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塞尔大教堂,伊拉斯谟的归宿

从市中心沿莱茵河逆流而上,不远就到了巴塞尔的地标之一,巴塞尔大教堂。


这座深红色砂岩打造的罗曼式加哥特式教堂,不仅是巴塞尔的地标,也是瑞士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就葬在这里。

巴塞尔大教堂(Basler Münster),始建于1019年,是献给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和他的皇后,以感谢皇帝赋予巴塞尔大主教对城市的统治权。

教堂最初是德意志地区流行的罗曼式建筑,1356年大地震后,教堂损毁严重,重建部分又以哥特式风格为主,所以教堂是罗曼式和哥特式混合的风格,里外都能看出。教堂最终完成的标志是1500年南塔建成,所以建造历时就有将近五百年。

教堂正门两侧的雕像就是亨利二世和他的皇后。亨利二世是奥托王朝(萨克森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奥托一世(大帝)的重孙辈。1002年,在美因茨大教堂加冕为德意志国王,成为首个破例不在亚琛大教堂加冕的德国国王(1014年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教堂两座塔楼的北塔(图中左),也称圣乔治塔(Georgsturm),高64.2米,完成于1429年。设计师乌尔里希·冯·恩辛根也是斯塔拉斯堡大教堂大塔楼的设计师。

南塔,也称圣马丁塔(Martinsturm),高62.7米,完成于1500年。


北塔圣乔治塔下方的圣乔治屠龙雕塑,制作于1372年。

南塔圣马丁塔下方的是圣马丁骑马(制作于1340年)。圣马丁在德国、法国、瑞士一带,是许多城市的主保圣人,也有很多的圣马丁教堂。圣马丁是位四世纪的基督教圣人,出生在罗马帝国潘诺尼亚行省的萨瓦瑞亚(今匈牙利境内),因随父驻军法国,后来做了图尔的大主教,故称图尔的马丁,他的形象多数是骑马并割下一半的袍子(送给乞丐)。马丁.路德的名字也是因他而来。不过这些雕塑都有可能是复制品,原作被保存进博物馆。

钟楼上的彩色屋顶非常漂亮,上面还有个类似日晷的时钟,与中国的日晷不太一样,不知道怎么看。


不知道日晷是不是时钟出现之前的计时装置。

教堂北侧的一个门,是1180年的,地震中幸存了下来。地震修复后的裂缝还比较明显。

圆形的大花窗代表财富之轮,也是12世纪的。

门两侧上部的是四福音书的作者。


门正上方的雕刻主题是最后的审判(等),12世纪的雕刻显得比较呆板,不过门廊的装饰雕刻还是比较细腻的。

后建的部分,则有哥特建筑的重要标志,飞扶壁。

彩色屋顶,其他地方不是很多见。

早期罗曼式教堂的下部。

这是教堂后面的一处大平台。早在罗马人到来之前,这个位置由于地势较高,凯尔特人在此建立过聚居地,罗马占据高卢后,也在此建了一座军事要塞。


从教堂平台的高处看莱茵河,下游的中桥。

上游方向的韦特施泰因桥,河对岸的高楼就是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罗氏的总部大楼。

教堂的后身,部分还在维修。

教堂北侧的主教座堂广场及喷泉。

教堂正面(西侧)的大广场。

现在进入到大教堂内部。1529年之前,大教堂一直是巴塞尔的主教座堂(Cathedral),当然了只有天主教才有主教座堂。16世纪20年代,茨温利在苏黎世搞的宗教改革也传到了巴塞尔,新教改革的破坏圣像运动,将教堂内的天主教圣像、绘画、祭坛等圣物(包括家具)全部砸毁,1528年,教堂也被改做新教教堂。直到现在,教堂也还是属于巴塞尔城市州福音派归正教会(新教)。



一块被玻璃保护起来的地砖,可能是文物级别的旧地砖吧。

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也都是19世纪50年代重新安装的。


刚才在北侧外面看到的财富之轮大花窗,从里面看。

玻璃上的彩绘也都是常见的题材。


粗大的支柱及一边的侧廊。

1486年的洗礼池,杰出的晚哥特雕刻代表作。


墙上的这组精美的罗曼式浮雕,年代大约在1100年,主题是《圣文森特殉道》。萨拉戈萨的圣文森特(Saint Vincent of Saragossa,中文也译作文琴佐或味增爵),戴克里先时期的304年殉道的西班牙圣人,萨拉戈萨大主教圣瓦列里乌斯的助祭。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就是以他的名字文森特得名。

浮雕上的内容,主要是文森特殉道的一些情节。

上左:西班牙总督将他和大主教投入监狱,劝他们放弃信仰,遭拒后又施以多种酷刑;

上右:放在烧红的铁篦子上烤,并用铁爪撕扯他的肉,在伤口上撒盐;

下左:文森特被折磨致死后,尸体被抛在荒郊野地,但有一只乌鸦守着他的尸体不让秃鹫和狼靠近;

