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为什么中后期名将多是读书人?
userphoto

2022.01.29

关注

一、

明朝有个奇怪的事,当时名将除了戚继光外大多是读书人,尤其到了中后期,出了卢象升、袁崇焕、毛文龙、王阳明等一批。

为啥?

武将被制度养废了,越往后越不顶事。

明朝武官世袭,你出生是武官你爹上司的孩子也是武官,上升空间堵塞,大家都没干劲。

明的武官是世袭的,跟王爷们一样。皇帝以科举出来的文人治理天下,用太监监督文人,武官和勋贵则是这个王朝的基本盘,类似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父死子替。

比如戚继光的父亲就是山东总督备倭,再往前他们家是跟朱元璋一起混的。再比如俞大猷,祖上也是跟朱元璋打天下,世袭的百户官。

跟八旗子弟一样,世袭子弟没有生存压力,再加上你世袭别人也世袭,上升的路被堵死了,更懒得奋进,因此,往往一代不如一代。武将能力不行,结果很多职责就被文官顶上了。

朱元璋也鼓励文人习武,“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只能在明朝发生,当时的读书人有现在某些民族才有的特权,可以随身佩剑,还能自由游学,不用向官府报备。

到了明中晚期,金人窥边,蒙古为患,贵州造反,日本侵朝,饥民起事....天下纷扰,兵学在当时也成为显学,就跟现在的计算机似的,不会谈兵弄刀就好像不会编程一样。

也因此,明朝的科举虽然考的是四书五经,反倒出了很多名将,而明朝的书生们也每每以侠客自许。

二、

最近读一些明人的笔记,看到很多书生亮相非常闪目,书胆剑心,文韬武略兼备,比诸葛亮的出场还亮眼,毕竟诸葛亮虽然能打仗,可没听说过孔明会绝世神功啊!

因此了解他们之后的人生,不仅感叹世事变化。

三、

宋懋澄十三年就能写文作赋,喜欢交友各地豪杰,以侠客自诩。仰慕战国时期刚烈风气,崇拜蔺相如等刚直之士。喜欢学习古代兵法,散家财招募奇人异士,想建立不世之功,但当时四海承平,没什么作为。
他豪放不羁,喜欢研究奇计。年纪大些足迹遍天下,并出塞研究九边形式,准备一旦国家有难就能建立功名。

剑胆琴心

看了这段记载后觉得他好猛啊,简直是明朝版诸葛亮和王猛。他有怎么样的人生呢?

他足迹遍天下,通晓地理人文

然后一查,才发现他一生不得志,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文采很好,好到张居正都想请他给自己儿子做老师。

但宋懋澄从小这么好的家庭教育,却年年连乡试都不中,42岁才考上举人,也就比范进年轻几岁。

之后又花了9年考科举(三次考试),一次都没中。

后来回到家乡,没两年就死了(52岁)。

他一生为我们所知的成就,就是写了篇小说叫杜十娘(冯梦龙那个是根据他改编的)。

当然因为家里有钱,他被时人评为上海四大藏书家,也写了一些其他小说,但谁在乎呢?

如果说他是侠客气质,他的儿子完全就是负心人。

秦淮河名妓柳如是

他儿子为了追江南名妓柳如是,大冷天从湖里游泳到柳的船上。后来到了要谈婚论嫁,又迫于母命跟她绝交。

断了也罢,可他一辈子又对柳如是念念不忘,晚年写诗““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著”,比肩难忘前妻写“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陆游。

早知今日当初干嘛去了?

明亡后仅仅1年,他的朋友陈子龙、夏完淳之类喜欢谈兵论剑的大侠们都起兵抗清,他儿子却参加满清的科举,做了清朝的官。

其旧友抗清英雄夏完淳在被捕后赴死途中听闻此事,做绝交诗曰“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仗义每多屠狗辈,读书皆是负心人。

四、

“十歲好擊劍,舞衣動白日。醉後亂傷人,左右皆股栗。”

这首诗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自述。他九岁能赋诗属文,年轻时遍览史传。后来跟随师父山中苦读,通阴阳象数和兵法之学,期望有机遇能有为于天下。

