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2)

本篇要目:

*************************************
111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民国                    河南省开封市
112吕潭学校旧址          
民国                     河南省扶沟县
11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1933年                      河南省新县
114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      
1938~1942年              河南省洛阳市
115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1941~1946年    河南省范县、清丰县
116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1958~1983年               河南省遂平县
117红旗渠             
1969年                   河南省林州市
118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   
1971年、1952年             河南省郑州市
119李先念故居           
清                      湖北省红安县
120董必武故居           
清                      湖北省红安县
***************************************

111.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创建于河南开封,1912年一批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创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改称中州大学,设文、理两科。1927年合并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农科和法科,1928年9月增设医科。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河南大学,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人才,包括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建筑大师杨廷宝、水利泰斗阎振兴、地学巨子张伯声等。


河南省开封市内前营门街。原是清末废除科举后开封第一所官办大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指挥部曾设此。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

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其余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一处建筑。其建筑形制巧妙地融合了我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柱式、门窗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祖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20世纪初期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河南大学大礼堂,原河南贡院旧址。


1925年,萧楚女曾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

2006年05月25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2.吕潭学校旧址


吕潭学校旧址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爱国将领吉鸿昌创办,故又称吉鸿昌学校。原校舍整齐,设备齐全。1938年黄水泛滥后仅存房屋25间。建国后多次拨款维修。现有教学楼、宿舍、办公室保存较好,包括小学和初、高中部。

1921年,时任营长的吉鸿昌与父亲吉筠亭共同筹资,利用镇上的龙王庙兴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再后来,升任宁夏省主席的吉鸿昌,又出资在吕潭镇兴建私立吕潭学校,1931年夏竣工的吕潭学校,从小学至师范,各科齐全,免费收取学生。吉鸿昌每次返乡,都要到学校看看。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就义那天在给吕潭乡绅冯欣农、马遐富等人的遗书中说:“……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有不明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请诸君证明已有其父兄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吉鸿昌非常重视教育,当时镇上有几家私塾,教四书五经,但贫民子弟根本上不起。1921年,时任营长的吉鸿昌与父亲吉筠亭共同筹资,利用镇上的龙王庙兴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筠亭当选为学校董事长,策划物资供应。这时入校就读的学生,书籍文具等费用完全由校方供给;家庭特别困难者,还有衣服鞋袜等特殊补助。因而吸收了不少贫家子弟进入学校。

1926年,吉鸿昌任第三十六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十九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三十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

1929年,吉鸿昌任第十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后,出资购地50余亩,在吕潭镇西北隅贾鲁河畔兴建新校舍,并聘请北平著名的工程师冯欣农设计监工。1931年夏学校竣工。吕潭学校从小学至师范,各科齐全,免费收取学生。

此后,学校先后易名“吕潭完小”和“吕潭中学”。1987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吉鸿昌,将学校改名为“吉鸿昌学校”,并聘请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担任名誉校长。



2006年05月25日,吕潭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原是闵氏宗祠{闵氏宗祠 ,位于信阳市新县县城西南 2 1公里箭厂河乡方湾村,建于清咸丰元年 ( 1 85 1年 ) ,由当地闵氏家族创建。

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原是闵氏宗祠,坐北朝南,背靠太平寨,面临一条小溪,门前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古枫树。该祠建于清咸丰元年,系砖木结构的南方民族建筑形式,占地面积316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5间,与东西各两间耳房构成“四水归池”的天井院,院内陆平用条石砌成。祠内建筑均为梁柱组合起来的通屋,面向院内的一周前墙全部砌装木隔扇,隔扇外有宽敞的廊檐。祠堂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大门和后排走廊装有拱形天花板。前后两排屋顶为古钱形瓦条脊,脊中间有彩瓷“顶子”,两端有鳌鱼兽头。

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辖73师,辖下3个团(红217、218、219团),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1932年秋,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年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政治委员高敬亭。1933年9月间,红二十五军在演麻公路遭敌包围,二十五军被分割。七十五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到鄂东仍保留二十五军番号,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二十八军。


1934年1月,红二十八军并入到红二十五军。1934年,第二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委姚志修;第七十五师,师长王少卿、政委高敬亭,全军共3000余人。不久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副主任郭述申、供给部部长吴维儒、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全军3000人。辖第223、224、225团和手枪团。1934年11月,奉命开始长征。


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9月18日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在陕西省三原县桥底镇地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徐海东任旅长,陈漫远任参谋长。辖第687、第688团、警卫营。全旅共6200余人。

2006年0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4.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贴廓巷。旧址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抗日战争前夕,一直由庄氏家族使用,抗战爆发后庄氏家族举家迁徙。1938年10月,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机关驻此院,至1942年2月撤离,一直是我党我军在国统区洛阳设立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承担了与国民党第一战区的联络,掩护、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统战与情报等多项重要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彭雪枫等领导同志多次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指导、部署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途径八路军洛阳办事处的我党、我军人员约70批,1400余人。

