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象视界】沈怡萱:南宋官窑收藏之路荆棘密布而又充满乐趣
 本帖最后由 编辑部 于 2017-3-14 17:28 编辑


南宋郊坛下窑大盏托(D:10.8cm)(沈怡萱藏)

沈先生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这件盏托的收藏故事,它曾经为一位知名的杭州南宋官窑藏家所珍藏,这位杭州藏家后来患上了重病,但仍一直珍藏着这只残破的盏托。后因得知沈先生正在进行的南宋官窑研究,才答应将其转让。这位杭州藏家已经过世,沈先生将其生前的藏品展览出书,能告慰其在天之灵吧。





南宋郊坛下窑穿带瓶(H:13.1cm)(沈怡萱藏)



展览现场展示沈怡萱先生收藏的瓷器标本


这十几年来,为了这条极为困难的收藏之路。沈先生从造访窑址开始,在尝试收藏整器之前,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搜集了海量的瓷器标本,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沈先生几乎将经营实业以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南宋官窑的收集和研究中,在对于瓷片标本的整理研究取得了相当的心得后,沈先生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他造访了手中可能有南宋官窑的各大藏家和古董商,主要以高价私下洽购的方式,数年来最终才收集到了展览中多见到的多件修复件残器和整器。沈先生也戏言,他高价求购南宋官窑的消息早已“传遍江湖”,因此,这些年,主动找他出售藏品的人可谓不计其数,沈先生说,主动找到他的,99%以上的藏品,就连目鉴都远远不过关,基本上都是看照片就直接否定了。有关沈先生对于南宋官窑的目鉴心得,大象在这里简单的摘抄其著作《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如下。

南宋官窑已经发现老虎洞和郊坛下两处御用的皇室窑场。由于窑址完整的挖掘报告及展示,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和更近距离地观赏到青瓷巅峰期产品的容貌。
南宋官窑瓷器崇尚釉色素雅、釉质润洁,体现了玉一般的感觉。由于胎体使用了高铁高铝的二元配方,薄釉处透露出了紫色,厚釉面映出深邃的天青。加上后期多层施釉和采取厚釉薄胎法以及窑工们细致纯熟的工艺,使古朴简练而内蕴的釉色十分唯美,体现了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准,是其他窑口、各朝各代无所能及,就是特意仿造也未有法逾越其鸿沟。
两窑瓷器的总特征皆为“紫口铁足、澄泥为范、釉色莹澈。”从鉴赏角度出发,根据两个窑相对独立和先后烧造次序等不同,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第一,厚胎薄釉、厚胎厚釉的器物大部分出自老虎洞窑,这和老虎洞是南宋官窑的首座窑有很大关系;而郊坛下窑一开始就仿照汝窑瓷器,虽然挂薄釉,但总体胎也比较匀薄。
第二,老虎洞窑是源于祭祀器皿而设立,郊坛下窑是之后约八至十年设立,因此老虎洞前期主要担当了祭祀件的烧造,许多大件都出自老虎洞窑;相对而言,燕饮之器多出自郊坛下窑,包括日常用品中的瓶、洗、碗、盘等。
第三,由于两个窑的总体烧造温度不同,老虎洞窑平均烧造温度为1150-1260度,较郊坛下的1100-1220度高,所以,老虎洞的器具表面光泽感强、有玻璃釉的感觉;郊坛下窑器具表面乳浊感强,并有部分生烧器物。
第四,虽然两座窑的胎土均采自同一处,但老虎洞窑器物胎的含砂量明显多于郊坛下窑,这样会导致胎体疏松、气孔增多等问题。
第五,老虎洞窑普遍有支烧和垫烧并用的装烧方法,而郊坛下窑就很少使用。


判别一件器物是否为南宋官窑出品,首先是对器型的甄别。看它的型和夏三代青铜器的差别,和《宣和博古图》的异同,和唐宋金银器的比照。那些纯粹杜撰的、奇怪的、比例失调的均不可轻信。
其次看它的釉面。真正的南宋官窑釉面是灵动的、有生气的。看多了真品就能够一眼觉察到仿品那种如同化过妆、毫无生机的釉面。
再次是看胎。过湿过干都不对。过湿了,是因为没有使用官窑的胎土配方,后朝仿的胎土其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于官窑用胎土,二氧化硅是显示湿性的主要原因;过干了则是现代仿品。仿造者为了追求南宋官窑的胎效果,刻意多加入高铝瓷土和现代元素,使胎看起来又干又木。



——沈怡萱《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



这些年,沈先生藏购南宋官窑一般都会先通过目鉴的方法进行第一轮的筛选,在淘汰了99%以上目鉴都不过关的藏品后,沈先生会邀请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专家一起上手进行把关。最后,在沈先生看来,检验南宋官窑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便是科技鉴定仪器的运用。





通过X荧光技术对于藏品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沈先生的研究认为,如今所发现的南宋官窑瓷片标本的微量元素含量曲线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存世整器的测定结果应该也和瓷片标本一致


沈先生认为,南宋官窑和汝窑类似,其生产的窑口非常集中,而不像定窑等宋瓷的窑口分布极广,因此,特定的瓷土采集和生产环境使得南宋官窑在元素含量上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在对于海量的窑址瓷片进行X荧光进行元素检测后,沈先生发现,只要是两大窑址出产的南宋官窑,其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几乎无一例外。因此,沈先生在决定购买一件南宋官窑瓷器前,在目鉴过关后,必定会采用X荧光技术进行元素测定,只有该件藏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曲线符合南宋官窑的标准,他才会考虑藏购。





