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机摄影知识小白入门第一篇
本篇选录自《狗头拍牛片》和《DSLR数码单反摄影圣经》。
·光圈F(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
常见的光圈值为:
1—1.4—2—2.8—4—5.6—8—11—16—22—32
每级光圈之间相差1倍的通光亮。数字越小,通光亮就越大。
F1光圈(F1是最大的光圈)代表人眼透过镜头所看到的亮度和日常肉眼所看到的景物亮度相同,并以此作为光圈的基准。
初学者应该知道,虽然是一个镜头,不同的光圈成像质量是不一样的。根据镜头的光学特性,当使用镜头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时,照片的成像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说来,镜头最大光圈的成像质量往往不甚理想,而稍小一档的光圈在成像质量上就会提高很多。镜头的最佳光圈一般为最大光圈收缩2级。因此,光圈越大的镜头,其可选择的高成像质量的光圈级数就越多,价格也越昂贵。
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光圈为F8或F11,比它们更大或更小的光圈,成像质量逐渐降低。
在风光摄影中,很多时候,都会使用较小的光圈,从而获得更大的景深和更丰富的细节。因此这时候,普通镜头和“牛头”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
·快门(安全快门=1/镜头的焦距)
快门速度的每一级之间,同样也是基本按1倍递进的:
8秒,4秒,2秒,1秒,1/2秒,……1/8000秒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Exposure value,缩写EV)。比如,光圈5.6&1/250秒的快门组合,和光圈4&快门1/500秒的组合,得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曝光值=光圈+快门。
安全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太慢时,手容易抖掉,造成照片模糊。在胶片摄影时代,有一个“安全快门”的概念:即快门速度为焦距的倒数时,可以保证手持相机时稳定。即公式:安全快门=1/镜头的焦距。
例如,你使用的焦距为50mm的镜头,那么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50秒。这是一个参考量。在数码时代,这个参考量往往还要提高。因为在胶片时代,很少有人会把照片放大来看清晰度。而现在,即使在电脑上只用100%的缩放比例来看照片,也会发现即使在安全快门下,依然不能保证照片的清晰度。所以,快门速度还要提高。
·景深(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就越大)
上面说过,光圈5.6&1/250秒的快门组合,和光圈4&快门1/500秒的组合,得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但虽然它们得到的曝光量相同,它们照片的成像效果却是不一样的——画面主体前后的清晰范围不同,这就引出了“景深”的概念。
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背景能够模糊,比如拍人时常用)。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远近景都一样清晰,比如拍风景时)。
影响景深的4大因素:
①光圈的大小:
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背景可以模糊);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前后一样清晰)。
②镜头的焦距:
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就越大。同样一支变焦镜头,广角端的景深就比长焦端的景深大很多。有些变焦镜头,即使在长焦端收小1-2级光圈,也比广角端全开光圈所获得的景深更浅。
长焦镜头有很强的虚化背景能力,大光圈也有很强的虚化背景能力。但不能忽略的是在使用长焦镜头时,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通常是比较远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主体和背景的距离,并不一定能获得很好的虚化效果。因此,寻找合适的角度拉开主体和背景的距离,仍然是首先要考虑的。
③被摄主体与镜头的距离:
拍照时,镜头离主体越近,景深就越小;镜头离主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④主体与背景的距离:
被摄主体与背景越远,背景越模糊。主体与背景越近,背景越清晰。
所以,想让背景虚化,利用上述4种方法都行。
·测光方式
现在的数码单反至少有3种以上的测光方式,比如,评价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等。
无论哪一种测光方法,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18度灰”。「18度灰」是一种对光线反光率为18%的灰色。在器材店也有这种灰卡纸出售,也称为“18度灰卡”。这种反光率大致相当于黄种人手背的反光率。当相机发现取景器里面的场景亮度比“18度灰”更亮时,它就会认为光线比较强,测光指示就会缩小光圈或提高快门速度。反之,如果相机发现场景亮度比“18度灰”要暗,就会扩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门速度。
但是,靠机器来测光,在实际工作中的误差是很大的。这和以下因素有关:①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比例,②主体和环境的本身亮度差别。③主体本身的颜色和亮度。
→大小比例所致:
例如,当我们在阳光下逆光拍摄人物时,人物在画面中比例越小,那么高亮度背景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这样,相机就会认为整个画面光线很亮,从而给出较小的光圈或者提高快门速度的测光数据,从而误导你,导致拍出来的照片上主体人物却曝光不足。
→主体本身色彩所致:
比如,煤是黑的,雪是白的。当相机对准黑色的煤时,它无法区分这种黑色是光线造成的,还是物体本身就是黑的。那么即使是白天,相机也会认为,这种黑色大大低于“18度灰”的亮度,从而增加曝光量,那么煤最后会被拍成灰色。同样,对于白雪,相机也会误认为光线很强,就会降低曝光量,而把雪拍成灰色。
在平时摄影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拍摄月亮,但月亮很容易拍过曝。月亮本身非常亮,如果想把月亮拍的层次分明,那么地面的物体往往就会欠曝严重。可见,想把月亮的层次和地面物体的层次一起表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也许看到过月亮和地面物体都很完美的照片,但那大多是后期完成的。
为了解决上述等问题,有几种测光方法:
“分区测光”
也就是在测光范围内划分多个区域,然后每个区域单独测光,根据主体人物所在的位置,进行各个区的权重计算,得出一个兼顾主体和环境的测光值。来减轻测光误差的程度。
“点测光”
就是对主体直接测光,而不考虑环境光线。
当画面中所需要表现的主要元素都集中在一起时,为了使主体曝光正确,应选用“点测光”模式。
“局部测光”
可以看成是“点测光”的测光面积扩大。
中央重点测光
这种模式在拍摄合影时十分适用。
这些测光方法都能大大减少曝光的误差,但依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显然,相机只能给出一个参考性的测光值,你不能完全相信它。我们还需要一些人工干预测光的手段——这就是“手动曝光”和“曝光补偿”。
点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等等,对于每一种测光方式而言,都是有误差的。这其中,“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误差最大。那么既然误差这么大,它为什么还要保留在现代的相机中呢?因为一个老摄影师,如果他一直用这种测光方式拍摄的话,他会非常清楚,什么环境下需要做什么样的“曝光补偿”,补偿多少。而如果切换到“分区测光”,那么这个补偿值是要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以前的经验就可能用不上了。
有些朋友,经常改变测光方式,一会儿觉得这个主体需要“点测光”,一会儿又觉得那个环境需要“分区测光”,一会儿又觉得那个需要“局部测光”。这样经常改变测光方式,是无法在短期内对某一种测光养成好的经验的。也就是说,作为新手而言,固定的使用一种测光方式,反而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测光经验。基于这一点,我们推荐使用“分区测光”作为常用的测光方式。
·“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为了获得更便捷的操作,这样就有了“光圈优先”的曝光方式。
→光圈优先:
就是由你亲自来设置光圈值,然后相机再相应给出快门值来配合你。
→快门优先:
如果你想亲自优先控制快门速度,那就可以使用“快门优先”的曝光方式,让相机给出相应的光圈值来配合你,以获得适当的曝光量。