院落坐南朝北,由三路三进四合院组成,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中轴线对称布局;三座院落各开有偏门互通往来。占地面积4388余平方米。建筑均为二层硬山式灰板瓦屋面、花瓦调脊,砖木机构,抬梁式木构架。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不仅是重要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还是一处保存完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带有浓重豫西特色的、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旧址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房屋150多间。坐南朝北并肩的三所清代民居院落内。三所院落的建筑结构相同,均建造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南关富豪庄延珍家的宅院,系砖木结构。

每所院落都分三进,前有临街房,中有一、二厅堂,后有上房,旁边留有过道,每进院落两旁对称建有二层结构的厢房。门、窗上附有雕刻花纹装饰,主要有梅、竹、兰、菊、牡丹、松柏等传统的花卉图案和神化人物传说故事等,雕刻细腻,栩栩如生。整个建筑气派大方,古色古香,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欣赏价值。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位于南关贴廓巷。为坐南向北的庭院式建筑,有房百余间,幽深雅静。办事处设有接待科、秘书科、机要科、电台室、救亡室、医务室、经委派、炊事班等。工作人员最多时达到一百余人。先后有刘向三、刘子久、袁晓轩三位处长在此主持工作。1942年2月,鉴于洛阳形势紧张、国共两党关系恶化,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撤离。

2006年05月25日,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5.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河南省范县、清丰县。1940年在清丰县成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区委和军区。1944年5月冀南区党委并入,成立平原分局。同年8月,分局迁到清丰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单拐村。分局旧址已废,现仅存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一四合院,坐东向西,东屋三间内当年设司令部,南屋两间瓦房是杨勇旧居。邓小平旧居在东西大街中间路南,原有楼房三间已废,仅存砖券拱门。

1940年在清丰县成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区委和军区。1944年5月冀南区党委并入,成立平原分局。同年8月,分局迁到清丰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单拐村。1945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北方局书记邓小平到单拐村传达中央减租减息会议精神。同年8月一二九师改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

1945年春至1946年10月,邓小平、杨勇、宋任穷等先后在此指挥锡山战役和解放阳谷、封丘、延津等战役。分局旧址已废,现仅存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一四合院,坐东向西,东屋三间内当年设司令部,南屋两间瓦房是杨勇旧居。邓小平旧居在东西大街中间路南,原有楼房三间已废,仅存砖券拱门。



兵工厂旧址在村东陈氏祠堂。

2006年05月25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6.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4月20日,初名“集体农庄”,6月底更名“人民公社”。《人民日报》曾发嵖岈山“率先放出中国北方粮食低产田高产卫星”的消息。

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接见后,人民公社组织形式普及全国。1983年社改乡后,嵖岈山公社办公楼停用。现存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东西长172米,南北宽162米。

红瓦铺顶,前墙及楼房内在后来的维修中使用了钢化涂料将原貌覆盖,楼后墙和东西墙还保存着原貌。



墙体布满了1958年书写的“人民公社万岁”标语,“书写绘制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画像,楼内是按当时建制设置的“七部一办、一委”,即联合办公室、农业水产部、畜牧部、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劳动福利部、文教卫生部、人民武装部和计划委员会。



展示有《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卫星公社干部配备意义》、公社民兵胸章、周总理签名的奖状、1958年大食堂及大炼钢铁的资料、文物、照片等1500余件。三是实物展示区。展示有人民公社大礼堂旧址、人民公社大食堂旧址、人民公社招待所旧址、人民公社纪念林旧址、人民公社狮象湖大坝旧址、人民公社千米渡槽旧址、人民公社灌溉渠旧址、人民公社炼钢炉旧址及辘轱、水车、扁担、抬筐、耙、犁、耧、铁轮车、纺花车、织布机、石磨、石碾、石臼等生产、生活用具3000多件

2006年05月25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7.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2006年0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8.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   


河南省郑州市市区中心。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举行,反动军阀吴佩孚电令郑州军警武力阻挠,总工会决定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帝国主义唆使军阀吴佩孚、萧耀南于2月7日残酷镇压汉口江岸、郑州、北京长辛店等地罢工工人,江岸工会林祥谦、施洋等四十多人壮烈牺牲。

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

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



二七纪念堂位于郑州市钱塘路中段82号,是为纪念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及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而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现代纪念建筑。此处原是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旧址“普乐园戏院”,1951年9月,拆除普乐园,在旧址兴建二七纪念堂,1953年2月7日落成。纪念堂占地面积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3917平方米,分为主楼和南北配楼,均为二层。主楼为一所能容纳1500多人的会议厅,正面高14米,宽27米,深57米,青砖垒砌,屋面红瓦覆盖,正中上方为堂徽,下是二七罢工铸铁浮雕。南楼为二七事迹陈列馆,北楼为活动楼。