宋晚期双摩羯耳双环哥窑瓶(H:12.8cm)(沈怡萱藏)

沈先生介绍,这件哥窑瓶他在2011年私下藏购,当时花费了一笔不菲的现金再加上一个雍正官窑立件才换得此物。台北故宫的蔡和璧老师将其年代定为南宋。根据沈先生所进行的微量元素测定,其成分和南宋老虎洞官窑完全一致。哥窑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窑址,而这样的测定或许正是市场传说中“官哥不分”的一种注解吧。

在采访中,沈先生特别举例,龙泉仿官和真正的南宋官窑往往容易混淆,而在X荧光分析中,龙泉和南宋官窑在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上是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的。




南宋龙泉溪口窑青瓷琮式瓶(H:18.6cm)(沈怡萱藏)


与此同时,沈先生还会在某些藏品中采用有损的热释光进行年代检测,而沈先生也坦承,通过热释光检测年代的方式也并非一定可靠,一方面,热释光本身会存在一定的年代检测误差,另一方面,如今有一些造假者通过人为辐射(能量做旧法)进行做旧,因此,热释光检测显示到宋代的瓷器,也未必就是对的。





元-明  官窑青瓷臂搁(L:17.5cm)

这件臂搁在现场引发了众多的讨论,沈先生自己对其的断代也较为保守


对于这次展览,沈怡萱先生说,他的初衷只是分享一下这十几年来自己艰苦而用心的收藏和研究成果,他坦承,由于民间资源太有限,如今所建立起来的收藏体系的质量,远远不能和相应公立博物馆相提并论;同时,他也能坦然的面对展览后出现的学术争论。正如我们标题中沈先生所总结的,南宋官窑收藏之路荆棘密布而又充满乐趣,或许沈先生苦苦再找寻几年,都难以再找到一件让他心仪的藏品,但他探索和研究的快乐脚步,将不会停歇。


附原台北故宫蔡和璧老师题序



「青瓷」有很多人为之着迷,特别是宋青瓷,当然一提到宋之汝、官青瓷更是令人着迷成﹝痴﹞,沈怡萱先生就是如此的一个人。


虽然沈先生是水族馆建设专家,对于宋青瓷的热爱已成痴,他经常在百忙中,努力地搜寻与宋青瓷相关的书籍、资料详加细读,整理出一系列的自我规则,并相当勇敢地试着分辨藏品的产地。


将北宋的清凉寺汝窑、官窑,宋朝南迁后的绍兴寺龙口官窑余姚官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龙泉官窑等作了一系统的整理及研究,并尝试着去分辨这些藏品的原产地为何处,这是需要勇气与毅力的。


作为一个业余的收藏家,不但对搜集的实物深加研究、爱护至深,给予最好的呵护,甚至于将只残留部分有天有地的瓷片,上石膏加以补修,使其能显出原貌优美的完整性,这些在在举动都表现出他对青瓷器执爱的情怀。


在宋朝时,因当时社会习俗风尚,流行或仪制所需的造型样式,如奁式炉、鬲式炉、觚式瓶等,在这些汝、官、龙泉窑先后承接或同时代中,都有这些青瓷造型的烧造,但各窑在其产品制作上各有其些微异差,沈先生仔细地观察到:「鬲炉器型小巧、制作规整,比例恰当,线条饱满,以商周青铜器的鬲为仿。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官窑鬲式炉与龙泉相比,足部处理差异较大,首先是南宋官窑鬲式炉三足比较直而龙泉则是稍作外撇,其次是龙泉鼓起的足部收缩气孔为斜穿足跟部,而南宋官窑是从炉心上下垂直刺入足中央。」


另外又观察到鬲足的制作特点是:南宋官窑「足外露面处贴筋条的﹝增贴﹞工艺,是区别于龙泉窑足外侧切削胎显筋的﹝减削﹞工艺」。


除了观察之外,沈先生对于胎土、釉的科学成分分析及年代测试,也非常积极。


收藏者对藏品做整理、观察、欣赏、纪录,在这些过程中体会到前人在有生命的活动中,所做出的一举一动就如生命的重现,透过这些观察有如跨越时空,跟着古人交流、对话,这种与古人交流的喜悦,可以让我们达到生命最美好的境界,这种意境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这也是嗜古者对古物可以独乐乐、众乐乐的最大因素吧!


此次沈先生在百忙中尽量抽空来整理这一批青瓷收藏,以最大的诚意将自已感受到的体验毫无保留地陈述出来,提供同好者参考,非以「利」为出发点,一方面希望在「真理愈辩愈明」之下能激荡出更正确的认知。


再方面也等待着文献资料及考古更多的发现,以祈能使北宋、南宋青瓷相关的一些问题,在这宋朝三、四百年中,诸如工场式的作坊,高质量的产品在单一的窑场就足以供应社会需求吗?北宋官窑、汝窑、南宋的一连官窑场、龙泉官等,只限于出土的这几个窑吗?等等问题。


希望随着时代的进展,能有更多相关的资料出现,使我们对宋代高文化水平的社会生活有更深的了解,藉以启发我们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知,也需有所励行。


看了沈先生的藏品之后有感而书之。


20135月蔡和璧于锄烟舍




朵云轩集团董事长张晓敏先生致辞



沈怡萱先生现场致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的哥窑之争何时了-头条网
黑胎青瓷:龙泉仿官窑还是龙泉官窑
龙泉青瓷 | 南宋官窑特征一一“薄胎厚釉”
展讯 | 沈怡萱藏宋官窑瓷展
〖龙泉片语〗那些被当作“南官”的龙泉美器
专栏 | 沈怡萱先生珍藏南宋官窑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