为宋靖康二年(1127年)续刻。头饰螺鬓,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手压膝,右手置腹前,全身饰金。


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檝、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

大像殿内,是依崖而凿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饰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脸颊丰满,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贴金,光彩熠熠。因此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 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8.43米,胸围8.35米,结跏趺坐,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开凿年代相距甚远。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860),成于广明元年(880)。而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始初成。

“佛”字此后,按佛首比例展开佛身,又用了26年的时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完全凿成。整座佛像开凿前后共历时290多年。大佛凿就后,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该寺僧人法修还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绍兴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后来,在清嘉庆七年(1802)、同治九年(1870)、民国3年(1914)和民国10年(1921),大佛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 

潼南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过去被称为“蜀中四大佛”之一,以大佛为中心,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龛窟104个,佛像700余躯。另有“石磴琴声”、“顶天佛”、“鉴亭”、“翠屏秋月”等名胜古迹,与“八丈金仙”共称十八胜景。

2006年05月25日,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为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2.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涞滩乡渠江边。寺中摩崖石佛曾居四川省第二,故名。始建于唐广明二年(881年)之前,历经多次扩建修葺。依山建寺,宫殿式建筑,覆金色琉璃瓦,全盛时有楼殿990间,僧众近千,寺垣环绕,宛若城阙。


二佛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座落在鹫峰山顶,殿宇规模庞大,殿堂高大雄伟,占地约六千余平方米;下寺是依山而建的两楼一底重檐歇山式殿堂,檐拱翼骞,势若飞动。 寺内南、北、西三面石壁全为宋代造像,北面正中摩崖主佛趺坐,高12.6米,手掌宽2.13米,足趾共宽1.47米,当时仅次于乐山大佛。此外尚存神态各异的佛像1670尊。殿旁洞泉清澈。寺旁有清咸丰、同治年间所建小城,习称瓮城。


该寺在晚唐就颇具规模,当年唐僖宗曾遣使者到该寺祈祷。最引二佛寺自豪的却是二佛寺下寺的摩崖造像,二佛寺现存的摩崖造像大多出自宋人之手。全部造像共编42号,计一千七百尊,均分布在下寺的北、西、南三面岩石上,与山壁浑然一体,气势恢弘,俨然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禅宗道场,是巴蜀宋代石刻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6年05月25日,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3.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飞仙阁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滩摩崖造像,沿崖长约200米间有历代石窟摩崖造像现存87龛,其中有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夜叉、飞天等五百五十多躯造像。




龙拖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鹤山镇蒲砚村古佛山,主要分布于龙拖湾、庵子岩、土地嘴、石马庵4处相邻的地点。龙拖湾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龛80尊,主要有西凉嘉兴元年(417年)摩崖题名碑1通、唐代观音像、释迦像、宋代释迦像。庵子岩在古佛山东麓,明代造像3龛34尊,为西方三圣,有明成化、嘉靖题记。土地嘴造像在庵子岩东北500米,唐代造像13龛,263尊。有千佛、弥勒佛、释迦佛、唐天宝题记。

石马庵造像在庵子岩东1000米,造像共9龛91尊,其中唐代5龛81尊,千佛、释迦佛等,有唐会昌、大中、咸通、大顺等题记。清代造像4龛10尊,主尊分别为牛王菩萨、诃梨帝母、二郎神。

龙拖湾摩崖造像,从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各个时代造像都有,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 

2006年05月25日,蒲江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邛崃石窟

四川省邛崃市是成都地区现存摩崖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石刻分布地区。其佛教石刻艺术体现了唐代中、晚期的不同风格,可谓承载着唐代佛像艺术灵魂。主要有邛崃大同乡石笋山摩崖造像、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它们布局严谨,反映故事情节生动,是摩崖造像中罕见的精品。据悉,这三处石窟共有50余龛摩崖造像,均始刻于唐代,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




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大同乡景沟村,有造像33龛。





磐陀寺摩崖造像位于临邛镇磐陀村,现有造像共计6龛。


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临邛镇柏树村竹溪湖景区,由原长安御赐敕授上京章敬寺僧马采创刻,现有造像13龛。

这三处石窟共有50余龛摩崖造像,皆为佛教题材,如“一佛二菩萨”、“讲经说法图”等,尤其是体现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中,主佛正襟危坐,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背倚亭台楼阁、天桥长廊、佛塔祥云,两边飞天盘旋,座下乐伎弹奏舞蹈,布局严谨,繁缛华丽,堪为精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邛崃石窟的石笋山摩崖造像、磐陀寺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博什瓦黑岩画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为唐宋时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遗迹。它位于四川省昭觉县城西南部的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东距昭觉县城63公里,西离西昌市区46公里。昭(觉)西(昌)公路从该乡境内通过,有3公里分支公路直通岩画所在地。博什瓦黑岩画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掩映在松树林和杜鹃林中的海拔2700米处,重点保护区占地44.28亩,画面面积440平方米。画像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内容其中上是佛教遗迹。其中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的出现实为独特,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用阴线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画像众多,画面宏伟,画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发现这样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对了解当地历史,佛教的传播以及古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史料,也对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6.荣县大佛石窟