下右:总督又让人把他的尸体绑上石磨投入海中,但他的尸体又奇迹般地漂到岸边。最后他的遗体被葬在葡萄牙的圣文森特角。

1486年的布道台。


管风琴,制作于2003年。

墙壁上拱形门洞上的浮雕《六使徒》也是11世纪的。像大多数教堂一样,教堂内也埋葬着一些名人。

这个石棺的主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可以说是后世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祖先。石棺上中间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徽章。左边红白红的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右边的是除奥地利分支以外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


我们看石棺旁边墙壁上的铭文:GERTRUD ANNA是格特鲁德.安娜的意思(Gertrude Anne of Hohenberg,1225-1281)。这位安娜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的王后(因为鲁道夫一世没有称帝,不能称皇后)。如果略懂德国史的话,应该知道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二世是鲁道夫一世的教父)统治结束后近二十年的帝国大空位(1254-1273年)。1273年,相对势力较弱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举为德意志国王,这开启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长达数百年的统治(鲁道夫一世没有称帝,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皇帝要等到1452年的腓特烈三世了。比较复杂不便展开)。而这里埋葬着的就是鲁道夫一世的首位妻子,他们生下十多个子女,大多是欧洲各大小国的君主或嫁给君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的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和奥地利君主都是鲁道夫一世和这位安娜王后的后裔。

1281年,安娜死于维也纳,按照她生前的遗嘱葬在巴塞尔大教堂,为此,鲁道夫一世还与巴塞尔大主教交涉了很久。

下面的文字KARL.V.HABSBURG是哈布斯堡的卡尔,安娜的儿子,只活了半年多,死于1276年。安娜与她的小儿子卡尔葬在同一个石棺内。

两百多年后,哈布斯堡家族又出了一位查理(或称卡尔),即著名的皇帝查理五世。

1770年,安娜母子的遗骨被移到德国巴登符腾堡的一个修道院,19世纪初又移到奥地利的一个修道院内。


其实,教堂内还葬有一位更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欧洲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也是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

这是伊拉斯谟的墓志铭,墓就在下方。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67/79-1536),也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Erasmus von Rotterdam),欧洲当时最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绰号人文主义君主),哲学家、神学家和作家。

伊拉斯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精通拉丁文希腊文,Erasmus就是他给自己起的名字(4世纪一位基督教圣人的拉丁文名字)。他将圣经新约全书整理并翻译成希腊文(部分从哲罗姆的拉丁文版),马丁路德在瓦尔特堡避难时翻译的就是这个版本(将希腊文译成德文)。伊拉斯谟自己的著作也非常多,最著名的是《愚人颂》。

当时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欧洲各国国王、君主都以能结交伊拉斯谟为荣耀,他的光芒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英王亨利八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皇帝查理五世都开出优厚的条件请他去讲学或做顾问。

在英国时,伊拉斯谟就住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创始人,做过亨利八世的总理大臣,虽是国王的好友,但最终坚持信念被国王砍头)的家里。

在荷兰,他也曾做过皇帝查理五世的顾问(以及皇帝年轻时的私人教师)。

伊拉斯谟是个天主教徒,由于他崇高的声望,所以当他批评罗马教廷时,教皇也不好过多说些什么。不过他对罗马教廷的批评(包括愚人颂),严重影响到了德国一位小教士马丁.路德,所以有人说伊拉斯谟下的蛋,马丁.路德给孵了出来。

相比伊拉斯谟,马丁路德不过是个无名的小教士,马丁路德自然也想借助伊拉斯谟的光辉,他们之间有过不少通信往来,不过伊拉斯谟只是想通过对天主教会的批评,引发教会自身的改革(核心是反对经院哲学),而不是像马丁路德那样要另立门户,最终两人的关系恶化。当然马丁路德最初也没想到最后的结局,关于马丁路德,等我们到维滕贝格再多说些。

除了马丁路德,苏黎世的茨温利也是伊拉斯谟的崇拜者,日内瓦的加尔文在伊拉斯谟临终前亲自前往拜访。

伊拉斯谟最风光的时期是在他四五十岁的时候,老年则较为沉寂,天主教与新教之争已经不可控制了,没人需要他了。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宗旨是,自由、宽容。他反对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甚至主张欧洲统一(相当超前)。他的中庸之道,希望用谈判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时,他就心灰意冷了。

到了晚年,天主教不再指望他的威望去调解纷争,新教则认为他太懦弱。他只是想找个安宁之处度过余生。

伊拉斯谟死后不久,他不希望的事情终于发生,因宗教改革而引发的荷兰八十年战争,法国胡格诺战争,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等相继在欧洲爆发,战争结果又持续影响到后世的战争。

关于伊拉斯谟,我实在想不好该怎么写,只好简单整理一下伊拉斯谟的经历。

伊拉斯谟是个私生子,连出生年份都不准确(推测1466-69年)。少年时被父母送进修道院学习(在当时是最好的教育),十岁左右,父母死于瘟疫。后曾在乌特勒支斯海尔托亨博斯等地教会学习。

