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尧舜禹联盟:北狄东夷西戎汇聚形成的复合制华夏集团
userphoto

2022.11.08 布基纳法索

关注

编者按:本文为“夷夏互化融合说”这篇论文的一部分。全文两万多字,内容涉及广泛,而又能独立成章。本文选取的内容,主要谈的是尧舜禹联盟的构成。

文/王震中

中原五帝时代的族邦联盟是华夏民族的前身。中原地区的族邦联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帝、颛顼、帝喾时期,第二阶段是尧舜禹时期。因第二阶段的联盟与尧舜禹禅让传说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特征特别鲜明。就联盟的构成而言,在尧舜禹族邦联盟中,有来自北部戎狄的祁姓陶唐氏,来自西部姜戎的姜姓四岳和共工氏,来自东夷的姚姓虞舜和有虞氏、偃姓皋陶和嬴姓伯益等。

陶唐氏是祁姓,而祁姓乃黄帝族十二姓之一。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族由轩辕氏和有熊氏两大支、二十五宗、十二姓所组成,是部族融合的结果,有熊氏大概就属于“黄帝北狄”这一支。这样,我们可以说,祁姓陶唐氏属于黄帝部族集团的“北狄”分支之一。陶唐氏最初活动于今河北唐县一带,其后逐步向南迁移,最后定居于今晋南临汾与翼城一带——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即帝尧都城遗址。《汉书·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条下,班固自注:“尧山在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后汉书·郡国志二》唐县条下注引《帝王世纪》同此说,《水经注·滱水注》《读史方舆纪要》亦然。这些都是陶唐在今河北唐县一带留下的足迹。其后,陶唐氏迁往晋中地区。《毛诗·唐谱》:“唐者,帝尧之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条班固自注及《水经·晋水注》均遵此说。陶唐氏最后定居于今晋南临汾与翼城一带,上引《毛诗·唐谱》《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都主张临汾为陶唐氏所都。《左传》昭公元年与定公四年说成王封弟唐叔虞于夏墟,也即故唐国。《史记·晋世家》记载此事说:“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顾炎武辩驳晋国都城在太原晋阳的说法时,主张唐叔始封迄侯缗之灭,并在翼城。顾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帝尧陶唐氏最后定居于晋南临汾与翼城一带的唐地,“尧都平阳”,这在地望上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一致的;在时代上,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时间是其早期和中期(即距今4300—4100年),与唐尧称雄的时间也一致;在文化特征上,陶寺遗址四座大墓出土四个龙盘所展现的龙崇拜与文献上说陶唐氏以龙为图腾是一致的,陶寺遗址所呈现的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尚书·尧典》记载的尧对天文历法的贡献是吻合的,由这些综合因素可以判定陶寺是尧都。

四岳和共工氏也是尧舜禹族邦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他们却来自姜戎。《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国语·周语下》:“昔共工氏……欲壅防百川……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嘉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齐、许、申、吕四国都是姜姓,是四岳的后代,而四岳则是共工的从孙。但就是这个姜姓的四岳却又被称为“姜戎”。《左传》襄公十四年,范宣子称戎子驹支为“姜戎氏”,戎人驹支自己说“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表明四岳与诸戎原本为同一部族。

戎狄之外,在中原族邦联盟中还有来自史前东夷的,既有前面已论述的“颛顼—祝融”集团中重和黎以及有虞氏和虞舜,也有皋陶和伯益诸部。

皋陶偃姓,伯益嬴姓,偃、嬴,同音通用,这是两个关系紧密的部族。嬴姓是东夷大姓,少暤氏就是嬴姓,所以皋陶和伯益与少皞部族有渊源关系。关于皋陶与少皞族的关系,《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左传》定公四年又说曲阜本为“少皞之虚”,由此也可证皋陶部族是从少皞部族衍生出来的。少皞属于东夷族,皋陶、伯夷也属于东夷族。皋陶的后裔有英、六、蓼和群舒(舒鲍、舒蓼、舒龚、舒庸、舒龙、舒鸠),分布于今安徽六安一带,这是皋陶族向南迁徙发展的结果。

伯益即柏翳(伯翳),是秦人的先祖。前引《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四方面信息:(1)秦人的女性始祖“女脩”因为吞食玄鸟卵而孕育出男性祖先“大业”,这样的“祖先诞生神话”表明秦人上层集团的图腾崇拜与东夷少皞氏的鸟图腾相一致;(2)秦人的祖先“大费”在族邦联盟中辅佐大舜,驯化鸟兽,发展畜牧业;(3)大费还辅佐大禹“平水土”,治理水患;(4)秦人上层集团是嬴姓。《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这说明伯益与虞舜是同一时代之人,在族邦联盟中担任驯化鸟兽、管理山林的职务。

由上述可知,中原地区在五帝时代尤其是尧舜禹时期,其族邦联盟成员的族属是复杂的,并不单一。这些蛮夷戎狄四方之民来到中原时,起初也曾发生过冲突和战争,如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以及共工氏与颛顼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等,但通过结成族邦联盟,逐步走向了民族融合,从而使得这样的族邦联盟成为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前身——华夏集团。

笔者之所以把尧舜禹时期的族邦联盟视为华夏民族的前身,这是因为华夏民族的真正形成应该从夏朝开始算起。在五帝时代,对于一个个部族国家而言,其国人可以是同一部族血缘的族众;但对于联盟而言,却超脱了部族血缘的藩篱,从而也会逐步产生超越部族意识的某些新文化因素。而这种新文化因素就是促使各部族的人们朝着民族方向发展的动因,并由血缘的部族走向文化的民族。然而,由于族邦联盟毕竟是松散的、不稳定的,随着盟主的更换,联盟的中心也是游移的,所以,对于民族的形成来说,仅仅有某些新文化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种更大范围的、超越邦国限制的、能容纳和包裹诸多部族的“大国家机制”。而从其后出现的夏商周王朝的历史实际来看,这种“大国家机制”就是笔者所说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只有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才会出现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才使分散的部族国家走向某种形式统一的民族的国家,出现王朝体制下的血缘之根与文化之根相交织的以大文化为纽带的华夏民族。

(作者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彤解读《三字经》40
“尧舜禅让”和“禹建夏朝”早被陶寺遗址和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否定
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
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
行走千年|10.尧舜禹的勘定九州山河之旅
帝尧及禅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