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承宗为什么没有收复广宁?
孙承宗为什么没有收复广宁?
  
  泪痕春雨
  
  1622年(天启二年)正月,熊廷弼退回山海后,明帝国就辽西防守问题,产生了争议。换而言之,大家应该防守哪里?
  
  经过7个月的争论,孙承宗的意见占据上风。于是,孙承宗开始经略辽东。其实,单凭这一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宁锦是战略要地,就是一种扯淡之极的说法。
  
  如果宁锦真是什么战略要地,为什么熊廷弼连任何努力也没有,就随随便便放弃了宁锦?
  
  如果宁锦是什么战略要地,为什么在这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明军为什么还对收复这块地方,一直充满了争议呢?要知道,当时宁锦地区依然没有敌人一兵一卒。
  
  1622年7月,孙承宗开始收复宁锦。你说,收复宁锦容易吗?非常容易,因为,宁锦地区没有满清一兵一卒。而在后来近四年的时间里,在孙承宗的领导下,明帝国一直在宁锦大修特修土木工程。关键是,在这近四年的时间里,满清也从来没有进攻过明军。
  
  其实,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宁锦绝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如果真是战略要地,努尔哈赤也绝不会任由明军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旁若无人经营。
  
  收复宁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让满清更坚定了把辽西(以广宁为中心的地区)变成缓冲区的念头。因为,如果明军不收复宁锦,那满清就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广宁等城池。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明军不收复宁锦,那满清就有可能会选择长久的占据广宁等城。因为,满清放弃广宁等城,是孙承宗收复宁锦之后的事。从这层意义上,明帝国收复宁锦,打消了满清经营辽西的战略计划。
  
  许多人都说,如果皇帝重用孙承宗,就一定能如何如之何。
  
  问题是,孙承宗一辈子打过几场仗?大约只有三场,两负一胜。
  
  在天启年间,孙承宗坐镇宁长达四年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孙承宗只打过一仗,而且这一仗还是以失败告终。只是,有人说孙承宗这一仗损失惨重;孙承宗自己说,这一仗损失很小;而且完全系偏将所为,与自己无关。
  
  说了刻薄点,孙承宗在担任统帅的四年时间里,一直就在干土木工程,从来也没有打过仗。所以,这四年的成绩,就是明帝国在宁锦修建了一系列城池;只打过一小仗,还是以失败告终。如果仅此这种战绩,我相信谁也不能说,孙承宗是一代名将。因为凭这种战绩也能成为一代名将,那一代名将就与工程主管类似了。
  
  在崇祯二年,孙承宗指挥过一场战役。当时的兵力对比,满清五千人;明军呢?最保守估计也得五万;甚至说十万也绝不算夸大。以这样兵力对比,打一场胜仗,也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说,以这样兵的力对比,把敌人打得全军覆灭,也算个事,问题是,敌人还全军而退了。
  
  如果以这种战绩,我相信谁也不能说,孙承宗是一代名将,因为这种胜仗拿到历史上,也实在如同儿戏了。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皇太极率领军事主力,在北京城附近折腾够了,就率军撤回了辽东。当时二贝勒阿敏率领五千人,占据着遵化等关内的四座城池。看到满清军事主力撤走了,明帝国遂展开了收复失去的军事行动。二贝勒阿敏一看明帝国大举收复遵化等城池,再看皇太极也没有派兵救援的意思,于是在这四座城里,烧杀劫掠一了番,就率军撤走了。
  
  你说,孙承宗这一仗胜得容易不?
  
  率领十多倍于敌的兵力,甚至二十倍于敌的兵力,却让敌人全身而退。这自然可以说是大胜仗,问题是,这胜仗也胜的比较滑稽。因为,基于二贝勒阿敏的角度,率领五千军队,面对敌人十来倍的大军进攻,还能抢了大量人口物资全军而退,似乎也可以称得上大胜仗。所以,凭这种战绩,我相信谁也不能说孙承宗是一代名将,因为历史上敢称一代名将的人,还真没听说过谁,是靠这种仗奠定基础的。
  
  在崇祯四年,孙承宗指挥了一场战役。结果呢?满清包围大凌河城;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孙承宗没敢全面采取救援行动。因为,孙承宗知道,任何救援行动,都是会中了满清围点打援的计策。结果呢?大凌河城让满清攻破了,高级将领祖大寿让满清俘虏了。
  
