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星星离我们那么遥远,它与地球的距离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我们晚上看天空,会看到美丽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部的几颗行星外,大部分肉眼可见的星星都是其它星系的恒星,这些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就算是跑的最快的光,到达我们也需要许多许多年的时间。那么,我们是如何测量这些星球到我们的距离的呢?

测量恒星的距离,最基础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

三角视察法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假如有一棵树非常高,我们如何才能测量出这个树的高度呢?

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我们观察数根和树梢,得出两个观察方向,并且测量它们的夹角。然后我们再测量出观察点和树之间的水平距离,根据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求出树的高度了。

三角视差法基本原理与之类似。由于地球在绕着太阳旋转,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刻,从地球上观察某个遥远的星球,视线的方向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在冬天和夏天测量观察星球时的视线方向,并且测量两个方向的夹角。

我们知道,一个圆周角为360度,每度又可以分为60分,每分又可以分为60秒,于是一秒就等于1296000分之一圆周,是一个非常小的角度。 假如冬天和夏天观察同一个恒星时,观测方向夹角为2秒,那么恒星与地球连线和恒星与太阳连线的夹角就约等于一秒,此时我们就称恒星距离地球为一个秒差距(pc)。

我们再把日地距离写作一个天文单位AU,根据三角形的关系,一个秒差距大约是1pc=206265AU,也就是接近于20万个天文单位。

根据这种方法,人们测量了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它到地球的距离为1.3秒差距,大约相当于27万个天文单位,银河系中心到地球大约8000秒差距,大约相当于16亿个天文单位。

可是,为了测量出具体的数值,我们还必须测量一个天文单位——也就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到底为多大。这个问题又是如何测量的呢?

也许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发射一束激光到太阳上,等它反射回来测量时间差。这种方法是不行的,因为日地距离太遥远了,我们发射的激光很难到达太阳。就算激光到达了太阳,反射光也会淹没在巨大的太阳辐射光中,没法分辨。

为了了解日地距离的测量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一个天文学家——开普勒说起。

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是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来到德国,成为普鲁士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御用天文学家,而开普勒就是第谷的助手。第谷死后,开普勒通过研究第谷留下的海量天文观测数据,写成了巨著《新天文学》

在《新天文学》以及相关著作中,开普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1. 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轨道半长轴三次方与周期二次方比值是常数。

通过开普勒的研究,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行星运动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因此行星运动时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的近日点是在每年的一月初,远日点是在每年的七月初。不过,地球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距离太阳的距离相差不大,地球的轨道还是接近于圆的。

开普勒第二定律是说:如果把行星与太阳做连线,并且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这个连线会扫过相等的面积,而无论行星在何处。自然,为了保证面积相等,任何一个星球在近日点处速度都快一些,而在远日点处速度都慢一些。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说: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半径不同,从小到大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它们的周期也各不相同,而且轨道半径小的周期也小,轨道半径大的周期也大。

简单起见,我们把行星轨道当成圆形处理。开普勒发现,如果行星的轨道半径三次方与周期平方做比,那么这个比对太阳系的几个行星都是相同的。

开普勒是从大量的天文数据中通过拟合和猜想得到上述结论的,但是他并没有解释这是为什么。随后,科学巨匠牛顿通过开普勒三定律的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功的解释了开普勒三定律的物理内涵。通过开普勒三定律,我们就可以测量日地距离了。

1678年,年仅22岁的天文学家哈雷提出:可以通过金星凌日的办法测量日地距离。这个哈雷,就是著名的哈雷慧星的哈雷。

金星凌日

我们知道,金星轨道比地球轨道小,称为“内陆行星”,有时候,金星会经过地球和太阳的连线,称为金星凌日,此时在地球上观察,金星像一个黑点一样扫过太阳。

由于地球和金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T1和T2可以通过观测得到,因此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轨道半径r1和金星轨道半径r2就满足方程:

而且,此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三角测量法测量地球到金星的距离。我们可以把这个原理简化如下:

在地球上两个地点A和B分别观测金星,通过测量金星方向与垂直地面方向的夹角以及AB两点对应的地心角,以及人们已经知道的地球半径R,就可以通过几何方法计算出金星到地球的距离d。而这个距离刚好就是地球轨道半径与金星轨道半径之差。

联立这两个方程,就可以得到地球的轨道半径r1,这就是一个天文单位AU。

遗憾的是:由于金星与地球的轨道并不完全重合,金星凌日的周期比较复杂。金星凌日的时间间隔分别是8年、105.5年、8年、121.5年,每243年循环一次。也就是说,有的人一生中有两次金星凌日,有的人一生中一次都没有。

哈雷提出这种测量方法后,下一次金星凌日是在83年之后,哈雷知道自己无法亲眼见证这个时刻了,但是人们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

1761年,人类第一次使用金星凌日测量日地距离,但是很遗憾,没有获得很好的数据。人们经过精心的准备,8年之后的1769年,英国的科学家在库克船长的带领下去太平洋上测量金星凌日。当时英法七年战争刚刚结束,英法还处于对峙状态,法国政府特地要求海军不能攻击库克船长的船队。

在当时,航海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库克的船在经过了八个月的航行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塔希提岛。此时已经有5名船员病死,还有一名船员受不了压力跳海自杀。1769年6月3日,科学家们终于如愿以偿的观测到了金星凌日。

1771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朗德根据这次珍贵的观测资料,首次算出了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大约为 1.5亿公里,并命名为一个天文单位AU。人们根据这个数字,推算出了各种天体到地球的距离。

在我们教科书上一个简单的数字,都是要经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数百年的努力才能得到。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科学的伟大和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 太阳系全貌鸟瞰
为什么有时候看不到金星?是它跑丢了?其实它变成了启明星!
NASA开普勒任务与谷歌AI发现新太阳系?
凌日新技术有望助科学家找到地外宜居行星
太阳系的三处“异常”被发现,研究者怀疑有高级文明在背后操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