四川省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佛像,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未来佛)。


据清乾隆黄大本编《荣县志》裁:“大佛山在城东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 “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横竖,久没于荒烟蔓草之中。”


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即为依山石刻的荣县大佛,两边是泥塑的地藏和观音。大雄宝殿原为单檐四层架殿式建筑,昔日人们只能“远看大佛头。近看大佛脚“。现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全称大佛护身楼,简称大佛楼。登大佛楼,既可层层观赏大佛雄姿,又可左经莲台;右转啸台。


啸台崖壁还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十八罗汉,其中“罗汉群龛”引入注目龛高3.4米,宽4.6米,深0.46米,内刻六尊罗汉,其中三尊头部已毁。六劈罗汉中间浮雕一株桃树,枝上悬一仙桃。靠仙桃的罗汉,一尊双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闲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无动于衷。造像表现了他们超脱凡尘,不为利禄所动的神态。这种布局的雕刻为全国罕见,有一定研究价值,已为《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啸台总一郡之胜”。唐宋时在此建有栋字轩槛,北宋建“一胜亭”,供人凭临怀古。若登台极目,东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龙洞。唐宋以来,这里就是人们乐于游览之地。历史上的楼台亭阁,栋宇轩槛早毁。1982年,根据古籍记载,揣摩宋代“一胜亭”旧址,在啸台一侧重建“一胜亭”,供人歇足眺望,凭吊古人。


荣县“达摩渡江图”取材于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后,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这段故事。主像达摩高4.9米,近乎圆雕。达靡有用荷禅杖,上挂蒲团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粒可数。祖师肥头圆脸。面肌突起,两目圆睁。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横呈,显得勇武有力。身后鱼翻浪滚,僧衣随风卷起,脚踏芦苇,掉头仍身站立在汹涌波涛之中,颇有“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之风韵。

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


2006年5月25日,荣县大佛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7.夹江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

所谓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据了解,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称作“千佛岩”。这些摩崖造像略早于乐山大佛,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但与乐山大佛不同的是,千佛岩的这些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间自发镌造的,因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艺术形象也更加多姿多彩。

造像中最大的弥勒像龛,佛高2.7米,造型优美,比例适度,姿态与乐山大佛相似。二胁侍菩萨服饰华美,衣纹流畅,肌肉丰硕,体积感很强。

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通江千佛岩石窟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663年)至开元七年(719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形有方形龛、双重檐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和镂空雕刻手法。


千佛岩石窟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高3.7米的七级浮雕佛塔龛和四佛并坐龛,前者人字形直斗重叠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外,是仅有的例证,是研究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2006年,通江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9.牛角寨石窟


牛角寨石窟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现称英头村)。牛角寨石窟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造像雕凿于盛唐时期,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其中佛教造像龛95个,造像1395尊;道教造像龛6个,造像124尊。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21龛,部分残缺、剥蚀的有39龛,严重剥蚀的有28龛,尚有13龛为泥土所埋。值得庆幸的是,牛角寨石窟造像的精华部分虽遭几次“厄运”,但仍基本保存完好。


从牛角寨造像龛中残留的题记,可以推断这些造像的建造时间。位于53号龛右壁的《南竺观记碑》,基本完好,其中内容有“……大唐天宝八载(749年)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三洞道士杨行进、三洞女道士杨正真、三洞女道士杨正观……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为国为家存亡□□□□供养。”在13号龛右壁上,刻造像题记一则,竖刻楷书7行,可见内容有:“贞元十一年(795年)太岁乙亥元月建,戊寅廿八日书。”




2006年,牛角寨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公里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山顶圈椅状崖壁间现存3石窟、40余佛龛,大小佛像368躯。除1龛为明末凿刻外,其余均镌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因原有造像1189躯,故名千佛岩。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位于梓潼县卧龙镇五一村北的卧龙山顶。唐贞观八年始凿,造像开凿在东西长5.5米,西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1000单龛,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38尊。西龛是唐贞观八年开凿的“西方三圣”龛,内雕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东龛为弥勒佛龛,内雕一倚坐弥勒佛。北龛内雕一坐佛。东龛和北龛均有胁侍菩萨、弟子、供养人和力士像,群像身后浮雕天龙八部。清末依石龛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木构庙宇,很好地保护佛龛造像。千佛岩石窟保存完好,雕刻精细,充分反映了初唐时期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尤其是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贵。




2006年,卧龙山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批国保
中国古代大佛排行榜 TOP20
「巴蜀画派·视野」石雕万象,陶塑众生
荒山深处的关中石窟
「四川国保全辑」五大板块,一站式看尽“国宝”家的国保精华
大山深处,发现石窟,惊呆了!宋代造像太精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