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八批国保--史迹建筑(7)

本篇目录:

**************************************

571.上海科学会堂

1958年                               上海市黄浦区

572.马林医院旧址   

1892~1914年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573.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

1935~1945年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574.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

1936~1937年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575.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1937~1945年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576.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

1937年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577.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1943年                                江苏省阜宁县

578.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1943~1945年                          江苏省盱眙县

579.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1945~1946年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580.沈钧儒故居

1921年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

571.上海科学会堂

科学会堂的主楼坐落在南昌路47号,为一幢建于民国6年的混凝土木框架结构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拥有约60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洗,风格典雅,美观别致,怡静入画。上海科学会堂成立于1958年1月18日的上海科学会堂,在其成立伊始,共和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即为其亲自题了“科学会堂”四个大字。

1917年,在法租界刚刚命名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边一座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拔地而起,它就是科学会堂1号楼,先后成为法国学堂、法国夜总会。主入口位于北向的南昌路上,正中为入口。入口处同时配有停车门廊。法国学堂主体坐北朝南,成对称布局,为砖混结构建筑,占地1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378平方米。建筑的主立面朝南,面对院内6000平米的花园和复兴公园。

1917年,法国总会购入今南昌路地段,随后兴建总会会所。1926年,法国总会另于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建造新屋,原会所则改捐为法国学堂。主要接收法国侨民为主的外籍侨民子女,故建筑又名法童学校。1949年5月后,上海市文化局迁入此处办公。1954年,任鸿隽向国家提议,将这里改建成科学家的活动场所。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落实此事。1958年1月18日,文化局迁出,此处更名为科学会堂,并由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亲自题写了科学会堂的名称。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搬入科学会堂,并一直在此办公至今。2009年,由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拍摄的电影《建国大业》在此取景,例如蒋中正的总统办公室、蒋中正和毛泽东会面场所等场景均在此拍摄。2010年2月,该建筑开始进行大修工程。

南北入口由大型门厅相通,门厅两侧为分上的双合式的楼梯,扶手为铜铸,楼梯地板为硬木地板。建筑内部地面、墙面腰线多采用木质精装修。房屋为上下两层,外墙原采用鹅卵石贴面,现在加涂米黄色涂料以保护墙面。窗洞均砌成半圆或弧形券状,并配置法国式大落地木窗。另外,一层和二层都由长形宽阔外廊,一层外廊突出部分更加盖坡型屋檐。并且屋檐由曲线型斜撑木牛腿支撑。建筑物顶部由五个四坡形的结构和两个两坡顶共同构成一个大屋顶。东西两端的屋顶为盔式四坡顶。中部屋顶为法国孟莎式屋顶,南立面更设置有山花装饰并嵌入一座圆形时钟。同时,屋面全部覆盖法国红平瓦。


2019年10月7日,上海科学会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2.马林医院旧址


马林医院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321号,主要建筑至今尚存,1892年所建楼房坐北朝南,面阔31.5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1277平方米。青砖勾缝、红砖镶嵌,开圆拱形窗及在屋顶建外突的老虎窗,与其北面的2层楼房均为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


马林医院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321号,主要建筑至今尚存,1892年所建楼房坐北朝南,面阔31.5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1277平方米。青砖勾缝、红砖镶嵌,开圆拱形窗及在屋顶建外突的老虎窗,与其北面的2层楼房均为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加拿大籍传教士兼医生马林(1860~1947)来南京行医传教,在鼓楼附近和城南花市大街(今长乐路附近)设堂,附设诊所。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基督教会决定为其集资建教会医院。国人景维行捐鼓楼南坡地作为院址。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2层楼房1幢,称“基督医院”,这是南京第一座西式医院。因院长为马林,故俗称“马林医院”。


2002年,马林医院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3.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

日本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北京西路1号、3号,紧邻鼓楼西南角。--约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地面积12.7418亩,约8494.53平方米。现仅剩3号院内的一幢点式楼。该楼为砖混结构,高四层,建筑面积540平方米。抗战胜利后,日本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作为敌伪财产被国民政府没收,用作外交部的宿舍。原有西式楼房三幢,西式平房四幢。平房被陆续拆除。1976年,3号院内的一幢两层楼房被拆除;1992年,为了建设消防大楼,1号院内的一幢楼房也被拆除。


