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陌生人,我该怎么称呼你?
陌生人,我该怎么称呼你?
发表时间:2016-10-14   来源:宝鸡日报

  名正而言顺,有正确的称呼才能愉快地交谈,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陌生人之间打招呼,起初互称“同志”,后来互称“师傅”。如今,张口“帅哥”闭口“美女”,在网上一律称“亲”,这样的称呼,虽是为了恭维、亲近,但却略显轻佻、浮夸。身处礼仪之乡,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谈吐更有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社交时都不喜欢对方直呼自己姓名,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微妙的称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使用一个合适的称谓,既给对方面子,也给自己长脸。时至今日,随着“朋友圈”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称谓,看似不断丰富,实则日益枯窘……

  “亲”字一出口 生人变熟友

  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小刘遇到了一个困惑,跟陌生人打交道时,如果对方不是“主任”“科长”这些职务,也没有“经理”“老板”这些头衔,真不知该怎么称呼他们——叫“同志”吧,太过正式,叫“师傅”吧,有点尴尬,叫“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吧,又显得自己很幼稚。思来想去,小刘决定见谁都叫“您好”,但“您好”毕竟不是称谓,用得多了总觉得怪怪的。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为了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人们不管认不认识,一律互相称为“同志”,以表示大家都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工业建设时期,人们纷纷向先进、典型看齐,把“劳动模范”尊称为“师傅”,于是,“师傅”逐渐成为大家彼此称呼对方的敬语。“同志”和“师傅”,是两个均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称谓,在过去都曾广泛使用,但在现在的一些社交场合已不再适用。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也随之繁荣,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的方式也多了起来。在深圳一家外企工作的宝鸡姑娘朱媛深有感触地说:“十几年前,我随父母来到深圳上学,有一次,父亲陪我去商场买衣服,每个店员都称我父亲为‘老板’,称我为‘靓女’,叫得我们好不习惯。几年后回宝鸡探亲,没想到宝鸡年轻人也互称‘帅哥’‘美女’了。”

  尽管人们对“帅哥”“美女”之类的称呼已见惯不怪甚至习以为常,但并非所有的宝鸡人都乐于接受。“80后”小伙李峻峰说:“我很反感别人叫我‘帅哥’,我不觉得自己长得帅,这样叫我,会让我感到对方挺虚伪。”“ 90后”姑娘张梓欣说:“跟陌生人交往时,如果对方一上来就叫我‘美女’,我会觉得这个人很轻浮、没内涵。”

  还有些人对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直呼“朋友”“兄弟”“伙计”,他们解释说,这些称谓只是出于礼貌,并不代表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在现有词汇贫乏的情况下,聪明的网民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称呼——“亲”。这原本是淘宝中卖家向买家打招呼的用语,意为“亲爱的顾客”,继而衍生为“亲爱的朋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中大量使用。网民认为,用“亲”字来问候,更活泼,更俏皮,令人容易接受。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对不甚熟络的人称“亲”,从而在心理上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古代有规范 农村无亲疏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建立在礼仪之上的,而正确的称谓则是遵守礼仪的开端。

  古人在称谓方面有着严格的规范,据我市民俗文化学者杨权良介绍,古人的称谓分名、字、号,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其中,“名”和“字”都是尊长代取的,两者间通常有一定的关系,使用时,自己称呼自己用“名”,他人称呼自己用“字”;而“号”是自己取或他人赠的,往往寄托着主人的志向和情趣。除此之外,古人的称谓还有谥,是人死后获得的称号。例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人物中,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们自称时,会说“备”“操”“亮”;互相称呼时,则说“玄德”“孟德”“孔明”;刘备、曹操还称诸葛亮“卧龙先生”,以表示尊敬;刘备的谥号是“昭烈皇帝”,而曹操的谥号究竟是“武王”还是“魏武王”,几年前,考古学者曾在发掘河南安阳曹操墓时进行过争论。

  在古代,人们还会称大户人家的男主人为“老爷”、女主人为“夫人”,称他们的儿子为“少爷”、女儿为“小姐”。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把成年男子统称为“先生”,把成年女子统称为“女士”,并对未婚女子称“小姐”。这些称谓虽然并非“舶来品”,但由于历史上词性多次转变,除了在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沿用外,在内陆地区并不常用。

  而在宝鸡农村地区,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则更具乡土气息。据西府横渠书院讲师张崇谦介绍,农民群众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宗族秩序、邻里关系都较为稳定,村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辈分,不同门户的两个人,也能通过排辈分推导出彼此的称谓,从而以“叔侄”“舅甥”“兄弟”等互称。而即使对于陌生人,农民群众也会根据其与自己的年龄关系,称呼为“他爷”“他婆”“他叔”“他姨”等,意思是把陌生人也视作自己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姨姨等。

  在宝鸡生活了 20余年的重庆人宁楠回忆说:“有一次,我跟一位凤翔朋友回他老家,一进门,他姐就对我说:‘来咧,他姨!’经朋友解释,原来他们家人都不把我当外人,我顿时觉得宝鸡人很朴实、宝鸡话很亲切。”

  谈吐见修养 礼多人不怪

  去过山东、河南等地的人或许留意到,当地群众称呼陌生人时习惯叫“老师”。而受其影响,宝鸡人也逐渐称呼陌生人为“老师”,特别是当对方年龄长于自己或成就高于自己时,谦虚地道一声“老师”,总能博得对方的好感。对此,宝鸡“沐言堂”传统文化推展馆负责人蒋涛解释道,“老师”与“同志”“师傅”一样,是特定年代的社会流行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革命热情高,大家便以“同志”相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阶级有力量,大家便以“师傅”相称;近年来,文化人的地位提高了,大家就又以“老师”相称。本质上,三种称谓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敬。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陌生人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曾研表示,她习惯称呼陌生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不喜欢别人叫她“美女”或“阿姨”。在宝鸡创业的江西小伙张志伟表示,他习惯对年龄长的男性陌生人称“领导”“老师”,对年纪相仿的称“伙计”,对女性陌生人一般称“女士”,判断不来的就直接说“您好”,不喜欢被人称作“老板”。我市退休干部李伟明表示,他遇到长辈年龄的陌生人会称对方为“老师傅”,遇到同辈年龄的陌生人会称对方为“师傅”,遇到晚辈陌生人则会称对方为“小伙子”“小姑娘”。

  那么,究竟怎样称呼陌生人才更合适?杨权良认为,日常生活中,根据年龄称呼对方为宜,如“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小伙”“姑娘”等,对于年龄不好判断的,就用“先生”“女士”来称呼。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以“老师”称呼对方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我市地域文化学者吴正茂表示,一个人的谈吐体现着自身的修养,而一座城市里,市民的谈吐则反映出城市的内涵。宝鸡作为礼仪之乡,应引导市民从正确使用称谓做起,通过一言一行,传承和发扬礼仪文化。他建议,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使用文明的称谓,杜绝使用庸俗的称谓,以净化社会语言环境,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记者 祝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际关系称呼
人际交往礼仪:问好、握手、拥抱、告别、称呼
话不可乱说,合适的时机场合,说合适的话
世说新语:同志,曾经多么亲切的称谓(作者 李玉华)
【居家宝典】第三部 现代社交礼仪
古代称谓礼仪丨古人“名”和“字”有何讲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