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症,你了解多少?


你有持续两周以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吗?还有无缘故突然情绪低落,身体无名疼痛吗?甚至还感觉自己痛苦到无法自拔甚至悲观厌世吗?如果有以上症状,那你该警惕有可能被抑郁症缠上了!

 

对此,小编特意采访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邱昌建教授,他长期扎根于临床,经验丰富,对焦虑、抑郁、失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治疗颇有心得,擅长司法精神病鉴定,先后参加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重点项目等十余项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下面邱教授跟大家分享下什么是抑郁症,又该如何预防呢。

 

01

一问:抑郁症患者有多少?


生活压力大、家庭矛盾,纷杂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引起心情烦躁,情绪低落。

 

“我国约有20%人有焦躁情绪的现象,有的通过治疗和疏导可以好转,但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严重的就有可能为抑郁症。”邱教授接着说,“我国有3%~5%的人患有抑郁症,而有5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或者自杀未遂,15%~20%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02

二问: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伤害最亲的人?


近日武汉人伦悲剧案引起大家关注:母亲晏某因担心患先天性耳聋的女儿长大后受欺负,在女儿上幼儿园第一天后将其捂死在小旅馆。经鉴定,晏某患抑郁症,无刑事责任能力。

 

邱教授说,这种现象叫扩大性自杀。也就是说患者自觉活的很痛苦,同时也觉得身边的人活得也很痛苦,他想去“拯救”,帮助其“解脱”,这就出现了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将自己最亲近的人杀害的情况。不过,抑郁症也并不是无药可救。事实上90%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它就像感冒一样,会反复。治愈后一年内不继续服药,复发率可达50%~80%

 

03

三问:司法鉴定中有什么技巧?


邱教授每月要进行三四十起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这十年来积淀了三四千起的鉴定经验。

 

有的案件中,一纸司法精神病学的鉴定对审判起到决定性作用,故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定的过程也格外慎重。事实不清、问题不明的案件司法鉴定机构会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提到司法鉴定中的技巧,邱教授说:“不论在鉴定中还是在治疗病人时,首先当事人如实陈述很重要。”

 

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做的鉴定才是真实的。但,想要“装疯”成功也并不容易。成都精卫司法鉴定所的专家沈林成“揭开”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神秘面纱——“精神疾病是有严格的诊断要求和诊断标准的,有诸多关口进行把关,并不像外行人想的那么简单。”

 

精神病司法鉴定特别是民事、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证据链条,包括医学和法学两大要件,通过精神诊断、辅助检测和责任能力判定三个阶段,一环扣一环,综合印证。

 

“鉴定与诊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患者和家属是否如实告知病情,但伪装逃不过专业鉴定人的眼睛。”沈林成进一步解释说,“首先,装病者始终不能像一个精神病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惯常行为来表现,且这种伪装的表现也持续不了。其次,装病者会表现得过分夸张,虚构的大量症状堆积起来就模糊了任何一类精神病状的特点,最后搞得四不像。”

 

04

下面,邱教授给大家伙提了些预防措施:


一,工作、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生物钟,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是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的前提。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会使机体的生物钟受到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基础代谢紊乱、免疫功能紊乱等。

 

二,学会倾诉,不要压抑情绪;

倾诉能很好地缓解内心压力,但倾诉需要勇气和技巧。男性不如女性喜欢倾诉,多是碍于面子,以保持坚强和沉默的铮铮铁汉的外表。他们多把痛苦埋藏在内心,压抑自己,或寻求精神刺激:酗酒、纵情声色,这些应对方法对身体对家庭影响都不好。另外,还要选择正确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时机。

 

三,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多一些生活情趣;

兴趣爱好是防止抑郁的很好选择,例如书法、绘画或者约上朋友一同打球、登山等,既陶冶了情操,又加深了友谊。

 

四,避免一些不良的物质干扰,少吸烟,少喝酒;

抽烟、酗酒不仅会严重危害人的身体,还会引发抑郁症及焦虑症,约有30%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与酗酒和抽烟有关。

 

五,自身定位要合理,不要给自己过高的要求;

适当的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但若对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则会揠苗助长,给自己心理施加更多压力。一旦长期无法实现目标、被打击,则有可能造成绝望、消极等情绪,给抑郁症提供滋生空间。

 

高尔基曾说过:“我相信,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事情,悲伤就会烟消云散。”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抑郁症说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症患者只自杀,不杀人?
北大教授口出狂言,访民99%是精神病人 『转贴』
川师大学生杀人事件:抑郁症成“免死金牌”系误读
实务研究丨抑郁症患者的刑事程序辩护
抑郁症不能当免死金牌
【司法精神医学】论抑郁症的凶杀行为与责任能力评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