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9)

本篇要目:

*****************************************

881.北依涧永福寺过殿 
明至清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882.崇善寺大悲殿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883.唱经楼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884.晋源阿育王塔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885.晋源文庙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886.清徐尧庙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
887.绛州文庙 
明至清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888.北池稷王庙 
明至清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889.玄帝庙 
明至清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890.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 
明至清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
881.北依涧永福寺过殿


北依涧永福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朱坑乡北依涧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过殿脊檩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建,明弘治、万历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几经修葺。寺庙现仅存过殿为明代建筑。

北依涧永福寺过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前檐明、次间为隔扇门,梢间为槛墙、直棂窗。柱头卷刹有侧脚,角柱生起,下设素面覆盆柱础。

前檐柱头施五踩双下昂斗栱,横栱抹斜,次间施平身科两攒,明间、稍间各施一攒,明间平身科出45°斜昂,两山面每间施平身科斗栱一攒。

角科用附角斗。殿内三梁架上施蜀柱、叉手,梁枋间使用驼峰。脊檩上有明成化五年岁次己丑重建题记。殿内山墙残存明代佛教壁画5平方米。北依涧永福寺过殿保存了明代重建题记和少量明代壁画,具有较高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中殿之后,原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于战争年代拆毁。全寺所有彩塑以及山门外的戏台,一概不存。唯古佛殿地下西段埋藏有废除的石雕佛数尊。寺院之西,为永福寺的禅院之所在。2008年,县文物局和古建队出资60多万元对永福寺进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复了过去的模样。现有两厢硬山顶配殿各三间,为“观音殿”。

“地藏殿”

2013年3月,北依涧永福寺过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2.崇善寺大悲殿


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

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间设四抹方格隔扇门,梢、尽间设隔扇窗。后檐明间设板门,可前后通行。崇善寺大悲殿及寺庙建筑是明代皇家寺院的一个缩影,大悲殿反映了明初木构建筑形制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檐柱侧脚明显。斗栱布局疏朗,上檐斗栱七踩单翘重昂,下檐斗栱五踩重昂,除下檐尽间无平身科外,其他逐间两攒。殿内柱网布列规整,仍袭旧制。殿内设井口天花,施沥粉彩画,上部梁架全部用草栿做法。大殿现存建筑主体结构及隔扇、板门等均为明初原物。

大悲殿内供奉三大士像,中间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三尊塑像高达8.5米,色彩绚丽,造型端庄,也为明洪武年间遗存,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藏有宋、元、明版等经书达三万余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

2013年3月,崇善寺大悲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3.唱经楼


 唱经楼是旧时山西科考唱榜之处,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33号。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现存唱经楼和主殿为明代所建,春秋楼和通廊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唱经楼为主体建筑,唱经楼在南,以通廊连接北侧正殿,北殿之东连接春秋楼,四个建筑组合起来构成一L型建筑群。唱经楼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重檐十字歇山顶。一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明间出卷棚抱厦檐。二层面阔进深均一间。一层围脊立琉璃花砖。

二层檐下施五踩双翘斗栱。柱间施隔扇门窗。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架,单檐歇山顶,不设斗栱。殿内三梁架上施瓜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檩。

通廊位于唱经楼与正殿之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春秋楼在正殿东侧,高两层,一层为三间窑洞,二层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设单步梁,单檐硬山顶前廊式建筑。现存古建筑均使用琉璃瓦屋脊。经近年大修现建筑保存良好。

唱经楼不对称L形布局,在山西境内不多见,楼与正殿有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唱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4.晋源阿育王塔


晋源阿育王塔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东。原为惠明寺附属建筑。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当时晋阳古城内惠明寺院建筑,塔屡建屡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占地面积196平方米。

晋源阿育王塔为单层砖砌喇嘛塔,通高约 25米。塔下为石砌方形塔基,边长13.8米。其上砖砌叠涩呈方锥平台基座,高1.65米。塔身为圆形覆钵状,上承相轮十三层,上置琉璃华盖承宝顶。

2013年3月,晋源阿育王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5.晋源文庙

 


