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之所以解剖不着,原来因为它是耗散结构

我们长期受还原论 (化约论) 的影响,形成了结构-功能的惯性思维。就是说,如果某个东西具有一定功能,一定要找到对应的结构,通过研究结构来揭示功能的原理。比如《经络到底是什么,为何解剖学上找不到》中提及了人的四大网络系统。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等),让我们具有了五种感官知觉(功能)。血液系统(结构:血管等),让我们全身血液循环输送养分。淋巴系统(结构:淋巴管等),让我们的免疫能力正常运转(功能)。那么,经络系统对应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解剖学上从未发现。

在《揭秘经络的电现象》中,其实已经部分揭开了经络之谜。穴位是人体内电场强度最高的一些点,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所谓经络系统,相当于是人体内能量分布的一种描述方式。这种能量分布的形成,其实也是一种“结构”,现代物理学把它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在物理学中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30多年的历史,比经络的研究还要年轻得多。说到“耗散结构”,不能不提它的创始人普里高津 (Ilya Prigogine,1917~2003)。1969年,普里高津在第二届“理论物理学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结构、耗散和生命(Structure, Dissipation and Life)一文,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为认识自然界(特别是生命体系中)发生的各种自组织现象开辟了一条新路。由于这一重大贡献,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不过,普里高津所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整个自然以至社会科学产生的划时代的重大影响,远远超出了一次诺贝尔奖的价值。

当年上学那会儿,竟然不知道有这个词汇,实在惭愧,面壁思过。这种反思让我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在《灵魂学入门课程总结》也提到了,要特别重视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科研成果,因为有很多是传统教育中压根不提的,实在可惜。

什么是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是消耗,散是散掉,从字面理解就是:消耗(能量)的会散掉的结构。听起来还是很抽象,没关系,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在生活中,其实到处可以看到“耗散结构”。例如,瀑布就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瀑布有啥特点?瀑布是一种动态结构,它只有当高水位的水不停地供应时才能存在,一旦高水位的水流停止,瀑布也就消失散掉了。瀑布这种结构存在的先决条件就是不停地耗能,所以称为“耗散结构”。 

火焰也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因为也只有不停地耗能,火焰才能存在,一旦能量供应停止,火焰也就马上消失。

另外,天然的泉水、人工的喷泉、河中的旋涡、龙卷风都是“耗散结构”。 

从这些例子中可知,耗散结构一旦能量消耗完了或停止供应了,那么结构也就不复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闪电。转瞬即逝的闪电也是“耗散结构”。只不过闪电耗能太快,所以寿命也短。 

与“耗散结构”相对的是“静态结构(static structure)”,那就是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会散掉的结构。与耗散结构的动态性相比,这种结构是静态的,于是称之为“静态结构”。

“静态结构”就更普遍了,既包括那些不会运动的房子、山脉等,但也包括那些可以运动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也就是说,没有能量输入时,这些东西的结构也不会散掉。比如汽车没油了停下来了,但汽车的结构并不会消失散掉。再回到人体,当人死掉解剖时,我们的血管、神经元、淋巴管都可以继续存在,这就是“静态结构”。

为何解剖上发现不了经络? 因为人死了,没有能量输入了,经络这种“耗散结构”就立刻散掉了,所以,只有活着的人身上有经络。同理,对于动物、植物也类似。

要彻底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得弄清楚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等物理概念,太复杂了,本文不做详细探讨,只选其中两个容易理解的概念予以解读。

1、封闭系统VS.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我们可以注意到,汽车、火车、飞机等也与房子、山脉等一样,这种静态结构在没有能量供应时也不会自动消失,并且在封闭环境中反而保存得更好。但“耗散结构”就根本就不能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论是瀑布、火焰、泉水、喷泉、旋涡、龙卷风,还是闪电,都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存在,一旦环境封闭,这种结构马上就会消失。比如,一旦停水,喷泉结构就没法维持了,它必须有外界的水不断流入才行,这就是环境不能封闭的意思。

所以,“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而“静态结构”则是一种死的结构。“静态结构”可以存在于“封闭系统”中。比如血管、淋巴管,不与外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不会消失。虽然活体中血管、淋巴管要维持其功能,仍然需要能量和物质输入,但与“耗散结构”有着截然的不同。

开放系统(opened system):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与“封闭系统”相反,“开放系统”是不停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早在1944年,量子力学的祖师爷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 就指出,生物体可以通过饮食和呼吸引入“负熵”,从而保持高度的有序状态。“熵”(entropy) 是描述“混乱程度”的度量。理解不了没关系,记住熵值越大越无序、熵值越小越有序就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值总是越来越大,也就是整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是越来越大、不可逆转,这就是所谓的“熵值恒增”。换句话说,对于“开放系统”,外界可以向“开放系统”输入“负熵”,从而使系统内的熵值减少,从而保持有序状态。因此, “耗散结构”只能存在于“”开放系统“”中。

经络就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着能量、信息,从而维持人的健康状态,后续再专门写一篇来探讨经络与外界的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isolated system):与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万事万物都联系在一起,严格来讲,纯粹的隔离系统是不存在的,只是理想化的模型。 

2、平衡态VS. 远离平衡态

所谓“平衡态”就是一个系统已经达到了“熵”最大,也就是处于一个极为均匀的状态。

图a中的锅里的水就处于温度均匀的状态,也就是处于“平衡态”。

然后,我们把锅子下面的电炉打开,但只是微微加温(见图b)时,锅子里的水就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地升温度,每层都保持温度均匀,也就是说,每一层还是处于小小的“平衡态”,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准平衡态”。

然而,如果我们把电炉的温度开得很高,锅子里的水就会沸腾,(见图c),这时,就称为“远离平衡态”。这时,仔细看去,沸腾的水好像是万马奔腾,毫无规律而言,也就是好像处于极端的混沌状态。其实在“远离平衡态”时,并不是越来越乱,而常常会出现一种新的“结构”,一种动态的“结构”,这就是“耗散结构”

例如,如果我们从这只锅子的上面向下看,就可以看到水面上有很规则的花纹。只要能量的供应是稳定的,这种花纹也是稳定的。所以,普里高津发现,在“远离平衡态”时,一种新的“秩序”(order)会从“无序”(disorder)中出现。

事实上,“耗散结构”这也就是“结构”概念上的一次革命。而这一对“结构”认识上的飞跃,最终会导致医学上的革命,即发现经络系统的功能所对应的结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结构”,而是一种“耗散结构”,并且是电磁驻波形成的“耗散结构”。只有“耗散结构”,科学家才有可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经络”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医学。并通过对这种古老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使生物学和生理学揭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这篇文章太理论化了,但是对于生命系统非常重要的理论,有必要着墨一篇,让大家搞清楚耗散结构是怎么回事。下一篇,我们就要探讨,为何经络会形成耗散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耗散结构与中医学关系浅识
人为什么活着?------对抗熵增定律
熵值会增加,带领系统走向无序和死亡,只有耗散结构才能对抗熵增
4600字,说明白什么是 「熵增定律」:它被华为、亚马逊引用,让无数人一朝顿悟!
量学大讲堂周末讲座:姚工讲分形(一)
熵增定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