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协和医学院旧址        

清至民国              北京市东城区

12北平图书馆旧址        

民国                北京市西城区

13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      

民国                北京市海淀区

14孙中山行馆          

1924~1925年           北京市东城区

15北京鲁迅旧居         

1924~1926年           北京市西城区

16盐业银行旧址         

民国                天津市和平区

17法国公议局旧址        

民国                天津市和平区

18梁启超旧居          

1914~1929年            天津市河北区

19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    

清                河北省秦皇岛市

20北戴河近代建筑群      

清至民国              河北省秦皇岛市

************************************************

11.协和医学院旧址


协和医学院旧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处民国时期折中主义的砖木结构医院建筑群,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九号,原址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亲王府第。建筑建于公元1916年。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购得此地,拆除原建筑,改建协和医学院,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西式装修,建成精美的建筑群。分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原协和医学院校址,坐北朝南,有高大雄伟的主楼和翼楼。街南建有礼堂,是学校集会和宗教活动场所。主楼以北为学校的附属医院。其建筑风格既反映出折中主义,又反映了复古主义,因而有“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之称。


该建筑总体布局为沿十字轴的对称布置,在西、南两面各形成三合院。校舍及附属医院占地约八万平方米。其设计建筑皆由美国人负责。校舍工程分两期进行:包括协和医学堂旧址、娄公楼、哲公楼、文海楼三座主体建筑和后期所建的“A”至“P”号楼,建于1904—1925年间。娄公楼;哲公楼、文海楼三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灰砖墙体,属西方古典折中主义风格。后期的“A”至“P”号楼分二期所建。

第一期(1919年至1921年),由沙特克与赫西(Shattuck&Hussey)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成编号为「A」至「N」的十四栋楼,砖混结构,外表为中国传统形式,内部为西式装修。有礼堂、教学楼、病房、宿舍、仓库等共14栋楼,除“A”楼礼堂外,其余各栋均由连廊相连,每楼多为三到五层,均为砖木结构,仿清代官式宫殿建筑。


第二期工程由建筑师安纳尔(C. W. Anner)设计,1925年建成「O」、「P」两栋楼并对其他建筑进行了改建。外形为西式风格,地下一层,地上各为四层、二层,平顶,砖混结构。协和医学院旧址总体布局为沿十字轴的对称布置,在西、南两面各形成三合院。


东单三条南面的礼堂,位于中轴线最南端,自成一组独立院落。平面为工字形,包括能容纳350人的礼堂及其附属建筑。主体部分设计为重檐庑殿建筑,绿琉璃瓦屋面、灰砖墙体、红漆柱子、梁枋施以彩绘。屋顶为西方建筑师在继承中国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庑殿顶上再加一座一开间的歇山顶,全部覆以绿琉璃瓦。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Colleg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学校历经“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多个历史阶段,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复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为探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于2006年9月起开展合作办学,可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二名称,并依托清华大学,部分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行列。

主轴南面第一幢

 鸟瞰图
该建筑原址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亲王府第。1916年,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购买此地,拆除原建筑,并改建为协和医学院。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西式装修,建成精美的建筑群。分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原协和医学院校址,坐北朝南,有高大雄伟的主楼和翼楼。街南建有礼堂,是学校集会和宗教活动场所。主楼以北为学校的附属医院。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协和医学院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北平图书馆旧址 


北平图书馆旧址,也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的主楼——文津楼,1931年在文津街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即今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街新馆是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共耗费银元二百四十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较之美国国会图书馆决不逊色,有学人记载“单是它那中央大厅两侧下楼梯的卫生间,铺地六角小瓷砖,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北京饭店的还讲究”。

北平图书馆最初由原京师图书馆分馆与京师通俗图书馆合并合而成。合并前,二者均为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于1913年创办。1926年5月,奉部令改京师图书馆分馆为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改京师通俗图书馆为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二馆合并,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馆址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22号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

1928年11月,由北平特别市教育局接管,改名北平特别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1932年,教育局裁并,图书馆改属社会局。1933年改称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日伪统治时期称北京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

