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沟通原理
守一归零 悲智双运 发表于 2012-6-15 9:52:00
有效沟通原理
守一归零
“沟通”一词,原本指开挖沟道以使两水相通,“水到而渠成”。后来,泛指使两方相互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现在语言及人际关系心理学上,对沟通的常见定义有一种是这样的:“沟通是指信息凭借一定的载体,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之间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我则认同和推崇另外一种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这个定义,更加明确了语言、思想和情感都属于沟通方面的信息,并且沟通是双向的,不仅包括信息传递还包括对方的回应;而沟通目的之一“达成一致”则包括获取理解和达成共识,沟通目的之二更强调了渴求实现“感情的通畅”。
《有效沟通的艺术》作者、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则定义得更简洁明了,他这样说:“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与人交际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他指出所谓沟通就是指人与人的接触交流,希望获取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共识、同步或共鸣。
有个成语说得好,“通情达理”,“通情”才能“达理”。人际沟通之时,只有先连通情感,而后才有希望明达道理。 依据这些特点,我综合一下,试着自己给沟通换一种说法:有效沟通,就是让在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对话在同一频道上进行,在同一频率或同一层次上获得同步共振,实现双赢乃至多方共赢的效果。更简洁地说,沟通就是调频(调整层次或振动频率),有效沟通就是实现同频同步,共振共鸣。
“沟通=调频,有效沟通=多方共鸣,情感共鸣优先并决定认知共鸣”。我这个“自创”的定义,并非天马行空,随意拼凑,是有许多语言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的依据的。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指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量子物理学进一步论证:能量的本质是一种波动,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和组成形式。音乐、语言、情绪乃至思想等意识都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如果两物之间发出相同层次的振动频率或成双倍数差的频率,它们就会产生叠交重合,同步合拍,同频共振的现象。这种共鸣规律在音乐及音叉实验上极容易证明。情绪在英文称为Emotion,由Energy + motion 组成,本意也是指“运动着的能量”,是由大脑情感中心引发而形成的身体内部的振动现象,并迅速冲向或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的一股能量。而文字、语言、思想等意识在运用时同样符合这种共鸣规律。
传统意义上,科学家认为说话和倾听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即说话由大脑的某些部位负责;而倾听和理解则是另外一些脑区负责。但是最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更大的重叠。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可以顺畅地沟通,原因在于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心灵融合”。这种“心灵融合”在神经科学里指的是:大脑不同的神经功能区域出现频率一致,同步合拍,重叠耦合现象。在成功交谈中,说话者与倾听者会下意识地模仿彼此、学习相似的语法结构、语速以及肢体语言,这些是由大脑的两个神经区域功能的重叠导致的,这种神经“耦合或重叠”现象能够帮助人们在交谈中建立一个“共同点”,甚至可能帮助人们预测对方接下来会说什么,从而把两者之间的大脑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能有效地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根据以上报道,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脑神经功能在倾听与说话之间既属于不同的区域,又彼此紧密联系,在频率相同或重叠时就会出现神经耦合或合拍的共鸣现象。在对话交流中,与说话、倾听这两个神经区域的关系类似,大脑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中心区域,这两中心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着并最终决定着沟通的效果。这两个中心,一个是语言与思维中心,一个情感与记忆中心。语言思维中心在大脑区域里主要对应的是皮质层(额叶),情感记忆中心则位于大脑的边缘系统(包括杏仁体、波状体、海马、丘脑、下丘脑等)。两个中心的关系,比起说听两区的关系来说,更是复杂异常。它们既相对独立,又都通过丘脑这个中转站进行整合;它们既彼此联系,却又互相牵制;它们既依赖对方,却又经常矛盾冲突。简单地说,这俩中心是一对欢喜冤家,既爱又恨,三天两头不见就相思不已,一碰面却又二话不说就吵了起来。相对而言,语言中心又主外,属于阳性,称之为左脑模式;情感中心则主内,属于阴性,称之为右脑模式;它们各有两个助理,一个称为智商IQ,一个称为情商EQ。左脑模式与右脑模式关系,有如白天与黑夜,又如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两者此消彼长,互相依赖,构成一太极,旋转不停,只有相对平衡了,才能和谐发展。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两个中心或模式的特征:
思维中心
左脑模式
词汇
语言
描述
语音
分析
符号
抽象
时间
数字
逻辑
理性
显意识
情感中心
右脑模式
非词汇
感觉
体验
语气
综合
真实
具象
非时间
模拟
直觉
感性
潜意识
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大脑有两个中心在使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在运作。当大脑收集到相同的感官信息,经由丘脑中转站整合后,再次送往两个中心进一步处理。两个中心分别完成任务,此时两者的分裂倾向很容易就呈现出来。比如一般日常学习、工作时,左脑模式也就是思维中心将成为主导,“接管”并抑制另一半。左脑模式将会进行分析、提炼、计算、作时间记号、计划逐步的程序、描述以及根据逻辑作出理发的陈述。而当需要空间想像力时,右脑模式可以被启动,暂时切换过来,能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象征性含义、做梦、产生新的想法等等。在左脑模式的语言不足以描述过于复杂的事物的情况下,我们更是会启用右脑模式,如使用肢体语言或绘画才能来表达身体感觉和想象画面等内容。
以上几种情况通常只会出现在大脑“和平宁静”时期,也就是在左右脑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调。而如果面临战争或危险之际,(不管是不是真的,只要右脑判断当下处于紧张压力状态),那么,情感中心的杏仁体会马上强行接管主导权,启动“战或逃”机制,分泌出大量压力素化学物质,诸如皮质醇、正肾上腺素等,从而产生恐惧、害怕或愤怒等强烈情绪。即使在没有重大危险的情况下,当处于受到怀疑、责骂、威胁、蔑视等情况下,以及引发生气、不快、焦虑等情绪的事件中,此时大脑的主导模式肯定是情感中心的右脑模式,并会极力抑制甚至关闭左脑的理智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等。所谓“心扉不开,支言难入”,更遑论进行有效沟通了。大脑俩中心每次起强烈冲突时,获胜的一方几乎都是情感中心(右脑模式、潜意识模式)。之所以这样,说来话长,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情感模式是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肩负着顽强生存的最重大责任。二是大脑语言中心诞生于一千五百万年前,情感中心则始于四亿五千万年前。三是,我们对情商能力的教育缺失。情感中心--右脑模式,这个梦想家、发明家和艺术家,已经在我们的学校系统中丢失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受到教育。
近几年来,神经系统科学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彩纷呈而又震撼人心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看出:沟通不是一种本能,却是人人相关的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来提升的能力。有人说得好:教育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沟通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本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现在我们提出沟通简洁三步骤:
1、切换:启动右脑模式,接纳情绪,排除情绪干扰,实现情感共鸣;
2、调频:启动左脑模式,进入同一频道或更高的理解层次,寻求共同点或相似点,逐步实现同步合拍;
3、共鸣:达成理解和共识,最终实现情感与思想皆共鸣。所以,教育沟通与亲子关系,应该从关心孩子的情绪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并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左右脑模式的切换训练,切切实实给自己和孩子进行情商教育,不断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体验,并且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位一体的大脑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及摘要--推荐阅读
朗诵的20个益处
培养一个“一看就哭”的死穴
【家长课堂】最强大脑让5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