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动物间的择偶都有统一标准,而人类喜欢的对象却千差万别?
userphoto

2023.02.07 布基纳法索

关注

(本文4700字,阅读15分钟)

不同物种间的择偶标准,与人类差了一个灵长类的距离。

择偶不外乎四个字:两性选择。

探讨其它动物和人类择偶标准的差异,不得不从两性起源谈起。

至少远在10亿年前,生物就演化出了卵式生殖

生物从孤雌生殖演变到同配生殖,虽然因为更多的基因变化和交流,令种群更加的适应环境。但来自不同亲本的细胞器也会互相影响,威胁到后代的生存能力。

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卵式生殖,从而脱颖而出。

一方的配子得到强化,提供细胞器和足够的营养,从而演化出了卵子。而另一方只提供基因,经过“变态”发育,脱掉主要的胞质(仅留下少部分线粒体基因),最终演化出了精子。

发育成本的差异,注定了卵子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精子朝着数量的方向发展。

这就造成了,在性竞争的过程中:

雌性亲代投资高,会倾向选择更优秀的配偶。而雄性亲代投资低,会倾向选择更多的配偶。

例如,在深海严酷的生境压力下,鮟鱇鱼演化出了的特殊繁殖方式。

一生只为寻找一个雌性而“献祭”自己的雄性鮟鱇鱼:

  • 雄性鮟鱇鱼一生只为寻找一个雌性,但在深海里,它们并不一定找得到。

  • 如果找不到雌性,雄性鮟鱇鱼便无法长大成熟,甚至会因为难以进食而死亡。但找到雌性之后,咬住雌性身体的刹那,雌性就会分泌特殊的消化酶粘住它。它的嘴被融化,直接接入雌性身体的循环系统,成为寄生关系。

  • 雄性的眼睛和内脏都会退化,最终只保留生育能力。

极端特化,也令雄性鮟鱇鱼没有其它的选择,择偶标准也就无从谈起。

但反过来,雄性鮟鱇鱼的特化,也是源于雌性鮟鱇鱼的强选择性。通常一条雌性鮟鱇鱼身上,这样寄生的雄性不止一条。

对于蚂蚁、蜜蜂等这样的小型动物来说,由于具有强大的群体,高度社会分工,所以供养具有高繁殖能力的女王,才是最低成本的繁殖方式。同时对雄性形成了很强的选择性:

与女王交配的雄性数量,以及精子质量,保证女王的受精情况,才能产出足够多的工蚁/工蜂,确保巢穴的建设,族群的发展。但也因为雄性数量众多,在族群发生以外时,例如水灾,工蚁/工蜂会率先保住女王,而抛弃雄性。

总之,环境、种内竞争,以及社会结构,不仅决定了两性模式,也决定了性生理上的差异。

当然,对于社会结构简单,环境压力小,种内竞争也弱的动物,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往往也很小,例如大量的鱼类、一些节肢动物、小型爬行动物,它们之间的性选择差异就弱化了很多,甚至没有。

例如,匈牙利蒂萨河上每年婚飞的蜉蝣;又或者不远千里,洄游产卵的鲑鱼……

很多动物从本质上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择偶标准。

到了繁殖季节,只要有雌有雄,就可以激情四射,繁衍生息。

交配方式对两性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不少鱼群没有明显的性竞争关系,和水里受精有关,只需要广播种就可以了。

对于陆生动物来说,由于一对一的插入式受精(大部分鸟类算个约等于吧),性竞争又变得更加的微妙了起来。

相比起水中受精,插入式受精的方式,雄性更容易被雌性拒绝,尤其是对于体型较小的昆虫和鸟类来说,雄性几乎没有强制交配的可能性。

这就造成了雌雄体型差异不大,甚至因为繁殖需要,雌性的体型还会稍微大一些:

为了让雌性主动交配,这些动物自然只能通过“文戏”抱得美人归。

例如,澳大利亚的雄性孔雀蜘蛛:

为了求偶,孔雀蜘蛛演化出漂亮的颜色,以及精细的舞蹈动作。

除了颜色之外,还有不少雄性动物,通过声音来求偶。

例如蝉、蟋蟀、蝈蝈等。

它们的择偶标准,在人类看起来,似乎相当的统一,但实际并不见得。

例如,叶蝉的求偶声脉冲长短不一,间隔不规则 ,人类认为的统一标准,可能对于它们来说,可能超过如花和吴彦祖的差距。

同样的,鸟类的雌雄体型差异不大,且大多数没有阴茎,只能用泄殖腔交配。雄性的交配权也不高,择偶方式通常也以“文戏”为主。

例如之前提到的华美极乐鸟、孔雀等等。

但两性选择不激烈的鸟类,两性差异也会变小,甚至完全反过来。

例如,雌性彩鹬比雄性更加的漂亮。

左雌,右雄

雌雄间的交配权,影响生物的演化以及社群关系。

体型更大的走禽来说,因为有了强制交配的可能,所以演化也和飞禽有了差异。

诸如鸡鸭鹅的雄性体型,都比雌性更大。

为了和雌性强制交配,雄鸭更是演化出了螺旋形的长阴茎。因为雄性间的性竞争越来越强烈,导致阴茎也越来越长。

雌性则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迷宫般的“阴道”以制衡。

反而雄性阴茎朝着更长、更螺旋的演化方向一去不回头了……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由于小体型的哺乳动物都有阴茎,所以一开始雄性就有了强制交配权。

例如袋鼬会强暴雌性,而且交配时间长达数个小时以上。

雌性甚至可能被强暴致死,并最后被雄性吃掉。

了数个小时乃至上14个小时的交配,雄性最后也在几周后死亡。

在大型哺乳动物里,雄性对雌性的强制交配同样也十分的常见,例如雄狮对雌狮。但雌性同样具有一定的性选择权,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它们也会选择更加强壮、健康的雄性,而体魄和鬃毛是它们的标志之一。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型哺乳动物,性主动权都是掌握在雄性手上的。

例如大名鼎鼎的非洲二哥斑鬣狗。

雌性有着长长的假阴茎,这让它们掌握了交配的主动权:

因为雌性优势,斑鬣狗家族成了典型的母系族群。

复杂的社会结构,也进一步影响到两性选择。

例如,等级森严的狼群,往往只有狼王才有交配权。而讲究家庭关系的猴群,虽然主要交配权在猴王身上,但下面猴子偷情的概率频频发生。

而对于已经属于人科的倭黑猩猩来说,性交则成了最基本的社交关系,无论雌雄老少,或是否有亲缘关系,都会通过性交增进感情。

对于家族关系亲密的类人猿来说,它们的性选择反而更加的具有双向性。

人类脑容量提升和社群关系,在两性选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人类,可能有着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共性,男性对女性并不挑剔,而女性则会选择更有力量和生存技能的男性,以保证自己和后代的生存。

随着人类脑容量提升,具有更高脑容量的男性,成为女性亲睐的对象。有研究表明,脑袋太小的男性,在两性选择表现出更差的竞争力。

在原始社会,越聪明的男性意味着能够带回更多的猎物,养活更多的后代。可以这么说,那些没能选择更大脑袋男性的女性,都没能传下后代。

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后,更有亲代照顾特性的男性也被逐渐选择了出来。这样的男性整体体现出责任感和道德感,更能保证家庭的稳定。

在族群发展过程中,社群发展,配偶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在自然界中,单偶制是十分罕见的,而在灵长类中却相当的普遍。

非单偶制的哺乳动物社群中,雄性杀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例如狮子。但杀婴行为,对于社群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早期的丛林竞争中,具有更少杀婴行为的人类族群,会更具有竞争力。

而杀婴行为降低的根本前提是,没有其它幼婴与自己的后代竞争。

只有在单偶制中,才能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雄性不仅对自己配偶贡献了更高的成功繁殖率,也可以保证后代不受到其它雄性的伤害。

同时,单偶制也更加促进了配偶保护和父亲对后代更多的照顾贡献。

在单偶制的基础上,社群内部就会形成一个个具有单独利益的家庭。这会强化性竞争,乃至于种族竞争。

在雄性眼里,最大的禁忌就是配偶被别人所侵占。现代男性人类对戴绿帽的愤怒,可以说激发的是最原始的本能。

人类历史上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侵略者从来不会放过对异族女性的侵占。

除此之外,人类社会是大家长制,虽然原始社会的女性并非狩猎的主力,但由于寿命更长,极有可能在大家族中充当传承知识文化的老祖母角色。老祖母的嫡系女性后代,有着很高地位,同样对男性具有足够强的选择权。

