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念繁华一念灰 · 融融西窗


A person can long for, while simultaneously be unable to tolerate, being with another person.

——Lois Oppenheim


冬至意味着冬天真的来了。这是一年中最长的夜,最短的日。这一夜北方吃饺子,南方有汤圆。无论哪种表达、哪种吃食,说起来都是让你回家聚一聚的意思。因为,夜太长,人容易孤独;天寒地冻加之珍贵之生命的消逝,难免又会生发别离的哀感与孤寒寂寞之情。此一刻,唯有与家人朋友一起,煮酒喝茶吃顿饭,相信暖意融融,孤独就可以避免啦。所以在很多人心里,这个节气的连续谱对应着寒冷季节的起伏心情,仿佛一个人同时存在“极度渴望与另一个人在一起”和“无法忍受与另一个人在一起”的看似完全矛盾的情感状态。



因为冬至要祭祀,所以小编近来常常思考归属感的问题。缘由起源于2013年凤凰卫视节目《冷暖人生》里《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的这样一段:1945年8月16日,在抵达通化的第二天上午,溥仪召开了伪满洲国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他的退位诏书。与此同时,毓嶦敲开了母亲的房门向她告别,坦言自己即将追随溥仪逃亡日本。母亲久久地坐在屋内,没有回话,但别离的情绪溢满了整个房间。


这是讲述溥仪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末代皇帝,如何从臣子、阶下囚到一介平民的一生的故事。同时将故宫这个独立于外界的虚幻世界,这个极力延续着清朝封建社会一招一式的地方的历史,用一种活化石的记录方式呈现出来。对溥仪而言,清王朝历史像皱纹一样凿在他的皮肤上,那是家族主动寻求的带给他的命运痕迹,无关他者。日军投降的这一刻,一个人的命运也在此刻就此打转,像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向未知的轨道。在口述中,我们得见这个皇帝在哈尔滨监狱改造时,参加糊纸盒子的劳动。这段特别有意思:“溥仪打小什么也没干过,所以他糊的纸盒子笨死了。完了这纸盒子出来,哪个最次、最抽抽巴巴的,就是他糊的。后头人家说,你糊纸盒子不行,刷浆糊吧,浆糊也刷不了。他就根本没干过活,特别笨。”对一个曾经是皇帝的人来说,匠人的世界实在是远隔千山万水。同溥仪这个阶层全然对立的手艺人的面貌,恰恰是乡土中国的最真实样貌。



记得《视觉》曾拍摄记录了30年前,还是小伙子的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Pe ter Bialobrzeski)的一场长达10个月的亚洲之旅。在旅行中,亚洲社会中百姓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的气氛很吸引他。但回到家之后,他发现在旅途中所体会到的东西都没有在照片中体现出来。摄影师最后说:“我的照片就像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复制品。我发现我的思维和狭窄,所以决定去读书想洗去头脑中对摄影的认知,像个机器一样重启。”这段话让小编联想到上述纪录片中溥仪生活的空间,他的人生永久定格在曾经的生活圈和过往,但那已是他乡。“拥有故乡,意味着拥有根基,但和你必须扎根于此是两回事。” 



丹麦艺术家

Peter Callesen

剪纸艺术



对故乡情感的克制,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譬如阎海军的《陇中手艺》作品合集,在里面有一份《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记录了很多现当代手艺人的悲情。作者谈到了如今中国基层社会的乡村空心化。他举了例子:老家,葬礼曾经是最隆重的典礼,但在城市化的快车道里,如今的葬礼已大不如前,甚至抬棺材都已不够人手:“以前咱们埋一个老汉都是十几个人换着抬,昨天咱们就八个人一共抬了十里路。” 陇中大地每个乡镇上挂牌的纸火铺生意越来越好了,但制作纸火的手艺本身却在不断倒退。书中有一则关于纸火匠人的故事:

街道、成堆的椽檁、电锯、皮卡汽车。张顺福穿梭其间,忙碌而充实。他很少再回梁家湾,他正在被城镇化。他家的小店,纸火退却在屋角,日渐成为老婆打理的一项小本生意。而张顺福忙着进城务工的事宜。虽然,面对采访张顺福对自己的手艺还充满自信,大言少有人敌。他说关键的纸火,自己还在坚持手作。但从他的纸火店鲜有纯手工的作品这点来看,几乎所有的纸都是买来的成品,上面印着房子的各种部件。细心的作者发现,当他在侃侃而谈纸火制作技艺,他老婆正在糊一间纸房子。夫妻间的角色分配和转换早已不是原声农业社会的样子,社会学家将这种基层社会的变迁归纳为“子工父耕”。这种,具体表现为人口贩卖、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症状的新乡土中国,已然成为匠人消逝的根本缘由。



