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经山,千年房山石经的凿刻之地

云居寺出来,就前往不到两公里外的石经山。

两层停车场,标价收费一次5元,但没有人收费。

停车场的车基本都不是来旅游的。

上山需要穿过一条铁道,京原线(北京-山西原平市),1972年通车,因为运量极少,只是单线运行。我们从山上能看到偶尔有货车经过,据说也有客运,但我们没看到。京原线在云居寺还有一站。

上山的路,很好走,没什么强度。

不愧是刻经的发源地,到处是石头。这个很像石龟。

石经山在过去被叫作“小西天”,云居寺内很多石刻上都提到小西天。

石鱼

往上走,很多都是石头形成的路。

根据石头的形状,起的很多名字。

半山腰看山下的村庄。

还跟西游记扯上了。

距离的提示。

大概在2/3处,有这样一处小院,现在叫施茶亭。唐代时现在的石经山上也有寺庙,这里可能曾是个接引佛殿。后来山上的寺庙都衰败消失了。

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在山上雷音洞发现了佛舍利,上山朝拜的人又多了起来,就有当地善人在原寺庙的遗址上修建了施茶亭,供人休息。

现在的施茶亭也都是重新修复的,建筑很新,但这块古石碑上的字都已经风化得看不清了。

过了施茶亭,继续上山。这条路上的台阶完全是隋代在石头上刻出来了,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上千年的上万块经板和材料都是从这台阶上运上运下的。

人工凿刻的千年古道台阶。

回看千年古道

山下的京原线。

从高处看施茶亭。

高处那排汉白玉栏杆的地方,就是藏经洞,马上就到了。注意看右上角有个唐代的金仙公主塔。

继续往上的路

历史上因为有众多的刻经僧人,朝拜的香客等,山上有水井数口,这是其中一个“圣水井”,据介绍井深十米。

圣水井的介绍

最后108级台阶。

到达藏经洞的下方,这里有两个藏经洞。

下面的两个是一号和二号藏经洞,藏经洞的编号并不是按照年代排序的。只是1956年发现后为了拓印方便而编号的。

这里介绍上说,这两个藏经洞是唐开元时期静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为继续刻经事业,并准备镌刻大部头经卷开凿的。一洞藏经972块,二洞藏经1018块。经版刻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两洞之间所刻“念佛"二字,是明万历年间一位钦差总督题写的,我没拍到。


洞内的石经,拓印后仍按原样保存,洞口封闭。

这是二号洞。

从1、2号洞继续往上,往左是3-7号洞,往右是8、9号洞。

最里面是3、4号洞,管理人员说上面石头有松动不安全,我没有过去近看。

三号洞藏经333块,四号洞藏经164块。

这个编号为5的洞,是唯一开放的洞,其实也是最早的洞,也就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雷音洞”。

公元605年,静琬大师开始在白带山(现在叫石经山)上刻经时,可能最先开凿了这个洞。为了山上刻经僧人的住食方便,逐渐在山上和山下各建起了几座寺庙,也就是说先有的雷音洞,才有的云居寺。

即使是建了寺庙,但刻经的活动都还是在这山上进行,除了少数战乱严重时期,刻经活动在此山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累计刻经总共约一万五千块,即所谓“房山石经”。

所以如果只去了云居寺而不来石经山,总还是有些缺憾的。

雷音洞面积有大约八十平米,墙壁上镶嵌的基本都是静琬大师最早凿刻的《妙法莲华经》等石经,共计146块。

四根石柱上共凿刻有1056尊小佛像,号称千佛柱,距今1400多年隋代的雕刻精品。

我们前面在云居寺提到的佛舍利,就是在这个洞内发现的。现在就说说这几颗佛舍利的故事。

隋初,一位印度婆罗门教的僧人曾赠送给笃信佛教的隋文帝杨坚许多颗佛祖舍利。后来隋炀帝杨广又将其中三颗赠送给云居寺静琬法师。

静琬法师因为对三十多年前北周的灭佛运动心有余悸,就将三颗佛祖舍利亲手藏于雷音洞的地下。这也是国内唯一发现的没有供奉在塔下的佛舍利。

装舍利的青石函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枚,愿住持永劫。”