要控制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的误差,就需要“曝光补偿”了。
在数码单反上,一般都设有-2到+2的曝光补偿。有的相机甚至是-5到+5的曝光补偿。从-2到+2一共4级曝光补偿,每一级代表一级曝光量。简单说就是代表一级光圈或一级快门。当你使用“光圈优先”的拍摄方式时,你设定了光圈值,相机会给出快门值,这时调整曝光补偿,光圈值是不会变的,所补偿的只是快门值的相应级别。
例如,你设置光圈F5.6,相机给出1/250秒的快门,你调整曝光补偿+1,光圈不受影响,快门速度就会变成1/125秒。
同理,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你设置快门为1/30秒,相机会给出光圈值F8。你设定曝光补偿为-2,那么快门不受影响,光圈值会缩小为F16。
·对焦
拍的照片模糊,有两个原因:①快门速度太慢,手抖。②对焦没对准。
自动对焦的单反相机往往有多个对焦点。有的朋友在选购相机时,觉得相机的对焦点一样多,就认为它们的对焦能力是一样的,也有的人认为对焦点越多越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对焦点的类型才更重要。
“一字型”对焦感应器:
对纵向线条敏感。
“十字型”对焦感应器:
对横向和纵向都敏感。
“米字型”对焦感应器:
在十字型基础上,对斜向线条也敏感,当然就更精确、速度更快。
在所有的对焦点里,“中央”对焦点是精度最高的,对焦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很多相机都在中央对焦点配置了十字甚至米字型对焦感应器。
高端一些的相机也会在其他的对焦点,也使用精度较高的“十字型”对焦感应器。比如,
高端的佳能7D:
19个对焦点全部都为“十字”对焦点,并且中央为“双十字”对焦点。这是7D强悍对焦能力的有力保证。
中端的佳能50D:
为9点全“十字”,中央“双十字”对焦感应器。
低端佳能500D:
虽然同样是9点对焦的,但只有中央一点为“十字”,其他8点都只是“一字”对焦感应器。
这样,在应对弱光,大光圈和动态,这些对焦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时,佳能500D就比50D有很大的差距,对焦速度和精度上都落后。
正因为对焦能力的不同,低端相机如果选择大光圈镜头,有时候是无法发挥大光圈镜头的光学素质的(低端相机对焦差,发挥不出大光圈能带来的优势)。比如,使用500D配合佳能50/1.2L,可能在使用小于F2.8的光圈时,无法获得清晰成像,因为相机的对焦点精度不够。这是相机的定位决定的。
一些昂贵的专业准变焦镜头,大多拥有F2.8甚至更大的光圈。更大的光圈可以保证更多的进光量,在暗光条件下仍可以获得足够高的快门速度,得到清晰的图像。但大光圈在带来更多进光量的同时,会让照片主体的景深变得很浅。如果你拍的是纪实摄影,画面背景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
·感光元件
高像素和高清晰是两个概念。像素只是决定你照片的尺寸,一张拍的很模糊的照片,也可能是高像素的。
胶片时代,根据胶片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相机分为:APS画幅,135画幅,120画幅,以及大画幅。
→135画幅相机:
使用最常见的35毫米胶卷,胶片尺寸为24*36毫米。今数码单反时代的全画幅即135画幅。
→APS画幅:
小于135画幅系统。
全画幅和APS画幅只是感光元件大小有区别。同一厂家的全画幅数码单反镜头,多数都能使用在APS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上。
感光元件无法记录下自然界光线从最亮到最暗的全部阈值(就如同电脑屏幕能显示的颜色数无法记录下自然界的全部色彩一样),比如,假设自然界的光亮层次可以分为10级(1最暗,10最亮),那么感光元件最多只能记录6个级别。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底把这6个区域放在1-10级区域的哪部分。比如,假设我们想更多记录亮部的层次,我们就把感光器所有的6级,放在自然界共10级级别的4-10级上,而放弃掉描述暗部层次的4个级别。
同样,假设我们想更多记录景物的暗部层次,那么我们就将6级分配在自然界的1-6级上,而放弃掉7-10级别的亮部层次。
想表现暗部细节,就以暗部作为测光依据。想表现亮部细节,就以亮部作为测光依据。在实际中,多数情况是更多地保留亮部层次。
