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泻脾汤 清脾汤
2.2 组成
人参2两,黄芩2两,大黄2两,桔梗2两,白茯苓2两,芒消2两,茺蔚子2两,白芍药1两,黑参两半,细辛1两,白芷1两。
2.3 主治
下睑生风粟,如杨梅之状,因脾得邪热,血滞不行所致。
2.4 泻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5钱,水煎服。
[返回]3 《千金翼》卷十五
3.1 方名
泻脾汤
3.2 组成
当归3两,干姜3两,黄连3两,龙骨3两,赤石脂3两,人参3两,橘皮2两,附子(炮,去皮)2两,秦皮2两,大黄2两,半夏5两(洗)。
3.3 主治
脾气不足,虚冷注下腹痛
3.4 泻脾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1合,分4服。
[返回]4 《眼科阐微》卷三
4.1 方名
泻脾汤
4.2 组成
苍术5分,枳壳5分,赤芍5分,归尾5分,川芎5分,黄连5分,柴胡5分,香附5分,甘草5分,大黄1钱,朴消1钱。
4.3 主治
时行赤眼,暴赤肿痛,大便坚者。
4.4 泻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返回]5 《名家方选》
5.1 方名
泻脾汤
5.2 组成
茯苓7分5厘,厚朴7分5厘,桂枝9分,生姜9分,黄芩4分,甘草4分,人参3分。
5.3 主治
积气,心腹痛者。
5.4 泻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返回]6 《异授眼科》
6.1 方名
泻脾汤
6.2 组成
山栀芍药菊花荆芥防风、枳壳、桔梗、玄参连翘胆草、细辛、羌活、甘草、附子、木通、当归、蔓荆子
6.3 功效
宣壅疏土,驱除风热
6.4 主治
脾热目痛
[返回]7 《嵩崖尊生》卷九
7.1 方名
泻脾汤
7.2 组成
白芍1钱,连翘1钱,黄连1钱,薄荷1钱,栀子1钱,石膏1钱,甘草3分。
7.3 主治
脾热,消谷善饥,口燥烦渴,舌上生疮。
​ 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痰饮
五苓散
左归丸
补中益气汤
柴胡疏肝散
桔梗汤
肾气丸
温经汤
消风散
泻白散
​ 相关条目:
泻脾汤
解毒泻脾汤
泻肝汤
归脾汤
龙胆泻肝汤
清脾汤
温脾汤
加味归脾汤
泻心汤
建脾汤
甘草泻心汤
>>更多相关词条
清脾汤
清脾汤
2.1 处方
厚朴120克(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功能主治
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已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亦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气吞酸
2.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发前,并三服。
2.5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时果。
2.6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返回]3 《重订严氏济生方》:清脾汤
3.1 清脾汤的别名
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
3.2 处方
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 草果仁 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 甘草各等分
3.3 制法
上药叹咀。
3.4 功能主治
祛痰除湿,和胃截疟。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千,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3.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返回]4 《袖珍小儿》卷六
4.1 方名
清脾汤
4.2 组成
白术、茯苓、厚朴(制)、青皮(炒)、陈皮、半夏(泡)、大腹皮(洗)、槟榔三棱(煨)、莪术(煨)、木通、甘草。
4.3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小儿疟疾作浮肿,兼有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返回]5 《万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
清脾汤
5.2 组成
白芍淡竹叶麦门冬石膏、甘草、黄连
5.3 主治
脾热消渴
5.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返回]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
清脾汤
6.2 组成
青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半夏(汤洗)、黄芩、甘草、人参各等分,常山1半。
6.3 主治
妊娠作疟,热多者。
6.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5片,地骨皮少许,水煎,温服,不拘时候。或加麦门冬(去心)20粒。未效,服胜金丸
7.1 方名
清脾汤
7.2 清脾汤的别名
清脾饮子、清脾饮、九味清脾汤
7.3 组成
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7.4 主治
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妊娠疟疾。
7.5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6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湿,柴胡、黄芩清去脾中之热,白术、甘草清去脾脏之虚,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梁之痰也。
2.《医方集解》:脾虚恶寒胃虚恶热。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虽十二经皆能为疟,而脾胃受伤者实多。故仲景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半夏、姜、枣,皆脾胃药,其治少阳,独柴胡一味而已。严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减而立清脾饮,是明从脾胃论治矣。
7.7 附注
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九味清脾汤(《泻疫新论》卷下)
[返回]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
清脾汤
8.2 组成
草果仁1两(炒),厚朴1两(去粗皮,姜制,炙),川姜1两(炮,洗),甘草(炙)1两,陈皮半两(去瓤),木香(煨)半两,麦糱2两,神曲(炒)2两,舶上茴香3分(炒)。
8.3 主治
疟痢。
8.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食后入盐沸汤点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返回]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
清脾汤
9.2 组成
黄耆、香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去滑)各等分。
9.3 主治
意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瀋裂无色。烦渴饮水,小便赤。
9.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小麦3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返回]
清脾汤
10.2 组成
茯苓2两,橘皮2两,草果2两(去皮),白术2两,人参1两,桂心1两,白芷1两,甘草1两(炙),川芎1两,半夏3两(洗7次)。
10.3 主治
脾湿热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舌本强体重,面黄,右胁满痛偏胀,口唇干裂,寒热如疟
10.4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用水2盏,加生姜7片,紫苏3叶,煎至7分,去滓服。
10.5 加减
欲通利,加大黄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返回]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
清脾汤
11.2 清脾汤的别名
小清脾汤
11.3 组成
厚朴4两(姜制,炒),乌梅2两(打去仁),半夏2两(汤去滑),青皮2两,良姜2两,草果(去皮)1两,甘草(炙)半两。
11.4 功效
温脾化痰。
11.5 主治
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伴,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1是1发,或3-5日一发者。及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等。因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11.6 清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疟未发前,并3服。
11.7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8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时果。
11.9 附注
小清脾汤(《得效》卷二)。
[返回]相关文献
摘要:饮凉水,患疟。每日午,先寒后热,多汗。一医为用清脾汤,继用斩鬼丹,吐涎益甚。后二日,呕吐不止,乃用
第一七一章妊疟疾方论摘要:服,一妊妇先寒後热,六脉浮紧,用前散一剂而愈。清脾汤:治妊娠疟疾,塞多热少,或但寒不寒,囗苦舌乾,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摘要:定19种含麻黄的中药制剂(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清脾汤、麻黄汤等)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67]
内伤发热摘要:)病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三、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症状2、病史
黄芪四君汤对脾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四君汤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脾虚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脏腑相关
血液病效方300首摘要:汤4.滋阴壮阳汤5.四联生血汤6.解毒补托汤7.清心补血饮8.复方雄蚕饮9.再障补阳方10.参芪仙
和阵摘要:盏半,煎八分。食前稍热服。二朮二陈汤四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苍朮,土炒,白朮,炒,陈皮,半夏,制,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种咳嗽
除湿汤
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
清脾饮
【腹胀气】【木香顺气丸】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9:十一、开窍剂(120-126)十二、理气剂(127-14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