我们廿四节气|手艺学堂在关注原生态的匠艺本身,更多将视角和重心落在现代社会城市化中的匠人习得。所谓传统的归传统,现实的归现实。现代化的机械社会,新兴科技的发展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挤压着传统技艺和手艺人的生存空间。尽管这样,也有人依旧坚守着心里的那一份“执着”。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看似没有尽头的事。


纸火、糊纸、纸扎,这一类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习俗用品,之前主要是适应当时社会的民间生活中宗教祀祭活动的需要。一般“糊纸”使用的场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岁时祭神;二是喜庆节日的场合,如元月十五的元宵灯节、各地庙宇的搭结灯棚、婚庆、年节的花灯装等;三是吊丧礼仪,例如“灵厝”的外型,有旧式传统建筑的形式,也有新式款型。



这门技艺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广义的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传统的又分成红事与白事,红事是指庙宇庆典文化中,结合竹编、纸糊、绷布、绘画等特殊纸扎工艺,类似龙头龙尾的制作。狭义的指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因为这种传统工艺常常都会连结到关于死亡、丧礼等议题,这个一般被认定为“禁忌”的事物,是一种需要耐心与巧劲的技艺。然而,慎终追远的观念,一直深植在国人的心中。这不仅关乎道德教化,而且,人死则灵、敬祀鬼神,以祈福寿平安也一直是民俗中重要的部分。 小编觉得这一类工艺,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创新的。举例,网络上有一则新闻说《台湾新艺:TAIWAN - UNFOLDING》展示了台湾地区的造纸和纸制品在顾及时尚与经济实用同时,又兼及绿色环保的概念。图片显示了第 16 届巴黎工艺设计师周(D’Day)上,邀请了新兴糊纸店做了一个类似装置的纸糊屋。这种于维护传统价值愿景之下的持续创新与活化,兴许是传统非遗行业的一种转型。同样,在我们学校美术课程中,对纸张的利用和开发是丰富多样的。譬如废纸、废旧物利用,孩子们可以通过曲、弓、烤、烘、绑、扎,做出骨架;用各类颜色的纸,折、叠、剪、刻、拼、粘组出五彩斑斓的造型。艺术家们发现了纸材料本身魅力,单独专研纸艺术。这种敏感、纤细、脆弱的材料一旦变换成为富有灵感的创作媒介,唤醒人类情感上对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就成为可能啦。英国的衍纸、日本的折纸等都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纸艺创作。



小编很喜欢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藏作品,邱雨玟《水姑娘》,这种以纸为媒从二维到三维,将万物的线条赋予个体生命灵性,来探讨关于水状态化的呈现。是另一种还原故乡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纸作品仿佛有一种灵性,不仅能使观众愿意宁静地观赏,同时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对话。所谓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邱雨玟 水姑娘繁衍计划-川流  装置(局部)


现代纸艺显然可以摆脱旧日糊纸的隐晦和简陋,传递另一种属于材料本身的固有肌理,和纯粹、真实的本质。就好比岁数大一些后你会意识到,我们曾经的模样——原生态的自然质朴!


所以当冬至来了,大家都在继承传统,谈一些旧俗之时。不免也想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价值观的问题。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中国文人经常谈到的山水背后的世界观即在于“畅神而已”。以此举例,这种所谓的“畅神”是通过对圣贤构建的世界观的体验而达到的精神愉悦。从经验感知的角度看,从往昔到今日,我们从山水之郭迁徙入混凝土的城市,现在又要从大都市的生活中挪移至虚拟互联网的世界里。不断更替的是经验对话的客体,改变了我们曾经通过畅游山水所建立起来的世界回应。此外,消费主义时代下对于达到愉悦的方式路径本身亦成为一种消费的主体,而崩塌的山水经验背后,那个通过获得山水观的愉悦,已经变的几乎不可成立。也就是说,从今日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说起,“道”已变,“理”还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胡适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今年在北京,住在竹竿巷。有一天,忽然由竹竿巷想到竹竿尖。竹竿尖乃是吾家村后的一座最高山的名字。因此便做了:

……

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到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哈哈,就像小编之神游,区区的心头一念,却一夜一回旋。

各位看官,冬至夜,早点睡!


[冬至]手艺学堂:纸艺

版权©廿四节气手艺学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纯手工雕刻牌匾的手艺人现状
五年走访日本匠人,她只为让我们知道...
80后木雕手艺人—郭新泽《水落坡的手艺人们》
择一业,终其生,才是真正的手艺人
原料再贵,也抵不过会做手艺的好匠人
了不起的青年匠人:以创新传承传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