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91高地进攻战,邱少云牺牲的前前后后,还涌现出4位特等功臣

1951年10月11日,志愿军第二十九师师长张显扬到87团3营9连来检查战备,还没到连部,看到有一位战士蹲在角落里抹眼泪。

大战在即,自己的士兵居然流眼泪。张显扬一下子火了,凶了一句:“站起来!哪个连的?”当得知是九连的兵,张显扬的火气更大了,“九连这么个大功连,怎么有你这个软蛋?”面对师长的责问,这位士兵倔强地回道:“谁是软蛋?我是伤心。连里不让我参加潜伏,他们不把我当个兵看。”

邱少云画像,依据其弟弟邱少华的样貌制作

多年以后,老将军在一次媒体采访时回忆,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邱少云。被手下的士兵顶了一句,这位师长反而高兴了——原来是因为求战心切而哭,张显扬当即对这个兵刮目相看。气可鼓不可泄,张显扬带着邱少云到了九连连部,特批他参加391高地大潜伏。

铁三角

朝鲜半岛的中部,西边的铁原郡、东边的金化郡为底边,与北边的平康郡构成一个三角形。铁原和金化以北一片群山间,夹着一条不到8公里宽地势平坦的平康谷地,南接铁原平原,北连平康平原,平壤到汉城间的铁路从这条谷地穿越而过。由于扼守南北通道,连接东西两线,这个三角形所在的区域就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爆发了多次激烈战斗。

1951年5月21日,志司发出了“第五次战役结束,全军于5月23日向后转移”的命令。就在23日这一天,“联合国军”发动了全线反扑。美军在反击的同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组织了几十支由坦克、炮兵、摩托化步兵组成的特遣队,利用机械化优势,抢先穿插到我部分前沿部队的后方。由于我军在后撤时组织不够严密,未能做好交替掩护,且有的部队对于关键节点未能实施坚决防守,结果美军的反击给我军造成相当大的被动和损失。

这张图,注意看一下180师左右两翼的两个军及西边某军的行动轨迹

“联合国军”于5月27日进占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麟蹄一线后,继续向铁原、金化、杨口方向进攻,并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了涟川、铁原。战至6月10日,美军仍未能突破铁原方向六十三军的二线防御阵地,攻势难以为继。这个日期也被定为五次战役的结束时间。

6月11日夜,六十三军集中所有火炮(内有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营)把所有炮弹全部打了出去,预备队187师随即发起反击。经过前期10余天的苦战,美军已伤亡惨重且疲惫不堪,这一次攻击直接把前线美军残存的一点士气压垮,一口气撤到30公里开外。

6月12日,李奇微不得不下令停止对铁原方向的攻击,把攻击的重点转向金化方向,先后动用了美25师、加拿大旅、南朝鲜第9师、美3师。

6月7日,处于二线的第二十六军突然发现担负金化方向防御任务的某军撤了下来,急忙前出顶了上去,在西方山--五圣山--鸡雄山组织防御。

6月10日,美二十五师和加拿大旅向鸡雄山发起试探性进攻。

6月13日,美二十五师向斗流峰(西方山东侧要点)、凤尾山、鸡雄山展开全面进攻。

6月23日,韩9师替换下美二十五师继续进攻。在予以韩军重大杀伤后,我军主动撤出鸡雄山。同日,美三师向西方山、斗流峰发起试探性进攻。

7月3日,美军夺取西方山。

7月4日,美二十五师向五圣山前沿阵地419高地、399.8高地、597.9和537.7高地(这两个高地名气很大)发动进攻。激战十来天后,再次伤亡惨重的美二十五师后撤整补,替换上补充了兵员的韩9师。

8月2日,美二十五师再次替换下被打残的韩9师。

8月21日,美军被迫放弃对五圣山的攻击。

9月6日,二十六军向西方山发起攻击,战至9日,夺取西方山、斗流峰。

在二十六军进行鸡雄山--西方山--五圣山防御战斗时,隔着平康谷地的铁原方向,第四十七军面对的是美骑一师、美三师的进攻。

6月17日,志司下令四十七军进至朔宁、安峡、市边里、平山地区,接替六十五军的防务。6月22日,美骑一师率先发动了进攻,被击退。战至7月底,四十七军打退了骑一师、美三师的几十次营连规模的进攻,寸土未失。由于此时美军的攻击重点在金化方向,因而,在这个方向四十七军承受的压力相比于二十六军要轻一些。

8月18日,美军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空中绞杀战,攻击重点在东线的人民军阵地,在中线和西线的美军转取守势。为了策应东线的作战,我志愿军第64军、47军、42军、26军各一部兵力,先后向德寺里、339.1高地、西方山等敌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二十六军是在9月6日对西方山发起攻击,而在四十七军方面,早在7月底打退美军进攻后,从8月初即开始对美军发起多次营连级别的攻击,连续夺取了大马里、夜月山、天德山、418高地、272高地等多处美军前沿支撑点,把防线向前推进了5到15公里。这期间美军也多次发动营连规模的反扑,均被击退。