现存建筑房屋坐南朝北,大楼正面设有八字形砖砌楼梯,直通二楼。在八字形楼梯正中下方,设有一门。各层布局大致相同:中部右侧为木制楼梯,厕所、盥洗室、客厅、卧室、办公室分布在楼梯四周。房间内为木质条形地板、墙裙、板条天花及隔断,北立面建有外走廊。每层设四根砖砌方柱,屋顶为木结构人字屋架,立面砌女墙,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粉刷,门窗外侧加水泥装饰护套。外廊柱面、挑梁头、门头塑花及栏杆的细部设计,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该建筑有改建加层的痕迹。旧址现为南京武警支队和南京武警消防总队驻地。
2019年10月7日,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

574.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6号,民国建立伊始,诸多文化名流如鲁迅、蔡元培等就开始倡议设立国家美术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早期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也为之四处奔走,呼吁呐喊。1935年3月,在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下,国民政府终于正式通过筹建国立美术陈列馆的议案,并推定包括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居正、孙科、褚民谊等政要在内的19人,组成阵容雄厚的筹备委员会。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是从全国应征的14份设计方案中经过评选,并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的优点而产生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极度衰敝,更无心关注文化建设,因此这座建筑一直备受冷落,一度甚至被挪作他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54年在原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基础上筹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陈列室”,并于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1960年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并沿用至今。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5.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由八幢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六幢为展陈馆,两幢为办公楼。目前,该陈列馆中共展出了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此外,还有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突击一番”安全套和星秘膏。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
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为省级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6.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


路军驻京办事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我党我军在国民党政府首都设立的第一个公开办事机构,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却在宣传抗日主张,壮大我党我军的力量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京鼓楼的东北角,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小巷尽头是一个小巧玲珑而环境清静的庭院,院内有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是南开大学原校长张伯苓老先生的公馆。 中共中央和红军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参加。终于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到9月按照战斗序列,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蒋介石并同意在南京设立八路军驻京办事处。

旧址主房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小楼,楼上楼下各有住房三间和卫生间、楼梯间。住房各为朝南两间、朝北一间。楼下朝北间系办公室及会客室,朝南东间为李克农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西间为临时接待室。


办事处既是八路军派驻南京的办事机构,又是中共中央驻京办事机构。从1937年8月中旬开始设立,至同年11月中旬因时局紧张撤离南京,虽然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但却担负了繁重的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营救了被关押在江、浙两省的一千多名政治犯,并负责他们的接待工作,使大批失去组织联系的同志重新回到队伍中来;恢复和建立了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还为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采办了大量的军需、民用物资。

1982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7.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成功突破侵华日军包围,粉碎日军的两次扫荡。新四军于1943年春粉碎第二次扫荡后,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为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纪念塔,并组成了由张爱萍主持会议的建塔委员会,制定建造纪念塔的计划;在研究和实地考察后,建塔委员会决定把江苏盐城市阜宁县芦蒲镇的芦蒲寿安寺订为塔址。在刘少奇和陈毅的领导下,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于1943年8月开始动工,旨在纪念在盐阜区抗日根据地阵亡的新四军兵员和干部,是盐城市历史最悠久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建塔期间,张爱萍曾五度视察工地。 


当时,工程人员找不到用来烧砖的窑炉,也没有办法采购建材,只好拆毁了两座庵堂,打算用庵堂的砖头来兴建纪念塔,但砖头仍然不足够;最终,阜宁周边九个县的民众自发筹集砖头,拼凑起来,由此得到足够的建材。在建造纪念塔期间,接近一万个市民曾义务无偿参与工程,最高曾达到一天两千人,所有建材均是由这些民众协助运输。纪念塔的整体设计和塔顶塑像制作由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美术教员鲁莽负责,他为了学习铸造塔顶塑像而向老冶匠周介和拜师学艺;塑像完成后,张爱萍为两人和塑像拍了一张合照,这张合影后来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配诗。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在1943年9月10日竣工,同月25日举行落成典礼暨追悼大会,由黄克诚宣读祭文。 