北京解放前夕,又称北平市立图书馆,在此期间,1917年建立于中山公园内的图书阅览所(曾改名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革命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也合并过来,成为市馆的分馆和儿童图书馆。1949年前,该馆藏书约10万余册,分类方法均采用刘国均中国图书分类法,借阅方式为馆内阅览与馆外借书。阅览室初时分公众阅览室、新闻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借书有机关保证与押金借书两种方式。


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下设二会八部,分别为:购书委员会、编纂委员会、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和期刊部,馆藏书籍包括中文、满文、蒙文、日文、西文普通书籍逾四十万册;宋元明清刊本、写本、抄本古籍逾三万册;金石拓片逾八千幅;舆图八千余幅;此外还有寄存图书六千余种三万余册。其中包括了《四库全书》等珍贵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北平图书馆旧址以绿琉璃瓦红色墙身的宫殿围墙围绕。大门正立面面阔三间,下身汉白玉石雕须弥座,上身灰墙,顶为绿琉璃歇山顶,下施琉璃一斗三升斗拱。主楼前矗立的石碑、华表、石狮是初建时由圆明园安佑宫搬来。    


 主楼坐北朝南,平面呈“王”字形。建筑仿清官式大殿楼阁,砖混结。因仿故宫文渊阁,斗拱梁枋施青绿彩画,柱身也漆成绿色。建筑形式为功能需要,打破中国传统风格,将传统形式一层变为二层。下层明间为大门,两侧为大门造型的采光窗,廊间为传统影壁的中心花和岔角装饰。二层为周围廊,枋下带雀替,顶部为重檐庑殿造型,绿琉璃瓦,檐下施单昂翘五踩斗拱。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和汉白玉栏杆。

后“过街楼”连接中排楼与后排楼


北平图书馆最初由原京师图书馆分馆与京师通俗图书馆合并合而成。合并前,二者均为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于1913年创办。1926年5月,奉部令改京师图书馆分馆为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改京师通俗图书馆为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二馆合并,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馆址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22号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

1928年11月,由北平特别市教育局接管,改名北平特别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1932年,教育局裁并,图书馆改属社会局。1933年改称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日伪统治时期称北京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北京解放前夕,又称北平市立图书馆,在此期间,1917年建立于中山公园内的图书阅览所(曾改名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革命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也合并过来,成为市馆的分馆和儿童图书馆。1949年前,该馆藏书约10万余册,分类方法均采用刘国均中国图书分类法,借阅方式为馆内阅览与馆外借书。阅览室初时分公众阅览室、新闻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借书有机关保证与押金借书两种方式。

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下设二会八部,分别为:购书委员会、编纂委员会、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和期刊部,馆藏书籍包括中文、满文、蒙文、日文、西文普通书籍逾四十万册;宋元明清刊本、写本、抄本古籍逾三万册;金石拓片逾八千幅;舆图八千余幅;此外还有寄存图书六千余种三万余册。其中包括了《四库全书》等珍贵收藏。



文津楼西侧是弘文楼。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北平图书馆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


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是北京市海淀区一处中华民国早期纪念墓遗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南方多省相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职。1912年1月3日,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白雅雨为参谋长。4日,起义新军发表檄文,声讨清廷,准备攻打京津。后因第三营管带张建功叛变及清政府军队的镇压,起义失败,大批官兵被捕。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14人从容就义。在烈士牺牲后的1935年,在冯玉祥等人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在北平西郊温泉村修建"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和山东泰山修建纪念祠堂。




纪念园由3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园门由米色花岗岩制成,门额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两柱书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背面门额上刻"努力革命",联为"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前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冯玉祥"。


园门北向有纪念碑,汉白玉制,方首石座,碑高2.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碑阴题为"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先烈明令",下署"冯玉祥恭录"。碑首上镌青天白日徽和云朵纹。碑建于长、宽各5米的石台上,台前后有台阶。


进门西行87米处,是一条规整的南北向轴线,纪念建筑物随山势一字排开,分布在轴线上。最南端是一座纪念堂,堂北有一座经亨颐撰并书"滦州起义纪略"方碑,碑四面刻字,记述了起义经过。纪念堂和方碑已先后被毁,现已无迹可循。

