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古墓葬(12)

本篇要目:

***************************************

631.马王堆汉墓

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632.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汉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

633.青山崖墓群

汉晋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634.南禅湾晋墓群

西晋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

635.龙窖山堆石墓群

隋至明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

636.张南轩墓(含张浚墓)

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

637.陶澍墓

清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638.曾国藩墓

清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639.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隋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

640.清真先贤古墓

唐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

631.马王堆汉墓

马未都聊国宝: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并出现可燃气体。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座古代墓葬。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决定抢救性发掘,湖南省博物馆将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


新建不久的湖南省博物馆里数十件马王堆国宝级文物被盗……惊天大案,令全国震动。犯下这个案子竟然只是一个刚满17岁的高二退学生,出身高知家庭,盗宝后竟然是从大门正大光明离去的。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家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家庭如今又是怎样的光景呢?马王堆国宝盗毁大案


一号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墓口向下有四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第一层台阶长16.8米,东西宽15.42米;第二层台阶长14.64米,宽12.8米;第三层长12.54米,宽10.45米;第四层台阶长10.34米,东西8.45米。每层台阶高约为1米至1.5米,台阶墙壁与每层夹角为105至108度,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自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墓道尽头几乎到达木椁顶,以及木椁周围先填木炭,再填白膏泥,填土用“五花土”夯筑等做法。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5000千克,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一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马王堆汉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2.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两汉时期历代长沙王及王后的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大多于湘江西岸沿低矮山丘蔓延。已知有王陵26座,其中望城坡、象鼻嘴和风蓬岭等汉墓经过考古发掘。墓葬形制为竖穴岩坑墓,黄肠题凑葬制,出土大量文物,为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显然,26座王陵是古人留给长沙巨大的遗产,“对扩大长沙的影响无可替代”。早在前几年,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获得立项,文物部门已经据此草拟了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汉长沙国王陵的研究有三个基础性工作势在必行:将汉代长沙国王陵研究确定为重大学术课题;设立王陵考古工作站和研究所,力争通过钻探搞清楚各陵墓的寝殿、便殿、陵庙、神道、从葬坑、垣墙和陪葬墓等遗迹,全面厘清王陵区的文化面貌;争取对两到三座有代表性的王陵进行考古发掘,逐步把汉长沙国及王陵研究构筑成为一门显学,藉以推动王陵区的保护和利用。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汉代长沙王陵墓群(不同名称同在望月公园)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3.青山崖墓群


青山崖墓群位于湖南省临澧县青山管理局所在的澧水南岸,青山船闸下游一百米,对岸是澧阳平原,东距澧县县城二十公里,西离石门县城十五公里,当地人称洞子眼。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个松散的红砂石壁上,属人工开凿,构造基本一致,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共有大小洞穴一百零四个,分两类,一类是单室,另一类是多室。其中六十六号墓较特殊,共有四室,深10.4米,往里延伸,每室要高于前室一个台面。


整个墓葬分布在高50米,宽180米的崖壁上,崖壁的坡度为80°-90°。由于破坏严重,没有发现陶器。清理器物有五铢钱、直百五珠、布泉、瓶形琉璃珠和黄色蓝色琉璃珠,还有铜指环等。每个墓里都有大小不等的人骨残赅。根据资料显示,这批崖墓的构造和出土器物,与四川乐山汉晋墓大体相同。其究竟产生于哪个时代,墓主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不在慈利、石门,而在临澧形成崖墓群,至今是谜。可以说,象青山崖墓群构造之独特,工程规模如此之大,造型之精美,在湖南实属罕见,对研究澧水流域的墓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青山崖墓群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4.南禅湾晋墓群


南禅湾晋墓群位于湖南常德安乡县黄山头镇,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位于墓群西侧的刘弘墓,该墓距今约2000年,占地面积15000米。该墓是已发掘的西晋高级贵族大墓中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葬之一。刘弘墓的发掘还是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刘弘,西晋名将,字和季,沛国相人,生于公元236年,于公元306年病逝于湖北襄阳军中,享年70岁。爵封宣成公,历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车骑大将军等职。葬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安乡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1991年4月经省文物部门批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发掘出文物78件。1991年8月1日,《中国文物报》在头条头版位置报道了这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刘弘墓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外考古专家认为,刘弘墓因出土的文物精美、完整、时代较为明确,为研究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提供了断代标尺对西晋上层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实物佐证。刘弘在《晋书》中有传,《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精华》、《中国通史》、《中国人文史纲》、《两晋演义》等史箱中都有记载。


刘弘墓一是文物精品多,价值高。共78件文物中,可谓价值连城,在奥运会期间举办的中华文物精华展上,168件展出文物中就有白玉樽等5件刘弘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二是墓主身份地位高。刘弘一身正气、学识渊博,处处为人楷模,被历代人所赞颂,在历代史籍中有记载。三是文物的重大发现影响之大,辐射宽广,其影响范围超越了国界。四是墓穴地处城郊旅游区规划范围内,交通便利,便于游客参观往来。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南禅湾晋墓群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5.龙窖山堆石墓群