风光摄影,一般都是早晚摄影,早晨6-9时,下午4-7时,中间的时间是休息。为什么在平常的摄影中,往往强调选择早晚作为拍摄时间呢?原因在于,早晚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低,物体的投影往往就比较长,这种光影效果能让画面的层次更丰富耐看。而且,早晚时分,天空和地面的亮度差别相较其他时间更小,也就能充分利用感光元件的宽容度,给画面带来丰富的层次。(而不会强光下明暗对比分明,导致相机曝光对明暗部分两头都不能兼顾,要么丧失亮部细节,要么丧失暗部细节。)也就是说,为了使画面层次丰富,我们要让画面主体和背景都控制在感光元件所能表现的范围内。
·感光度ISO
照片拍模糊,往往是快门速度太低。我们可以调整光圈的大小,即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快门速度就能提高。但有时即使是最大的光圈,也无法保证足够的曝光量,而无法提高快门速度,仍然得到模糊的照片。那么,我们就需要使用“感光度ISO”来提高快门速度了。
“感光度”是感光材料对光线感知能力的一种量化数值,国际通用单位为ISO。常见的感光度分级为:ISO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每提高1级(如从100提到高200),则感光能力提高1倍,也就是等效于光线强度提高1倍,这样,我们就相应的也能够提高1级快门值了。
低感光度
超高感光度
ISO100以下
100-200
400-800
1600以上
因此,在光圈相同,拍摄场景相同的情况下,曝光时间(快门速度)与感光度成反比。
于是,现在我们知道了数码单反控制曝光量的三大要素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
有的相机能把每两级感光度之间,再细分成1/3级调整。比如在100和200之间,分成3级,就有了100,125,160,200这样更精细的感光度数值。这种设计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我们在确保手稳的快门下,尽可能地使用“低感光度”。因为感光度越高,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会增加画面的噪点,并且画面的细节锐度、色彩饱和度、色彩偏差、画面层次和画面反差,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于ASP画幅,在ISO400以下,噪点问题不明显。但能用低感光度的,就不要用高感光度。对于全画幅数码单反,高感光度效果要比APS画幅好很多,所以,可以提高1-2级的适用范围。
当然,在暗光条件下手持拍摄,你应该首先保证画面的清晰(高感光度的价值就在这里),其次才考虑高感光度带来的画质损失。因为画质不够完美的照片还是能用用的,但如果照片拍的模糊,就“一无是处”了。
将流水拍出丝绸般的效果,就是延长曝光时间,但应使用最低感光度(ISO50或100)(因为曝光时间本身就已经很长了。)
·镜头
数码单反镜头结构比较复杂,没有任何一支镜头的功能是由单一镜片完成的,一支镜头通常由多支镜片构成,镜片根据设计需要会分组,因此,厂家通常使用“几组几片”的方式来描述镜头的内部结构。
镜头的产品定位:
为了迎合不同的消费者,厂商通常在相同或相近的焦距段,提供了多支镜头以供选择,它们分别对应初级使用者、发烧友,和专业摄影师。因此根据级别的不同,镜头的功能有所区分。定位高端用户的专业镜头,往往具有更大的孔径和体积,以装载更多的镜片,获得更大的光圈和更优的成像质量。同时,诸如防抖,超声波马达对焦等新技术,也优先装载在这些镜头上。
镜头口径:
镜头物理口径的大小会对成像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物理口径越大,通光亮就越大,从理论上讲镜头的成像质量就越好。但同时,口径大的镜头体积和重量也都更大。为了方便摄影师安装滤镜,数百款单反镜头的口径被统一到几个常见的规格:分别是58mm,62,72,77,82mm。其中77mm是专业级变焦镜头的常见口径。所以统一自己的镜头口径,为多支镜头配套一套通用的滤镜,是专业摄影师常见的做法。
最近对焦距离与放大倍数:
最近对焦距离,是指镜头能够清晰对焦成像的最小距离。当拍摄距离小于此值时,相机就不能对焦了。最近对焦近距离的计算是从感光元件到拍摄物体的距离,而非一般人以为的从镜头前端开始计算。
镜头的放大倍数,是指实物在传感器上成像的大小与实物大小的比值,比如佳能的50mm定焦,其最大放大倍数为0.15倍,意即10cm大小物体,在其“最近对焦距离”(0.45m)处,会在传感器上成1.5cm大小的像。又比如佳能新百微,其最大放大倍数为1倍,意即实物在新百微的最近对焦距离(0.3m)处,会在传感器上成等大的像。放大倍率越大,镜头的微距拍摄能力越强。
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无法变焦的固定焦距镜头。在纪实摄影中很常用。主要品种有20mm,24,28,35,50mm几个焦段。在胶片时代,最常用的是35mm镜头。这个焦段比人眼的正常视角稍广一点。
