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本篇要目:

****************************************

171.张澜旧居           

1938年                      四川省南充市

172.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1940~1946年                  四川省宜宾市

173.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4年               贵州省沿河县、印江县

174.黎平会议会址         

1934年                      贵州省黎平县

175.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1935年               贵州省习水县、仁怀市

176.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6年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

177.“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1936年                      贵州省晴隆县

178.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1940~1946年                   贵州省湄潭县

179.和平村旧址          

1941~1944年                   贵州省镇远县

180.五家寨铁路桥         

清                         云南省屏边县

**************************************

171.张澜旧居


张澜旧居位于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澜旧居建于清康熙初年,坐西向东,三合院落,穿斗结构,木梁青瓦,青石院坝,整个故居苍老古朴。张澜先生在此居住了29年,致力耕读,潜心研究典籍,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张澜旧居,依山而建,面向玉带河呈“京味”浓郁的四合院布局,四合院东西是厢房,与南房、北房四面围合,封闭而安稳,环境清净,居住舒适。房屋以灰青色墙为主,外围彻着砖墙,墙壁和屋顶显得厚重而稳固,别具特色。四合院内房屋之间有石板路相通,或小阶梯式路相连。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清末举人,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张官沟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17年任四川省省长;1926年任成都大学校长;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5年2月9日,病逝于北京。解放后任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故居距西充县城13公里,因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曾在此出生、居住生活而闻名遐迩。这一带乡风淳朴,民风传统,入仕为官者,多贤达清廉。随着对故居的开发和建设,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成为西充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张澜旧居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2.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南部的赵堂子胡同3号。这是一座很完整的四合院,是朱启钤1931年在一座尚未完工的院子的基础上,按照《营造法式》修建起来的,当年施工时聘请的木工、画工都是参加过紫禁城建设的老工匠。四合院建好后,前半部为中国营造学社办公,后半部为朱启钤先生眷属居住。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由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其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学社由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成立之初借用天安门内旧朝房作为办公地点,在此四合院落成后就搬入此院,从此起到抗战爆发,这座院子就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学界的乐园。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他们还在此院里进行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学社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


此宅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布局独具特色。它以一条贯穿南北的走廊为中轴线,将整个宅院分成东西两部分,且将两部分的八个院落有机地组合为一个颇具气魄的宅第。现存建筑形制为,南端中部辟有金柱大门一间,硬山灰筒瓦过垄脊屋面;院内原由一条贯穿南北的走廊分成东西两部分。西路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一进院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二、四进院均为北房三间前出廊,三进院北房三间,前后廊各带西耳房二间,西厢房三间,前出廊,皆为硬山顶灰筒瓦过垄脊屋面。东路一进院北房三间,前出廊,勾连搭一殿一卷式屋面,西耳房两间,进深五檩,歇山顶;二进院亦为北房三间带西耳房两间,前出廊,有东厢房三间;三进院有北房五间,东厢房三间。四进院已改建。 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将这处宅院献给国家,全家迁入东四八条111号。

   朱启钤(1872—1964),我国近现代古建筑学家、实业家。不少老北京都知道朱启钤这个名字,北京建筑史上记载了许多他的业绩,比如:他领导了对北京旧城的改造,修缮了社稷坛,兴建了中山公园,改造了新华门、正阳门,打通了长安街,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其实他的业绩不仅仅在建筑上,民国初年他还担任过许多职务,诸如交通总长(在此任上他督修了津浦铁路)、内务总长,甚至还代理过国务总理,尽管他也曾做过荒唐事(如支持袁世凯称帝),但他的确是一位实干家。


中国营造学社抗战于爆发后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是两个相连的小院,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


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在1940~1946年期间,都曾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的李庄经历,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6年中,经费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历史学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先贤们在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其中包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设计了江西南昌滕王阁;采用城市规划等方法,编修了《广汉县志》,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他们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并编辑出版了社刊。1944年,梁思成还站在世界文化高度,为盟军编制了日本文物建筑名单,并在军事地图上标明,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梁思成办公室



1940年至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旧居。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3.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土家山歌之乡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长征村土地湾境内,距沿河城区约有二十公里。1934年5月,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在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前后两个院落建有军事部、经济部、政治部、保卫局等机构,根据地建立期间收编“神兵”1000多人,黔东各族参加红军3000多人,游击队10000余人,地方自卫队30000多人。


旧址后依群山,前临碧溪,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有正房7间,正房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屋顶盖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正中垒一大“喜喜”字,两侧立塑飞鸽。正房前壁为木雕花窗,花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石阶为细钻青石。正房上方挂着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额“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写。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此组织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沿、印、德三县代表及红军代表共135人,会议正式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由80多名委员组成,选举孙秀亮为主席,秦育青、陈正国为副主席。会议通过了六项重要决议,即《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农民工人保护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优待红军及家属条例》、《关于肃反问题的决议》、《关于苗族问题决议》等。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黎平会议会址