龙窖山堆石墓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龙源乡,是瑶先人西晋-北宋时的千家峒遗址。北宋祥符三年以后,因战争举族迁离,留下了大量瑶人生活遗迹,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


现存“三关九锁”、石屋、石井、吊脚楼、石墓、青石工程等40多处遗迹,对于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龙窖山堆石墓群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6.张南轩墓(含张浚墓)


张南轩墓(包括张浚墓)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此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栻及其父抗金名将张浚之墓冢。官山村官山山麓,背依九曲奇峰,循峰而下有马蹄形小山名罗带山,山的东端为张浚墓,西端为张栻墓。墓周砌花岗石,以三合土封顶。墓碑高1.5米,宽0.8米,上刻“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前立石柱4根,山下有南轩祠。明大学士杨建和撰碑记。


 张轼墓。青石墓碑,墓碑额题为“高瞻远瞩”,碑文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后迁衡阳。初师事胡宏,得所传理学,与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累官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先后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多年,学者称南轩先生。宋淳熙七年(1180)卒,年48,谥“宣”。著有《南轩易说》、《癸巳论语解》、《南轩集》等。《宋史》有传。

张浚墓。青石墓碑,墓碑额题为“精忠大义”,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公张公德远之墓”。张浚(1097—1164),字德远。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曾力主抗金,病逝于江西余干。病中曾手书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死后移柩潭州(今长沙),时知州张孝祥为其营葬于宁乡。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张南轩墓(含张浚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7.陶澍墓


陶澍墓于1840年由左宗棠择地修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沙湾村沙湾苗圃院内,座北朝南,面对资水,背依群山,占地7560平方米。墓园正门为三间四柱牌坊,花岗岩和汉白玉质地,高四米,宽五米。坊前两侧各置花岗岩石雕狮一尊。

从正门入内,依次是:神道直通陶澍墓丘,左右两侧为五位夫人墓,墓前依次有石羊、石虎、石马、石武官、石文官各二守墓;神道左侧有御碑亭和享堂,御碑亭前有侧门出入;四周绕以二米高的青砖围墙。是一座典型的、保存完整的清代封疆大吏墓葬形制景观。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县小淹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8),清嘉庆七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殁于道光十九年(1839),终年62岁,谥文毅,晋赠太子太保。他在治理漕运、河道、盐政及赈荒、吏治诸方面治绩卓著,同时倡币制改革,主严禁鸦片,政声注于朝野,被道光皇帝誉为“干国良臣”。陶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的封建政治家、改革家、经世致用的著名学者和中国近代禁烟运动的早期的发起者,是整饬吏治,注重人才的典范。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领导人物;是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陶澍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8.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是清末名臣、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

公元187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与长子在家中花园散步时猝死,享年62岁,被清政府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按照曾国藩生前的意思,儿孙决定将他的灵柩运回湖南老家安葬。曾国藩的灵柩由弟弟曾国潢、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从南京运回湖南,由于路途遥远,直到五月下旬才到长沙,此时天气已经开始变热,为了防止尸体发生质变,众人就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修建陵墓,墓穴成形,便于六月中旬出殡下葬,比较仓促。我们现在见到的,位于长沙市坪塘镇的曾国藩墓都是后来修复的,原来的陵墓早就被毁。曾国藩墓修建好了之后,请了专门的守墓人负责看守,直到建国之前都保存的比较完整。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对曾国藩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1949年之后。


第一次毁墓发生在50年代,由于当时农业合作化的需求,曾国藩墓的地上建筑基本全部被破坏,大量的石料被农民运回家砌房子、盖猪圈了。第二次发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大运动的背景下,曾国藩墓作为封建遗存当然难逃被毁的噩运。一些革命小将还曾想挖开陵墓地宫,但由于地宫是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非常坚固,所以没有得逞。虽然经历了两次破坏,但陵墓的地宫仍然保存完好,真正对曾国藩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发生在1989年的冬天。很多人都依靠盗墓成了“万元户”。所以当地很多农民晚上都干起了盗墓的勾当,曾国藩墓自然是他们的首选目标。据当地村民回忆,曾国藩墓被盗的那天夜里非常冷,到了后半夜的时候,就从陵墓的方向传来一声巨响,村民们怀疑有人在盗曾国藩的墓,因为当时盗墓现象在当地不时发生。


盗墓案发生之后,长沙市考古队立刻赶到了现场,通过勘察人们发现,盗墓贼在曾国藩陵墓上炸出了一个盗洞,虽然不大但位置十分准确,正好对着地宫内的棺椁。在盗洞边上,考古队工作人员还捡到了一顶清代大臣的官帽,考古专家由此推断盗墓贼很可能进入墓室并打开了棺椁。为了弄清地宫中的情况,考古队决定派遣一人先从盗洞进入地宫查看。一名身材相对瘦小的考古队员被选定之后,带上必要的随身物品就从盗洞钻入了地宫。可刚刚下去一会,绑着考古队员的绳子就没了动静,任凭上面人怎么拉都拉不动。