1487年左右,因为贫穷迫使他成为了一名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路德也是),25岁时(1492年)成为一名天主教教士。据说他年轻时有过同性恋的经历。

1495年,伊拉斯谟被送往巴黎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了人文主义。

1499年,他去了英国,并结识了多位英国的思想领袖以及当时的英国王子,后来的英王亨利八世。

1500-1506年,他往返于伦敦,巴黎和尼德兰等地。

1506-1509年,他在意大利等地旅行。

1510-1515年,他在剑桥大学任教(希腊语)。同期,也经常往返于英国、勃艮第和巴塞尔,并在鲁汶的勃艮第宫廷任查理王子的私人教师,即后来的皇帝查理五世。

1514-1529年,伊拉斯谟长期生活在巴塞尔,在巴塞尔大学任教,这可能与当时巴塞尔的思想开放环境有关。

他的作品也在巴塞尔的出版社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占当时欧洲各图书馆的约20%。有个至今妇孺皆知的名字“潘多拉的盒子”,其实就源于伊拉斯谟的一个翻译小错误,原本应该是“罐子”。

来自欧洲各地的仰慕者纷纷前来巴塞尔拜访他,这时的伊斯拉斯风光无限。1520-21年间,德国伟大的画家丢勒曾与他见面并为他画像。

1528年,新教改革运动也到了巴塞尔,大教堂内圣像被砸,伊拉斯谟还记录了当时的景象,痛惜但也无奈。于是在1529年,他离开了巴塞尔,去了巴塞尔北五十多公里的弗莱堡,弗莱堡人隆重迎接了他的到来(他在弗莱堡买的房子Haus zum Walfisch就在大教堂和市政厅之间的马丁教堂北侧,我曾从附近经过,但当时不知道)。

1535年,伊拉斯谟去了意大利和英国旅行。当他得知他的好友,托马斯.莫尔因拒绝宣誓而被亨利八世砍了头的消息,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写到,托马斯的灵魂比雪还纯净,天赋像英格兰一样伟大,这样的人不会再有。

1535年,他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巴塞尔(也有说法是布拉班公国请他去定居,路过巴塞尔),1536年7月12日,在巴塞尔病逝。尽管他是位天主教信徒,但因为他的声望,还是被葬在已是新教教堂的巴塞尔大教堂内,葬礼还是比较隆重的。

这是位于鹿特丹圣劳伦斯教堂前的伊拉斯谟像。


在欧洲的博物馆,尤其在德国和荷兰,伊拉斯谟的画像很多。卢浮宫也有,只是多数人看不到或不知道。昆廷.马赛斯、小荷尔拜因和丢勒等画家都为他画过像,不过这幅画像的作者克拉纳赫并没有见过伊拉斯谟,极有可能是照着荷尔拜因画的复制的(摄于荷兰鹿特丹范伯宁恩美术馆


虽然伊拉斯谟从小就离开了鹿特丹,但荷兰人依旧把他视作荷兰的名人,2004年荷兰评选的荷兰历史上一百位最伟大的人物,伊拉斯谟排名第五(比伦勃朗、梵高还要靠前)。他的出生地鹿特丹(近些年也有说是在豪达的),有座伊拉斯谟大桥,我曾开车从桥上走过。除了伊拉斯谟大桥,鹿特丹还有不少以他命名的建筑或机构(如伊拉斯谟大学),欧盟还有资助欧盟学生的伊拉斯谟计划(奖学金)。


出了教堂往左(南)走,还有一座15世纪建的修道院。

修道院相连的大教堂。

很漂亮的晚哥特式风格回廊。

修道院内也葬有许多巴塞尔的重要人物。

不过我来这里是为了看一个人的墓,一位著名的大数学家伯努利。我大学时数学和物理都要学他的伯努利方程。现在我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个人名。因为太难学,我们都叫他“白努力”(估计很多人都这么叫)。

这就是大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5-1705)的墓碑。拉丁文墓志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撰写的,有提到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授18年,并且是巴黎和柏林的皇家学院的成员。最下方是数学的某种螺旋曲线。


其实瑞士的这个伯努利家族,是16世纪因躲避天主教对新教徒的迫害而从安特卫普迁到巴塞尔的。这个家族几代人一共出过十来位数学家。最有名的还是雅各布.伯努利。



从修道院可以看到莱茵河上的韦特施泰因桥,桥是因巴塞尔市长鲁道夫.韦特施泰因而命名,而那位市长也葬在这个修道院内。


下一站,瑞士巴塞尔两公里外的德国魏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世纪气质的埃尔富特
美丽与自信的交汇点 埃尔福特
【德国·埃尔福特】马丁路德修行之地,中世纪风韵犹存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荷兰哲学家、神学家
豪达圣约翰大教堂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