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工|杨子休官日日闲(上)

元朝统治中国的历史不足百年,其文学艺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复古为导向,后期开始张扬个性。元朝的书法总体不脱赵孟頫风格的笼罩,但到了元末,出现了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等一批风格面貌独特的书法家,为元代书法带来新气象。


其中被称为东南文坛盟主的杨维桢(一二九六 — 一三七〇),是“铁崖诗派”的领袖,是竹枝词创作的推动者,是玉山雅集最具影响 力的参与者,也是元末个性化书风的引领者。杨维桢在当时以文章誉满天下,而其矫矫不群的书法也被后人视为元末书风变革的代表之一。


杨维桢是浙江诸暨人,早年发奋苦读,三十二岁中进士,授天台县尹,任职三年,因惩治黠吏 被免;四年之后,左迁钱清场盐司令,任职五年, 回乡丁忧;十年不得复职,直至至正十年(一三五〇 )授杭州税课司副提举,后改任建德路推官,任 职八年。此后,授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不赴。杨维 桢前后任官时间总计十六年,其余的岁月都是赋闲,虽然是仕途不顺,却为他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在杨维桢三次出仕的前后,他一生中有四段较为空闲的时光,分别是早年读书三十一年、免职回 乡四年、丁忧赋闲十一年、终老松江十一年。前两 段时间他都在诸暨老家度过,以读书为主,与外界接触有限。而后两段时间他游走于杭州、湖州、嘉 兴、平江、松江等地,社会交往大大拓展,文艺活 动频繁参与,知名度不断提升,最终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


笔者查考到的杨维桢存世五十件书画作品中,属于他任官于钱清和杭州建德时期的分别只有一 件,丁忧赋闲时期的有七件,终老松江时期的多达四十一件。可见杨维桢丁忧赋闲和终老松江的这两个十一年,对他的艺术活动和书法创作 极为关键。


“杨子十年官不调”

中岁浪迹浙西十一年


   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冬,杨维桢丁忧期 满,将家产尽数让与兄弟,携妻、子移居杭州,等待重新授职。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杨维桢几次到江浙行省衙门去询问,却一直没有起复的消息。杨维桢多方打听,渐渐猜到几分原由。因为元代官员每三年要进行考核,在迁转离任时也要由上级部门开具解由,写明官员政绩、考核情况、任职时间和升降原因,放入档案。可能是杨维桢在天台任上与黠吏的斗争、在钱清任上与行省官员的争执都被记录在案,对他的复职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样一来,杨维桢就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尽管工作努力,但上司并不首肯,沦落到教市井小儿读书,这与杨维桢考中进士时的抱负相差何啻千里!故杨维桢有《漫题》诗慨叹其处境:

二十才名满帝京,

銮坡飞翰照丹青。

如今落魄西湖上,

华发临窗写道经。


这时期杨维桢经常出入杭州道观,与执掌开元宫的道士张雨成为忘年交。

二人经常聚会,一起饮酒、赏画,诗歌唱和,书法上也互 有影响。在乾隆内府《三希堂法帖》中,收录了苏 轼《维摩赞》《魫冠颂》,后有元人杜本、张雨、 杨维桢跋,均书于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应为一 时之作。


张雨(一二八三 — 一三五〇 )字伯雨,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浙江 杭州人,茅山派著名道士,擅诗文书法。




杨维桢题跋字形较为扁方,运笔流畅妩媚,线条粗细对比强烈,风格与晚年明显 不同。明人吴其贞《书画记》卷二称此作“书法松秀,有熟中回生之意,有殊于常者”。其实这是杨维桢最早的存世作品之一。如果把它和杨维桢题 《柳桥渔唱图卷》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风格较为接近,仍然不脱赵孟頫书风的影响。

 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十一月,湖州长兴蒋氏派人礼聘杨维桢赴东湖书院执教。长兴南倚湖州, 北接宜兴,东临太湖,是山水清幽之地。杨维桢在 此任教期间,开始纵情山水,享受人生。他的进士身份、他的铁崖诗名,使他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在湖州山水间,杨维桢找到了一代名家的自信。 


