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意的故宫——文化专制下的皇家宅院

写意的故宫——文化专制下的皇家宅院

1924年11月5日,故宫最后一位主人——满清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城。溥仪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那天上午,大约是9点多钟,我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的大臣们突然踉跄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份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冯玉祥派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签字……’听了这些,我一下子跳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

故宫最后一位主人溥仪,在国民军军警和炮火的威逼下,带着婉容和一大帮侍奉他们的宫人,就这样狼狈地离开了故宫。约半年后的1925年5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俞平伯参与了查点储秀宫遗物的工作,并在《杂记“储秀宫》中做了如实记载:“东边为卧室,西边为浴室梳洗室……极东之一室颇空虚,有铁柜一,壁上有电话机,以外没有什么可以注目的东西。紧邻正屋之东室,乃是卧室。南向落地罩子内,一炕铺垫至华软。帷帐绯红色,上罩绿帐沿,亦颇煊烂。向外正中有额为“万福之原”。北向临窗一大炕置书籍杂物,更有一炕桌,上置苹果半个,是仓皇出走时,未食毕而投之之品,乃一有趣之故实也。”

溥仪离开故宫,变成平头百姓,但故宫没有变,那高耸的城楼,恢弘的宫殿、朱红的高墙与大门依然光鲜,直至今天,故宫已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文化符号。每一扇朱红大门的背后,都虚掩着数不尽的秘密,每一檐角,每一木石,每一砖一瓦、一窗一椟、一桥一廊,都昭示着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与神奇。

建都北京: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是一篇有关故宫建筑的稿件,在动笔之前,我曾先后几次来到故宫,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惊叹。故宫之大、之美、之富丽庄严,令我第一次踏入此间时,忽生茫然,稍顷,又倍生敬意和自豪,深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发达与高超而感慨万端。最后一次进入故宫,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9点左右,我自北面的神武门入宫,边走边拍照,但直至中午,中轴线尚未走完。在乾清门前面伫足小憩,看到烈日下依然是熙熙攘攘、兴味盎然的人群。

几次到故宫,最先打动我的依然是这句话:“多少清宫玄秘史,尽在深宫不言中。”其实,故宫的建造者并非清人,据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黄希明先生介绍,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兵变,攻入南京城,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之后,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当时的国都南京,沐浴在江南烟雨中,看上去一片平和,但背后隐藏着的杀戮和血雨腥风却一刻未曾停止过。朱棣即位后,一日上朝,当时的御史大夫景清忽出班行刺,虽未伤身,景清被杀,并株连九族及乡人,却使朱棣愈发怀念自己曾经的封国——北京。尽管与王气尽显的古都南京相比,北京在当时明朝的版图上,只是区区一个布政司,人烟稀少,且面对着对中原虎视眈眈的草原蒙古铁骑大军,但自朱棣11岁被封为燕王以来,他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那里,那些为他打天下的心腹,也与他一样,对北平充满感情。为此,他决定在北京建都。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8月的一天,当朱棣派遣郑和率船队离开宫廷“下西洋”时,宫廷内的朱棣又发起了一件大事。明典籍中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淇国公邱福等请建北京宫殿备巡幸。”而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闰七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已在永乐四年下诏,次年在北京营建宫殿,并着手为营建筹集木材及砖瓦石料等。

但由于当时朱棣即位不久,政局未稳,北部边疆为蒙古鞑靼所扰,民心未安;且国家财力尚不雄厚,运河尚未疏通,交通不便;另外皇后徐氏病故,赶建长陵于昌平,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营建北京宫殿的工程一拖再拖,直至永乐十四年。

据《明成祖实录》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复诏众臣议营建北京……各衙门尚书、都御史等官复上疏曰,‘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尝升为北京,而宫殿未建,文武群臣,合词奏请,已蒙俞允。所司抡才川广,官民乐于趋事,良才大木,不劳而集……然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今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造之辰,天宝启之。伏乞早赐圣断……以成国家悠久之计,以副臣民之望。’上从之。”颁诏10载之后,声势浩大的北京宫殿营建工程终于动工。永乐十八年11月,北京宫殿建成,明成祖朱棣迫不及待下诏迁都。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先后曾入主24位帝王,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轮番更替的24位帝王在故宫的建筑上都花费了大量心血,因此才有今天这种独一无二的总体布局。宫殿以南北方向的中轴线贯穿,清灭明后,保留了这种格局,只是对其中的单个建筑进行了修造,并增添了诸如后花园等建筑,强化了整体的美感和庄严气象。虽然这种保留与增添体现了清王朝在文化上的专制,但似乎也显现出清朝统治者在人文观上的进步。