  因为,这纯粹就是一场大败仗。所以,我相信面对这场战役,谁也不能说孙承宗是一代名将。因为,统率十多万大军,就让敌人打成这个样子,也实在败得也窝囊了。
  
  孙承宗一生只打过三场仗。失败的战役,自然不用说了,就是打胜的那场战役,也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被历史书中,那些云遮雾罩的内容所迷惑,自然会知道,所谓皇帝重用孙承宗,就能如何如之何,本身就是好像在说梦话。因为,孙承宗实在没有一场能拿出手的战役。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头看孙承宗收复宁锦。
  
  表面上孙承宗收复宁锦,是收复失地的行为。其实呢?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应该是明帝国政府玩官僚主义的产物。
  
  因为,关于明帝国收复宁锦的动机,价值,充满了云遮雾罩的争论,而且都是各说各的理。
  
  王在晋不支持收复宁锦地区,他认为应该把防线收缩于山海关一线;孙承宗当然是支持收复宁锦的。两个人都说,他们曾就此展开过一场争论。据孙承宗说,王在晋让他驳的哑口无言,但是依然反对收复宁锦;而据王在晋说,孙承宗虽然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但是仍然要一意孤行收复宁锦。
  
  问题是,透过当时总督王象乾的一段话,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明帝国收复宁锦的主要动机,那就是为了敷衍政府与老百姓。
  
  象乾惎之曰:“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明史孙承宗传》。虽然王象乾并不是支持收复宁锦的,但是从他的观点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明军不敢收复广宁的主要原因。
  
  孙承宗用了四年时间,收复了宁锦。但是,走出宁锦走廊,广阔的辽西地区,有满清一兵一卒吗?好像也没有。事实上,辽西从前的治所广宁城,也没有满清的驻军。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下孙从良、李治亭写的《明清战争史略》
  
  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全部运完广宁的战利品,放火焚城,“尽成灰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努尔哈赤下令撤离广宁、义州等城,守军全部返回辽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好出来,孙承宗收复宁锦后不久,满清就从辽西撤出了所有的军队。事实上,收复宁锦的主要意义,就在这里。
  
  问题是,孙承宗收复失地的行为,为什么就终于锦州一线呢?而且用了四年时间,一直就在宁锦一线修城池,却从不向前推进一步呢?原因很简单,宁锦走廊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所以明军收复这块地方,满清并不会全力进攻的。这也就是孙承宗在宁锦蒙头修了四年城池,却只与满清打过一小仗(明军伤亡四百,清清伤亡更小了)的主要原因。
  
  这也就宁远之战只进行了两天;宁锦之战只进行了24天;而大凌河之战却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主要原因。因为,明军不越过锦州一线,满清就不会报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进攻;如果明军敢越过锦州一线,满清就会报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进攻。
  
  所以,如果明军敢收复广宁,就有可能引发他们无法承受的后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一下《明清战争史略》中的内容。
  
  “广宁是辽西重镇之一,西与明朝、北与蒙古为邻,这就为后金进攻辽西、征服蒙古提供了一个前哨基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广宁才是传说中的战略要地。所以,这种地方虽然没有敌人一兵一卒,明帝国也不敢派军收复。
  
  换而言之,如果明帝国敢收复广宁这种城池,随时会面对满清军事主力,旷日持久的围攻。更主要的是,明帝国如果敢收复广宁,满清也绝不会给他留足够的时间修城池。再换而言之,明帝国恐怕连城池都没有修补好,连粮草都没有运送足够,满清大军就打到城下了。
  
  所以,广宁这种城池,虽然没有敌人一兵一卒,孙承宗也绝不敢收复的。因为,正如总督王象乾所说,广宁城好收复,但是收复之后,想守住那可难了。关键是,你收复了广宁城,明天再把广宁城丢了,这个失职的罪,谁来承担?
  