晋源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后屡有增建、修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庙坐北朝南,多重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棂星门,座于台基之上,四柱三楼,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柱下抱鼓石沙石质,前后出戗柱,檐下斗拱七踩单翘双昂,明间出平身科两朵,次间一朵。

前院中央大成门前为泮池,一般泮池的形状是半圆形,该处却呈元宝状,形制少见。四周筑有石雕栏杆,中架状元桥。

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东西两山绘有山水、花卉等图案壁画60余平方米。

殿内采用减柱造和移柱造,前槽内柱全部减掉,后槽用内柱四根并向南移位。梁架结构七架梁对后双步梁用三柱,上用蜀柱、驼峰承五架梁对后双步梁组成第二层梁,梁头插入蜀柱内,再上又施一道五架梁为第三层梁,其上再承平梁。内柱施大额枋,其上施三踩单翘斗栱承托蟠龙天花,遍体彩画。殿内塑孔子坐像,东西两山绘有山水、花卉等图案壁画60余平方米。东南、西南两隅各有3株参天古柏。

晋源文庙内还有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教谕宅、训导宅及库房、斋房等。基本采用文庙固定的中轴对称平面型制和我国传统庭院的程式化布局方式,从而产生强烈的轴向感。解放后长期为太原二中。

2013年3月,晋源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6.清徐尧庙


清徐尧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清徐尧庙,分为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仅存帝尧殿;西轴线由南至北有倒座戏台。 

西轴线山门,北有倒座戏台。

帝尧殿,亦称无梁殿,建于砖砌方形台基之上,通高约12.4米。面宽、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下檐斗栱五踩单翘单昂,上檐斗栱五踩双翘。殿内无柱,用檩、枋、斗栱构架叠置三层,底层、中层为正方形,上层为斗栱密布的八角形藻井,顶绘道教八卦阴阳图案。清徐尧庙建筑保存较好,帝尧殿建筑形制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密布的八角形藻井,顶绘道教八卦阴阳图案。

下檐斗栱五踩单翘单昂,上檐斗栱五踩双翘。

西轴线的倒座戏台,坐南朝北,素瓦卷棚式三开间,立于砖制高台上,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现存戏台为1995年在清代遗构基础上重修的。枋额敷满彩绘,栱眼壁饰有吉祥花卉,雀替为活灵活现的双龙,尧庙的木雕精粹汇聚于此,次间匾额下装饰有9块方格画,画意美感十足。

观音堂是尧庙的另一个无梁建筑,是非木构的砖制无梁殿,其位于尧王殿西侧,坐北朝南,由青砖层层叠涩而成,重檐硬山式,琉璃瓦剪边,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观音堂,面阔4间,偶数开间实属罕见,里面供奉有大慈大悲观音像。


上层为3开间的大雄宝殿。整个建构是属于佛教体系,是尧庙的另一种信仰所在。

娘娘殿又叫“圣母庙”,在西院里,是一个半封闭的四合院,由正殿娘娘殿,东西配殿、火神庙组成。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里面供奉着尧舜禹的母亲塑像。梁架上墨书尽染,书写的皆为扶梁施银功德之事,是需要仰视的木质“功德碑”。东山墙上有圣母驾凤出行图,色泽艳明,画感凑付。

2013年3月,清徐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7.绛州文庙


绛州文庙位于绛州文庙位于新绛县城内文庙社区四府街 105号。坐北朝南,南北长 146.2米,东西宽50.3米,占地面积735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民国十七年版《新绛县志》及庙内石碣记载,宋咸平二年(999年)、元、明多次有重修。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2002年,恢复了东西厢房、大成门、山门等建筑,维修了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照壁等,使文庙成为新绛的又一开放旅游景点。

泮池

棂星门

大成门

大成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带周围廊,重檐歇山顶,布瓦琉璃剪边。下檐斗栱用斗口跳。上檐柱头施七踩三昂斗栱,前檐明间用平身科斗栱两攒,次间一攒,出45°斜昂;后檐明间、次间均施平身科斗栱一攒。殿内使用减柱造,仅用四根中柱。脊枋上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题记。

2013年3月,绛州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8.北池稷王庙


北池稷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 38米,东西宽 32.65米,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

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戏台西侧有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戏台建于1.25米高的砖包夯土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开间大,用移柱造和额枋。后墙明间墙面上有约9平方米砖雕影壁。