他还善于用剑和轻功。据说一次夜访朋友,一丈高的房顶他一跃而上,朋友还以为强盗来了大呼救命。

当时已至崇祯时代,天下乱象,方以智熟习兵事,家里常备壮士烈马,出入都是上百个持刀怒汉,“俯仰顾盼甚豪也”。

这不就是少年李世民啊。

而且他也文运亨通,科举考试排名靠前,成为“庶吉士”以及皇子的老师,基本可以定位为未来基本不是首辅也是次辅了。

可这样一个人,在天下大乱时,啥都做不出来,反倒是成为了个博物家,写了本书叫《物理小识》,大概就是《大明百科全书》。

李自成来了他被抓,后来逃到广东参加了流亡政权,再然后满清来了逃出去做和尚,60岁时受牵连被捕,在江西吉安自杀。

百无一用是书生。

方以智自画像,为了不被清朝剃头,他去当和尚去了

五、

俞安期年轻时游历南北两京、河南河北、齐鲁燕赵、秦晋楚吴闽粤、西北边塞。当时没有汽车,他用双脚丈量中国,详细了解山川人物,风俗政治,与人探讨筹度大计与用兵之法,演练剑术,志气恢然,用世大略,王公大臣折节与他相交。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俞安期

看了这段描述,顿时觉得是明朝的苏秦张仪,详细了解他的后半生。

俞安期出生在明朝最灿烂的年代--万历年间。

出身并不好,他的父亲早逝,他随与人做家仆的叔叔长大,之后做财主家的书童,从而有机会读书。

很多人说他看透科举牢笼,不去应试。但更大可能是他跟的那个少爷一天沉浸于浪漫文学,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俞安期日后虽诗名满江南,但文章一事不是所长。

后来少爷长大了,一般从小跟在下一代身边的书童会成为家族干将,但奇怪的是俞安期却从那家人里出来,只是去书店当了个店员。这其中大概有不愉快的事情吧。

之后他的经历就有点像另一位名人,在书店大概工作十年后,29岁的他投书给当时的文坛第一领袖王世贞,受到对方热捧。

有了名气,吃饭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俞安期的职业生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官僚的幕僚门客。也因此他得以在走遍大江南北,饱览江河山川,尽阅庙堂江湖,结交天下英豪。

十年后,38岁的他回到故乡,成为一个书商,出了几本大卖的书,

到了万历二十年,离明亡还有五十年,天下渐渐纷扰,俞安期又开始游历,在西北边塞、齐鲁赵燕等地凡八年。然后五十多岁回江南,在南京买了一个小院,出版了几本书,静悄悄的死掉。

17年后,李自成入北京。

六、

写了三个高开低走的人,不能再打击读者了,列个牛人上来吧。

他出身书香门第,可不好好读书,却有“五溺”,第一就是溺于任侠,学习箭术,曾在一军前三矢三中,举军皆惊。再之后他溺于骑射,十五岁跑去居庸关,跟胡人学习骑马射箭之法。二十多岁又开始学习兵法,每次跟朋友吃饭,就拿瓜子果核列阵斗法。

看起来是很有趣的人,他也有有趣的人生。

他后来科举中的,进入组织部(吏部),再之后因为言事得罪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被一路追杀到贵州,靠伪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

那个人倒台后他复出,明明是组织部的人却被军委看中,四处去平乱,以书生出身成为那个年代最能打的人,最后做到两广总督。

他还创造了一个学派,提倡“知行合一”,叫“心学”。

没错,他就是王阳明。

明朝这种书生却爱谈兵的豪杰很多,还有袁崇焕、卢象升等,都是文官出身,大刀却能轮的飞起。

但有趣的还是毛文龙,他父亲这边家族是大盐商,目前那边家族能做官做到北京市长,这种家庭也能落魄了,在文贵武贱的时代去当兵,而且还去金的大后方挺近。

这又是一个新故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猛将必发于卒伍--看中国古代名将
科举制:时代的进步
明朝是怎么做风投的?
刘净植:命运---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史上最牛的两个科举落榜生,一个造反称帝,一个造反称天王
古代赶考生身上银子多,为何土匪从不打劫?看其腰间的旗子就懂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