时隔6个世纪,当我再次穿梭在这片红墙碧瓦之间,看到往昔人烟已逝,此地空余故楼,心中不禁感叹。然而,虽然人人慨叹故宫之建筑巧夺天工、举世无双,但真正了解其精髓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正如黄希明先生所言:“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我们未发现、没有认识到的,没有古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中轴线:王者必居天下中

中国古代建都均有一定的规制,而历代建都尤以尊礼为先。正如《荀子·大略》所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古代,“中”是最为尊贵的方位。《吕氏春秋》也有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而故宫恰好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这也正遵从了“择中而立”的思想。由于我国的建筑理念中还有“坐北朝南”的传统,因此,故宫在营建之始便立下了“居中而建、坐北朝南”的格局。

明朝时,以故宫的前朝三大殿(即现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廷的两宫一殿(即现在的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为全城中轴线的中心,向南北延长。午门为故宫正门,中轴线自此一脉向南,经皇城正门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到大明门,其间是宽阔的御路,两侧是整齐的廊庑;再向南至内城正门正阳门,后增建外城又延长至永定门,其间是长4600米的宽直街道;中轴线北行路线:自北门神武门延伸,至景山,经地安门,抵达钟楼、鼓楼,长3000米。南北中轴线合而为一,长达近8000米。

明代在故宫的设计上还严格遵照了周礼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设计,即中轴线的左侧建太庙(祭祀祖先),右侧建社稷坛(祭祀土地和五谷);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置办衙署;在正阳门外和永定门之间轴线的东侧建有祭天建筑天坛,西侧设祭祀先农的先农坛。这些建筑的空间序列,使中央王朝的中心权威得到了充分体现。

清朝时,这种体现得到强化。清朝的建筑风格具有统一性,其中轴线两侧,整齐划一、十分对称地分布着亭台楼榭、殿院桥廊,看起来很刻板。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其指导思想来源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工部刊印的《工程作法则例》。在严格的“则例”下,清朝工匠强化了宫殿的整体“表现形式”,即凸显了建筑群的魅力,而非单体建筑的魅力,因此,这种“刻板”反倒有效地彰显了巍巍皇权。

五行学说:建筑中的阴阳之别

故宫占地78万平方米,其建筑构思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则将皇权集中的思想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中,“外朝”为阳,“内廷”为阴。为充分体现外朝的阳刚之美,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建筑布局,甚至连确定宫殿数目都以其为出发点。紫禁城南北全长960米,其中,外朝就占去600米,而且,外朝的建筑布局疏朗阔大,洋溢着恢宏之气。由于古人以奇数为阳,因此外朝的建筑布局纵横均为“3”,纵向为奉天(清改名太和)、华盖(后改称中极、清改称中和)、谨身(后改建极、清改称保和),横向为武英、奉天、文华。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为五,象征着“阳中之阳”、“九五之尊”。

内廷面积较小,建筑布局紧凑,数目多选偶数,流淌着精巧阴柔之美。内廷的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二宫,明朝时,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在《周易》中,乾为天、坤为地,而乾清宫庭院东门为日精门,西门为月华门,这样就构成了以天、地、日、月布局的内廷核心。在这个建筑核心的两侧所布置的东西六宫,又恰好与《周易》中阴爻为六相合。东西共十二宫,象征十二星辰拱卫乾坤。六宫之北是格局相同、东西并列的5个院落,即乾东、乾西五所。5虽是阳数,但这是皇子居住的场所,正暗合了变化中的阴阳,即阴中有阳。而且,东西五所合而为“10”,象征天干,仍为偶数;东西六宫合为“12”,与地支相符。

自汉武帝确立“汉居土德”以来,黄色便成为皇权的象征,因此故宫宫殿屋顶上多用黄色琉璃瓦。黄色属土,土居中央,代表国家。按五行相生理论,火生土,火为赤色,所以宫殿的门窗、回廊及宫墙多用红色。红色不仅醒目、喜庆、吉祥,而且寓有滋生助长、兴旺发达之意。而皇子所居之宫,位于东,属木,相应颜色为绿,故均以绿琉璃瓦覆顶。在五行之中,金与水也是不可缺少的,西方属金,金生水。因此,金水河从皇城及宫城的西方流入。可见,故宫可谓世界上将皇权思想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建筑。

午门:皇权与等级的象征

黄昏时分,原本炎热的天气突然落了雨。雨不大,故宫笼罩在细细的烟雨中,古韵悠长。

按照原路返回,一时到达午门。午门位于中轴线南端,是故宫的正门。古代以南为午,又以日中为午,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午位,因而得名。