正殿为稷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瓦琉璃剪边。前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每间施一攒平身科斗栱。

2013年3月,北池稷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9.玄帝庙


玄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北角。三进院落,南北长87米,东西宽 24.5米,占地面积2131.5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竣工。玄帝庙曾经作为粮站使用,部分建筑被拆毁,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香亭、中殿、正殿,两旁不设廊房。玄帝庙整体布局保存完整,庙内建筑保留有明代纪年题记,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门北侧面宽三间,进深五架,单檐悬山顶。


山门内前檐四檐柱承托大圆木额枋,其上有斗栱七攒,为三踩单下昂,蚂蚱头。后檐斗栱为三踩单翘,蚂蚱头。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柱脚施角背,两侧戗叉手。梁枋上有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题记。

香亭二层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五架。二层周有围廊,二层明间辟格扇门,次间辟小格窗。素面柱础。右侧施楼梯。一层檐下和二层下檐只有柱头科,为三踩单翘斗栱。二层上檐明间有平身科一攒,为三踩单昂。亭内四角施抹角梁承托角梁和三架梁。脊枋上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重修题记。

中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架,重檐歇山琉璃顶,四周围廊,砖砌台基,条石压沿。下檐前檐柱头施三踩单昂斗栱。平身科明间一攒,三踩单昂,出45°斜昂,次间以宝瓶木雕装饰,稍间素枋。下檐的后檐、山面和上檐仅在柱头施三踩单翘斗栱。

中殿后是正殿。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架,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科施三踩单昂。平身科逐间一攒,唯明间出45°斜昂与龙头。后檐斗栱形制与前檐基本相同,仅明间平身科不出斜昂和龙头。庙内现存古建筑均使用精美的琉璃屋脊,部分建筑屋面局部塌损。

2013年3月,玄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90.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


木四牌坊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代屡有修葺。木四牌坊,八柱五楼式,楼身方形,宽、深各6米,两层滴水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八根立柱每两根为一组立于四个五边形柱基之上,四根金柱直通楼顶。四根金柱与四根角檐柱在一层檐位置向外45°斜搭起四个歇山式楼顶,山花向外,形成出挑的八角檐。

上层金柱与四面挑挂的四根假檐柱,形成带周围廊的方形楼阁。二层楼顶用十字歇山顶,四角出飞檐。上下层共出翼角檐十二个,成为造型奇特的八柱五楼式牌楼。金柱与檐柱间用大、小额枋相联,额枋之间两层垫板上均有题字:北榜曰“龙章宠赫”为封翁题名;南榜曰“宫墙脱颖”,为明经题名;东榜曰 “桂殿分香”为乡科题名;西榜曰 “澹墨传芳” 为甲科题名。

上下两层檐下施密致排列的斗栱,与檐头十二个翼角飞檐错落交织,使其更加蔚为壮观。木四牌坊下立有二通明碑,一通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翼城县重建四坊记”。另一通是“四坊题名即封曾、举人、进士、贡士实出分金碑”。木四牌坊保存较好,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石四牌坊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总建筑面积36平方米。

石四牌坊,八柱五楼式石牌楼,楼身用青石,楼顶为木构灰瓦十字歇山顶,通高约 11米。石砌台基高0.85米,每边长8.3米,楼身方形,四面皆可通行。主楼设四根方形抹棱石柱,四角呈 45°各立一柱,上建次楼。

主楼与次楼间用石质额枋相连接,其上浮雕许多人物、禽兽、花卉等。主楼单檐十字歇山顶,其下梁架、斗栱、椽子、垂莲柱等均为木构。

次楼屋顶不存,各柱间自上而下为浮雕牡丹、菊花等花卉图案。八根石柱下用抱鼓石式夹杆石,每一抱鼓石,首雕坐狮,腰刻爬狮,共计33尊,形态各异,气势威严。

2013年3月,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游珍藏版:看中国宋代八十座精品木构古建筑(之四)
中国现存木结构宗教建筑排行榜TOP50
中國古建築(五)【44P】
怪哉!山西三座石楼山,都不在石楼县
泽城汤帝庙
运城河津玄帝庙——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