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嗣同慷慨赴死,临刑时却被用钝刀整整砍了几十下才断气,悲壮!

处斩砍头是古代封建社会对犯人处以的一种刑罚,也是对罪大恶极之人的一种惩治方式,胆大之人曾言“杀人不过头点地,砍头只当风吹帽”,不过古今以来又有几人能够如此的慷慨英勇呢?

当时间的节点来到了1898年,此时正值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于1898年6月11日开始在满清体制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不过最后随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而于1898年9月21日彻底的失败告终。最后的结果是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的瀛台,同时对维新党人大肆抓捕杀戮,其中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早已事先听到风声逃到了日本,而此次变法中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则被捕最后英勇就义于菜市口,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而这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谭嗣同,他的那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就义的绝然,而当时谭嗣同在法场行刑的场面也是非常的悲壮和惨烈,令人心痛。其实一开始谭嗣同本有着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跑的机会,却都被他毅然拒绝了,为了昭示后人对革命的继承而选择了大义凛然的赴死。

即使行刑砍头在古代也是分了两种,一种是快刀行刑,这种方式非常的干净利落,基本一刀下去犯人就死了不会受到太大的痛苦,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刽子手使用钝刀行刑,这样的方式对犯人来讲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折磨,一般至少十几刀或者几十刀犯人才会断气,其中经历的场景和惨烈程度令人发指。一般犯人家属为了让亲人少受罪很多时候会打点然后使用快刀行刑,但有很多重刑犯或者被朝廷盯上的犯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慈禧本身对维新党人非常憎恨,当时发动戊戌政变逮捕头目的时候,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逃跑让这个清王朝的实际掌控人更加难解心头之恨。

所以在处斩戊戌六君子的时候特意用了钝刀,谭嗣同在反抗清廷是铁了心的,谭嗣同和康有为的出身并不一样,他生在官宦之家,父亲谭继洵曾是道光举人咸丰进士,曾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任湖广总督之职,不过谭嗣同自小就和这个家庭格格不入,早年曾和“义侠”大刀王五结交并成为了挚友。求学过程中接受了民主和西方教育的影响,使得谭嗣同心中的反清思想非常浓重。甲午海战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后,谭嗣同得知消息后非常愤恨,在家乡浏阳提倡新学,呼吁变法,后在1896年时结交了翁同龢、梁启超等人,并创作了《仁学》,后全力支持变法,不过天不遂人愿,仅仅维持了100天左右的维新运动就以失败告终。

被擒后的谭嗣同毫无畏惧,在经过数日的牢狱生活之后和另外几位维新志士一起被押上了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当时围观的场景是人山人海巴掌大点的菜市口弄的是水泄不通。人群中对戊戌六君子的唾骂声也不少,在世人眼中他们就是乱臣贼子,当时和谭嗣同交好的“大刀王五”王子斌与晚清著名武术家胡志廷一起协同去法场营救谭嗣同,因守卫森严而没有成行。

据后来的胡志廷《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当天行刑之时的头一刀是杀康广仁,直到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而且用的被称为“将军刀”的钝刀,几刀下去根本要不了人命,这根本不叫斩首和锯头没什么区别,其手段比砍头的痛苦不知多少倍。而谭嗣同却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神情若然,毫不畏惧,直至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享年33岁。

谭嗣同死后被人冒险抢走尸首,后葬在了老家湖南浏阳城南约8公里的一处石山下,其父亲谭继洵因子获罪罢官回到浏阳并为谭嗣同挽联作诗“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丽宏:北半截胡同四十一号
西城典靓 | 胡同会馆与戊戌六君子
李子迟:清朝死刑场为何从西四移到菜市口?
[转载]北京秘行[一]深夜里走过菜市口
谭嗣同临刑惨叫、被钝刀砍数十下是真的吗,大刀王五为何不救
他是慈禧太后亲笔圈定要杀的人!最后竟逃过慈禧夺命刀,晚年常说“我应该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