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外有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


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是红军离开江西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紧要关头改变红军的战略方针,变被动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会议”而成为重要革命文物。


正当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调动50万兵力进行第五次“围剿”,采取“堡垒”战术,步步推进。那时“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上风,博古(秦邦宪)为临时中央负责人,在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的支持下,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无视一、二、三、四次“围剿”的成功经验,主张“御敌人于国门之外”,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方针,与敌人拼实力、拼消耗,致使红军遭到巨大损失,根据地日益缩小。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湘赣边区突围,转移到黔东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合。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湘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十送红军》表达的就是红军撤离时的动人情景。在大撤退大转移的过程中,博古、李德的“三人团”把持军事指挥权,极力主张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意图很快被蒋介石发觉,调集重兵堵截围追,准备将红军一举消灭。红军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湘江一战最为惨烈,红军损失过半,由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中央红军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避实就虚,向敌人军事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中央领导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从惨痛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支持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主张。博古、李德等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但仍顽固坚持到湘西建立根据地。何去何从必须当机立断,于是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进军贵州是红军唯一正确的出路,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


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认为到湘西建立根据地已经不可能、不现实,必须放弃既定方针,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由此决定向遵义进军的作战方案。这一决定实际上否定了“左”倾军事路线,打乱了蒋介石企图在沅江以东消灭红军的部署,把10多万敌军甩在湘西南,为红军开辟新的前进道路。


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德凤)东二郎坡(旧称翘街)52号。原为城东翘街胡荣顺店铺。会址为晚清建筑,前低后高,分为三进,是黎平城建筑十分讲究的古式木楼。第一进为店铺;第二进为住宅,有明间、次间、稍间;第三进为后院花园。会址有大小天井8个,四周为青砖空斗封火墙,高约20米。会址总面积800余平方米。第一进门面左墙壁书有"锅鼎瓷器"四个行书大字。第二进有一较大的天井,正堂雕塑"二龙戏珠",左右窗边书有"绸缎布疋","苏洋广货","京果杂货","各种名酒"等行书大字。正堂对面雕塑二只大凤,雕刻精美。墙顶有一屏峰台,塑有狮、鸟、兔类。左右为格扇门书房,房后为小天井,置有青石水缸。墙壁上绘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整个建筑高大、宽敞、森严,为黎平县城内屈指可数的老式民房。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黎平会议”会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仁怀市。由土城渡口、二郎滩渡口、茅台渡口、娄山关组成。



土城渡口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周围的旧址包括青棡坡红军战斗遗址、土城大埂山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土城会议会址、土城狮子沟红军司令部旧址、土城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处、朱德住址、红军开仓分盐处—土城盐号、土城船业工会旧址、春阳岗酒窖址、刘伯承住址、土城渡口(含纪念碑)12处。二郎滩渡口位于习水县习酒镇,包括二郎滩渡口及二郎庙、二郎滩背水战斗遗址。茅台渡口位于仁怀市仁怀市茅台镇,周围的旧址包括鲁班红军烈士墓、红军战斗遗址、长岗毛泽东住地、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遗址、梅子坳毛泽东住址、刘伯承拔枪打乌鸦处等7处。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包括关口的点金山、大小尖山战斗遗址,现存当年战斗工事130米。


娄山关


四渡赤水战役旧址青杠坡战斗遗址


茅台渡口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部队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的特殊军情,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因渡江未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这就是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四渡赤水。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6.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全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区百花路19号(原福音堂内),始建于1924年(民国13年)。1985年全面维修后,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两处革命纪念地辟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


两旧址均是砖木结构和木结构混合构成。“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在百花19号院内,临街的一栋面阔七间房,其围墙用斗砖砌筑,墙上镶嵌大理石标志牌,大门上挂有肖克将军提写的墨底金字行书横匾“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21个大字,“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在毕节市中山路12号院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平路74号,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央、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由知名民主人士周素园先生任司令员,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其司令部就设于此。“旧址”坐西北向东南,系二重檐悬山式青瓦屋面楼房,底层三面设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共产党、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


1935年2月初,在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周廷兰的家里,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全面解决了遵义会议遗留的分工问题,毛泽东进入军事决策核心,其军事指挥地位得到明确。会议形成了对党忠诚、襟怀坦荡、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同心攻坚的革命光荣传统。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7.“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中的一段,也正是世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其设计之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是由大石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


二十四道拐虽从1928年元月即开始勘测修建,但时断时续,直到军阀统治贵州结束后的1935年底,大规模修筑工程才算正式进行,国民政府先后征调贵州各县民工5万多名、士兵3万人加紧施工,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抗日战争开始后,贵州成为了抗战大后方。贵州经济、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滇黔公路承担着运送海外援华物资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滇缅作战的运输任务,成为连接前线与滇缅、滇印公路两条国际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为此,美军在晴隆设立公路改善工程处,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修。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


