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棣驾崩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再次上演夺位之争,最后为何失败了
userphoto

2022.12.24 布基纳法索

关注

《明朝果然很有料》-84


从永乐二年到永乐十二年,整整十年过去了,朱高煦已经是个三十三岁的中年人,作为一个亲王,他早过了该就藩的年龄。

朱高煦怎么会肯就藩呢,只有离权力核心越近,当机会来临时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朱棣先后两次让他就藩,朱高煦都赖着不肯走,由于九年都没能把朱高炽整倒,朱高煦变得越来越急躁。他不但私下招募精兵,加紧暴力夺嫡的准备,还无法无天到亲手用铁瓜击杀了惩办他部下的兵马指挥徐野驴。

永乐十四年,风言风语终于传到了朱棣耳朵里,他召来东宫重臣蹇义询问朱高煦的表现。蹇义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一根官场超级老油条,油到了滑不留手的地步。他奉命辅佐皇太子监国,却表现得像个局外人,在历次风波中都是明哲保身,既不得罪朱高炽,也不得罪朱高煦,许多为太子说话的官员被杀或坐牢,丝毫没有波及到蹇义。

这次问话,蹇义本来有机会为朱高炽一锤定音,成为压倒朱高煦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由于过于谨慎的态度,蹇义怕朱棣是在给自己挖坑,他哼哼唧唧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

于是,问题再次转到了杨士奇这里。

蹇义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朱棣一向非常忌讳大臣谈论自己的家务事。过去十几年,在这种问题上栽跟斗的官员不计其数,他们许多都被杀了,还有许多正在坐牢。朱高煦有问题,也不该由他们这些东宫臣僚来举报,当初解缙就是因此而死,现在朱棣却一反常态询问太子党对汉王的态度,什么意思?

乡村穷教师杨士奇在两年前因为回答不合朱棣心意而了牢,这时已被提前释放。这个问题答不好,他很可能再次回到大牢或者掉脑袋。


最安全的办法是学习蹇义,找个借口说不清楚或是顾左右而言他。但是杨士奇不是蹇义,他以后能名垂青史,成为大明著名的“三杨”之一,靠的不是谨慎圆滑,而是正直与智慧。

后来朱高炽即位后,有些官员拍马屁,上书歌颂当今太平盛世,以蹇义为首的群臣皆以为然,只有杨士奇不同意,他说:“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

明仁宗表示赞同,他对蹇义等随大流的大臣说:“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朕待等以至诚,望匡弼)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

群臣羞愧无比,纷纷向杨士奇道歉。

在永乐十四年的那一天,面对朱棣抛来暗藏杀机的问题,杨士奇电光火石般精心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回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

这个回答说明,杨士奇并不是一根筋的直肠子,他的权谋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他先是强调自己和蹇义是东宫的人,以退为进,表明自己本不应回答这个问题,是陛下你问我才不得不回答。

然后话锋一转,并没有直接攻击朱高煦,这样做既有风险也会被人指为小人,而只是陈述了汉王迟迟不肯就藩,还请求留守南京的事实。

在韬晦术中,这个计谋是这样的——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既保全自己,又达到拉朱棣下水,攻击朱高煦的目的。

惟陛下自思之——剩下的,就留给您自己想吧。


朱棣反复思考杨士奇的话,是啊,老二都三十六岁了,已经到了抱孙子的年龄,还迟迟赖在自己身边不肯走,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真的是个爸宝男吗,不会真想当李世民,让自己当李渊吧?

朱棣终于想让朱高煦滚蛋了,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再做一件事,再次确认太子是否合格。

这是一次最终测试,通过了这次考验,朱高煦会彻底出局,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挑战。

这件事不能找太子的人,也不能找汉王的人,朱棣需要一个绝对信任的人。

他找来了胡濙。

在朱棣最需要的时候,胡濙又出现了。自从永乐五年开始,胡濙已经为朱棣执行了整整十年的秘密任务,他知道太多秘密却从不多说一句,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呢。

永乐十五年,还在湖广探访的胡濙被召回京师接受新的任务,去南京检查太子朱高炽的工作。

出发前,朱棣特地交待胡濙:你到了南京多呆几天,仔细考察后给我发密奏。字体一定要加大加粗,这样即使晚上送到我也能马上看。(书奏字须大,晚至我即欲观也)

这番话说明朱棣矛盾的心情,既想快点解决朱高煦的事,又担心朱高炽不称职。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胡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危险,胡濙的秘密报告将决定这场旷日持久夺嫡之争的最终走向。


胡濙的责任重如泰山,他却很坦然。

胡濙忠于朱棣,不代表他没有立场。他在建文二年中进士,他的同榜进士中有两个姓杨的年轻人:杨溥、杨荣。

与“三杨”中的二杨有同年之谊,都是从小受儒学熏陶以立嫡立长为正统,胡濙确实不是太子党,但他心里支持太子的正统地位。

胡濙来到南京,仔细记录了他所见太子的行事,经过归纳总结后送给了朱棣。这份密奏中记载了什么事不清楚,只知道胡濙对太子的评价是“诚敬孝谨”。

一锤定音。

朱棣立马打发朱高煦滚蛋去乐安州,即日启程!