就在上面的人不知所措的时候,下面突然传来了呼喊声,原来这名队员下去之后,发现盗墓贼挖到棺材后,却未能将棺材揭开,仅在上面弄出了一个小洞。他想从洞爬入棺材,但由于错误估计了洞口大小,被卡住了。经过几次慢慢的调整之后,才挣脱棺材的挤压退了出来。听了考古队员的遇险经历后,专家认为盗洞如此狭小,盗墓贼应该并未得手,或者只拿走了很小部分的随葬品。为了更好的保存墓葬,考古队决定用钢筋、水泥将盗洞永久封死,并加强对陵墓的保护力度,避免再次发现盗墓事件。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曾国藩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39.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位于广东省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在墓城内散布有唐代布纹瓦碎片,莲花瓦当、圈足碗,覆莲状石础和龟形的石质碑座。墓城为南北向,东西宽123米、南北长110米,总面积为13530平方米,四周残墙用沙土打夯而成。

冼夫人(522~602年),高凉俚人部落首领,汉人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助夫共理政事。在梁、陈、隋三朝协助朝廷打击岭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被隋朝册封为谯国夫人。


在墓碑前50米处,建有一座砖木结构、四合院式的冼夫人庙,座向与墓向相同。面积为730平方米。据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二《祀典》载:“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可知该庙亦称山兜娘娘庙,其始建年代当在万历之前。庙内墙上保存清代碑刻五块,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捐款碑,道光四年(1824年)黄姓捐款碑二块,道光十八年蔡族建首座碑一块,清代官员所题诗碑刻一块。此外还保留唐宋年间的石香炉。

墓碑用青色麻石凿成,高2.07米、宽0.70米、厚10厘米,阴刻楷书,左记“嘉庆已卯”,中署“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右记“电白县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立石”。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40.清真先贤古墓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又称"回回坟"。相传唐代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塞义德·艾比·宛葛斯广州归真后,安葬于此。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兰圃西侧。元代以来,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被称为“回回”,因而这里亦叫回回坟。明清中国学者称伊斯兰教义为“至清至真”,因而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清真教”,其墓地理所当然地称之为清真先贤古墓了。清真先贤古墓是以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为首的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相传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他归真后,教徒为其营葬于此。墓建于贞观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

相传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在广州逝世后,为教徒营葬于此,是广州著名的一座伊斯兰教古迹。慕园门额上书“清真先贤古墓”。园内为庭院式建筑,广植花木。西面有堂3间,前面为敞口厅,北面为礼拜殿。墓室筑成拱顶,形如悬钟,内成洞形,人在其内诵经或讲话,有回声相应,故俗称“响坟”。

墓署唐贞观三年(629年)所建,似不可信。从伊斯兰教的创立、传播及其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的历史考证,那时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正在阿拉伯半岛忙于战争,以创立伊斯兰教及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根本不可能有伊斯兰教徒到中国传教。但墓的下葬年代也不会太晚,因为从墓园内现存殿堂等建筑物的结构方式看,则为明代建筑风格。 古墓是一座园林式的墓园,四周绕有墙垣,内有拜殿、方亭、厢房,穿过一座悬有“高风仰止”大牌楼而入,沿着一条两侧设有石栏杆的石路,便可步人先贤古墓内。墓室中空外圆,形如悬钟,先贤的坟墓就设在里面。因为墓室内呈拱形,教徒或游人在此凭吊先贤,诵经祈祷或讲话时,声音特别的响亮,且有回响,故这墓又有“响坟”之称。墓园内现存的殿堂及其他建筑,均为明代风格。

先贤古墓旁,除葬有一些历代有威望的教长以外,还另有“四十一贤者坟墓”。此墓有这么一段神话式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唐代,按当时伊斯兰教律规定,凡在礼拜祈祷时,绝不能做别的动作,即使刀斧加身也巍然不动。一次,前来传教的40位先贤正在做礼拜,有一强盗要抢他们的财物。强盗手执利刃,乘他们做礼拜时逐一杀掉。当杀完第40个时,强盗忽生悔念,也自刎死去了。后人殓拾40人遗赅时,亦一并将强盗尸首葬于墓边。至今这里还竖有一清代碑刻记述此事。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清真先贤古墓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学复活两千多年前的历史
湖南考古挖掘一汉墓, 出土28本失传古籍, 专家: 改写中国史
记者提前探营新湘博 辛追娭毑的声光电“豪宅”极魔幻
马王堆汉墓在哪个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文物展厅
永生之梦——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张地图,震动考古界,西方专家却断言:这是假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