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寇防垒:抵挡蒙古帝国的日本极简主义长城


公元1274年,随着文永之役结束,日本成功挡住了蒙古帝国的首次进攻。根据当时北条幕府总结,本国武装对比大陆强权始终存在有三点不足:包括没有针对外敌入侵的明确计划,远射武器的性能也远不如对方,且大部分武士都只热衷于单打独斗式的小规模作战。

蒙古帝国的两次入侵日本线路

针对以上这些总结出来的教训,幕府当局也展开了针对性的军事改革。例如为防备蒙古大军的再次不期而至,让人到位于前线的九州岛建立了异国警备固番役制度。命令当地武士和动员兵要定期巡视海岸,随时准备迎战突然来袭的海上之敌。同时也不忘以抵抗蒙古为借口,在国内大力推进中央集权。先后任命多位北条家族的心腹将领代,替换掉九州本地的豪族守护职务。但仅仅这些制度层面的修饰,还不足以迅速提升武士军队的整体实力。

北条幕府时期的日本武士

此外,当时的基层武士也势必改进自己的劣质武器。他们利用干燥揉制后的藤蔓,将胶接的竹片和木片都一圈圈缠绕起来,制作出蒙古角弓的东瀛山寨版--重藤弓。据使后来用这种弓参加对蒙古战斗的武士评价,这种武器的威力已不弱于比蒙古人手中的强大复合弓。

在双方的首次交手中 蒙古军队的团战优势明显

不过,如果武士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优异的群战技巧,依然难以同强大蒙帝军队进行正面对抗。于是,为了消解对方集团进攻的强大威力,北条幕府决定在对方最有可能登陆的九州博多海岸。修筑一道长长的石垒隔绝海滩与内陆区域,堪称是岛国特色的极简主义长城。

今天的 博多湾元寇防垒遗址

事实上,古代日本的许多区域都存在有类似防御工事。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抵御来自大陆方向的朝鲜或女真海盗劫掠,兼具防备内部政敌的突然偷袭。但这种粗糙工事的墙体长度非常有限,高度也很不够看,难以对那些具备大规模渡海投送能力的强敌。因此,北条幕府开始集结大量人力物力,到蒙古人曾经登陆过的博多湾开工,修建出长达20多公里的全新石垒。

仅从技术角度来看 元寇防垒并无任何出彩之处

这道日本版长城的墙体完全由块石块垒成,虽然高度只有2米,但整体宽度也在3米左右。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已经算是相当坚固的工事。这主要是因为13世纪时期的日本,大部分城垒技术还非常原始。相比欧亚大陆上的各种长城类建筑,这道防寇石垒缺乏楼台、城蝶和烽燧等配套设施。完全是一道面朝大海的光秃石墙,也是全球所有长城类建筑中的极简主义标杆。但如果没有这道石墙,日本人或许很难抵御后来发生的第二次蒙古入侵。

1281年的蒙古帝国 根本不会把日本放在眼里

公元1281年,已经灭亡南宋的蒙元再次将目光转向日本。处于人生巅峰的大皇帝忽必烈,再次向派去了要求日本臣服的外交使团。然而,这些人大都遭仇外情绪高涨的北条幕府斩首,表达了对蒙古强权的不屑一顾。消息传回大都汗八里,让心高气傲的忽必烈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准备再度征服日本。除了调集精锐的蒙古本部兵马,还有藩属国高丽的40000-57000仆从军,还增加了刚刚收降不久约100000名南宋新附军。

日本浮世绘上的小型蒙古帝国战舰

然而,由于准备工作太过仓促,忽必烈根本不暇打造坚固战舰。只是命令高丽与江南等的工匠生产大批能快速成军的战船。准备向前次征日那样摸着石头过海。结果,换来了约900艘蒙古-高丽士兵搭乘的海船。另有3500艘良莠不齐的大小船只,专门提供给南宋新附军使用。至少从账面数字来看,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强大规模舰队。以至于当蒙古军队开始靠近九州海岸,整个日本似乎已经嗅到了亡国灭族气息。