半山腰处有八棱形石幢1座,幢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铭等14人的姓名和追赠军阶,幢座各面均有题字。幢北有一石屏,空白无字,是清代卧碑磨去字迹立在此地的,据传烈士衣冠葬于其下。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宽广各约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为冯玉祥所书,节录节录《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一段文字。山顶为纪念塔。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石砌,通高12.2米。塔座阳面刻冯玉祥题“精神不死”,阴面刻“浩气长存”。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孙中山行馆


孙中山行宫位于张自忠路23号,原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田妃娘家,叫天春园,清末改为增归园。民国初年是当时外交总长顾维钧的住宅。1924年孙中山北上讨论国事住在此处。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院内西屋卧室内病逝,三天后移灵香山碧云寺。


1924年岁末,孙中山抱病北上赴京,客居在该宅第二进北房内。1925年初,孙中山发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经确诊为肝癌晚期,后又移回此宅。2月24日,孙中山病危,故于此口授《遗嘱》及《致苏联书》,3月11日召见汪精卫、戴季陶、何香凝等,并在遗嘱上签字。3月12日9时25分病故。4月2日治丧委员会决定在该宅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








宋庆龄与孙科、孙治平父子在铁狮子胡同行辕孙中山灵堂前合影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孙中山行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北京鲁迅旧居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鲁迅故居,顾名思义就是伟大的文人鲁迅先生生前住过的地方。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母亲和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妻子住到了这里。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北京鲁迅旧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盐业银行旧址


天津盐业银行旧址,建于1928年,当时为盐业银行的总部大楼,坐落于当时天津法租界的水师营路(RuedeL'Amiraute)(今和平区赤峰道12号),该建筑目前为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分行营业部,天津盐业银行旧址大楼,是1925年由中国著名设计师沈理源设计。1928年8月开始使用,盐业银行为袁世凯亲自批建的商业银行,也是中国早期自办的商业银行。


外部中间5间用二层高的爱奥尼柱式,柱子上方作檐壁、檐头。建筑三层窗头用三角形山花装饰,最上端设有花瓶栏杆式女儿墙。其余三面装饰简单,红墙局部用白色腰檐和白色窗套装饰。门窗洞口较大,一层为弧形拱券,二、三层为方窗。整体建筑平面为近似矩形,入口两侧采用爱奥尼克式巨柱支撑的空廊,檐部阁楼使用方柱,上下呼应,为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风格。建筑入口门廊采用希腊山门手法,由山花、倚柱、台基等装饰物组成。内廊柱为罗马科林新式柱式。一层为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营业厅,大厅内部顶棚用黄金等材料构成“蓝天飞凤满天星”图案。窗户上的彩绘刻画的是由比利时彩色玻璃拼成的“盐滩晒盐”画面,图案精美并呼应了盐业主题。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盐业银行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法国公议局旧址


原法国公议局大楼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承德道12号。1929至1931年建成,先由法国建筑师慕乐做方案设计,后由义品公司工程师门德尔森正式设计。二层混合结构带半地下室,局部三层。建筑形式为罗马古典复兴。

古典主义三段设计很明确,中央主体突出,左右两翼呈对称,比较简洁,底层作为基座。檐部上有女儿墙,两侧尖处为断山花加盾饰,是受巴洛克思潮的影响。整幢建筑用仿花岗岩块砌筑,造型稳重壮观。建成后作为原法租界法国公议局办公大楼使用,造型稳重壮观,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楼在天津各租界统治机构建筑中,是现存规模宏大,艺术水准高超,历史上也是法国在津租界内的最高统治管理机构所在地。亦是列强侵华牟取暴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45年驻津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仪式即在此举行。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法国公议局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梁启超旧居


梁启超故居,有多处,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新会等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故居北沟沿胡同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东直门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菊胡同和东四十四条,长300多米。明代又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沟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胡同西侧与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马路( 今河北区民族路 ) 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 市亩,于 1914 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 --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 9 间居室。

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前楼与后楼有走廊、天桥连接。整所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异形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整所建筑相当讲究,有花园、汽车房、传达室。饮冰室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与住宅(民族路44号)相连,建于1924年,是一所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当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兽,口中喷水常年不断。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作卧室或图书资料室。梁氏后期就住在这里从事著述。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梁启超旧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以北京为中心,向京畿战略要地发起进攻。目标直指京东战略要地山海关,兵力多达6200余人,列强组成的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驻防老龙头的清兵抵抗,澄海楼被毁,直至北京失守驻防清军沿长城撤至九门口。翌年,清政府与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