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春,杨维桢在长兴还 有一个重要收获。湖州冶师缑长弓从太湖湖底得 古剑,因锈蚀不堪用,铸为铁笛,送给杨维桢,杨维桢此前在杭州时,已经自号“铁心道人”,得到铁笛之后,遂号“铁笛道人”。这支铁笛长达二尺九寸,笛身九孔,笛声如龙吟,甚是引人注目。 这支铁笛好似一件神兵利器,大大提升了他受欢迎的程度。

《春水楼船图轴》


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有一幅元人马琬《春水楼船图轴》,画上的杨维桢题诗,可能就是作于长兴。画中一山临江兀立,山下有一文士骑马而行,山上朱 阁巍峨。作者马琬在左侧题款“至正三载冬仲廿五日,文璧为刘本中写。”


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秦淮人。他于至正初年在杭州师从杨维桢学习诗文,至正九年(一三四九)随杨维桢流寓松江,明洪武三年(一三七〇 )出任江西抚州知州。杨维桢 《鲁钝生传》把马琬与前辈张雨、黄公望并称为“海内奇士”,评价极高。



画幅右上角有杨维桢题诗:“山头朱阁与云联,山下长江浪接天。待得桃花春水长, 美人天上坐楼船。”款署铁厓。


台湾傅申先生认为此字迹与杨维桢《鬻字窝铭》书风相同,而与其晚年书风不同,将其判定为杨氏较早的书迹,是很正确的意见。然而他将杨维桢题诗时间判定为 一三四三 — 一三五五年  ,还是太过宽泛。笔者根 据杨氏字迹、落款、钤印,认为题诗的时间就在至正四年至五年(一三四四 — 一三四五)


杨维桢为马琬作《鲁钝生传》云:“余尝邂逅生西湖之西、 东湖之东”。西湖在杭州,东湖即东湖书院,说明马琬曾到长兴看望老师。杨维桢《铁崖先生诗集》(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辛集有《题马文璧弁山图》,弁山在湖州、长兴间,此图当作于马琬赴长兴时。则杨维桢为马琬《春水楼船图》《弁山图》 题诗,或许都在马琬这次长兴行程中。 

杨维桢在长兴期间,曾率弟子蒋克勤、吴复等泛舟太湖至宜兴游玩。其《游张公洞诗序》云:“至正丙戌(六年)立春之明日为人日……余领客驾舟 涉大雷泽……乘月至张公山,宿天申观。明日,道士 姚致和、周藏用、丘松涧同登山阅洞……就石壁题名镌岁月。”



杨维桢一行游张公洞的题名石刻,在山顶朝天洞口西侧石壁上,这也是目前仅见的关于杨维桢游踪的题名石刻。为正书三行:“至正六年正月八日,会稽杨维祯领客富春吴复凡七人来游。”

未署书者姓名。从字迹来看,是元朝最为流行的赵孟頫风格,与杨维桢书风不类,可能为同行某人(也许是吴复)书写,而由道士镌刻。


 至正六年(一三四六)冬,杨维桢举家迁居平江(今苏州),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转折。他去平江的具体原因,在《上樊参政书》中透露: “然力不任负耒,而又窃食于吴,教授市中儿,以为妻子之养。” 

直陈自己在吴门靠教书养活家人。“教授市中儿”说明他所教的不是官学,而是私塾或者家教的性质。


杨维桢在平江期间,不但有了稳定的生活和收入,而且成为吴门文化圈的重要一员。他广交朋友,参加各种宴集、郊游活动,泛舟太湖、汾湖, 登洞庭山,到过吴江垂虹桥,也到过昆山马鞍山。 特别是至正八年(一三四八)他应昆山顾瑛之邀, 多次参与玉山草堂雅集,留下大量的雅集诗文,成为玉山雅集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杨维桢打开了生活的新天地,感受到“杨子休官日日闲”的美好。 


