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亦文亦物∣1幅“威镇三关”的牌匾文物,真能把你带到沟里去

↑↑↑关注文物君,讲你听的懂的文化

正面

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鼓楼,可能也是代州城中最高的木构。

一、文中看物:它能不能算到长城里?

它楼基座高13米,长43米,宽达33米,三层四滴水,上悬有三款清代牌匾,远观蔚为壮观,近瞧分外耐看。

十几年前,国家曾经发行有一套邮票,将边靖楼划归到万里长城之内,与其他景点一同编撰,其实严格来说,这事儿做的并不是太靠谱。

边靖楼 邮票

不都说边靖楼是戍边的吗?怎么就不是长城啦?

首先,我们知道楼位于城内,而代州城其实并不在长城脚下,而是在雁门关以南20多公里远的地方,它虽是一座边城,从外形上来看也的确很符合边关的气质,但它却不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再者,边靖楼现在是反着叫,原来它叫“靖边楼”。我们查阅新华字典知道“靖边”的意思就是没有动乱,边境安全的含义。

从根由上来说,它起初是歌功颂德的楼阁,而并不是真刀真枪的面对凶悍的蒙古人的防御性建筑。

最重要的,是古建筑的年代。

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相对较早;而雁门关建设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这两者之间相差了5年。

明 武将石像生

早年间,由于代州地处边境,屡有叛乱,朱元璋才派亲信陆亨来这里镇守。后来叱咤风云的明长城是由中山王徐达所建,当时已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事了,比前面两者的兴建时间还要更晚。

换句话说,应该是现有边靖楼,再有雁门关,最后才是明长城。

当然,我们今天看到边靖楼上悬挂的几块牌匾,尤其是“威镇三关”,可能就形成了刻板印象,意味这里动不动就兵临城下。

其实,这都是误读。

二、扒一扒文物背后的历史冷知识:

朱元璋那时候初建的明代老楼,已经在后来的成化年间烧掉了;而后来在成化年间又重修,这才加高了台基,扩大了范围,才有了今天的英姿勃发和雄浑之势,虽然楼的样子不一样了,但是它的定位从来没变。

这几块牌匾可说气势很足,把楼的调子也定的挺高。

但是,毕竟是清代牌匾,虽然也是文物,却不能当做古建上的碑记、题记那样去解读,否则就错的离谱。

“三关”这称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在明代,长城分“外三关”与“内三关”,外三关之前已经经过,他们都位于山西,由西向东指的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而内三关并不在山西,它指的是北京附近的关隘,即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

显然,牌匾上说的“三关”,应该是指的长城的外三关。

中规中矩的牌匾 “威震三关”

按照直线距离来算,除了雁门关距离代县较近外,其余两地还是有一定的间距。

古时交通不变,高山远阻,所谓“威镇”也无非是文人的臆想而已,很类似今天文物君做旅游规划工作一般,动不动“辐射、带动、推动、联动、全域……”,各种高大上的词汇轮番轰炸,无非是图个一时爽而已,又哪管事实呢?

尴尬

明太祖朱元璋毕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虽重视北部的边防,大兴土木修筑了长城,但是终其一生,他还是采取的积极防御的战略较多。

明朝长城

在他看来,长城也无非就是一道分割线而已,在长城之外的不少重镇,他都布置有重兵,较远的地方留有大宁、开平,黑龙江有朵颜三卫、兀良哈骑兵等,并没有完全依靠这道砖墙。

再到后来,北方出身的藩王朱棣篡权夺了天下,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和西北哈密卫,并先后五次亲自带兵深入漠北,主动出击蒙古,也是积极进攻的典范。

也就是说,在明朝早期,长城还不是边防的前沿阵地。

宁武关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外三关之中的宁武关直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才修筑关城,而此时已经距离明朝建立过去了将近百年,雁门关也早已建关达70多年,从它兴建的滞后便可知道明朝在此时的边关战事并不吃紧。

偏头关

据历史记载,偏头关正式建关还要更晚,应是明成化十一年,驻军也只有寥寥数千。换句话说,边靖楼建成70年后有宁武关,再30年后有偏头关,时称“太原三关”,而这幅“威镇三关”的牌匾,倒真是把不少后人给带进了沟里。

图文∣韩静

搜索微信公众号,讲你看得懂的文物史

【实地走访 触摸古中国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亦文亦物∣1件538年前的文物,证明明朝国力强,边境日夜笙歌
纷纭千古,百尺雄关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山西雁门关走笔
万里长城十三关,终于收集齐了3
万里长城十三关
老外拍到从未曝光的野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