六国饭店旧址

自1902年开始,列强在山海关南部沿海相继建立起营盘,在山海关火车站南侧修建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六国饭店”,修建了由六国饭店至各国军营的马拉小铁路。从此,山海关的海防权全部由列强把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全部撤出。


法国营盘

六国营盘位于老龙头的西部和北部,共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现存房屋40余幢,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成于1903~1904年,分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入占领山海关的英、法、德、日、意、俄六国所建的军营及别墅。其中,法国营盘现存房屋最多,有14幢,里面有军官房、士兵房、家属房、面包房、军械库、禁闭室等,俨然一个“小社会”。


法国营盘

法国营盘


英国营盘

英国海滩营盘


德国营盘


意大利营盘

日本营盘

当时的俱乐部

当时的俱乐部

据当地人讲,此营盘即晚清叶志超的营盘。叶志超在那里办了一所随军讲武堂。民国初年的王士珍、田中玉、鲍贵卿、卢永祥等军阀,都出自这所学堂。另有六国饭店一座,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为一幢丁字形两层楼房,一楼西半部为客房,东半部为餐厅,二楼设舞厅、仓库等,是当时六国军人寻欢作乐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日本营盘中仅存一座“将军楼”。研究表明,1933年日本侵略军为大举入关而借机挑起的“榆关事变”就是在这座楼内指挥的,由此中国人民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日本营盘内还设有水牢、旱牢,用来关押抗日民众。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北戴河近代建筑群  


北戴河的老别墅,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除别墅外,还包括近代教会建筑、公共建筑、商务建筑等。当时盛极一时的北戴河与夏威夷齐名,被称为“东亚避暑地之冠”。从19世纪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北戴河的名人别墅就达719幢。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奥地利、西班牙、希腊等外国别墅就达482幢,成为仅次于庐山的中国第二大别墅区。

北戴河的老房子多为单层建筑,部分为二、三层建筑,大都以红顶、素墙、大阳台和小巧玲珑而见长。门、窗、墙、顶、台阶等通过艺术造型和点缀,既显露出鲜明的异国格调,又凸现出迥异的建筑流派,与庐山、厦门、青岛并称为“中国四大别墅区”。这些老房子记录了北戴河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由于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可再生的现代建筑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的蚕食和破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30余幢近代建筑,现已开发八幢各有特色的老别墅。

它们分别是何香凝别墅、东岭会教堂、瑞士小姐楼、马海德别墅、顾维钧别墅、园林别墅、五凤楼、傅作义别墅等。在这些老别墅的群楼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有1903年建造的标志着中国一段屈辱历史的“海关楼”;有解读北方工业巨子周学熙心声的“趣园”;有建设北戴河的功臣——朱启铃的“蠡天小筑”;还有富商吴鼎昌以一场豪赌撑起的一座最豪华的别墅和少帅张学良行辕的张家大楼。随着这些老别墅神秘面纱的揭开,将使近百年来的晚清、民国的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切。


1897年,瑞士驻天津领事馆的领事乔和在女儿过8岁生日前,专程来到北戴河,当时,北戴河海滨在天津已极富声誉,是上层社会公认的休闲度假天堂。乔和到北戴河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个中国“上层社会”休闲度假之地、外交人士云集之处,搜寻一方风水宝地,作为女儿8周岁的生日礼物。据说,乔和走遍北戴河的山山水水,最后相中了瑞士小姐楼所在的地址。想当年,风水师极力夸耀这块土地,什么建在龙脉上,位处最高,有“白虎星君”护庇等等。当时这块地域已有一英国人盖了处简单别墅,事隔百余年,我们无法准确获知乔和当时如何鼓动说服对方,最终取得地域产权。但我们今天看见的建筑,却忠实反映了当年乔和大兴土木,扩建屋宇达1065平方米的壮举。

