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是杂食动物,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人类祖先是吃肉还是吃素?

人是应该多吃肉,还是应该多吃素?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问题,更无聊的是,还经常会有人因为这一问题而争论不休。

人作为一种杂食动物,当然是应该荤素都吃,任何一类食物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好比摁着狮子吃草,逼着奶牛吞肉,道理都是一样的。根据食性的不同,动物可以分为三类,即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杂食动物,动物之所以会有食性上的差别,这与喜好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自身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如果一种动物想要吃肉,那么首先就要具备撕咬肉食的能力,锋利的门牙和犬齿是必不可少的,而食草动物们往往没有这两样东西。

锋利的门牙和犬齿并不是食肉动物的专利,杂食动物同样具备这两样东西,比如我们人类,所以人类具备撕咬肉食的能力。

吃肉需要有专门的利器,吃草其实也并不容易,因为要从植物中获取能量与营养,比从肉食中获取能量与营养要困难得多,所以在将植物送入消化道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咀嚼,而这就要用到发达的臼齿了,几乎所有的食草动物都拥有这样的“植物研磨器”。同样,臼齿也不是食草动物的专利,杂食动物同样具备臼齿,比如我们人类,所以人类也具备咀嚼素食的能力。牙齿对于动物的食性影响很大,但并非唯一的因素。

动物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与营养,所以能不能将吃下去的食物顺利消耗就成为了关键。

食肉动物的体内拥有特殊的蛋白酶,可以帮助它们来消化肉食,而食草动物则拥有丰富的纤维素酶以及纤维素共生体,所以它们能够消化植物,并从植物中获取能量与营养。人类也像食肉动物一样,体内拥有消化肉食的蛋白酶,但却缺乏食草动物所具有的纤维素酶和纤维素共生体,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人体内有蔗糖素,可以帮助我们消化植物的果实。除了牙齿和消化能力之外,决定动物食性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动物对于营养的需求。食肉动物可以从肉食中获取所需的全部营养,而食草动物也可以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全部营养,但人类这种杂食动物不行。

我们知道,要想维持人体健康,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取,而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只存在于肉类中,而另一些则只存在于植物中,所以人只能是杂食动物。

杂食动物在动物界是一种稀有的存在,它们大约只占据了所有动物种类的3%,而且它们基本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杂食的要领,而是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绝大多数的杂食动物都是由食肉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人类是一个例外,因为人类是从食草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食草”本身就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因为植物到处都有,唾手可得,能够直接从植物中获取能量与营养,就意味着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所以食草动物的数量通常都十分庞大,相对而言,由于食肉动物捕猎的难度要高得多,所以种群数量往往不大。

食肉动物的捕猎难度大,而且能量利用效率还低。

一头牛一年大概要吃掉一万斤左右的草料,而一只老虎一年所吃掉的食草动物,如果换算成草料的话,那就要在十万斤以上了。正因如此,食肉动物的生存难度要远大于食草动物,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生存优势,一些食肉动物逐渐进化,就成为了杂食动物。然而人类是一个例外,人类的灵长类祖先大概在600万年以前还是完全以素食为生的,后来随着逐步演化,他们慢慢开始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赋予了人类的祖先捕猎的能力,此时又恰逢气候突变,于是人类的祖先赖以生存的植物变得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捕猎。

最开始,他们的吃肉行为只是试探性质的,因为如果吃得太多,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慢慢,他们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肉食,从内而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杂食动物。毫无疑问,从肉食中获取能量的速度要比素食快得多,而且也更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所以食性的改变在人类向智慧方向演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成为一种杂食动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身为杂食动物,为了吃肉还是吃素去争执实在是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想过没有,人类为什么一般只吃食草动物的肉,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食肉动物那点儿事儿
为什么人类进化成杂食动物?250万年前天灾降临,彻底改变了人类
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为何偏好吃食草动物,而不怎么吃食肉动物?
研究称食肉助早期人类迅速扩散
狼、熊与野牛对军事外交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