  说得再直白点,你如果收复的目标就锁定在锦州一线以内;你不但可以一仗不用打,就赢得收复四百里失地的功劳;而且也不会惹来太大的麻烦。因为,这种地方,满清估计不会和你玩命争夺的。
  
  问题是,如果你真的试图收复广宁,那可坏事了。因为,且不说能不能收复,就算收复了,如果惹得满清大举进攻,最后咱们又守不住。那可罪过大了。
  
  所以,孙承宗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窝在宁锦从来不敢向前推进。
  
  总的来说。孙承宗所做的事,比较高明,也比较务实。
  
  他给皇帝画了一个大饼,却并没有超越现实的去作事。但是,这个大饼画得太圆,也太大了。所以,后来的人分析历史时,常常围绕这个大饼去进行。
  
  孙承宗计划收复辽东了吗?显然没有!因为,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承宗第一次主持辽事时,从来也没有走出过宁锦。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复出,大约是为了应付舆论,于是向前推进了四十里,收复了大小凌河城。其实大小凌河城的战略地位,也非常有限;至少与广宁相比,那是天上地下。孙承宗大约以为,收复这样两个城池,应该是满清可以接受的。换而言之,满清绝不会全力攻打的。
  
  却没有想到,当时就把满清惹怒了,于是满清旷日持久的围着大小凌河城猛打。这一通猛攻,当时就把明帝国打得没招了。
  
  什么城墙、大炮战略?那就是扯淡。如果敌人围攻你两三天,或是二三十天,这种战略自然管用。问题是,敌人一围就是两三个月,甚至你不服,还有继续围困下去的意思。这仗就没法打了。
  
  因为,你不出城,城内的物资是有限的,终有耗光的时候;你出城吧,那什么城墙、大炮战略就失效了。而这座城之外的明军呢?如果也奉行城墙、大炮战略,自然不可能前来援助这座城池。如果出来援助这座城池,就等于放弃了城墙、大炮战略。
  
  如果当年,满清也这样围攻宁远城;或是这样围攻锦州城,袁崇焕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代名将了
  
  袁崇焕能守住宁锦,只是因为满清没有全力围攻它。否则,满清在孤城之外长期驻军,袁崇焕恐怕也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城打仗,一个就是在城里等着慢慢等着粮草耗尽。
  
  当然了,如果满清包围大凌河城只有两三天、或是二三十天,祖大寿也好、孙承宗也好,又等于取得了一场与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类似的胜利。问题是,皇太极堵在大凌河城下足足有三个多月,你叫祖大寿与孙承宗能有什么办法?
  
  最后大小凌河城内那是被困得什么东西也没有了。
  
  对此,我们再看一下《明清战争史略》
  
  中旬,祖大寿部将王世龙越城出降,官兵军心涣散,因惧怕后金屠杀,都不敢降。但更为严重的是,城中储备粮一万石已经全部吃光,据王世龙说:“城中粮竭,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清史稿·祖大寿传》,卷234。还有一个叫张翼辅的,怀揣人肉从城内逃出来,供说:城里食尽,先杀工役而食,今杀各营兵丁食之。军粮已尽,唯大官余米一二升《满洲老档秘录》下编。。
  
  战后,明朝派出官员调查围城情况时也证实了他的说法:“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到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未有。”又说,在死亡的明兵中“有弱肉强食者”,而筑城班夫更惨,他们共七千余人“栉沐半年,肢骸尽供其殂醢,此尤人世间未见之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第187号卷,第8号。
  
  其实,从大小凌河守卫战,我们就已看出来了后来松锦会战的结局。总而言之,敌人一旦咬住某住城池,明军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如果套用一句军事名词,不是让敌人围点打援,就是自己坐困而亡。
  
  所谓一路修城池,能收复辽东。那就是一种幼稚的想象。因为,敌人认为你占据的地方,并没有真正威胁到他们,他自然不会全力以赴的与你争夺。所以,孙承宗在宁锦地区修了四年城池,满清竟然是从来也没有进攻。
  
  如果敌人真认为这里比较重要,你敢过来修城,等你修了半截时,就率军进进攻。你是继续修,还是赶紧跑呢?
  
  敌人也不是傻子,会坐在那里等你修城?会等你修好城了,然后过来攻你的城池?事实上,你城还没有修好,敌人就打过来了;就算你城修好了,人家围着你的城,一直围你,你能耗多少时间?
  