美军的夏季攻势,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在东线仅把战线向前推进了2--8公里,最著名的战斗就是血岭和伤心岭。在东线碰了钉子后,9月,李奇微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志愿军防守的中线和西线。在整条战线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二十六军防守的西方山--五圣山方向却出奇的宁静。

美军的秋季攻势,攻击的重点在四十七军防线,美骑一师和美三师联手上阵(除此之外47军还要面对加拿大旅和土耳其旅),激战至10月18日,418高地、天德山、272高地、346高地等相继失守,美第一军宣称达成全部作战目标。

很多人会断章取义说四十七军打了败仗,毕竟阵地被美军夺去了,美军防线向前推进了4公里。但事实上,美军是用军师规模的进攻方才夺取了我军此前用营连级别的进攻占领的阵地,而且,战斗并未在10月18日终止。彭总敏锐地发现美军已经多次补充兵员,丧失了进攻锐气,已成强弩之末,遂命发起全线反击。仅四十七军就连续发起鱼积里南山、上浦防南山、正洞西山等反击战,特别是11月4日开始的正洞西山反击战,我军首次在朝鲜战场进行步坦协同作战,6昼夜的激战歼灭美军骑兵第一师2496人。战后,伤亡惨重的骑一师被迫撤到日本整补,再未能返回朝鲜战场。四十七军撤出阵地换防时,防线比6月18日接防时整体向前推进了5公里。

11月27日,板门店停战谈判就军事分界线的划定达成一致。美方对接受我方提议心有不甘的大有人在,美方首席谈判代表乔埃中将(美远东海军司令)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如果在30天内能够达成停战协议,则已经确定的军事分界线不变;如果30天内没签字,最终分界线以实际接触线为准。

美方的如意算盘是,要是再发动几次类似夏季攻势、秋季攻势规模的攻势,就能多占些地盘。美国人的梦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停战协议果然未能在30天内达成,但是到1953年7月27日最终停战时,我军又向前推进了332.6平方公里,这里面就包括金化方向西方山西南的391高地。

391高地进攻战前的瞒天过海

1952年的上半年,前线虽无大的战事,但是小规模战斗不断,双方围绕主阵地之间的缓冲地带展开争夺。我军在开展冷枪冷炮杀伤美军有生力量的同时,抓紧构筑坑道工事。

1952年5月,第一线坑道构筑完成。我军依托坑道屯兵,向联合国军一系列的班、排、连级阵地发起数百次进攻,成功率接近80%,远高于”联合国军“不到20%的成功率(进攻次数不过百次)。但是,由于新攻占的阵地没有坑道,而美军在丢失阵地后立即展开反扑、争夺,面对美军优势的地空火力,新占阵地无法固守。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的尾声,9月14日,志司发布命令,要求志愿军一线各军(含人民军第3、第1军团)分别选择当面3-5个有利目标,准备好后加以攻击,以便破坏敌人有可能发动的秋季攻势。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场的1952年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

9月18日,三十九军115师对222.9高地东无名高地(即上浦坊东山,美军称之为“老秃山”),116师对高阳垈西山发动攻击,拉开了秋季战术反击的序幕。三十九军在攻克了上述两高地后,美军随即发动反扑。拉锯至20日,老秃山阵地大部工事被美军的密集炮火和轰炸机投掷的炸弹毁坏,不利于坚守,21日凌晨我军主动撤离。而在116师攻取的高阳垈西山,战至24日下午,美军停止了反扑。这是我军攻占阵地后又予以固守的首例。

从9月18日至10月5日,我前线的39、12、68、65、40、38军和人民军1、3军团,对“联合国军”展开的战术反击,巩固占领了高阳垈西山、水郁市北山、572.4高地、西场里北山、67高地、柞木润北山等6个阵地。

位于整个战线中部的三兵团(此时辖38、12、15军),最先行动的是十五军左翼的第十二军。在秋季战术反击开始前的9月6日,十二军即组织第34师1个排和第35师5个班,向690.1高地东北500米无名高地(美军称之为“指头岭”)和座首洞南偏东700米无名高地(美军称之为“京畿山”)进行了反击,攻占阵地。而后与南朝鲜首都师展开激烈争夺,至21日,在予以伪首都师大量杀伤后,撤出阵地。

9月29日下午17:55分,第34师100团(前身八路军688团)以7个班兵力,在迫击炮33门、山炮野炮榴弹炮21门、自行火炮4门和6辆坦克支援下,向官岱里西1.5公里无名高地发起攻击。经十余分钟激战全歼守敌,攻占阵地。此后连续打退南朝鲜军第6师1个班至1个营兵力的20余次反扑,10月1日20时结束战斗,主动撤出阵地。此战歼敌760余人,自身仅阵亡11人、伤94人(包括运输部队伤亡在内)。这次战斗中涌现了伍先华、黄家富、冉隆华三位特等功臣。

黄家富,接连爆破敌地堡、暗壕、机枪掩体、猫耳洞、坑道等多达15个,歼敌两百余人,自己全身而退!