午门有5个门洞,其正面与端门、天安门大致相同,但因其两侧雁翅楼的布局

,使人在视觉上感到狭窄。若再五门并列,势必有拥挤之感;若只开三门,又与“九五”之制不符。古代工匠便采用变通方式,在东西雁翅楼之南,分别设“阙左门”、“阙右门”。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建筑美感,又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作为故宫的正门,午门地位特殊,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午门建筑通高35.6米,其门楼是皇宫内最高的建筑,正楼面阔9间,进深5间,“九五”之制自然而出。出入城门均有严格规定,中间门洞主要供皇帝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从中间门洞进入宫殿;科举考试金殿传胪时,状元、榜眼、探花由此门而出,以示恩宠;王公大臣平时走阙门,左右掖门不开,只有皇帝举行大的朝会时,文东武西,分别由左右掖门出入。

甚至在门钉数量这种细微的差别上,也昭显着权力。午门中间门洞的朱门之上的门钉,纵横皆九,共计81颗,而左右掖门的门钉,则是72颗。清代规定:只有宫殿建筑才可以用9路门钉,其余依次递减,亲王府7路,世子府5路。不过,也曾有专家认为,门钉数量不仅体现等级和权力,更有深意,比如,东华门上面也有72颗门钉,那是因为清代帝后的灵柩自东华门出,故东华门为鬼门,生为阳,死为阴,故门钉用偶数;还有专家认为,东华门上的门钉数量,或者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依照沈阳清宁宫改建坤宁宫那样,按其旧制有意为之。不过,午门左右掖门的门钉数量显然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

午门前有两个特殊陈设物——左日晷、右嘉量。设置日晷和嘉量的目的是在于表现皇家的授时和授量,寓意“皇权至高无上,可以控制宇宙时空”。既然控制了宇宙时空,帝王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行使皇权,廷杖即是其中之一。廷杖是明朝对朝中官吏实施的一种惩罚。廷杖开始时,两手被绑住的带罪官吏被带至午门前的御路东侧,周围排列校尉百人,个个手执木棍,听见厉喝“阁棍”后,持棍者将棍置于囚犯腿上,一声“打”后,百根棍杖齐飞。每5杖换一人。廷杖内有玄机,持棍者要时刻观察监刑官的举动,若是检刑官脚尖张开,意思是“用心打”,保其性命,致残即可,若是监刑官脚尖闭合,意思就是去其性命,“着实打”。

而今,那些血肉横飞的场面已然不再,那些令人战栗的呼喝声也消隐在岁月深处,逝水流年,只有气势磅礴的午门仍在,它见证着历史,默默地讲述着城中旧事。

出了午门,即是承天门(如今的天安门),承天门仿南京宫殿而建,门楼之下开门洞5个,中间为“帝门”,最高,也最大;左右为“王门”,规制稍次;外侧两门规制最低,是百官上朝的通道。如今,一介布衣的我却是从“帝门”出宫的,日新月异,朝代更迭,令人感慨万端。

据说,承天门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宫廷建筑师蒯祥。蒯祥出生于吴县香山渔帆村人。江苏香山是中国建筑工匠的重要诞生地,当地世家历代从事营造古建筑,俗称“香山帮”。而蒯家世代为木匠,蒯祥的祖父蒯思明、父亲蒯福都是有名的木匠。蒯福在明洪武年间曾参与南京宫城的建筑营造。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棣为营建北京,召集天下数万名工匠进京,蒯详与父同往。因技艺娴熟,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蒯祥负责重建永乐年间被烧毁的三大殿。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蒯祥由太仆寺少卿升为工部侍郎。

蒯祥为故宫的建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前,我曾走访一些学者,有些学者认为,蒯祥就是故宫的“总设计师”。果真如此吗?带着疑惑,我再次请教了黄希明先生。黄希明先生说:“蒯祥无疑是故宫设计者中最重要最优秀的一个,但是,在他背后还有无数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蒯祥’。故宫是我国数千年建筑艺术的积淀,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无数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这座神奇的建筑。走出这道门,来到长安街上,拥挤的人群正向天安门广场积聚,等待观看稍后的降旗仪式。蓦然回首,再次回望那些重檐叠壁、红墙碧瓦,一切古老与沧桑,恍如隔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学丨紫禁城沉睡600年的数字密码
紫禁城的设计者之谜
故宫导游词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
《故宫365》(1---30)
探寻北京老建筑:北京故宫之一:全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