二十四道拐所在的贵州省晴隆县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八年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是在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经过晴隆。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湄潭县城及城东北永兴镇境内。湄潭人民支持浙大办学,浙大在湄办学期间对湄潭文教育才、农业生产作出了应有贡献。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包括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天主堂)、研究生院旧址(义泉万寿宫)、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理学院物理系旧址(双修寺)、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欧阳曙宅)、学生住处(李氏住宅)。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又称浙大西迁陈列馆,位于湄潭县县城中部,原为湄潭文庙,是贵州保存完好的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940年,浙大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在湄潭办学7年中,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设于县文庙内。竺可桢率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等教授在此工作。1943年10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来此讲学。1946年,浙大离去。1990年7月,“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文庙落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题写馆名。


永兴万寿宫 历经沧桑,变化很大,遗址现存两通修建碑记。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在此学习一年。红花岗浙大旧址位于红花岗区官井路。1940年,浙大西迁遵义,校舍遍布城区,以遵义师范校舍为主校舍,占地2万平方米,校舍5000平方米。解放后,绝大部分校舍被拆除。原址现为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舍。存《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额题“浙大”2字,并刻浙大校徽。首题“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文楷书阴刻,14行,满行40字,共计500余字。


位于永兴镇四街。1940年春,浙江大学一年级迁永兴镇办学,在万寿宫东侧租用民房作教授宿舍,校分部主任储润科教授等在此居住6年。今保存完好。


西来庵始建于明代,原名朝阳庵,钱邦芑来此隐居,更名西来庵。钱邦芑,字开少,江苏丹徒人。南明永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1652年(永历六年)受任抚黔。因坚持拒附孙可望,于1654年(永历八年即清顺治十一年)在修文潮水寺祝发为僧,号“大错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为“知非寺”。寺前竖有石雕碑坊,额刻“知非禅林”四字,并镌石联一副:“举足宜行中正路;入门俱是过来人。”钱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来庵。庵依山就势而建,由正殿、厢房、阁楼组成,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存摩崖石刻数方。“风云乡”摩崖,位于曲径转角崖壁上,楷书阴刻“风云乡”3字,每字0.3米见方,行草阴刻小字4行,记“本乡……以风云命名,盖南岸有青龙嘴,北岸有白虎山,取'龙虎风云’之义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师生常在西来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名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和平村旧址


和平村旧址在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等称之为“和平村”方形围墙,和平村方形围墙通面阔66米,进深78米。墙院中原有力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位建筑14栋。整个大院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其中建筑1508平方米。


这里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的中衡衙门。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


1938年至1941年,这个所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1940年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管辖,由郭沫若(厅长)、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负责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也曾通过其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1938年冬,在郭沫若、冯乃超等领导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和池幸子夫妇把一些有觉悟的日本战俘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分盟”,后在重庆设立总部。


1940年秋,文化工作委员会内的中共特别支部派康天顺(后更名康大川)来镇远日俘所工作。康曾留学日本,以中校主任管理员的公开职务管教日俘,开展反战宣传。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感召下,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鹿地亘夫妇开展动员和组织工作,使部分有觉悟的日本俘虏志愿组织“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前后发展盟员150多人。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


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伙房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和平村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五家寨铁路桥


五家寨铁路桥,亦称次南溪河铁路桥,又称为弓弩手桥、人字桥,是滇越铁路线一座肋式三铰拱钢梁桥,始建于1907年3月10日,由法国巴底纽勒工程建筑公司的工程师保罗·波登根据应用力学原理设计,并由其公司承建。该桥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乡五家寨四岔河大峡谷,波度箐站与倮姑站之间,该桥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研究滇越铁路及中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列入《世界名桥史》。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施工前,由法国施工人员将该地势地形摄成图片,带回其法国广征造桥方案。工程师保罗·波登以'桥梁结构为桁肋式铰拱钢桥梁’的图纸夺标。滇越铁路修建工程沿南溪河岸溯流而上,当铁路延伸到四岔河谷时,在两座高200米的山峰之间,离谷底深泓线高100米处,两侧相距约70米的绝壁之间,必须架设一座铁路桥梁,以跨越这道高100米、宽约70米的深峡,连接两端的隧道。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


五家寨铁路桥托起的不仅是180吨重的自身桥梁。百年来,它承载过南来北往的列车何止数十万趟次,运送旅客人员数以亿计。1910年滇越铁路滇段开通,运量为6万余吨;2004年,年运输量达750万吨,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字桥更见证中国与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河口起义、护国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卫反击、对外开放、东盟贸易。其承载的荣辱与沧桑、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书写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浓墨重彩。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五家寨铁路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素园传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走进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南的红色景点及战斗故事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扶风塔
贵州文化旅游 | 第六条:风情黔东南,红色传承之旅
多彩,方成贵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