为配合三十九军行动,三十八军于9月18日夜,以112师、113师各2个排兵力向美二师2个排防守的石岘洞北山(即大名鼎鼎的猪排山)发动袭扰性攻击,14分钟全歼守敌。此后,连续击退美军一个连的6次冲锋,20时10分,主动撤出阵地。此战毙伤敌181名,缴获各种枪140支(挺),我军伤42人亡15人。

三十八军秋季战术反击真正的目标是一群以394.8高地(即白马山)、281.2高地(箭头山)为主的山岭,与各军自行选定目标不同,三十八军这次反击的目标是由志司选定(此战以后再专门写写)。十五军选取的目标是391高地和注字洞南山,分别由29师和45师攻取。

从下图就能很明显看出,白马山与南边的天德山、高台山也构成一个小三角形。对于”联合国军“来说,一旦失去了白马山,其防线不但要从白马山后退到天德山、高台山一线,而且汉城至铁原、金化的公路、铁路交通线也将直面我方的威胁。到那时,我军如果再从五圣山--西方山方向向鸡雄山发起进攻,难以得到增援的美军将无法守住鸡雄山,而鸡雄山往南2公里就是金化。金化一旦失守,东西两线的美军防线将被切断,铁原方向的美军将处于被三面夹攻境地,只能全线后退到汉江以南。汉江自古以来就不是很难过的地理防线,那样,美军只能进一步从汉城后撤......正因为白马山对于”联合国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所以美军才会不计伤亡地与三十八军反复争夺(虽然死的都是韩国人,但可以想象,一旦韩军顶不住,美军也会赤膊上阵)。

再看看上图中的391高地,西面是地势平坦的平康谷地,北面距我军占领的发利峰2000米,东南是上佳山(我占北敌占南),距我军占领的472.4阵地2000米。如果我军占领了391高地,不仅可以远程威胁汉城至金化的交通线,还能对上佳山形成三面夹攻。比较而言,391高地的重要性虽不如白马山,但也是美军必死守的一个要地。

391高地呈南北向的马鞍形,全长12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南北两座山峰,北峰高南峰低,高出地面约200米。该高地整体地势孤立突出,四周都是平坦的开阔地。这样的地形,对于拥有大量坦克和火炮的美军来说,均利于攻守。因而,美军1951年6月对西方山的进攻中,391高地最先失守。第二十六军在9月反击收复西方山后,曾经两次攻击391高地,均未能成功。韩方战史称之为两次加七里战斗。

391高地在29师的阵地方向上,这是十五军在“全线战术反击”中的首战。29师师长张显扬不敢丝毫懈怠,带着参谋人员亲抵最前沿,不用望远镜都能把391高地尽收眼底。但是看清391高地的真容,他还是要倒吸一口凉气——全线战术反击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让29师碰上了。

391高地山势非常陡峭,四周都是峭壁,只是鞍部和西南、东南两侧可以攀登。敌方占据391高地的一年多时间里,形成了支撑点式网状防御体系,共设有4处坑道防御工事,并通过交通壕与90余处由地堡工事构成的明暗火力点相连接,阵前设有6道铁丝网和多处混合雷场。

敌人牢固的工事、易守难攻的高地地形等不利因素倒在其次,最让张显扬犯愁的是391高地前长达2000米的开阔地带。这里没有掩护,完全能被敌人的火力覆盖封锁。

防守这样的高地,敌人甚至都用不上阵地上的工事。志愿军冲过这2公里开阔地的时间,足够工事内的敌人招来飞机轰炸或者炮火覆盖,在这样毫无掩体的空地上,那将是一场屠杀。

以往,为了回避敌人的空地火力优势,志愿军在攻坚作战时,一般都是夜间行动,摸到敌人鼻子底下突然发起攻击。但是这样的战法进攻391高地并不完全适用——长达2公里的开阔地,即便是夜间通过也几乎要一路匍匐,隐蔽在杂草中才能不被发现。再加上攻坚战斗的时间,一个夜晚远远不够。

一个夜晚不够,那就两个。29师把进攻391高地的计划分成两步,第一天晚上,隐蔽接敌;第二天晚上发起进攻。唯一有利于进攻的因素是,开阔地上杂草灌木丛生,一人来高的荒草中,几米外就看不到人影,趴在里面静止不动,轻易不会被敌人发现。还有一个有利于进攻的因素是战前才出现——由于白马山激战,原驻守在此的韩9师主力第28联队增援白马山,新换防上来的第51联队对地形不熟悉,战力也弱于28联队。