蒙古-高丽联军 依然走的是对马海峡线路

在蒙古入侵首先抵达的壹崎岛,本地武士仅仅抵抗了一日就被全歼。但掀起登陆的蒙古-高丽联军,并未等待新附军船队的到来,就独自冲向九州海岸。虽然有人猜测,这是因为联军是对刚刚加入的新附军不放心,才宁愿冒险单独行动。其实,这主要是由于舰队携带的粮草比较有限。蒙古士兵也不习惯风浪颠簸,经过长期的航行已趋于精疲力竭。所以才需要和时间赛跑,尽快到博多湾开辟稳固的登陆场。只是他们没有料到,距离海岸仅数十米的元寇防垒,会成为自己无法逾越的一道障碍。
元寇防垒成功封堵了蒙古舰队的预定登陆方向

日本方面也比之前表现的更加机警,迅速将大量提前预备的部队派往博多湾附近。他们按计划占据石垒的不同段落,开始直面蒙古高-丽联军的攻势。虽然蒙古舰队在理论上有许多破敌之策,可放到实际层面就往往无法兑现。大批步骑兵蜂拥上岸,却在石垒前方数十米的海滩上进退不得。由于没足够空间展开堂堂之阵,也就失去了集团攻击的所有优势。倒是日本武士居高临下,近用枪刺、远用箭射,给毫无遮蔽的入侵者以巨大杀伤。尽管当时的蒙古舰船,已经安装了简单抛石机等攻坚装备。却由于射速低、颠簸和组织不力等难题,根本没法轰击岸上的矮墙。结果,联军只能被迫撤向博多湾西北角的志贺岛。在和追击而来的日军进行激战后,再次撤往鹰岛修整。

蒙古投石机发射的带火药石弹

不久,约又10万人的南宋新附军也抵达鹰岛。但或许是畏惧防寇石垒威力,使得兵力多达10万以上的征日大军竟毫无动作,白白在岛上停留了1个多月时间。直到当年7月30日,一场强劲的台风扫过海湾,将质量低劣的大部分船只吹散或撞毁。元军统帅因此丧失信心,率领小部分嫡系搭乘残余船只仓促撤退,留下约10万人中的大部分在原地自生自灭。这些残部也没能进行任何重组,就因缺乏补给等问题而乖乖就犯。许多人被追击而来的日本武士斩杀,幸存者也往往沦为奴隶,在远离家乡的岛上凄惨度日。

日本浮世绘上的神风摧毁蒙古舰队

过去,人们谈及这场虎头蛇尾的蒙古二次征日作战,往往将眼光局限于船只工艺和水土不服等问题。但如果没有元寇防垒的存在,这些可观因素也很难随战局发展而被放大。以当时日本的船只技术,根本拿不出能在海上御敌的舰队力量。所以,蒙古大军的任何登陆行动都难以在开始前遭遏制。到是元寇防垒的刁钻位置,很容易让入侵者乖乖钻入圈套。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有些扮猪吃老虎的意味。加上强攻壁垒的弹药消耗,也让远征军在之后的日子里变得缩手缩脚。

元寇防垒的刁钻选址 是成功退敌的重要因素

当然,仅从技术角度考量,元寇防垒无疑是落后于所处时代的防御工事。其建造难度与设计思路,甚至比不上许多其他文明的古典时代作品。但正是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过于偏远,让他们得以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必担心自己遭遇大规模外患。小小的简单石墙,就在这次建功立业就步入长期退休状态。偶然路过的游客,至今都能在博多湾的海边看到其遗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分钟了解《元日战争》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攻打日本的战争
蒙古袭来(四)
元朝大军为何奈何不了日本
元朝和日本的战争
元朝东征日本
纵观日本(3) 燃烧的远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