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玉玺都用篆体,新中国开国大印却选定宋体,毛主席有何深意?
userphoto

2023.04.16 布基纳法索

关注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取和氏璧铸造成玺(一说蓝田玉),是为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从此成为王权统治的象征,是历代皇帝正统的凭证。

后来传到后唐皇帝李从珂手中,在他自焚后,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世虽也偶有现世的传闻,但都遭人怀疑是作伪。

从秦至后唐,传国玉玺有据可考的历史有1000余年。

而后的新生政权,虽然没有传国玉玺,但依旧会为自己造一枚国玺以示权威。

民国时刻有“中华民国之玺”大印。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样也有一枚代表政府的“国印”。

建国前夕,新政府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成立。

在所有筹备工作中,刻一枚中国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的印信,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那么,第一枚代表人民政府的大印是如何诞生的,后来又为何销声匿迹了呢?

一、周总理交代办理国印之事

1949年6月,新政府筹备委员会成立,毛主席任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陈叔通等任副主任。

委员会共组建了6个小组,各自负责新中国成立相关筹备事宜。

周总理委托陈叔通负责刻印一事。

陈叔通是前清翰林院编修,也是爱国民主人士,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

由于事务繁忙,陈叔通又将刻印具体实施的工作,交给筹备委员会的副秘书长齐燕铭来负责。

齐燕铭其人精明强干,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本身又是一位篆刻大家,在业内交际广阔。

以他的眼光和能力,主办刻印一事再合适不过了。

一领到任务,齐燕铭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

他邀请了张樾(yuè)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几位居住在北平的治印名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治印方案。

从用料选材、大小到采用的字体等等细节,皆经过仔细研讨,编辑成治印方案,最终选定了几种方案呈送到中央。

他们共同推荐琉璃厂同古堂的主人张樾丞为刻印人。

张樾丞,是在当时颇负盛名的刻印名家,不少名流政客都请他刻过印。

而这位刻印大家,幼年时也有一段颇为坎坷的往事,为了更好地了解治印背后的故事,此处值得一提。

张樾丞出生于1883年,家境贫寒,务农为生。

那时正值晚清末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家庭连果腹都成问题,想要读书成才不是一件易事。

张樾丞只上过几年私塾,刚认得些字,就要离家讨生活了。

不过张樾丞虽然学问不高,但在书法造诣上很有天赋,他写得一手好字,为往后在篆刻行业声名大噪奠定了基础。

14岁那年,张樾丞背着干粮独自离开家,他跋山涉水,步行数百里前往京城。

他的目的地是位于京城的琉璃厂刻字铺,他在那里当学徒,在学艺之余,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学徒的生活极其艰苦,张樾丞少年聪慧,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仍不忘埋头苦学,将刻字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到了18岁,张樾丞就已经可以出师了,他开始独自接活刻印。

19岁时,张樾丞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行内赫赫有名的“藻玉堂”,请他为梁启超刻一枚印。

张樾丞欣然应允,精工细作完成了刻印,交到了梁启超手中。

那枚印正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龙飞虎卧”印。

古玩大家孙殿起赞叹这枚印为“铁画银钩”,足见功力之深、制作之精巧。

在那时,梁启超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他铸印,也进一步打开了张樾丞的知名度。

张樾丞从此声名鹊起,在刻印界有了一席之地,求印者应接不暇。

无论来者是富贵还是贫穷,张樾丞都悉心完成作品,按期交付,从不倨傲推诿。

1912年,张樾丞已经小有所成,他有了自立门户的心思。

当时他的技艺和财力,都已足够在北平立足,只是还没选好店址。

一天,张樾丞趁着闲暇在琉璃厂闲逛,偶然在路边摊位上发现了一枚古玩,是一把汉代铜鼓。

他见了很喜欢,就花钱买了下来。

这枚铜鼓到手后,张樾丞细细把玩,越看越喜欢。

偶然间想到,自己的新铺子还没有取名,这枚铜鼓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他便以铜鼓的谐音,给店铺取名“同古”。

这枚铜鼓,也成为同古堂的镇店之宝。

从此,琉璃厂又多了一家流芳百世的刻印店——同古堂。

从末代皇帝溥仪,到北洋军阀段祺瑞、徐世昌等政治名人,再到鲁迅、张大千等文艺界豪杰,都曾光顾过张樾丞的同古堂。

时人以拥有一方张樾丞亲刻的印为雅事。

在经年的实践与工作中,张樾丞练就了一手刻铜印的好本领。

清末民初,读书人还保有使用笔墨的习惯,墨盒成了文人雅士们作文章的绝佳器具。

应客户要求,张樾丞刻了无数铜制墨盒。

坚硬的铜块在他手中如同软纸一般,刀刻如笔划,刻纹流畅,栩栩如生。

这精湛的铜刻技术,也是张樾丞被选为刻印人的一大原因。

原来在选定新中国大印原材料时,也有诸多考量。

当时备选的材料除铜之外,还有常用的玉石和寿山石等。

最终,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们,保持勤勉务实的风格,选择用铜料制印,这样不仅造价低廉,而且也结实耐用。

二、毛主席拍板用宋体

当时,筹备组在国名上略有讨论,因此,虽然早就选定了张樾丞为刻印人,但铸印工作迟迟没有开展。

直到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国名才最终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印文随之确定。

当时,北平解放后,像张樾丞这样的传统手艺人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张樾丞心怀感激,对于新中国的刻印工作可谓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怠慢。