张显扬回忆,当时部队指战员中流传着一句话:“东方亮了,西方亮了,15军不能出洋相。”意即友邻部队已经在全线的战术反击中首战告捷,而十五军方面暂时还没有取得战果。不仅没有战果,担负此次出击391高地的29师87团,曾在9月11日夜,组织了2个加强排,前出到391高地以西的内丰洞准备伏击敌人。因为战前部署不够谨慎,我方企图被敌人发现,伏击未成还反遭敌人围攻。慌乱之下,负责指挥的营参谋长又出现失误,结果我方伤亡39人不说,8名伤员中还有3人被俘。

战斗的失利对部队的士气打击不小。在接到出击391高地的命令后,为了一雪前耻,第87团团长孟建民组织作战、侦察、第3营三个连连长、排长、班长,经过1个多月的准备,反复侦察敌情,察看地形,发扬军事民主,修改作战方案,加强战术与技术训练,进行深入政治思想动员。部队在行动前,对潜伏纪律、着装规定、特殊情况的处置、行动路线等重要事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进行了模拟地形上的多次演练,保证潜伏万无一失。

除了准备实施391阵前大潜伏,十五军还同时进行了三次拔点作战,以迷惑美军,掩盖我方真实作战企图。

上图中的三个小黑十字,从西至东分别是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381东北无名高地,399.8高地,均为美七师的排级阵地。我方的472.4阵地至391高地间有一个不高的小山坡,拔掉此无名高地,既可以作为我方的出发阵地,又能减少前出潜伏时被发现的风险。因而,攻取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是这三个拔点作战我方的主要目标,东边的399.8高地属于配合行动,中间的381东北无名高地能拿下更好,可以从侧翼威胁上佳山,拿不下来也可配合对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的作战。

10月6日晚,对三个高地的进攻同时发起。此时白马山正在激战,美军的战史直到现在仍然认为这三个战斗是我方为配合三十八军114师攻取白马山而采取的袭扰战。可见,这一招瞒天过海相当成功。

对东边399.8高地的进攻,29师85团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在炮兵配合下,进行了强攻。仗打得干脆利落,以牺牲4人、负伤9人的代价全歼守敌,毙伤敌55人。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西方山和五圣山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山谷,一旦被敌突破,我西方山和五圣山防线将被割裂,将被美军从侧翼包围。因而,十五军将最强的85团放在此处。

中野二纵成立时,三个主力团分别是4旅10团、5旅15团、6旅16团。其中,10团原是冀鲁豫1团,15团是129师青年抗日纵队3团,而16团是冀南军区成立后组建的东进纵队3团,属于冀南第二批组建的团队。冀南最先组建的1团(东进纵队1团,内有769团4连、10连两个红军连),后来调归386旅改番号新一团,就是《亮剑》里李云龙的那个新一团,百团大战时番号16团。1944年去延安,路上打了韩略村伏击战,消灭了日军战地观战团。延安保卫战守了七天七夜,为党中央的顺利转移争取了时间。冀南第一批组建的东进纵队2团后调入太行,1945年编入中野六纵,番号为18旅52团,即志愿军十二军35师106团,上甘岭战役最后的收尾战就是106团打的。

1951年3月25日18时,第15军序列第一梯队,第29师85团率先跨过鸭绿江大桥

1948年4月,5旅从二纵调出划归豫皖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二纵6旅16团番号为29军85团。渡江战役后,皖北独立师整编为第30师编入第十军。1951年,第29师调入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十军军部带30师调入海军,28师编入23兵团。关于6旅16团,解放战争时曾经有一场郑庄砦血战,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除在外围的2营,提前运走的8、9名伤员,以及突围成功的40人,团长以下一千多名干部战士牺牲。这一仗以后再写。

对另外两个高地的进攻由44师130团组织。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筑有25个地堡,设有五道铁丝网和多处防步兵雷场,由美七师17团A连1个加强排防守。5日深夜,130团1连的1、2两个排68人在连长郭万英带领下敌前潜伏,这可以说是391高地大潜伏的一次预演。6日17时,我炮兵开始射击,但在试射时出现近弹,误伤了连长在内的19人。危急关头,为加强指挥而编入突击队的3排长王全普主动代理连长,指挥部队调整部署,继续待机。17时25分,我方炮兵重新开始火力准备,7分钟急速射,随着炮火延伸,步兵立即发起冲击,3分钟突破前沿,30分钟全歼守敌。在1连战斗打响的同时,6连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对381东北无名高地发起强攻,仅5分钟即全歼守敌。

这两仗打得也是干脆利落,我方以牺牲17人,负伤80人(含炮击中误伤的19人)的代价,歼敌超过100人。其中,美军阵前遗尸116具,被俘4人(后有2人因伤势过重死亡)。

44师是十五军的主力,而130团因为有一个红三连(实为多个红军分队组成)自然为该师第一主力团。上甘岭战役打得那么激烈,44师和29师85团(配属44师指挥)仍然固守西方山,就连距离上甘岭最近的85团也未被抽调增援,可见西方山的重要性。

范佛里特选择了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看上面的地形图,从这个方向进攻,即便成功也对我方威胁不大。难怪在10月5日,南朝鲜军第2师第32团一个名叫李吉求的中尉参谋穿过战线向45师投诚,称该师将配合美军对五圣山地区发动进攻,对于这个消息,并未引起我方重视。