和变焦镜头相比,定焦镜头最大的优势是成像质量优异。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普遍优于相同焦段的变焦镜头。此外,定焦镜头由于结构简单,光圈大,故障率更低,在体积和重量上也更加轻巧。不过定焦镜头的确没有变焦镜头方便,在数码时代,定焦镜头的使用率就下降了很多。
→几乎所有的变焦长焦镜头,在短焦端的成像都好与长焦端,即使是专业级的也一样。长焦段很容易受色散的影响,使画面的分辨率下降。
由于无法逾越的光学特性,变焦镜头的畸变和暗角问题相比定焦镜头更为严重。
除了通用性极强的变焦镜头外,定焦镜头中有3个品种的镜头产品比较适合拍摄人像。
①标准镜头:根据光学原理,标准镜头的设计最容易达到优异的成像质量。标准镜头的最大光圈达到F1.0。
②85mm镜头:这是专为人像摄影设计的镜头产品。
③微距镜头:微距镜头兼顾微距摄影和人像摄影两个门类的拍摄功能。与上述两种镜头相比,光圈略小。微距镜头大多是定焦镜头,它拥有极短的“最近对焦距离”和1:1的放大倍率。
用超过135mm焦距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可以获得无与伦比的背景虚化效果。人物和背景会清晰的区分开来。有人喜欢这种效果,但也有人认为虚化过度。
光圈的恒定与非恒定:
定焦镜头只拥有单一的最大光圈设定。变焦镜头则分两种:①一种有着能够随焦距变化的非恒定的最大光圈设定,也就是说,其最大光圈会随着焦距的增加而减小。②另一种是全焦段都恒定最大光圈的产品。
防抖技术:
防抖技术分为两大阵营,佳能和尼康使用的是“光学防抖”,索尼使用的是“感光元件防抖”。光学防抖装置(用陀螺仪检测)是配置在镜头上,增加了镜头的成本,但实际效果更出色。感光元件防抖是整合在机身中的,成本更低,而且配合任意镜头都能实现防抖功能。
镜头焦距和等效焦距(焦距与视角的对应关系):
视角指镜头可以收取的画面范围角度。当镜头的焦距越短时,镜头囊括的视角越大,画面更广阔。当镜头的焦距边长时,镜头的拍摄角度逐渐缩小,收取的画面变窄。
现在流行的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面积,相比35mm胶片小一些,因此,在装配同一款镜头进行拍摄时,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只能收取同比全画幅更狭窄的画面范围,反过来说就是,APS-C画幅所拍的照片主体所占整个照片画面的面积更大,其效果就相当于全画幅配更长焦距镜头所得的画面一样。因此,用APS-C画幅配上某一款传统镜头时,就需要将镜头的焦距乘以约1.5倍,才能得到等同于全画幅的那个焦距的范围效果。这就是“等效焦距”的概念。
APS-C画幅等效焦距=镜头焦距*转换系数(尼康是1.5,佳能是1.6倍)
单反相机镜头上标明的,都是“镜头焦距”。比如,同样为50mm焦距的镜头,在佳能APS-C画幅下,我们能看到的视野,大致相当于80mm焦距的镜头在全画幅上的视野。其中的50mm焦距就是“镜头焦距”,80mm焦距就是“等效焦距”(等效于全画幅的某某mm焦距效果)。(也就是说,佳能APS-C画幅“等效焦距系数”为1.6。即50mm*1.6倍=80mm)
等效焦距仅仅是视角上的等效,在相同拍摄距离的情况下,使用APS画幅和全画幅接同一镜头拍摄时,只是视角发生变化。镜头产生的景深、透视等其他因素是不变的。
APS画幅因为焦距需要乘以一个转换系数,所以,能够以相对较短的焦距获得长焦的效果。
焦距段:
超广角镜头:
等效焦距小于24mm的视野范围。这时的画面效果非常开阔,但同时伴随有比较严重的透视变形。
广角镜头:
等效焦距在24-40mm之间。常见的焦段为24mm,28mm,35mm。是日常摄影常用的焦段,在APS画幅上则接近于全画幅标准镜头的视野。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在135全画幅上是一种视角接近于人眼视角的镜头,焦距在40-60mm之间。标准镜头结构简单,光圈较大,价格低廉。
中焦镜头:
等效焦距在60-150mm之间。中焦焦段镜头,有柔和的背景虚化能力,适中的透视表现,非常适合拍摄大半身和特写人像。
长焦镜头:
等效焦距150mm以上。长焦镜头能够让远处的人物、风景等历历在目(犹如望远镜一样),因此广泛运用于生态、体育、风光等摄影。
超长焦镜头:
等效焦距在300mm以上。
(简言之,就是长焦拍的是局部、特写;广角拍的是全局、气势。)
超广角镜头,能容纳更广的视野,但是,很多初学者也会发现,用这样的镜头拍出的照片非常空洞,经常是大面积的天空、空地,而当时看到的漂亮风景,在画面里只有一点点。长焦镜头能够切割画面,寻找普通环境里的精彩局部。而超广角镜头,却把本来应该删除在画面外的一些东西也框了进来,反而弱化了主体。拍摄大场面风光的时候,远一点的风景,也因为近大远小的夸张透视,而会显得更小。超广角镜头强化了近大远小,如果前景没有物体,画面自然空洞。
镜头:
超广角
广角
标准(肉眼)
中焦
长焦
超长焦
等效焦距:
小于24mm