至此,这场夺嫡大戏才终于落幕,朱棣“自是不复疑太子”。

办完这件事,胡濙再次出访,足迹遍及江、浙、湖、湘各省府州。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朱棣,带来那个人的消息。

这场前后持续十五年的大戏里,太子这边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贬官下狱乃至生命的代价,却仍然前赴后继保护朱高炽,他们的奋不顾身令人动容,他们的行动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原来冷冰冰的官场上并不只有利益交换,还是有东西值得用生命去守护的。

算对一直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二弟朱高煦,朱高炽也同样仁慈。

朱高煦不法之事被揭发后,朱棣一度想把他贬为庶人,又是朱高炽站出来哭着为他求情,朱高煦才得以保留了王爵,只是被驱逐就藩了事。

面对弟弟们的咄咄逼人,朱高炽应对小心谨慎。朱高炽长期被留在南京监国,事无大小,他总是把处置权留给朱棣,让别人无话可说。他用宽仁的心对待所有人,也赢得了下属的衷心爱戴,这才是他能屡遭构陷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

这是个有智慧的胖子,也是个宽仁的人,结合他即位后的表现来看,他的仁慈是出于内心的,并非一时的故作大度。

否则,这么多官员被杀下狱,为何还有如此众多的人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当一个人心怀天下,仁慈对待所有人时,他就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光芒。

按照剧本安排,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稳了,朱棣驾崩后他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朱棣在回师途中突然驾崩,让朱高煦的机会又出现了。

朱高煦为啥有自信能成为李世民呢,背后有人呗。


李世民背后是整个天策上将府的支持,朱高煦也有自己的力量,那就是支持他的靖难勋臣们。

民间有句笑话,男人的四大友谊无非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

朱高煦和靖难勋臣们至少占了其中两样,这交情该有多铁。几位军界领袖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永春侯王宁、武安侯郑亨都是他的支持者。让朱高煦比较郁闷的是,朱能和丘福死得太早,让他感觉就像失去了程咬金和秦叔宝一样,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失去这两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朱棣崩于榆木川,身边没有皇子随行,也没有留下诏书正式指定皇位继承人,这里面就有了操作空间。参考当初秦始皇驾崩后胡亥夺位、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有实力者将有机会夺得皇位,比如有军人支持的朱高炽。

不情不愿就藩永安后,朱高煦认真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老爸是个狠角色,从来只有他抢别人的,要是想去抢他的东西,那就是提着灯笼拾粪——找死。所以只能暂时潜水,等待老爸归西后再图大举。为了掌握朝廷动向,他把大儿子朱瞻圻留在北京管理他的间谍网,随时随地向他汇报京师的风吹草动。

朱棣亲征,带走了主要大臣和京营精锐,京师只留下老弱病残。如果在大军未返回之前被朱高煦得到消息,他将有机会发动军事政变将朱高炽拿下,完成他成为李世民的心愿。

到时,这帝位不交给汉王,又能交给谁呢?

跟随朱棣出征的文臣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等人迅速意识到了这个漏洞,他们决定秘不发丧,派人搜集军中锡器铸成锡棺,秘密收敛起朱棣遗体,并召来制作棺椁的工匠告诉他们:为了帝国的稳定,需要借你们的人头一用。

文臣的应对很得力,但别忘了这是在军中,士兵们听命于他们的将领,如果没有武将的支持,断然不能成事。

随驾高级将领有:英国公张辅、武安侯郑亨、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等人,他们分统诸军,这其中爵位最高,战功最卓著的英国公张辅的态度尤为关键。

张辅也是靖难勋臣,他和朱高炽一起扛过枪,张辅是不是汉王党呢?

如果之前张辅曾经,在朱棣驾崩这个节点,他也已经毫无疑问不再支持朱高煦。

因为他成了朱高炽的丈人。

和朱元璋一样,为了拉拢武将,朱棣使用的也是屡试不爽联姻大法,他把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武将,又让太子朱高炽纳张辅之女为妃。

拥立朱高炽显然符合张辅的利益,根据记载,朱棣驾崩前虽然没有立下遗诏,但对张辅有过交待——“上还至榆木川,不豫,遂崩。召辅受遗命,诸军悉受节制。”

为什么是召张辅而不是召文臣,没人比一生戎马的朱棣更清楚了。

纵然军中有人心怀异志,有张辅坐镇也足以压制。


要是丘福、朱能还在,张辅说话就没这么一言九鼎了,郑亨、陈懋他们可都和朱高煦有点不清不楚,丘福更是汉王的头号支持者。

可惜,他们都已经死了,朱高煦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计议已定后,文武官员分头行动,杨荣、福寿日夜兼程先行回京秘报太子。考虑到六师未回,张辅派出三千铁骑随后出发,增强京师的警戒力量。

朱高炽也在行动,虽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密探送来的消息还是让他敏感地意识到有大事发生,朱高煦埋伏在北京的眼线朱瞻圻也在一天之内派出六批人通风报信。

已经晚了,朱高炽抢得了先手,他立即严加布防,让朱高煦无机可乘,并派出朱瞻基迎回朱棣锡棺,以代理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回师北京,牢牢地掌握了主动。

这次朱高煦又失败了,好在他还有机会,假以时日汉王还会卷土重来——以更猛烈的方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十九日,为期二十七天的全国性哀悼结束了。京城出现了一支长长的队伍,队伍的仪仗如同二十多年来人们看惯的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朱棣现在躺在他的棺椁之中,被抬向这幅躯体的终点。

朱棣被葬进了他早已准备好的长陵中,大家进行了一通极其繁琐的礼节后,长陵地宫的石门被永远掩闭起来。

从朱元璋到朱棣,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宣告结束,接下来的大明会走向何方呢?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小院正在写的新书《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众号〖小院之观〗上以连载的形式与大家探讨,欢迎斧正,在页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 中能查看已发布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才是真实的“朱高煦”:从靖难到叛乱,讲述汉王的是是非非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是后妃误杀,或朱瞻基暗害,还是被大臣气死?
“徐议我所欲”到“臣罪万万死”,朱高煦荒唐的一生(四):终结
大明风华:你把朱高煦拔的太高了!看朱高炽如何灭他哥儿俩
朱高煦叛乱(高煦叛乱)
朱高煦叛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