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31)

本篇要目:

*********************************

1911.扎木中心县委红楼

1953年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

1912.帕拉庄园

1955年                    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

1913.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

1965年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

1914.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清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1915.青木川魏氏庄园

1927~1934年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1916.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1932年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1917.杨虎城旧居

1934年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1918.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

1936~1940年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

1919.宏道书院

1938年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1920.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

1934~1935年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

**************************************

1911.扎木中心县委红楼


扎木中心县委红楼,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是原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办公楼。是一座典雅的红色二层仿苏联式木楼。红楼原本有三座建筑,后因波密县机关建设之需,拆除了东西两侧的红楼,现保存下来的是三座中最大的一座。红楼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凹”字形,为两层石木结构,仿苏氏建筑。墙体下部由石块堆砌而成,高1.4米,墙体上部为木质墙体,墙体呈红色;建筑物内侧主体墙体为石块堆砌,其余隔间墙体为木质墙板,房顶为平面木质。

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区进驻扎木,为了解决办公及住宿的需要,便请专家设计并建遭了三幢仿苏俄建筑风格的木质结构楼房,现存的红楼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幢。1956年,中央决定西藏六年内不实行民主改革,而实行适当收缩、精简机构、内调干部等等政策。根据上级决定,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及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迁入红楼办公及住宿。在红楼上,宣传了十七条协议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改革前,张经武、十四世达赖、十六世噶玛巴等人都曾下榻红楼。1959年1月4日,扎木保卫战打响,红楼成为该战斗的指挥中枢,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办事处的领导在红楼上指挥了这场战斗,并取得胜利。扎木保卫战的胜利,拉开了西藏平定“反革命叛乱”的序幕。此次战斗使红楼遭受重创。战斗结束后,扎木军民随即将红楼修葺一新。

2013年3月5日,扎木中心县委红楼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2.帕拉庄园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贵族分为四种:赞普后裔、亚奚家族、第本家族,其余统称为格巴,帕觉拉康系第本家族,因此,帕拉庄园属贵族庄园。


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帕拉家族担任孜本、代本、卓尼钦姆,直至噶伦的人丁不少。在家族兴衰史中,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总管西藏行政事务。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帕拉家族有着很大影响。帕拉庄园原建于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国侵略军烧毁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家族主庄园。1937年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重建于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侧,即距离江孜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


帕拉庄园主扎西旺久为逃避服兵役当过林布寺小喇嘛,还俗后主持庄园日常事务。他整顿庄园经济,扩充庄园规模,加强对农奴的统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虽不能与先祖时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旧显赫,其中主庄园--班觉伦布庄园就拥有农奴100多。1959年,帕拉旺久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全部没收,当时的江孜分工委考虑到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随后,县委、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维修,因此,帕拉庄园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贵族庄园。

帕拉庄园颇为壮观,现存房屋57间,面积5357.5平方米,主体楼高三层,建筑配套完整,装修考究,设有经堂、日光室、会客厅(上接待室)、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经堂是帕拉庄主念经或举行法事活动的地方,堂内雕刻、绘画、摆设等多为内陆样式,可见中原文化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生动再现帕拉家族当年的豪华生活场景。

此外,帕拉庄园内还有酿酒坊、磨坊、农奴大灶等。庄园酿酒坊酿制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帕拉庄园的磨坊可分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为三等:一等庄主食用,二等亲信佣人食用,三等农奴和牲口食用。帕拉庄园的农奴大灶,主要为农奴做饭,据说,早晚各一顿,早上糌粑,晚上吐巴,无肉无菜,十分清淡。

2013年3月5日,帕拉庄园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3.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


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吉拉中路区党委党校院内。1964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1965年建成,占地300亩。建筑坐北朝南,修建于根培山南坡山脚下,视野开阔。代表楼现楼体外墙被刷成白色,建筑均为砖石结构,东西对称分布,内部房间紧凑,设施齐备,均铺有木质地板,保存现状较好。1965年建成后,代表楼曾为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的住所。张经武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也成为西藏建设史的重要见证。