瑞士小姐楼属二层建筑,欧式风格,四周皆有外廊,且既深又宽,自成一处,视界开阔。小楼居中,周围空地多,各种名贵花草遍植,树木疏置其间。房屋共20间。外门8个,每间房子相通,取“四通八达”之意。解放后这里被国家水利部收管,期间曾办公也曾作招待处用。近年,主管部门投资700余万元修缮小楼,专门对外出租。只是租住金额高得令人咋舌:过去入住这里,只需数百元,现在翻百倍不止,暑期一天费用高达4.8万元。


章家楼建于1925年,由奥地利工程师盖苓设计,共有46个房间。楼南是两扇西式雕花大铁门,进门越过绿草如茵的草坪就是这栋用蘑菇石砌成的两层别墅。屋顶有个小阳台,可以远眺大海。别墅的门台、柱式、壁炉等都被加意修饰,屡见西欧风味。外部强调利用花岗岩,凝重、规整、典雅。主楼后面是章瑞亭为儿女盖的附楼,红瓦黄墙,配上绿色的百叶窗,显得静谧雅致,主楼和附楼之间有走廊相连。主楼东侧有荷花池,西侧有网球场,前有花坛,西南角建有凉亭。庭前的赤松是名贵树种,树皮赤红,枝叶繁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929年7月初,张学良将军到北京出席有蒋介石、阎锡山参加的当时所谓“三巨头会议”。会后正准备启程返回沈阳,突然接到夫人于凤至的急电,告之他们夫妇最宠爱的幼子急病夭亡。张学良将军闻悉后极为伤悲,不能释怀。众随员一致认为张学良将军此时不宜回家,以免触景伤情,不如先到北戴河疗养一段时间。张学良将军同意了这种安排,遂来到了北戴河海滨,借住在章瑞亭别墅里,后来又命人将于凤至夫人也接到海滨。就是这次,赵四小姐也由天津来到了北戴河,下榻在毕琪饭店。不久,中东路战争爆发,张学良将军立即返回了沈阳,此后,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将军第二次入住此楼。此后“章家楼”几易其主,后为曾任北戴河海滨自治公益会会长的殷桐所有。抗战胜利后,因殷曾在汪伪政府任职,此别墅被国民党政府按汉奸产没收,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毛泽东同志来北戴河就下榻在“章家楼”,并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


美国马海德别墅原房主为奥地利人白兰士,建筑面积483.95平方米,四面环廊,独具特色。马海德医生晚年在此休养。美国帅小伙儿马海德的别墅是座两层小楼,浅粉色的墙面,墨绿百叶窗,大大的敞口四面廊,可以坐在摇椅里,听风吹别墅周围的树林沙沙作响。踏着咚咚作响的老楼梯来到他与夫人周苏菲的卧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两扇朝南的、可以看见海的窗。作为北戴河对外开放的八栋老别墅之一,马海德别墅与傅作义别墅多次接待了国内的顶尖人物,暑期每晚体验价高达8800元/套。

不远处的傅作义别墅,则是另一派风格,维多利亚式的感觉,三面回廊,屋顶爬满了绿藤萝,园里的草坪修剪得军人般整齐,绿意充盈。往别墅前面看过去,是一片开阔的海!现在,这两栋别墅都位于友谊宾馆的别墅区里。


顾维钧别墅

顾维钧别墅原房主为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的顾维钧先生。建筑面积472.78平方米,临海而建,环境幽美。


何香凝别墅

建于1942年,建筑面积440.94平方米,原房主为日本人东金草燕。建国后,何香凝女士多次在此休养。


何香凝(1878.6.27-1972.9.1),廖仲恺夫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别墅

是日本风格与中式建筑的结晶,表面上看起来和一般的中式建筑没什么不同,坐北朝南,典型的仿唐代建筑,红柱挑檐青瓦,充满对称的美感。其实波浪式的双层屋顶和回廊外落地的中式窗棂是它最与众不同的特色,让整个房子显得新奇俏丽。


沈鈞儒别墅


徐志摩别墅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一文中写道:“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的斜纹。从树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这一段最能反映北戴河别墅中廊的情致。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北戴河近代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平图书馆旧址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北京初秋最爱的6个打卡地,免费开放预约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读朱幼棣著《后望书》(3)
最恐今日一别成永诀,哪怕断壁残垣也热爱 | 京师大学堂旧址拍照记
北戴河的别墅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