看一下《秦基伟回忆录》:

“从已经形成的事实看,“金化攻势”虽然是在上甘岭开始的,也是在上甘岭告以结束的,它似乎说明了,范佛里特的根本意图就是在于选择我防御地形优越而防御力量薄弱的五圣山地区做为突破口。从敌人的兵力调动上也看不出他还有其它企图的蛛丝马迹。但是,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直接指挥者,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只是由于我们在西方山上死死按兵不动,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部队,范佛里特极有可能回马一枪,打我们一个声东击西。他毕竟是机械化部队,撤出战斗快,重新投入战斗也快。那样一来,上甘岭战役就成了西方山战役,战役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那就很难想象。

......

战争,对于战士来说是枪对枪刀对刀,而对于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来说,则是智谋和意志的较量。

可以说,志愿军攻取391高地的战斗和美军攻击上甘岭,进攻方都采取了军事欺骗手段,只是我军较好地隐藏了真实的攻击企图,而美军虽想使用声东击西之计,但由于我军不为所动,故而美军虽然达成了战斗发起的突然性,却未能实现战略目的,最终只得在上甘岭两个小山头上硬扛。

意志和智慧的较量

因不利于坚守,我军在10月6日晚攻克381东北无名高地,399.8高地后,旋即撤离。而对于主要目标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则留下一个班防守

10月7日,美军一通轰炸炮击后,391高地的敌军试图接近无名高地,但被我炮兵火力击退。当晚,我130团警工连派出一个工兵班,在班长李文彦的带领下,前来修筑坑道。

10月8日凌晨4时起,敌军以纵深炮群对我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猛烈炮击6000余发后,又出动1个营兵力在空中掩护和坦克的伴随下发起进攻。我方的防御兵力只有1个步兵班和1个工兵班合计21人。战至上午10时,连续击退敌4次冲击,阵地上仅剩6人,联络中断、弹药告罄。李文彦命令战士李法厚和马信龙将3名伤员送回472.4主阵地,并向上级报告情况,自己则留下掩护。可是,在敌方的炮火封锁下,最终只有2人成功撤回。中午12时,敌军再次发起进攻,李文彦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从一块巨石后猛然跃起,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我方守备分队19人牺牲,仅2人生还。

1952年11月,志愿军政治部为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李文彦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二级英雄称号,这是在391高地系列战斗中的第一个特等功和荣誉称号。

李文彦烈士在家乡的衣冠冢

当天晚上,130团再次组织对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和381东北无名高地的反击。上佳山方向,在炮兵掩护下,130团1连3排(配属8连1个班)仅用时19分钟就夺回了阵地,以牺牲4人,负伤10人的代价,毙伤敌31人。但是,130团侦察排在381高地方向却遭遇了失利,他们在穿越阵前铁丝网的过程中受阻,遭到敌炮火覆盖,在牺牲2人、失踪3人、负伤20人后被迫撤回。

夺回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后,130团立即从二线抽调2个排连夜抢筑工事,完成了坑道、战壕以及通往472.4主阵地的交通壕。凭借完善的工事体系,9~10日,我军又击退敌军1个连兵力的5次反扑,实现了对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的坚守防御。

1952年10月11日,29师87团3营挑选的500多名战士,于当晚7时抵达前线阵地,完成了所有的伪装准备。随后部队分散开来,按照设定好的攻击梯队,逐次潜入开阔地的荒草灌木,隐形蹑踪,毫无声息地接近391高地。凌晨零时许,各部到达了预定位置,随即开始了十几个小时隐蔽潜伏。

391高地前的这次大潜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整体甘愿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上,放在了志愿军战士为了胜利而战胜生物本能的强大意志力上,但是,如果注意看看上面这张战斗经过图,不得不为志愿军的智慧而击节叫好。

对照上面的作战要图,看一下87团这次营级规模进攻战的战斗方案:

主攻9连——1排和3排在391高地的东南潜伏,1排为突击排(邱少云在1排3班),3排在1排后方30米。战斗打响后1排的3个班分三路向南峰发起冲击,目标敌连部。3排在1排后跟进,支援1排作战,扩大战果。注意看一下1排2班的攻击线路,兜底后向北攻击,与从鞍部冲过来的部队夹击敌军。9连2排在南北峰下的山坳潜伏,战斗发起后从鞍部杀入,消灭鞍部的敌人后从北向南攻击。

主攻7连——3排附2排5班担任突击,在391高地鞍部的西部潜伏。战斗发起后与9连2排对鞍部的敌人形成夹攻,之后,3排向北冲击,消灭北峰的敌人,2排5班和9连2排并肩向南冲击,与9连1排2班对敌形成三面夹攻。7连1排在3排后跟进,肃清残敌,巩固阵地。7连2排(欠5班)负责截断391高地和加七里的通路,不使敌人逃跑,并阻击可能来援之敌。