那一年是大隋大业十二年,是公元616年。这一藏就是976年,直至明万历二十年。

这里要说一下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号达观,也称紫柏尊者),他是苏州人,出家于虎丘云岩寺,但经常游云四方,复兴各地衰败的寺院。

云居寺的复兴也有他的功劳,包括我们看到的开山琬公塔所在的塔院,就是他赎回来的,之前被资金短缺的寺院出售。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五月间,紫柏大师再次来到北京住在潭柘寺。当时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慈圣皇太后)得知紫柏大师来京,就派了她的内侍太监陈儒以及太仆寺徐琰(就是前面看到的东云居寺石牌匾的书写者)陪同,他们一行前往石经山雷音洞打扫整理,当他看见地面(现在佛像的下面)有些凹陷打算修复时,意外发现了石板下装舍利的青石函。

李太后得知发现三颗佛舍利后,就将佛舍利借去紫禁城供养了三日,然后又还回。紫柏大师又将佛祖舍利重新安放回原处,并又在青石函外面又制作了一个汉白玉石函,并刻上了发现舍利及重新安放的经过。

这几个石函的照片或者复制品在云居寺的展示中都能看到。

1981年11月27日,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又在此洞中找到了石函,但只有两颗佛舍利了。至于为什么少了一颗,恐怕是千古之谜了。

需要说一下,这两颗佛舍利现保存在首都博物馆,我之前以为是在云居寺大悲殿旁边的舍利殿内,后来知道那是在其他舍利塔下面发现的。

那位李太后原本是个宫女,因为生了朱翊钧(万历皇帝)而母以子贵,所以她非常虔诚地笃信佛教,北京许多寺庙的修建都与她有关,比如慈寿寺,拈花寺等。我曾猜测会不会李太后把那一颗佛舍利放到慈寿寺塔下了,但查了一下资料,慈寿寺塔要比雷音洞发现舍利要早十六年。

不过我想那少的一颗佛舍利一定还是与李太后有关。

雷音洞的窗户。

由于发现了佛舍利,再加上皇太后的资助,石经山再次成为朝圣之地,香客纷至沓来,一些寺庙的僧人也刻了二百块石经,并新开了一个藏经洞,就是这个六号洞。大书画家董其昌也来此参拜,并在洞口上方写下“宝藏”两个字。

现在这个石刻是复制品,原件我们前面在云居寺的展室看到过。

藏经六洞的介绍

这是七号洞,开凿于唐代,藏经13部,道经一种(没错,是道教的经书),1128卷,共283块。包括《般若波罗蜜心经》等。

透过小孔看到的七号洞内的石经

这个方向是第8和第9号洞。

藏经八洞,开凿于唐代,藏经69部,共772块。

藏经九洞,开凿于唐代,藏经221部,共347块。

明末时,一些道教的道士也来到石经山一起刻经,并将少数道经也藏在了第九洞内,是佛道融合的一种体现。

藏经洞除了六号洞内全部是明代石经和五号洞隋唐石经外,其余洞内都以唐代为主,但都混有少量辽金石刻。石经山上九个洞内藏经约4200块。

山上这样的唐代古井还有两个。

往上有个唐塔,叫做金仙公主塔,是为了感谢唐金仙公主对佛教的支持而建。

金仙公主(689-732年),法号无上道。唐睿宗李旦第八女,唐玄宗李隆基胞妹。

因为道路维修或者有危险,上金仙公主塔的路封了,无法近看。

山下的京原线时不时有货车经过。

山下的村子

远处的山峦

千年古道

石灯笼样式的垃圾桶

附小段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楼】云居寺石经:以石为版,延刻千年(上)
云居寺[北京房山]
古刹云居寺,延续千年的永恒印记
【行者】古刹石刻,千年超越
秋意渐浓拜古刹 北京十大最古老寺庙游玩攻略
北京最早的藏经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