据记载,杨维桢在昆山玉山草堂写下许多诗 歌和文章,也曾为顾瑛的很多藏画题诗,顾瑛把 它们都精心收集好。可惜经过元末兵乱,在明代人的书画著录中已经不见踪影,这是很可遗憾的。杨维桢这一时期在吴门留下的唯一墨迹,是在邓文原 《临急就章》(故宫博物院藏)后面的五行题跋。 到平江以后,随着杨维桢诗文名声渐长,登门请其撰文的明显增多。根据《东维子文集》统计, 仅至正七年(一三四七)下半年,他就写了《清溪亭记》《送张从德之湘乡州判序》《送陈汝嘉漕掾 秩满序》等多篇文章。这里面有为友人或门生所撰,也有为陌生人所撰,其中大部分是收取润金的。


到了至正九年(一三四九)三月,杨维桢离开平江,前往松江潢溪的吕氏义塾(在今上海金山区吕巷镇)授学。义塾是民办的免费学校,与官学、书院相比它的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吕氏义塾的学 生,除了吕氏家族子弟之外,还收了一些贫而好学的年轻人。杨维桢教授的科目,则以他所擅长的《春秋》经学为主。


杨维桢到松江的当日,就有已故水利官员、著名画家任仁发的外孙卫仁近前来求教。次日访客更多,既有卫仁近请杨维桢撰《敬聚斋记》,又有华亭县尹张德昭之子叔温携华亭文人袁凯来谒,还有钱鼒、吴达来谒。可见杨维桢到松江的消息传播极快,慕名拜访者纷至沓来。


《天香引》诗帖


至正九年至十年,杨维桢在松江期间的两件墨迹,见证了他和松江两个望族璜溪吕氏、张堰杨氏的交往。 一件是《天香引》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装裱在《虞集等人行书诗札》中。释文 如下:

 天香引一首,敬上橘隐仙翁之寿。门客杨维祯 称觞再拜。 西楼宿雨初晴,星照长庚,人在蓬瀛。橘里乾坤,山中宰相,天上声名。清露饮莲花玉井,紫歌象板银筝。难弟难兄,合璧连城。佳婿佳翁, 玉润冰清。


 杨维桢不仅擅长诗文,也是一位散曲作家, 他在雅集中经常欣赏散曲演唱,还亲自撰写曲词 甚至谱曲。他的散曲创作分为两类:

一类是曲词的创作,目前存世杨维桢散曲有三十首,其中小令 二十九首,套曲一首 ;

另一类是曲调的创作,即创 制“新腔”。

《天香引》属于小令,是至正九年为“橘隐仙翁”祝寿而作,据笔者考证,“橘隐”指吕良佐。


吕良佐(一二九五 — 一三五九),字辅之, 世居吕港,有才干而不愿出仕,好客重义,“四方 大夫士归之者岁无虚,燕来赆往靡厌倦,得美誉湖海间,呼为淞上田文。” 故杨维桢自称『门客』。 


《竹西志》


另一件是《竹西志》,与元人张渥 《竹西草堂图》合装为一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受画者杨谦。


杨谦(? — 一三六三后),字平山,号竹 西,世居华亭张堰(今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他曾 经出仕,退隐后建不碍云山楼、竹西草堂。



《竹西志》未署年份,其字迹以行书为主,落款“铁篴道 人”也是行书,与杨维桢晚年行、草掺杂的书风不类,必为早期作品。落款姓氏写作“扬”,在杨维桢全部传世书迹中,只有至正八年跋邓文原《临急就章》与此幅相同。《竹西志》落款“鐵篴”二字 都作行书,与杨维桢《题王渊秋景鹑雀图轴》落款相似;尤其是“篴”字下部作“遂”,亦与《题王渊秋景鹑雀图轴》落款相同,而不同于其晚年定居松江以后“篴”字下部全部作“逐”。



从文中“明日,公子来请”可以看出,杨谦所 居距杨维桢不远,则当为杨维桢客松江时所作。杨维桢一生中两次客寓松江,第一次在至正九年至十年(一三四九 — 一三五 〇 ),第二次在至正十九年至洪武三年(一三五九— 一三七〇 )。既然通过书风、落款、印章排除了至正十九年以后的可能,则必为前一时期的字迹,书于至正九年三月杨维桢到松江后不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维桢的湖州缘
湖州长兴惊现36斤“黄鳝精”
为什么会有“论财富莫如士诚”的说法?
每日一景|浙江湖州长兴:遇见水乡野趣
元代笔意|杨维祯「书晚节堂诗」欣赏
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