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脉学临证心悟

导  语

中医学中的脉诊学,是中国医学中最精细的诊法之一。千余年来,名医辈出,但在脉诊这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但由此也说明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那么,脉诊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又有哪些辅助的切诊方法呢?



一、耐烦脉诊


我过去诊脉很不耐烦,对于症状进行了解后,一按脉觉得脉和症比对,相差不多,便算了。张仲景大师早就批判过这种粗率的诊法,他说:“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这充分教育了我们,要认真地诊脉,反对粗枝大叶的作风。我奉行了仲师的垂训,批判了自己以往从事脉诊的过于草率,提出切脉必须按至五十以上,才能在脉象上发现“个中情趣”。


二、诊脉知症


打诊、触诊,可以知胁肋和胃部的痛楚。中医的切脉,对于头痛、胁痛、胃痛的测诊,却很准确。三部九候的诊法,应该很好地体会。同时,脉学必须贯穿五行的理论。五行反映在脉学上,应该不是玄谈。事实上,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如不联系起来,不贯穿五行,脉法就搞不通。而左右三部的脏腑配属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弦为什么出在关上?并且左关脉弦,则为头痛、口苦。这里面的理由就不简单。还有弦脉出现在右关,便有胃痛的征候,这不是木克土吗?讲脉学,必须运用五行的理论,这是一个证明。同时辨证论治的“辨”,也不能离开这个道理。


三、脉学的规律


在脉诊上既要严格地掌握普遍规律,也要注意到脉学中的矛盾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面。那就是像风热而脉静,泄泻而脉大,以及失血忌见洪数,阳病忌见微脉等的脉症不符的相反规律等。在某种情况下,脉与证的矛盾,往往出现着特殊的形式。如乙型脑炎及夏秋季伏邪的证侯,呈现发热烦躁痉厥等阳性症状,但一面却表现沉伏的阴脉。又如热深厥深的手足厥冷,而神昏痉厥是属于阴性症状的,又出现数而有力的阳脉。还有新病呈现阳症,反见伏脉。这些脉学上的特殊性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法灵活地去运用它,认真地作出分析,以求得统一(脉与症提高到理论上的两者之间的统一)。方书说:“大实有羸状,大虚有实候。”这是一种物理的变化。乙型脑炎的伏脉,多有用清营的犀角地黄汤而脉象转为洪数的;又热邪内伏,多有用四逆散加凉肝镇痉的羚羊、钩藤等药,获得厥回而脉症相应的。这些规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应该全面地了解它和分别地对待它。


四、治病必求其本——脉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阴阳,而脉的表现,也不出阴阳的变化。脉法上的诊断死生的可靠,老先生们已谈过:浅学如我,也略有体会。曾见有患者气急神扬,头摇目窜,汗出,神昏,证极危重,但细按其脉,中候有神,尺部有根,呈些微和缓柔润之态,当时诊断他:“脉有生机,其病必生。”其他像重症肺结核或虚极之慢性病,推断何季何节何日而死,根据和中医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临床摸索,发现有许多“历试不爽”的事实。这都是按所胜、所不胜类推出来的。五行的推演是它的复杂化的一面,阴阳的归属则是简化的一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脉象上也必须存在着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相维系,否则阴阳离绝,那就是亡失了“本”!


五、一根桡骨动脉的花样


一根桡骨动脉,分配不同的脏腑,从临床事实来看,它的科学性是很强的,问题是在于如何地发扬它,认识它。情况是这样的摆明:不论任何一个病者,寸关尺所见之脉都是不一致的。尺和寸相较,关与尺相较,各不相同。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彼此也截然不一样。左寸和右寸,左关和右关,很少雷同。在一根脉管上的“方寸之地”(实际上还没有这么大),分配着那么多的脏腑,你说是胡闹吗?请试想一下经络学说,经络的距离不很大,为什么穴位就不相同,而所主的证候及发病部亦复各异?经络的穴位,相隔一点,就是其他的穴位,足三里下一寸,其所主又便是另一些症状。任应秋的《脉学研究十讲》,坚决反对中医的脉学,就是根本错误。当我们研究针灸学,在解剖上找不到这些神经反射的传导途径时,是不能够否认针灸学术的存在的。


六、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


有人提出舍脉从症的例子,贬低脉学的价值,这个问题怎样看法?当脉症不相符而以症为突出(作为疗治的最后依据)时,表面上好像不合乎脉与症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律。但是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这和脉学的原理还是并不违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这种矛盾是会统一起来的。在这里,我想在座的老先生们会比我说的更具体些,因为各位有着比我更多的经验。如果有舍脉从症的现象,而脉症始终不能统一时,那是属于生机已绝的证候范畴。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的论点,而限制了对脉学的深入研究,或以为脉诊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甘于浅尝即止。


七、尺肤诊、虚里诊、腹诊


尺肤的触诊应该重新注意,《灵枢·论疾诊尺》篇:“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这是古代非常重视的一种触诊,应该和切脉相辅而行。尺肤诊的文献根据不止这一点,我在此只是提一个头绪。


古人还从虚里的转动来测诊胃气的有无,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绝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虚里诊可以观察宗气的盛衰,预后的良恶。虽然脉诊对心脏的强弱和间歇或不整脉作为诊断心瓣膜闭锁不全等的依据,但直接行虚里诊,可以更多地了解心脏的变化。现在特提出作为参考,请大家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诊法和方式。


腹诊也值得提一提,《内经》和仲景书都有论及,希望大力继承和发扬它。


以上尺肤诊、虚里诊和腹诊,都是辅助脉诊的切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象与病症
【引用】中医脉诊汇编(二)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1
这里有一份中医把脉秘籍送给你,拿好不谢!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中医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