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9)

本篇要目:

**************************************

1181.显圣王庙

元、清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1182.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

明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1183.卢氏城隍庙

明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

1184.襄城文庙

明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1185.襄城城墙

明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1186.高贤寿圣寺塔

明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1187.碧霞宫

明至清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1188.襄城乾明寺

明至清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1189.永济桥

明至清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1190.南岳庙

明至清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

1181.显圣王庙


显圣王庙位于河南焦作孟州市堤北头村,显圣王庙大殿系元朝吴门桥都元帅宁玉(1236—1302)的后人捐地捐款于至正十一年(1351)修建。大殿称三圣殿,亦称显圣王殿,该庙原建在堤北头村东南约一公里处的小金堤之东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黄河北齿。大庙被水围困。乾隆二十四年(1759),迁到此处,经过1985年和1995年的两次修整,显圣王大殿、舞楼、戏楼形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代建筑群。

大殿:座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五脊悬山造。殿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五彩琉璃蟠螭脊,四条戗脊前端各有一个单腿独立的陶人,名曰“四短”。覆瓦为明清时期的板瓦和筒瓦,滴水为元代典型的“重唇板瓦”,上刻连珠纹和锯齿纹。明间置乳钉实榻门两扇,上有门钉九十九颗,门楣上有菊花形门簪四枚,次间板灵窗各一扇。

显圣王庙是河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建筑之一,檐柱为覆盆式柱头,上端略向内斜,有较明显的柱侧角,各间檐柱高度不同,有明显的柱升起。殿内用减柱造,减去前内柱两根,后槽用内柱两根,为素面覆盆式青石柱础。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梁枋构件做工粗糙,大梁为元代典型的双木拼梁。是研究河南省元代建筑地方做法的典例。

舞楼:原建于大殿东邻的堤北头学校院内,座南向北,面阔九间,双层卷棚式建筑。

戏楼:座南向北,面阔三间,双层卷棚式建筑。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显圣王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2.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


河南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沿卫河的古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城墙的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北部的为水驿门,南部的为允淑门。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浚县古城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文治阁是一座单体双层的高阁建筑,通高约20米,由台基和阁两部分组成,台基的平面为方形,每面宽约12米,四面中部开四道拱形券孔,东西南北相对通行;阁的东北角有供人登阁观赏的曲径小道,台基平面上还建有一个两层的四角重檐攒尖顶方阁,下层四面开门,平台四周回廊围绕。


文治阁的拱形券孔上方,可以看到了清代书法家赵素庐和张哲留下的笔迹,东边的“丹流东壁”和西边的“碧泻西山”为赵素庐所书,南边的“清环黎山”和北边的“黛护伾岚”为张哲所书。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文治阁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3.卢氏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河南卢氏县城中华街北侧。城隍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毁于战乱之中。天顺八年(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灾,至万历九年(1581)修复扩建,即成现有规模。

建国后县初级中学设此,1960年至今,为县文化馆驻地,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坐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种种脊兽相映成趣。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檐牙飞翘,工艺精美,朱门高柱,明丽豁敞,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模样。

门前三间

乐楼

香亭

香亭内


正殿五间,坐北向南。位于香亭后侧。

中轴线上:山门---乐楼---香亭---正殿。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卢氏城隍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4.襄城文庙


襄城文庙位于河南襄拉县城西北利民街,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是敬孔子、教儒学、习六艺、尚科举的重要场所。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学校使用,现为襄城县公安局治安巡逻大队办公大院。现仅存聚奎壁和大成殿。

文庙大门外泮池之南有琉璃照壁,又名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挑山式壁顶,上为琉璃瓦,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


全壁除边框外,有3组彩色雕砖,其中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两幅双龙戏珠画面组成,东侧画面为麒麟望月,西侧画面是双风朝阳,下饰云雷纹和花草纹雕砖两层。壁基座长26.1米,厚为2.36米,红石砌成,上雕双层花草鸟兽图雕琢细腻,色彩谐调,为我国北方所少有。

上雕双层花草鸟兽图雕琢细腻,色彩谐调,

下饰云雷纹和花草纹雕砖两层。

原来文庙前有杏坛、聚奎壁、外泮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大牌楼;中有棂星门,设有“杏林春色”、“桂苑秋香”二石坊,还有内泮池、大成门、祭器乐器二库、至圣大成殿、东西廊庑;后有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奎楼等。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规模宏阔。其中聚奎壁、至圣大成殿、崇圣祠、奎楼为主体建筑。今存聚奎壁和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是一座九脊八坡歇山式建筑,上覆琉璃瓦,光彩夺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在长19.6米、宽15.4米、高1.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台上松柏合抱,葱翠如盖,蔚为壮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襄城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5.襄城城墙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

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襄城”。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四方城,后又扩建为朝靴样。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砖甃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沟,与北汝河水相通。后为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瓮城,西南城墙下,挖建了水门水道,以备取北汝河之水,供城中民众饮用。