2006年05月25日,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9.李先念故居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城以南22公里的高桥镇长丰村,坐落在名为九龙冲的九条山冲之首,与黄陂县的木兰生态旅游区隔湖相望,距武汉市80公里。整个建筑群北靠青山,南临池塘,西倚李家大屋水库,东望九龙冲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的建筑是一个狭长的的院落结构形式,从纪念园大门进去后,路边是图书馆,后面就是故居、故居纪念馆。停车场、围墙、综合服务房等附属设施都在路的一侧,整个建筑群和周围的池塘,青山融为一体,朴实无华;保持了原有故居的原貌,充分利用了周围的景色,自然而和谐。


李先念的家乡李家大屋,是一个山清水秀,田园如画的地方。位于红安县占店镇西南15公里处的红马寨下,这里是李家祖辈租种地主的佃田时住过的庄屋,现其内部举办了复原陈列。西侧两间是李先念父母的住房,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尔后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东侧三间是其哥嫂的住房,也基本保持原貌。进门的第一间为正厅,摆设有香案、方桌、椅子、纺线车等,靠右边的一间是卧室兼厨房,放置有床,储柜,还有柴灶等。

故居是典型的鄂东民间建筑风格,土砖瓦房,一进三间,座北朝南。牌坊式门楼:高12米,宽17米。“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八个字由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牌坊式门楼两侧的楹联“入川陕,走河西,驰骋中原,将军不下马;理仓禀,问经济,剪除蟊贼,元首正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清风两袖,念人间之苦为苦正气千秋”则由军旅作家刘亚洲中将所作。

故居西侧为故居纪念馆,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桥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发展而来,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以凝练的展示语言反映从高桥镇走出的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李先念一生,以图片和文字展示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业绩和历史功勋。









2006年05月25日,李先念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20.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位于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董必武(1886~1975),又名用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建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时期,负责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等职。1947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故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有正房一进六开间,两侧厢房各一间,砖木结构。现辟为纪念馆。

董必武故居为一栋7间中式平房,坐西向东,面积120平方米。正中一间为小堂屋,上方香台依墙高置,大条桌放于中央,两张圆椅分列两旁,下方存放着董必武母亲用过的纺线车、织布机和灯架。堂屋北面的后半间房,是董必武诞生地,中间原为二伯父董基哲夫妇卧室,后为董必武父母居住。二间房中各摆有一张四柱木质雕花旧式床。卧室前面是厨房,陈列着部分使用过的炊具。堂屋侧面分别是董必武祖父和大伯的卧室。

旧居原有房屋三栋,现存建筑为1977年修复。除复原陈列外,旧居内还有二间用于辅助陈列,展出文字和图片。董必武故居位于城关镇正南街文化馆大院内。整个故居包括院子、走廊、堂屋、卧室、灶房以及陈列室等,显得清幽、古朴、雅静、大方。在青砖院墙的圆门上方,缀有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镌刻着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法委书记任建新题写的“董必武同志故居”七个金色大字。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从院墙上伸出手来,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致意。

在窄小的院子内铺满了光溜溜的鹅卵石。据说用这种石头地除雨天防滑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当城外有敌人来侵犯时,可立即将它挖出送到城墙上作枪弹阻击敌人。所以,在那时的黄安城内家家的院里都铺有这种石头。跨过院门,沿着走廊,来到故居的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董必武母亲当年用过的纺车,董必武母亲蔡氏,勤劳贤良,操持家务,靠纺露水棉纱赚钱。什么叫露水棉纱?据董必武后来回忆说:“就是当天纺的棉纱,第二天清早就挑到城里去,那些露在外边的棉纱就会沾上露水。”董必武的母亲,一生就靠这纺线织布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看着这架纺线车,使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勤劳贤良的母亲借着淡淡的月光,在嗡嗡地纺线。

当时董必武家是一个近30人的大家。祖父董其元有子女九人,除长女出嫁外,其余八子均在身边。董必武是三子董基文的长子。这样一个大家庭是田无一亩,地无一升。全家生活主要靠董必武的父亲和四叔怀素教书、大伯和五叔向外借贷认息经营小商,贩卖茶叶、纸、香烛之类的生意维持。二伯早年去逝,六叔、七叔当店员,八叔未成婚早殁。那时,每天吃两顿饭,还要掺杂白菜、萝卜、红苕、野菜等,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吃一顿象样的干饭。每餐是由奶奶掌勺,每人一勺,当然不足充饥。

2006年05月25日,董必武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观园:【豫园】【河南】【红旗渠】
闵行这些“有内涵”的建筑,够你细细品味一整天丨老底子
一段林县灾民逃荒到山西绛县卖儿女的历史 修建红旗渠背后的故事
红军团长在河南种地8年,毛主席命人亲自接回北京,吓坏当地县长
美丽中国--河南林县太行山区
这是河南人最看不了的照片,他们说看完会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