支援和预备队8连——3排的两个班在391高地东北200米潜伏,战斗发起后增援9连1、3排,一个班向东南方向警戒。1排向西南方向警戒。图中没有出现的8连2排,应该是指挥员掌握的最后的预备队。

从上述安排就可以看出,志愿军班、排、连、营的战术运用是多么精妙,就能让你理解为什么说志愿军是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

29师的3个团原为冀南19团、25团、28团,85团1938年11月成立,86团1940年6月成立,而87团则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夕。无疑,87团在29师中属于“小弟”。但就是这个“最弱”的团,打出了精彩的391高地攻坚战。

邱少云原是连里安排的爆破组尖兵,但是在战前模拟演练中,一向技术突出的他忽然动作走形,拖泥带水,很多战术不能顺利完成。战斗打响前团里召开誓师大会的时候,在豪情万丈的战友面前,邱少云反而显得有点沉默。

当晚9连召开的骨干会上,班、排长们都表示对邱少云不放心。九连新任连长程子英很恼火,准备把邱少云撤出作战名单。连指导员王明时连夜做工作,和邱少云谈心。还是连卫生员告诉连长,邱少云的腿上长了一个小孩拳头大的脓包,一碰就疼,所以在演练时影响了动作。那个脓包还没“长熟”,暂时不好处理,邱少云找到卫生员,要求无论如何要把脓包处理掉。这时候剜下脓包,要连皮带肉好大一块,鲜血淋漓。邱少云一声没吭。

连队干部知情后深受感动,当时下派九连的87团政工干事张剑平找邱少云谈心,问他为什么自己不解释。邱少云说:“说那些大话干什么,谁英雄谁好汉战场上见。”

临战之前细化任务时,邱少云发现自己不在潜伏的第一梯队。他找到连长,连长告诉他,考虑到危险性太大,团里决定只让党、团员在第一梯队,非党、团员做后备队。邱少云一急,就哭了鼻子。于是,就碰到了师长张显扬。据张显扬回忆,哭鼻子的邱少云给他的第一印象不太好。

邱少云使用的冲锋枪

9连是主攻连,1排是突击排,3班是尖刀班。邱少云带着一把大铁剪和自己的武器,处在整个进攻阵型的最前端,距离敌人阵地前沿不足60米。他们这个爆破组,同组的李川虎、柯大才、李元兴,埋伏在他的左、右、后位置,各自相距数米。

如果邱少云没有牺牲,战斗发起后,他就会像下图中的志愿军战士那样,勇猛地向敌人地堡冲去。

人教版6年级语文课本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作者李元兴,记述了他亲眼见到的情景:“一片烈火烧到了邱少云身边,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上下冒着火苗。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火苗趁着风势,很快就结成一团烈火,整个儿把他包围了。”当时趴在邱少云身后左侧数米的李川虎记得,“燃烧弹的油液特别臭,一炸开就四处飞溅。当时燃烧弹炸开后,立刻溅到了邱少云的腿上和身上。那火太大了,我看到邱少云的全身抽动了一下。”

10月12日17时21分,我方炮兵按照预定计划开始炮火准备,17时30分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

目睹邱少云牺牲的李元兴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可是没走几步就被子弹射穿了左肩。心中的怒火盖过了身体的伤痛,他一路连爬带滚冲到喷吐着火舌的地堡前,把炸药包塞了进去。敌人被送上了天,可是因为左臂使不上力,李元兴没能跑远,也被震昏了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醒来。虽然身负重伤,但李元兴还是抄起冲锋枪继续向前,一连打死打伤20多个敌人,直到再次昏倒,才被救下阵地。志愿军政治部为李元兴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李元兴

从亲历者描述的情景来看,敌人打出的应该不是现代军事定义的燃烧弹,而是八二化学迫击炮打出的烟雾弹。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一旦遭遇攻击或者感觉要遭受攻击,一般都会发射烟雾弹借以遮挡我军视线,迟滞我军的进攻行动。二战以后,军用烟雾弹的主要原料是白磷,而白磷最初的军事用途其实是燃烧弹。邱少云的身体,很像是被白磷引燃的。

被南朝鲜守军投掷的白磷烟雾弹、机枪盲目射击而烧伤、打伤的战士还有几位,有名有姓的有9连1排排长蒲令章、3班战士欧文辉、7连7班副班长戴华荣、7班战士邹天明、雷光德。特别是7连战士庞宗德,仰卧潜伏时被炮弹皮划破腹部流出肠子,他自我包扎坚持了5个小时一声未吭,最后保证潜伏任务的完成。战后宠宗德记个人一等功。

第29师“邱少云现象”是一个群体!他们和邱少云一样,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也忍受剧烈伤口疼痛,在敌人眼皮底下一动不动地遵守潜伏纪律。