襄城县古城墙西门,现保存较完整,是一座瓮城门,呈椭圆形,由朝南和朝西两个城门组成,周长约200米。据载,朝南的城门上曾有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其重要性可由此略窥一二。2008年来,襄城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城墙进行了修缮,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襄城城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6.高贤寿圣寺塔


高贤寿圣寺塔位于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在乡政府东北约300米处,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高28.3米,实心灰口,平面呈六角形,上有宝珠塔刹。塔身共饰石雕佛像211尊,石碣14块,对研究明代绘画及雕刻艺术有一定价值。据一级塔门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岁三月一日丙寅时,戊寅时日葬利院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应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

塔基部每边长4.2米。塔室内砌有盘旋的塔道,可逐级登高至塔顶。塔体从底至顶渐收匀称,成六棱锥体形。塔顶用铸铁铸成形似宝葫芦样的宝顶,使塔体结顶得到最完美的点缀,给人以挺拔隽秀之感。塔的层檐收放尺寸自然得体,既保护塔墙免遭雪雨浸淋,又给塔体以美的装饰,看上去既规整肃穆又没有呆板感。


塔心有石碣16块,石雕佛像216尊,为明代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步三眼井(七步之内三眼井的味道分别为苦、涩、甜)。塔体整修一新的面貌,塔内珍贵文物的存世以及修塔和原塔下铁钟的传说,再加上原寺院的规模之大和佛事的盛况,构成了这个景点的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塔顶为一砖砌圆座,座上有一个宝瓶。

第一级:外壁正面为门,墙饰石雕佛像6快,石碣3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7尊,石碣2快,右墙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后面墙无门,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5尊,石碣2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内壁饰石雕佛像6尊,共饰石雕佛像101尊,石碣13快。从石碣碑文上可知该塔为明正德13年(公元1518年)建。

全塔共有石雕佛像211尊,线条清晰,造型端庄,肃穆有神。这样的明代石雕群实为少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有石碣14快,内刻记有建塔经过及年代。其中一快详细记载了信官郑俊、陈留人,弘治十年夜梦许造此塔的经过。关于该塔的落成年代,石碣所记不甚一致,有正德十三年八月的,有七月的,但总的说来可定为明正德13年(1518年)建成。该塔于2000年由省拨款维修,加固了塔基。该塔对研究明代绘画、雕刻有一定价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高贤寿圣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7.碧霞宫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浮丘山南端峰巅,座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后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

碧霞宫主体建筑以南北为轴线,东西为对称分布。宫楼殿宇井然有序,巍峨壮观。入山门前对面是戏楼,坐南朝北,建于清光绪年间,与山门遥遥相对。

山门面阔3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两端鸱尾吞脊,戗脊上有飞鱼、海马、四绝神。入山门即碧霞宫前院,两厢有四帅殿及钟、鼓二楼,左右相对,

二门有三,各筑门楼一座,中间门楼较大,为木结构四阿顶,如意斗拱,结构复杂,过二门到中院,院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





前院左右有四帅殿、钟鼓二楼及泮池,中院左右有十殿阎君殿、子孙殿、眼光殿,后院左右有乐女殿、哑女殿及东西陪楼。碧霞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保护完好的古建筑群。





走过二门就来到中院,该院落宏宽,古柏苍翠,碑碣林立。两廊各7间,中5间为阎君殿,原有十殿阎王,及"阴司报应"等塑像,相貌威严。东廊南梢间为三曹宫。北梢间是罗祖,西廊南梢间包公庙,北梢间财神,紧接两廊,又各建有三间陪殿,东为子孙殿,西为眼光殿。 

大殿为碧霞宫主体建筑,建成在2米高的平台上。正中两道盘龙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匠心独运,雕功精湛。大殿是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合式建筑。两殿相连,浑为一体。四周回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均为神话中西王母之高徒。拜殿的明间和两次间各开四扇通楣条棂格扇门,两梢间上木雕透棂窗,花卉鸟兽,图案精致。左窗嵌有"光映西池"字样。檐下垂拢,玲珑剔透,上绘"二十四孝图"及"子路问津"、"河马负图"、"女娟补天"等画。殿内雕梁画栋,绘有"进姐己"、"访姜尚"以及取材于古诗、生活、器物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画共有30余种,真是琳琅满目。殿正脊当中装有一个"铜宝瓶",年久不锈,金光闪烁,人称"风磨铜宝葫芦"。后殿内有三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木橱透雕龙、凤、花卉,极其精致,橱内各塑有一尊女神,中间一尊神像号为碧霞元君,她是碧霞宫的主宰。三尊各有风格,中间表情"宽厚"、左侧神采"仁慈"、右侧目光"爽直"。金冠黄袍,端坐执圭。

