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宝鸡的东西南北门
老宝鸡的东西南北门
时间:2018-04-12   来源:宝鸡日报

  穿过城门进城,再穿过城门出城,雄赳赳地走两步回首,发现身后的门楼、城墙都已消失。往前看,怅然而欣喜,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对于宝鸡人来说,虽然古老的城墙门楼消失了,可是,一个新城又建了起来。

  宝鸡城门你见过吗?宝鸡人没有城墙的日子有多久了?对这些问题,90后、00后反应:又上哪款新游戏了?80后、70后干脆回答:不知道。60后想半天,摇头。50后、40后挠头,皱眉:有点印象。85岁以上的老人说:“让我来告诉你老城的事吧。”

  东 门

  旧称:迎恩门位置:红旗路北口曙光照相馆附近

  宝鸡地域文化研究者李春林先生根据方志的描述,绘制了一幅明清时期宝鸡故城图。

  从图上看,当时的宝鸡县城轮廓被城墙清晰地勾勒出来,呈一个完整的“凸”字形状。“凸”头枕北坡向南倾斜,两边土城墙顺着坡势转折后向东西延伸,此为北城墙,但没有城门;东、西、南段均为带城垛的砖墙,东城门叫“迎恩门”,西城门叫“来远门”,南城门叫“解阜门”,并且西门和南门外都有护城河环绕。其形势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陵塬,是一个军事重镇的模样。

  据李春林介绍,现今的宝鸡市区,是在原来宝鸡县城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宝鸡县城建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距今已有 1450余年历史。北周天和元年( 566年),在今宝鸡市区中山西路一带,建起了一座留谷城。起初,这座城只是用于军事防卫目的;到了隋代末年,陈仓县治迁入此城,从此,军事和行政功能合一;又过了 143年,即 757年,陈仓县以“神鸡鸣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此后一直沿用下来。“三个城门的命名是在明朝万历三年( 1575年),那时宝鸡还是个袖珍县城,城区面积约 1平方公里左右,城围约二里七,方志上记载有 1128个垛口、 5个敌楼,城内设 18个下水道。城内除县署、县丞署、典史署等行政统治机构外,还 有文庙、儒学、义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坛庙、寺观、牌坊等宗教、礼教场所,以及驿站、总铺等交通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城防的防卫设施,救济贫弱的养济院、留养局、漏泽园等。从不同时代的志书所述及其附图来看,城内的建筑、机构及其布局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包括了上述几类机构和场所。”

  关于“迎恩门”这个名字,许多地方的城门也这么叫,比如山海关的西门。之所以取名“迎恩”,李春林解释,是因为皇帝在东面,有天恩浩荡,过往莫不迎之之意。

  不过,东门“迎恩门”可能是三个城门中最早被拆除的。据民国版宝鸡县志记载,1941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入宝鸡,从此关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都转移到了宝鸡,明清凤翔府时代成为历史。同时,对于宝鸡县城的改造主要是将城区向东、向南扩展,城区要拓展新路,修建建筑,添加市政基础设施。1942年,宝鸡县县长王奉瑞下令拆除了县城的东城门,东段的城墙也随之拆除。

  西 门

  旧称:来远门位置:西关十字宝商家美佳超市附近

  从李春林的手绘图看,老城内有一条东城门直通西城门的通衢大街,大街两旁分布有财神庙、党宅、关帝庙、火神庙、县衙、城隍庙、金台书院、文庙等机构。这条通衢大街应该是中山路的前身,路的最西头就是西门“来远门”。

  “来远”取自成语“实旷来远”,其出处为《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意为充实空旷的土地,招来远方的人。这是个开放大气的名字。

  正如前面所说,想找见过城门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记者在新维巷一带的老民居里寻访,碰见一位 85岁的老人,他叫常喜善,在新维巷住了一辈子。

  老人说,西门比东门地势高些,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望见门楼。“西门当时是什么样?”老人回忆了一番介绍道,枣红色的两扇大木门,碗口大的大泡钉子在门上钉着。没有门房,也没见关过城门;城门外是瓮城,出了瓮城是条护城河,但河里的水不多,人们进出城是通过吊桥。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飞机来,火车拉汽笛发警报,西门门楼的长杆上就挂起了红灯笼,日本的飞机把城墙炸塌一截子,伤了不少人。飞机炸完走了,长长的杆子上再挂绿灯笼,看见这绿灯笼,老百姓才能放心地做事情。至于西门什么时候没有了,老人说他也不知道, 1958年他从部队回来时,城门就没有了。

  北 门

  位置:引渭路与新维巷交会处北部

  所谓北门,严格地讲不是门,而是北城墙的一截挖开的豁口,方便城里人由此通过去城外种地,也方便了城里百姓看大戏。

  常喜善老人回忆说:“市府巷端对曙光教堂的位置上北坡有个城墙豁口。过去北坡上有个李家窑村,过年敲大鼓、唱皮影戏,城墙里面都能听见,听得城里人心痒痒,城墙有一二十米高,没门总不能跳城吧?于是大家就挖了个豁口——北城墙是夯土垒的,好挖,过去种菜、砍柴、看戏。”

  北城墙虽然没有门,由于建在坡上,避开了城市东扩南建的改造,所以存在时间比东西南城墙要长。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水利时,北城墙也陆续拆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沿红旗路中轴线北坡公园大踏步上去,有个叫“风匣嘴”的地方,还残存有长 150米、高 4.5米、基宽 3米的东西向夯筑城墙两处,它是宝鸡县故城的见证。

  南 门

  旧称:解阜门位置:南门口南关路立交桥下面

  老城地图显示,除了东西向的通衢大街外,还有一条通往南城门的大路,刚好与东西大街交叉形成“ T”字形结构。这条南北向很短的路即现在的南关路前身。

  南门外额题字“解阜门”,“解阜”二字出于舜帝《南风歌》,据《礼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

  据《宝鸡城市演变史的考察和分析》文章统计,自明景泰二年(1451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近450年间,曾有13任宝鸡县令主持了对宝鸡城的重修。其中重大的修整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宝鸡县城;明万历三年(1575年),创东西月城二重并于三座城门上镌石题字;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新增瓮城、楼台,又增高城堞,并建南门外水城,疏浚玉涧之水绕城东,注于金陵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谯楼于县治前;清雍正元年(1723年)悬钟于东门;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魁星楼于城东南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东、西、南三座门各建转角楼一座,加固城周围垛墙,修建炮台八座、更房四处、马道三条,各门城洞二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添筑炮楼,添修女墙并疏浚城壕。

  193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宝鸡,宝鸡城区向东延伸到金陵店、十里铺一带,形成新市镇;向南延伸到姜城堡一带,形成河滩镇,1947年改名“渭滨镇”。到1949年,宝鸡城区面积已达6.7平方公里,人口9.8万,包括县城镇、新市镇、渭滨镇三个部分。宝鸡城区已颇具现代城市风貌,和传统县城面貌迥然不同,初步完成了向现代城市的演变。

  “南门口这地方,之前叫水巷口,也叫南关坡子。南门是个双城门,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城门洞壁是用砖箍过的,也带瓮城。城门位置就在南关路立交桥下面。大约在1956年或1957年吧,南门随着城市南扩也拆掉了。”常喜善老人说。(记者 巨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人都应该知道 古宛城的墙和门
三朝顺德府 奇在老城墙
山海关南城门望洋门的变迁
西安的城墙一周有多长呢?要走一圈得多长时间呢?
正定城墙简介
西安为什么唯独没有东稍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