  后来,满清围攻宁远,仅仅两天就撤军了;再后来,围攻锦州二十来天就撤军了。
  
  如果满清用攻打大小凌河城的劲头,长久围困宁远或锦州,袁崇焕恐怕也没招的。
  
  许多人总认为,明帝国军队占据着宁锦走廊,保证了山海关的安全。所以,证明宁锦走廊是一块战略要地。其实,说这种话的,如同在说梦话。
  
  满清有多少军队呢?六万,说得天上,也是十万。
  
  明帝国在宁锦为中心的地区,配备了多少军队,十五万军队、八万匹战马,一年四百八十万两军费。
  
  这种兵力对比,作为一个统帅,占据着一块所谓的战略要地。却让敌人一鼓作气打到帝国都城之下。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失职,这本身就是在开国际玩笑。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收复宁锦防线时,孙承宗告诉皇帝,我你给我十五万军队,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我可以保证,敌人绝对无法从这里打到北京城下。你觉得,皇帝会怎样说,皇帝肯定会唾他一脸。
  
  因为,敌人一共才六万(就是按你们的报告,他有十多万),我给你十五万大军,八万匹战马,一年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你只能保证敌人无法从这里打到北京城下?换而言之,敌人还有机会从别的地方打到北京城下,你本事也太大了吧!
  
  事实上,孙承宗、袁崇焕在收复宁锦时,对皇帝所说的话,一直都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收复辽东,更可以在此基础上,让敌人无法接近长城一线。无论战和都在关外四百里的地方进行。
  
  如果当时孙承宗、袁崇焕只是对皇帝说,我们收复宁锦,就可以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却无法保证北京城的安全。皇帝会支持他们收复辽东吗?估计是不会的。因为,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实在有些让人太无法接受了。
  
  因为,帝国投入这样巨大的军事资源,却只能保证区区二三十里的防线安全。换而言之,只能保证敌人无法从宁锦走廊进入关内。这本身就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明帝国收复宁锦,从政治宣传上,就是收复了失地;从军事上,相当于在这片军事前沿训练了一批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更打乱了满清经营辽西(以广宁为中心的地区)的计划;后者才是孙承宗的主要成绩。而且,在明末那种背景下,它的价值与意义,绝不可低估。但是,它是的价值与意义,恐怕也就这么大。
  
  占据锦州,如果能发挥大的战略作用。前提是,你能够随时进攻敌人;而且,敌人也相信你有这种能力。问题是,城墙、战术本身就等于说,你不具备随时进攻敌人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明军占据了锦州。但是,满清的任何军事计划,都可以正常展开。
  
  比如,满清可以正常进攻朝鲜、可以正常打击毛文龙,也可以正常打击蒙古,甚至还可以正常深入长城。
  
  在这种背景下,明军占据锦州的意义是什么呢?无非是敌人无法从山海关进入长城。如果帝国动用那样大的军事资源,就是为了这个战略目标,我估计谁也会觉得可笑。
  
  天启末年,明帝国有收复辽东的可能。前提是,明帝国有主动进攻满清的力量。换而言之,当满清进攻朝鲜、蒙古、毛文龙时,明军主力迅速直捣满清老巢。
  
  问题是,袁崇焕说了,满清有20万大军,派十万大军攻打朝鲜,老巢还留10万大军,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进攻满清的老巢。其实呢?类似的理由,还可以用于满清攻打蒙古、毛文龙时。换而言之呢?明军虽然占据了锦州,但是永远也不具备进攻满清的机会。
  
  满清不全力攻打锦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锦州并不威胁满清的整体战略。换而言之,明军占据了锦州,但是满清依然可以正常统一长城以北(东征朝鲜、西控制蒙古、还可以收拾毛文龙)。事实上,满清的主要战略计划,就是先统一长城以北,再寻找机会入主中原。绝不可能在长城以北没有统一前,就大举征伐明帝国;此时,满清就算从山海关进入长城,还是劫掠一番就会撤退的。因为,他真的敢把军事主力长久的留在长城以南,长城以北就有可能失控的。
  
  如果满清不大举围攻锦州,只是因为力量不够;那明帝国占据了广宁城,满清应该也没有机会攻克的。甚至而言,满清应该也无法攻克大凌河城的;问题是,满清硬把大凌河城耗垮了,还把祖大寿俘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36)孙承宗收复宁锦
卷四十三
辽宁锦州八景是什么?
《七律 登大胜堡南山》外一首 孙世元
锦宁大捷——我,一个普通辽东士兵眼中晚明的辉煌与挣扎
地图上的战争:辽东200多里防线内撤,袁崇焕有多无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