2013年3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4.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青木川地处三省交界,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早在三国时期,邓艾攻蜀时部队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闯王李自成义军由青木川过境入川占领青川县,清太平天国兰大顺义军与官军曾在境内秦家垭鏖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军第1师、第64师曾驻扎青木川,企图入四川、甘肃阻挡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1949年10月胡宗南骑兵第二旅旅长吕继化率残部在青木川驻扎9天,企图利用自然地形负隅顽抗,在解放大军强大攻势下,溃逃入川。1950年人民解放军19军171团一个营驻军青木川,执行剿匪、保卫新政权任务。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省,鸡鸣响三省的地方。现保存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260余间,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群是以魏辅唐新、老宅院、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及辅仁中学礼堂。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东西长800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古街上近百家人户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保存度达80%。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宅院两处,商贸用房5处,遗留其倡办中学一所,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保存度达85%。临近8公里处有明清时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保存度达70%。青木川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待开发的风水宝地,有丰富的资源,有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市场发展潜力,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栖凤楼

青木川古迹众多,有秦陇古栈道、摩岩石观音、邓艾将军石、二郎神脚印、石门关、金缸峡,这里河水穿镇而过,人们悠然地做着各种活计,生活自在。群山环绕的小镇并不大,长长的老街,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有四合院式、船形、中西合璧式、飞凤桥、辅仁中学、魏辅堂豪宅是主要建筑。

飞凤桥

飞凤桥桥头

廊桥

大街

魏辅唐的大院子到普通民宅,从荣盛昌到荣盛魁,天井式建筑都有体现,但随着建筑使用的目的不同,天井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也有很大区别。

“百货商场”荣盛昌“娱乐城”荣盛魁均属合院式建筑。荣盛魁因整个建筑形态像一艘乌篷船,里面是根据穿上结构来建造的,并且建于陆地上而得名。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钉子,全是榫卯结构

抬梁式构架



青木川现存民居的形式主要有天井式、一字式、L式。这三种基本形态反映了青木川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天井式建筑一般是富庶阶层喜欢的形式,其建造成本较高,但能体现居住者的显赫身份。而L式和一字式则因建造成本较低,对地形适应性较强而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

2013年3月5日,青木川老街建筑群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5.青木川魏氏庄园


青木川魏氏庄园为魏辅唐的府第,魏辅唐就是魏氏庄园的庄主,魏辅唐是穷苦农民出身,在财主家扛长工,为东家的千金所爱,东家无奈认同,并划给了魏辅唐在青木川的财产。

而魏辅唐擅长经营,更加富足,成为青木川首富大户,统领了镇上事务,先后娶妻纳妾六人。同事板着手指头列举了魏辅唐不同凡响之处:一是虽然魏辅唐本人目不识丁,却兴资办学,建起了辅仁学堂,并义务教学,不收学费;

费;二是修路架桥,帮贫扶困。逢节送米面油与乡邻,逢雨天在风雨桥上挂上蓑衣草帽草鞋,供人使用;三是允许种植罂粟,却从不染指,更不许手下人和乡邻随心所欲;四是广开财源,善待八方商客;五是待人宽厚,从其手下去参加革命的回来,礼宾相待,敬请上坐,满足了来宾所提出的军饷帮助,出钱筹粮;六是带团丁和-一举投诚革命。

1952年,魏辅唐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为恶霸土匪被枪毙。其后,在当时策反魏辅唐投诚的黎民觉先生(解放后任汉中市副市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提供资料,多次吁请复查魏辅唐案件。1988年,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批复“对魏辅唐按投诚人员看待,按照既往不咎的政策,不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进院落的建筑有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卫队长和厨师们的住宿,大门的左右两侧为警卫室和门卫。拾阶而上,进入通往第二进院落的过道,这里好像是主人的会客场所,不仅空间很宽敞,而且摆放着桌椅。




 第二进院落的建筑只有一层,正中间是佛堂和魏辅唐母亲的住处。据说,在旁边的偏房里,住着魏辅唐最宠爱的六姨太,他经常在给母亲请安后,偷偷溜进六姨太的房间。其他姨太都住在厢房,只有六姨太住在偏房,有人说:魏辅唐这样安排是为防止其他姨太嫉妒。

 这里的建筑很精致,宽前檐,悬山顶,铺灰瓦。窗棂和门楣雕刻得非常精美,院落四角摆放着半圆形的石雕水缸,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起到防火的作用,被称为“太平池”。

院子里水缸养育,应急灭火。

镂空雕刻花窗

老宅紧邻的魏氏新宅,门额上书“衛國衛民”