盐城市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8.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黄花塘原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但它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在此期间,军部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运筹帷幄,指挥抗日,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磨擦、进攻,在苏、皖、浙、鄂、豫五省开辟了八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军统治的心脏地区插上了一把尖刀,使华中地区成为对敌斗争的主战场。新四军和八路军一起,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纪念馆广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其间有主体纪念馆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气势雄伟。除主体纪念馆外,还有军部礼堂旧址和陈毅、曾山旧居等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除主体纪念馆为造型别致的现代建筑外,其余全为当年民居式样的院落和茅草房。建筑之间翠竹掩映、绿树环抱;建筑之外红花绿草,整个建筑群融入在一片秀美的园林中。步入宽敞明亮、绿草如茵的纪念馆广场,展现在游客眼前的是一气势巍峨,造型酷似“枪刺”的“纪念碑”。在银灰色调的纪念碑下连接纪念馆大厅的影壁墙上镶嵌着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十一个纵横飘逸、金光闪闪的大字,馆牌旁为巨幅蓝字的“N4A”新四军标志牌。纪念馆的展馆是一个前圆后方的建筑。大厅前,圆形的亭式建筑是进入展馆大厅的甬道,也是纪念馆的迎宾之所。厅顶由60根直径10公分的绿竹环衬,寓意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60周年之际兴建的纪念馆将继承优良传统,永葆革命青春。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9.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在今楚州中学南校区内。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此成立,并驻有一年时间,现存的淮师东楼、中楼即为当年华中分局的办公楼。两淮解放后,遵照中央指示,我华中地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进行了整编,撤消原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区党委、行署和军区,于1945年10月,在淮安(今楚州区)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11月,在清江市(今清浦区境)成立了华中地区行政机构、苏皖边区政府;12月,又成立华中军区,不久又成立了野战军。下属有8个地委、8个专署和8个军分区,华中野战军为4个纵队。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主要负责人有声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常委张鼎丞、粟裕、刘晓、曾山,委员陈丕显、管文蔚、张爱萍、吴芝圃、刘瑞龙、肖望东、方毅、黄岩、赵江川、周骏鸣、吴仲超、钟期光、李一氓、李坚真、章蕴。组织部长曾山,宣传部长李一氓、副部长冯定,民运部长刘瑞龙,情报部长杨帆,城工部长张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为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华中军区主要负责人有: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为粟裕,政委谭震林。

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机关均设在校园内。分局军区的领导同志住在靠校门北侧的两座双层面南楼房(西楼),稍东偏北的小楼住有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和秘书、警卫人员。西楼稍东偏南的大楼(中楼)住有曾山、刘瑞龙、李坚真、吴芝圃、章蕴、冯定、刘晓、吴仲超等,分局机关若干科、处也设在这座楼内。军区办公楼在东楼。华中分局及军区部分下属机关华中五地委、华中医院、华中分局党校、华中银行、华中印钞厂、野战军伤兵疗养所、新华分社、新华日报印刷厂等,分别驻于城内或城区附近。

解放后,华中分局旧址内的礼堂、西楼和南楼先后于50年代、70年代、80年代改建或重建,唯有东楼和中楼在各级部门及学校教职员工的精心保护下,仍保持原貌。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战争爆发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我党、我军在华中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与实物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此楼建于清末民初时期,由当时淮安城十大姓之一的崔氏所建,日军侵华时被强占,日本投降后,崔氏后人曾经向当时在淮安掌权的民国法庭起诉,但是因为被告缺席,所以被国民政府认为是诬告,最后不了了之。

1995年4月,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80.沈钧儒故居


沈钧儒故居,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帮岸3号。旧居为清嘉庆年间建筑。现存大厅、吉门和堂楼。坐北朝南。大厅三间,通面宽13.7米,通进深11.3米;堂楼五间,通面宽23米,通进深10米。1908-1919年沈钧儒在此居住。

为了缅怀沈钧儒先生光辉的一生,弘扬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品质,中共嘉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修缮后的故居作为沈钧儒纪念馆对外开放,1998年6月11日,在纪念沈钧儒逝世35周年之际,沈钧儒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后的沈钧儒纪念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头门、仪门、前厅、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头门西侧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以不同形式、不同题材展示纪念馆丰富的藏品史料;前厅为沈钧儒铜像瞻仰大厅,面色慈祥的沈钧儒端坐中间,坐高1.6米,重800千克,用青铜铸成,神形兼备,前厅东西两壁陈列党念馆题词;后楼为纪念馆主陈列展厅,楼上、楼下展线长300多米,主陈列“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沈钧儒”,以400多幅图片、100多件为依托,极为生动而真切地反映出沈钧儒伟大光辉的一生。


原故居西厢房,现取名“与石居”,意在纪念沈钧儒生前对石头的酷爱,里面陈列了沈钧儒在不同时期收藏的部分石头,观赏之余能给人以启迪。在修复沈钧儒故居、筹建沈钧儒纪念馆过程中,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热爱、敬仰沈钧儒的普通群众,无不给予此项工作大力支持。


沈钧儒故居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预告|《铁军忠魂 永远跟党走——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专题展》巡展走进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清明节 重访随州红色文化遗迹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初步开放
红色经典之旅——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历史|《新四军1941》第5集-浴血华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