24-40mm
40-60mm
60-150mm
150mm以上
300mm以上
我们可以发现,焦距接近50mm上下的范围,是最贴近我们肉眼所见的。很多单反相机的套机镜头,就涵盖这个焦距范围。比如18-55, 18-105, 18-135等等。
→广角:
焦距越短的镜头,拍出的物体空间感越强,很有“透视感”。透视就是“近大远小”,这种透视关系在“等效焦距”50mm左右焦段的镜头中看上去,最接近人眼看到的情况。而在超广角中,透视关系变得夸张,即近的更大,远的更小。
→中焦(85-135mm焦段,APS-C画幅50-80mm)镜头,是最为通用的人像摄影镜头。中焦镜头不会引起突兀的透视畸变,中焦定焦镜头拥有所有镜头产品中最出色的成像品质和实用的大光圈。大光圈浅景深在人像摄影中最为常见。
→长焦:
在长焦镜头中,透视关系被弱化了,大小距离都变得不是那么明显,也就是变得“扁平化”了。压缩透视可以说是长焦距镜头最大的特点。通俗地说,就是实际距离很远的物体,用长焦拍摄后,会显得很近。
因此,如果从远处抓拍人物肖像,脸部的立体感会削弱。要想拍立体感强的脸部特写,最好还是应该尽可能地靠近被摄对象。
·图像存储格式
RAW(原始记录格式)和jpg(压缩格式)这两种格式,对照片效果的差距,远远大于好镜头和普通镜头之间的差距。
在色彩深度方面,jpg只有24位,而RAW至少36位。同样,在亮度阶梯方面,jpg只能记录256级,而RAW远超这个数值。以上这些区别都直接影响着数码照片的色彩饱和度和动态范围(宽容度)。
RAW实际上不能称为一种真正的图像格式,而是一个图像信息数据包,它所记录的内容仅仅是感光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也就是说,RAW对图像信息在数码相机内部不进行任何处理,一切参数都等到日后在电脑上进行格式转换时再处理完成。
事实上,RAW格式所记录的数据包中,受相机影响的只有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和图像尺寸。而色温、图像锐度、对比度、色彩空间设置,相机统统不对其设置,都是后期在电脑上再设置的。
由于不同相机的感光元件和数据算法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品牌相机的RAW数据结构几乎不相同。
·后期
降噪
PS有专用的降噪滤镜,即“滤镜→杂色→减少杂色”。其参数有:
①保留细节:降低噪点会损失照片的部分细节。此参数用来控制对照片细节的保护,例如头发、有纹理的物体等。数值越大,对细节的保护限度越大。
②锐化细节:降低噪点会同时降低图像的锐利度,此参数能设置锐化照片的细节。
锐化:
锐化要在图像处理最后一步再进行。一定要保存好锐化前的原始照片。
ps中,相比于RGB和CMYK模式,Lab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透明通道。将锐化操作仅仅作用在此通道中,可以避免锐化操作对照片色彩的损伤和锐化后照片物体边缘出现色散的现象。
使用“USM锐化”,它有三个参数:
①数量:控制锐化的程度。
②半径:即锐化半径,它用来控制锐化的宽度范围,可以参考一下公式来设置:“锐化半径=dpi/200”。也就是说,如果是只放在电脑上看看的,锐化半径就设置成72dpi/200=0.36。如果是要印刷的,就设置成300dpi/200=1.5。
③阈值:此参数用来控制锐化的灰度差,即,只有相邻像素的灰度值之差超过给定的阈值时,才会有锐化效果。阈值的设定能避免画面中不需要被锐化的平滑过渡部分也被锐化。
锐化完成后,再将照片模式从Lab改回RGB即可。
上面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对照片整体进行的锐化,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使无需锐化的部分也难以幸免。而“分层控制锐化法”能针对照片的高光、中间调和暗部分别锐化。一般,我们真正需要锐化的往往是照片的中间调和高光部分,而不是照片的暗部。因为对暗部的锐化会产生噪点。
我们先将原始照片复制出两个图层,分别命名为“中间调”和“高光”。然后,对“中间调”图层进行操作,“选择→色彩范围→中间调→确定”,→在图层面板的底部点击“添加图层蒙版”。→对“中间调图层”进行锐化操作。
同理,对“高光图层”也重复上面的步骤。
全部操作完成后,合并图层,就完成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基础知识入门,教你如何用好手中的相机拍出好照片(1)
摄影学步5-变焦
《正儿八经的摄影入门基础介绍与扫盲》摘自sywzy2005的文集
详解摄影中重要的50个专业术语,打破您的“搜索”依赖
【摄影讲评】摄影入门手册 第1069讲?
摄影理论 2 “教老爸老妈学摄影”讲座摘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