接到任务后,他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

为了给出刻印字体样本,张樾丞彻夜翻阅古籍资料,认真揣摩字样。

经过仔细对比和琢磨后,张樾丞画出了四张印样备选,分别用隶书、宋体、汉篆和秦篆四种字体,文字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文字中比最开始定的国印印文多了一个“之”字,这是为了让文字排版整洁好看,不影响本来含义。

四种印样皆端庄大气,尽显一国风范。

印文和铸造方案被呈送至中央,很快传来消息,毛主席亲自敲定要用宋体。

其实,历代国玺采用印刻字体以篆体为主流,宋体只有太平天国一朝曾短暂地使用过。

毛主席亲选宋体为国印字体,除了因为宋体端庄大气之外,还因为这种字体横平竖直,简明易辩。

这样的字体,即使是学问不深的老百姓也能够看懂。

当齐燕铭告诉张樾丞大印上的字体定为宋体时,他激动地连连叫好。

家人问他,有什么好的?好在哪里?

张樾丞说:

“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啊!他把字体定为宋体,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心里是真的念着老百姓的,好啊!”

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

那是因为,张樾丞虽然早已功成名就,家财万贯,却始终记着幼时的辛苦生活,也记着当时父母和邻里贫苦艰辛的模样。

张樾丞对徒弟和伙计们都十分宽厚,在同古堂,伙计和老板同桌吃饭,从没有上下之分。

到秋冬天气寒冷的日子,张樾丞每年都会拿银子换粮,布施给穷人。

虽然是一名刻印商人,但张樾丞同样有爱国爱民之心,开国大印交给他来做,也是一种缘分。

印样确定后,张樾丞即刻开工。

他指导儿子张少丞、张幼丞和伙计们将原材料进行粗加工。

精选的粗铜矿经过化铜、浇筑、打磨等工序后,一枚铜印已经初具雏形。

这时,便到了张樾丞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前文提到,张樾丞的铜刻技术非常纯熟。

他能做到视铜如纸,以刀为笔,连发丝般纤细的纹样都能轻松刻出。

这枚开国大印在他手中,又加了几分慎重与敬畏,张樾丞全身心投入到刻印工作中。

不到两天功夫,一枚方9厘米,厚2.5厘米,圆柄长10.9厘米的铜印就完工了。

10月的某个夜晚,天气微凉。

张家人围坐在一起,在灯火下仔细端详这枚不凡的铜印,脸上皆是疲惫而兴奋的神情。

“好!我也算不负所托了!”

张樾丞喃喃自语。

这枚铜印外表看起来与普通铜印区别不大,但其刻印面字迹清秀,笔锋锐利。

而新中国的第一枚大印的名号,更是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

镌刻国印还有一个规定,就是不能留下刻印的样底。

在开国大印完工后,原先浇筑的模具都被销毁了,张樾丞自己家中也没有留下印样。

并且,未启用的国印四角还稍有弧度,代表着印还是没有启封的状态,只等第一次使用时,才会正式磨平。

三、从启封到封存,开国大印的应用史

不久,新政府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来取印,还带来了一大笔酬金要付给张樾丞。

不过,这张樾丞坚决推拒了,为国刻印,实乃幸事,他又怎么会收钱。

取印的工作人员无法,只好带着开国大印和没给出去的钱返回国务院。

当这枚铜印交到周恩来手中时,他掌握着冰冷而精巧的铜印,十分高兴。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苦力拓凿而成的吗?”

周恩来感慨万千。

张樾丞为人低调谦逊,家人也受他约束,从不在外讲起刻印新中国国印的事。

因此,在国印投入使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坊间关于这个印出自谁的手一直都没有定论。

1961年,张樾丞在北京病逝,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对外宣扬过这件事。

直到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之际,知情人士史树清先生才对外公布了这件事。

有了国印,中央政府签发文件时,便多了一道正式的签章,这样就显得更加庄重且正式了。

只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件,这枚大印并没有参与其中。

当初因为刻印流程的问题,直到新中国宣告成立,国印的制作还未完成。

所以,最开始签发的公文上,没有留下这枚印章的痕迹。

就连1949年10月20日呈送给苏联的国书上,也只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笔迹。

那么,这枚开国大印是何时启封的呢?

据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显示,最早盖有这枚开国大印印文的文件是“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制印信壹颗’”而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令”文件。

文件上的刻印,显示的正是张樾丞所刻的那一枚国印的印文,钢笔签发的日期“十月三十一日九时”落在大红印痕之上。

这就说明,开国大印第一次启用,很有可能是在1949年10月31日9时,这是最早可考的文件。

此后,“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命通知书”和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都铃刻着开国大印。

在开国大印启封后不久,各级政府印信也纷纷启封投入了使用,在签署政府对内对外公文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此,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权力执行机关。

开国大印和其他政府印信将不再使用,被全部回收。

包括开国大印在内的210枚政府印信,至今仍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这些印信经过数年的使用,大多数已经磕损、生锈,印底被印泥染成了去不掉的红色,在使用的短短5年时间内,它们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国玺都是篆体,“开国大印”备有4种字体,为何选择宋体?
刘莎 | 清代四川西藏土司官印初探
开国大印,蕴有乾坤!毛主席亲选字体有何深意?
太平天国的玉玺与印信
印信∶玺绶
古玉收购记录(十二)——白玉螭虎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