1932年,在老宅的西侧,修建了一座新宅,中间有小门相通,将两个独立的宅子连成一个田字形的整体。新宅主体参考老宅的风格,但是融入很多西方的元素,并且拥有完整的防范体系:一层为粮仓、水井、酒库、菜窖等,二层有暸望哨、射击孔、警卫室,弹药库等。


这里正中间是魏辅唐的住所和书房,周围是环绕一周的房间为办公地,接待贵宾和处理日常事务都在此。据说,魏辅唐曾经在这里接待过胡宗南。

二层回廊



处在石砌的院墙之下的泉水,泉水上方石板上刻写着“中 华民 国二十六年辅唐泉”,据当地朋友介绍说其泉水的源头十分神秘。魏 辅唐为了防止有人投毒,秘密的从深山密林引入的源泉,至今也不知其泉源的所在地。 

2013年3月5日,青木川魏氏庄园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6.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北方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宣传照金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充分发挥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特此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修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1993年5月,陕西省委在照金镇隆重举行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决定在照金镇修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993年春,馆址临时设在照金镇文化站院内。1996年,动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2003年重新选址改建,2004年4月开馆。2012年,更名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2012年8月纪念馆在原馆基础上动工扩建,2013年8月建成,同年9月重新开放运行。

纪念碑依托山势,立于山顶,从纪念馆二层拾级而上213个台阶,可直达纪念碑脚下。整座纪念碑由碑体和基座两部分构成,通体采用花岗岩构建,以简洁的柱式结构拔地而起,寓意照金是西北革命的源头和支柱。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是33米,象征着1933年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基座广场625平方米,基座144平方米。纪念碑上镌刻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十六个大字。基座四面由四组浮雕构成,展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苏区建党、建政、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军民鱼水情。


2013年3月5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7.杨虎城旧居


杨虎城将军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居住在县城东槐院巷。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秀而不俗的民居宅院,建于1934年,是杨虎城将军为其母和家属所建。分为正、偏两院,坐北向南,院落格局分为门房、大厅、女厅、后楼房,占地面积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七百五十平方米,为关中传统式“四道”建筑。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院内青竹翠柏,苍窗格门、浮雕制作精良细致。

蒲城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杨虎城这位“千古功臣”,将这座故居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杨虎城纪念馆”,1983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展出杨虎城将军当年与张学良将军互赠互勉的亲笔条幅字画和蒋介石、邵立子、马鸿逵等赠予杨母的寿屏等,有“西安事变”纪实图片,有杨虎城用过的生活用具、作战兵器等实物。



2013年3月5日,杨虎城旧居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8.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


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处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举办的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要求,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共同创办的战时青年干部学校——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1937年10月在于右任的斗口农场正式开班。西北青年救国会主任冯文彬担任青训班主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担任副主任。

1938年1月,由于校舍紧张,青训班从第四期开始,迁至安吴堡(今安吴村)。同年4月,改名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又称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到安吴堡去!”安吴堡这个陕西泾阳北部的小村庄,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进步人士的向往之地。他们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救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道道关卡,云集安吴堡。

泾阳县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八路军改编所在地,中共陕西省委也曾设立于此。现在,泾阳县存留有被誉为“中国第一班”的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云阳革命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红军云阳改编暨八路军抗日纪念碑、口镇地下交通站旧址等诸多红色历史旧址。这些历史的馈赠,也为泾阳旅游注入了红色的灵魂。

2013年3月5日,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9.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书院曾培养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茹欲立等一批精英学子。


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杨世昌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三原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2013年3月5日,宏道书院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20.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


旧址包括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闫洼子会议旧址、42烈士殉难处、列宁小学旧址、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陕甘边区军委旧址和警卫连旧址。 


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寨子湾自然村,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地。政府旧址占地1935平方米,军委旧址占地672平方米。


1933年11月,陕甘边区党政军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在四合台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1934年7月至8月,在闫洼子召开红26军42师和陕北游击队的联席会议。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召开,选举产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军委,习仲勋任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1935年4月,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撤出南梁地区。 

南梁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八路军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革命价值


2013年3月5日,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甘革命根据地“历史上的今天”(6月16日)
欧阳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贡献 及硕果永存的时代价值
名胜|陕西·陈家坡会议旧址
建筑师阎飞:当设计遇见历史
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陕甘川交界处古镇青木川[43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