战前,欧文辉被调到爆破班第一排第3班,邱少云被白磷烟雾弹点燃时,有两个火团也溅到了欧文辉脖子上。好在他身下是一摊烂泥,顺手抓起来猛抹一把灭了火,可脖子上却烧起一块大血泡,血泡经水一激,就像乱针扎一样的痛。战友刘其凡见他被烧的满头大汗,忙说:'要忍住呀!'“我知道,就是痛死也不能乱动!”不久,战友们传来了邱少云被烈火烧死的消息,他在被邱少云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同时,更激发了为战友复仇的意志。

发起冲锋的红色信号弹升起,部队发起了冲击。欧文辉站了几次才站起来,原来趴了一整天,两条腿都麻木了。他机械性地迈开双腿向前冲去,刚冲上突破口,一颗子弹射进了他的左臂,他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往前冲,炸掉了一个地堡。

战友刘得松给他包扎伤口,还未包扎好,他摘下腰间的手雷,随着突击班(1班)往混杂着枪声和喊杀声的烟雾里冲去。突击班冲到半山腰,被敌一个暗堡的侧射火力压住,在战友火力掩护下,欧文辉向暗堡爬去。途中敌人机枪向他这个方向扫来,一溜子弹将右脚踝打伤,他忍着钻心的疼痛,拖着伤腿向前,直到消灭了第二个地堡。

突击队的战士们正想沿着欧文辉爆炸的道路向主峰冲去,却又被山顶上一个核心地堡里射出的五零机枪弹压退下来。欧文辉见状,推开给他包扎伤口的班长刘其凡,拿着一颗反坦克手雷就往上冲。由于负伤,欧文辉站不起来了,右腿连匍匐动作都不能做,但他用一只完好的右手和两个膝盖往上爬。途中,一块弹片飞来,在他的下颌划开一道深深的伤口,血流满面。接近地堡时,战友们看到他欠起身子正准备投出手雷,突然子弹又穿透了他什么地方,身子一侧楞,躺在那里不动了。正当其他战友准备扑上去接替他的任务时,只见欧文辉最后一跃而起,踉跄着甩出了手雷。

欧文辉的烈士证书

1952年11月,志愿军政治部为欧文辉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二级英雄称号。

战士们不等硝烟散去,冲上了主峰,与残敌展开搏斗。第3班班长刘其凡击毙了南朝鲜军51联队第8连中尉连长伊相汶,为邱少云烈士、欧文辉烈士报仇雪恨。

红色信号弹升起的时候,391高地鞍部的西面,7连3排发起了冲锋。突击班9班首先在通向北峰的道路上打开一个突破口,战斗向北峰发展。然而很快,9班长和几个战士负伤了,突击班被敌人火力压了下来。

7班是爆破班,来自贵州习水县的苗族英雄7班副班长戴荣华主动站出来鼓励大家,带着一个爆破组就冲了上去。他们首先向面前两个单人掩体扔进去几颗手榴弹,单人掩体里的南朝鲜兵被打死了,交通沟里的一个南朝鲜兵举起手来当了俘虏。戴荣华、雷光德、邹天明三人,在3营机枪的掩护下,迅猛地向守敌纵深插进去,一路上,他们用手雷和手榴弹排除了敌人大小7个地堡和数道防御物。

就剩北峰上最后一个大地堡了,里面的敌人用两挺重机枪和一门无后坐力炮一起射击,我进攻部队又被拦住了。这个地堡的位置较高,我军三发无后坐力炮打了过去,不是打偏就是打高。

“来,雷光德,你掩护我,邹天明你随我去炸了它!”出击的路上,他们俩被敌人发现,地堡里的火力一起向他俩转了过来。4个南朝鲜兵也从地堡里出来,用自动步枪向他们射击。戴荣华突然抬起头来,端起冲锋枪打去,将四个敌兵打倒。他正准备往前冲,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胸。邹天明要背他下去,戴荣华摇了摇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戴华荣拿着三颗手榴弹,鼓起全身力量向地堡爬去。敌人也知道这是到了最后时刻,机枪发射更加疯狂。戴华荣只爬了几步,一颗子弹又打中了他的右腿,他咬着牙,用双肘和左腿的力量,爬近了地堡。从射击口塞进去两颗手榴弹。地堡里储存的弹药随着爆炸发生了殉爆,地堡开花了。

戴荣华烈士生前留下的纪念章

1952年11月,志愿军政治部为戴荣华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二级英雄称号。和邱少云烈士、欧文辉烈士一样,戴荣华烈士在生前也没有留下照片。

经过30分钟激战,391高地为我87团第3营占领,我方以牺牲17人,负伤44人的代价,歼守敌南朝鲜军第9师团51联队8连及加强一个火器排,计击毙敌人170余名,俘敌23名(押解途中敌俘哗变,又被迫击毙其中9人)

战斗结束后,7连、9连于18时30分按预定计划撤出战斗,由8连负责防守。此后又由1营2连接替坚守391高地。

391高地失守后,美七师17团2营G连和南朝鲜军51联队7连随即发动了反攻。由于南峰不利于防守,在予敌以一定杀伤后,凌晨3时左右,我方撤往北峰。这也就是关于391高地进攻战歼敌数字有170余人和240余人两种说法的缘由(美军战史记录G连反攻南峰战斗伤亡23人)。