发情期的隐藏,不仅改变了两性选择,也改变了人类的生理结构。

在早起人类族群中,女性肿胀的外阴会暴露发情期,更容易成为普通男性的交配对象。而那些隐匿了发情期的雌女性,则拥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性,去主动挑选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男性。

此时的发情信号,已经不是生殖优势,而是生殖劣势。

而对于男性来说,自然更宁愿选择那些不会暴露发情期,以及隐匿器官的女性,因为这足以减少其它雄性的觊觎,以及避免戴绿帽事件的发生。同时发情期带来的器官长期肿胀,对于直立行走的女性生存,也十分的不利。

不仅仅是女性,早期拥有发情期的男性,也可能因为影响狩猎,或者在性竞争中被其他男性所杀死,而没能传下后代。

人类的两性选择,也进一步影响到人类形体的变化。

由于人类脑容量的提升,女性极其容易难产,从而令盆腔更大的女性在生殖竞争中胜出。

人类拥有更长的婴幼儿期,乳房更大的女性有利于哺乳(饱满的乳房,也是生育的信号 )。

在女性身上,年龄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也远远高过于男性,这就会令男性选择配偶的时候,有年轻化的性选择偏好,从而造成女性演化过程中偏向幼态特征。

  • 东方成年女性比西方成年女性有着更高的幼态特征,极有可能来源于古典文明男性性偏好的长期选择。

而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年长的男性大多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保障女性以及子女的生活,所以女性对男性的选择,往往会选择看起来更加成熟、稳重、睿智的男性。

排除人类社会的物质影响,单纯从生物性来说,女性明显更倾向于选择拥有更高睾酮水平的男性。

人类的颜控属性,在两性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当你判断一副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时候,大脑相关区域便会被激活。

不仅如此,当你随机且偶然地,看到拥有足够吸引力的面孔时,大脑的相关区域也会被激活。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在西方诞生了专门的“学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学。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面孔平均化。

平均颜值也代表着对称美。人类是两侧对称动物动物,不说人类自己的颜值了,几乎任何能和对称沾上边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边。

但人类的大脑,也同样不太喜欢难以辨识的事物。

例如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装:

  • ps:当你发现某些网红脸令你感到恐怖的时候,可能是产生了恐怖谷效应。

也许过度对称化或对辨识不利,人类审美中,反而拥有较多共识的一些巅峰颜值,并非绝对对称。

例如自然的赫本,和绝对对称的赫本:

最左边的,是不是就有一种网红脸的感觉了?

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做马思琦米兰·法克罗奇司的人,专门设计了美容千分尺,用来修复脸上的“瑕疵”,实际有点“误入歧途”。

人类颜控属性,已经印刻到了基因里。

如果你发现一个不会说话的宝宝老是看你,那恭喜你,你的颜值一定挺高。

但如果宝宝看都不看你,甚至看到你就哭,你的颜值可能就有点感人了。

总之,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双向的两性选择。

两性选择又影响人类的演化,并形成人类共性的择偶标准:

  • 女性的生育特征,会形成男性性选择偏好。这种选择偏好,会强化女性的盆腔和乳房大小、幼态的演化。单偶制关系,也强化了忠贞、内在品质的需求。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男性的处女情结,其实属于雄性竞争留下来的产物。

  • 而女性,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性选择也主要选择更有安全感、更有责任感、更优秀的男性,以保证自己或后代未来的精神生活或物质生活。而伪装出高睾丸酮特征的黑暗三角特质,容易骗取女性的信任。

  • 同时也因为审美选择,人类的体态、皮肤,五官,也朝着更加匀称优美、白皙的方向演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的性选择也变得多元而立体。同时大量人群不再有物质需求的压力,性少数群体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凸显了出来。

但无论千变万化,人类不出动物范畴,择偶标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物种间的两性选择虽然千差万别,但却存在生物学上的共性。人类不出动物范畴,择偶标准自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关于个体择偶标准的差异,人类的注意力也主要在自己身上。

我们很容易判断出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同性差异,但却难以判断同种动物间的同性差异。

并不是我们看不见,这些差异就不存在了。

◀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动物界,雄性通常比雌性漂亮,为什么人类女性却比男性漂亮?
深度长文:为什么动物界都是雄性更漂亮,而人类是女性更漂亮?
两性看板:女人当了娘为啥不可爱了
婚姻中的心理学
自然界中,为什么雄性大都比雌性漂亮,但人类女性却比男性漂亮?
雄性动物为什么更美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