后殿内并排3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透雕龙、凤、花卉。橱内各塑一尊女神为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碧霞宫后院正中迎面为寝宫楼,建成于清顺冶三年(1646年),面阔3间,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古朴典雅。寝宫楼为碧霞元君寝楼。位于一平台上,台高1.8米,建于清顺治三年(1846年),清、民国时期多有修复,1987年落架大修。面阔五间,进深3间,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飞檐挑角,上饰仙人、飞鱼、海马等。楼分两层,上下均有走廊环绕,廊下为木圆柱支撑,故又称"转角楼"。楼下内壁上绘元君灵应图,墨线勾勒,单色平涂;楼上暖阁内有木雕碧霞元君睡像一躯,俗称"睡奶奶"。西壁上绘元君出巡图,龙辇勒勒,彩云涌动,仪仗先导,凤凰翻飞。东壁绘元君回銮图,坤仪万庄,祥瑞笼罩,一派太平景象。登楼东望大伾山,仙境飘缈;西瞰卫水,玉带逶迤。

寝宫楼院前是陇西尹公石塔。该塔原来并不在碧霞宫内,而是位于鹤壁市浚县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移到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石塔建于唐天宝九年(751年),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四点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陇西尹公石塔最下方形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碧霞宫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8.襄城乾明寺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几经扩建,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占地数百亩,布局严整,气势矿业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临古道。寺内还有神奇的“乾明晓钟”,能够不敲自鸣.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寺内有以风筝为主题的古刹庙会。

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来的乾明寺西侧有砖塔370余座,后因多种历史原因,砖塔被毁。建筑多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

山门前有牌坊三道,头道位于现贾楼村东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中高边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阔三丈,额书《佛坛胜地》,前有石狮一对高两米,后有石塔两座,高九米围八米,有林荫大道十米直通山门。二道位于贾楼东南,高三丈三结构同上,上书《正法久住》

山门内有天王宝殿一座,额书《中州第一禅林》,左右钟鼓二楼相应而立,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蓝殿、地藏殿对应而立。


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


中州第一禅林,柱梁作天王殿,乏善可陈,不过看风格像是一座明代建筑。


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点,造型古朴。


中佛殿背后的山染上便是文峰宝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二米的阁楼式建筑,真是红莲托佛塔,有百里远,为襄城之奇观。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间,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见底。在弥勒殿和三圣殿两侧各有大院两个,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间,左叫十方院,右为居士林。

最后上台级是禅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襄城乾明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89.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0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使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下渗透腐蚀桥梁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连。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以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

据记载过去两端桥头有华表,桥栏杆为望柱,栏杆和石条组合,上刻有各种花纹,每个栏杆都雕刻有不同姿态的狮子。桥面为台阶式柱头石条砌成,整座桥全部由花岗石构成。河两边河岸均有岩石护坡,护坡上有古城墙,桥南头有跨桥桥头楼堡。东20米处有大东门可进入河道至大桥底部,西有明兴寺,东有明清街。可惜自明清以来,该桥几建几毁,石栏石柱被换成水泥浇筑的。桥面铺上了柏油路面,桥头楼堡,华表在“文革”中被打碎,只存遗址。明兴寺,河岸护坡,古城墙,大东门及部分桥墩均有不同程度的塌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永济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90.南岳庙


南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老街上。南岳庙俗称“大庙”,位于老街正中,这座古庙建于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期间。当时,金兀术统兵南侵,攻占了汴京,占领了中原地区,并把金店改名为“大金店”。但进兵到江淮一带时,遇到了岳飞、韩世忠等所帅的宋军的顽强抵抗,才有了南宋的一隅偏安。宋金对峙,金军一时难以灭宋。金人认为天下五岳,金已占长江以北四岳,唯有南岳尚在南宋治下。为彰一统天下之野心,就在大金店街修建了南岳庙,来“位配南岳”。

南岳庙原来的规模很大,有大门、掖门、财神殿、广生殿、三官殿、火神殿、龙王殿等建筑。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庙院三进。正殿是府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墙壁辟棂门棂窗,梁上饰以游龙为主的彩绘壁画。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是河南省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走进南岳庙,青砖红墙,香火缭绕。在正殿门额上,写着“位配南岳”四个大字。金代建筑风格格外明显。建造为方型,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檐下四周是尚为完整的五踩斗拱,单檐九脊十四兽,殿顶则为灰色筒瓦。前墙壁辟棂门棂窗,梁上饰以游龙为主的彩绘壁画。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大殿前后左右都设有门窗,八大柱八小柱顶立而起。


《大金店镇志》载有:南岳庙的建筑中以大殿内神龛前左右两根八面木柱最具影响,在全国庙宇中并不多见。


此殿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是河南省境内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殿后的房子,嵩阳读书会分会旧址。


除现存府君殿(正殿)外还有:财神殿、三官殿、火神殿、龙王殿、三星殿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南岳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千年古县襄城玩,不游览古城墙,是一件憾事
河南许昌这22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河南省一个县,人口超80万,建城历史超2500年!
古城遗韵,记襄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许昌襄城城墙
【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建筑篇:古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