13日开始,敌我双方围绕391高地南北峰展开争夺。

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

15日,白马山战斗结束。

16日,南朝鲜军28联队一个营接替51联队,与我展开争夺。几日后,51联队替换下伤亡惨重的28联队那个营。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10月23日,据美军关于391高地争夺战的记录:“10月23日,经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后,韩国第51团士兵又把敌人赶下了山,接着敌人又发动了一次反冲锋,韩军部队被迫撤离。第二天夜晚,第65团(指美三师65团)接防第51团(阵地易手次数3)。”当时的情况是,87团的一个排与蜂拥而上的敌军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全部牺牲。

10月24日,第87团向44师132团(1营、2营)移交北峰防务,与86团一起向上甘岭集结。

10月30日,29师的5个连参加了30日的大反攻,从这一天开始,十二军31师的91团、92团、93团,34师的100团、106团,相继投入上甘岭争夺战。

根据第29师战史,在朝鲜的三年征战,29师在朝鲜战场阵亡1521人、失踪213人,合计1734人。其中:

1952年10月12日至10月28日391高地潜伏反击坚守战斗阵亡121人。

1952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战斗阵亡531人,失踪4人。

391高地前期的潜伏、攻击、坚守战斗打得相当精彩,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优秀的进攻战例。10月24日之后在391高地的战斗也很精彩,最终美军被迫放弃对391高地的争夺。由于我方夺取了391高地,造成美军在这一方向被迫收缩,我方防线向前扩大了12平方公里。关于391高地10月24日之后的战斗,参看我之前的文章:邱少云牺牲换来胜利的意义,美65团撤编,美军:中国人开始进攻了

人类的疼痛感划分为10级,被普遍认为很疼的女性分娩属于7级,而烈火焚烧的疼痛则达到9级。近些年来,某些公知大V们极尽诋毁之能事,妄说这“违反了人类的生理极限”,是“杜撰的故事”。更有甚者,竟然一脸道貌岸然地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被烧死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恐怖”,以“维护儿童身心健康”为由,建议删除《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

邱少云牺牲时胸前未烧尽的棉服残片

87团团部在当天就了解到了邱少云在391高地潜伏作战中的壮烈,马上命令团侦察参谋梁嵩山,一定要把邱少云的遗体找回来。由于南峰在第二天被敌人占去,此后双方反复拉锯争夺,梁嵩山直到17日方才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

1952年10月底的作战总结会上,9连给邱少云上报的是三等功。9连指导员王明时在391高地之战后被评为29师模范指导员,他在自己的汇报材料中,写了大量邱少云的事迹。29师组织科的领导看到后十分激动:“这样的英雄怎么才三等功?应该报特等功!”这样,29师政治部又向志愿军司令部为邱少云报送了特等功。

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15军党委追授邱少云“模范青年团员”荣誉称号。

当时的15军《战场报》战地记者郑大藩,他听87团团长孟宪民说起邱少云的事迹,第一反应也是“这怎么可能?”孟宪民看到郑大藩的反应后很生气,说自己能“拿脑袋担保”。郑大藩还是不信:“有目击者吗?”孟宪民让他直接去9连。

然而,那时上甘岭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战后十五军虽转入休整,但在激烈的战斗中,李元兴、李川虎负了伤在后方医院治疗,幸存下来的干部战士,因为潜伏位置不在一起,并未能看到邱少云牺牲经过。直到1953年2月李元兴、李川虎伤愈归队,邱少云烈士牺牲的具体经过才得以浮出水面。

李元兴看到邱少云身上着火时,他把手抠进泥土里;李川虎说,邱少云牺牲前,曾扭过头看了他一眼;冒死找回邱少云遗体的梁嵩山说,邱少云遗体下面,是四条长、宽约15公分,深约3公分的土槽,全身唯一没被烧焦的就是插进泥土里的那双手指。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作者郑大藩。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纪律高于生命”的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

在得知详细情况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3年6月1日再次追授邱少云“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邱少云烈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追颁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志愿军29师87团第3营不仅出了一位邱少云,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强的纪律自觉、坚强的胜利信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典型光荣集体代表。

391高地攻坚战的胜利,不仅体现了志愿军高超的战术指挥和谋略智慧,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为夺取战斗胜利打败侵略者迸发出的强大的意志力。在这两方面的比拼中,美军完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邱少云牺牲换来胜利的意义,美65团撤编,美军:中国人开始进攻了
上甘岭,魂牵梦绕的地方!
此战志愿军以七千人的代价,歼敌两万五,但敌军只承认伤亡四千!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五十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9)391高地攻防战
彭德怀战争生涯最后一次调兵遣将,出于怎样的考量?
凡人之躯的志愿军,最擅长制造神话,每场战斗都是“神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