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太极拳等中国功夫如何才能对抗外拳

按照中国武术“拳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之传统信条,所选这一话题,显然是太极拳界众望所归的大师级人物,才有资格谈论。然而不知是出于对粗鄙野蛮的西洋拳术不屑一顾呢?还是有意疏忽?尽管中国武术出版界有关太极拳基础理论的著述洋洋洒洒,汗牛充栋,却至今找不到一本讨论太极拳如何对抗西洋各类流行拳术的应用性理论文章。

最有资格作此填补工作的中国顶级散打教练们,却似乎只看到太极拳等中国武术在对付拳击、泰拳等外拳功夫方面的巨大不足与劣势,看不到在这些不足与劣势掩盖下可供挖掘的潜在优势。

中国顶级散打教练们,或许因为大多出自摔跤、拳击之门,对太极、形意、八卦拳等传统“内家功夫”缺乏系统深切了解,因而难免妄自菲薄,把自家东西看得一文不值,对别人的东西顶膜礼拜甚至加以神化。而中国太极、形意、八卦拳等名家们,则往往因为对拳击等外拳攻防特点与实战优势缺乏系统深切了解,而夜郎自大,而且常常莫名其妙地自我神化所谓的“中国功夫”。

中国武术要在技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长进,必须同时打破上述两类“迷信”。但困难之处,是因为前一种迷信导致中国武术对外拳交流中的明显劣势,往往会反过来大大强化后一种迷信。

笔者无法以个人精湛拳功作为声高气壮的说话底蕴,而只能比照拳击等外拳训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以一个类似“拳击教练”那样的无名小卒之虚拟身份,通过抛砖引玉,引发各抒己见式的论坛讨论,力求能把太极拳与西洋拳术的异同之处搞清楚,对两者长短优劣,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客观认识,然后希望不仅依据这一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且通过对相关实践的不断改进、提高与总结,去填补目前所存在的太极拳实战应用理论空白。

有关太极拳与拳击之异同,“极阴极阳”网友提出了以下疑问:

“某拳击手打出一拳,力大,快,落点准;某太极高手发出一拳,力大,快,落点准。两拳都不散,很集中,效果一样。拳击手说:我这拳是练得多的结果;太极高手说:我这拳是意气劲的综合。两拳有区别吗?”

笔者以为:有区别。虽然两者出拳均可做到用力集中、快速、准猛,但太极高手发劲时下盘高度稳固,而拳击手要保持重心不上浮则很难——特别是跃动全身猛击大巴拳企图“毕其功为一役”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两人体重速度相等,人们习常以为拳击力量更大的思维习惯,其实是经不起力学公式(重量X速度)检验的。而我个人相信(不一定对,供讨论争鸣):按内家拳一系列特定要领、严格规定进行长期训练的太极高手,全身各关节部位所达成之高度协调程度,拳击高手或许很难企及。他们即使能在某一瞬间或组合发拳中,做到上述完整协调下的“发力很集中”,但也殊难像太极拳高手那样,很自然和绵绵不断地始终使身体保持高度完整协调状态——即随时能发放威猛“整劲”的最佳状态。

针对笔者的上述看法,网名“孩子他爹”的网友认为:

“……泰森教练写过一些东西,里面的方法相当科学,包括怎么练习人的肌肉,怎么运动等等。你太过高抬所谓的内家拳了,其实内家、外家本身就是说不清,你看练武的在示范或一般玩手时,下盘很稳,劲力连绵,一旦到真用的时候,下盘就不太稳,劲力就连贯不起来。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去看看刘斌,是个开武馆的,表演的时候,下盘稳固,劲力连绵,上台跟人比赛时,完全就是另外一个人。”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刘斌之例,乃是“中国功夫”缺乏与外拳交手之实战训练的典型症状。任何太极拳等各类“中国功夫”高手,如果没有此类必不可少的训练,均会这样令人难堪地“掉链子”。这也是我为何一直批评中国太极拳基础理论很强,而对科学训练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之实战应用理论,却至今几乎是空白的主要根据。

本人虽然没有见过但可以想象,泰森教练的拳击训练方法,一定非常科学并且十分简明实用。但中国内家拳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溜臀收肛、气沉丹田……”等要求,按习惯成自然的进程,一旦形成具有“动力定型”性质的机体内外高度协调机制,比外拳用速成训练方式建立的内外协调机制,还是更具合理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当然太极拳等讲究日积月累的训练方式,其缺陷也很明显:要求复杂,示范具像度差,不易掌握。可以说,99%的太极拳习练者和相当一部分形意八卦拳的习练者,并不能很好掌握这些要领。如能掌握,一个组合性攻防接连完成三、四个击打动作所必需的“劲力连绵”,理应不成问题。

近看不少UFC、拳击、泰拳录像,发现在此类外拳比赛中,赛手应付对手猛烈连贯动作娴熟的组合性进攻,一般就是急速滑步后退躲过来势,然后或伺机反击,或相互恢复对峙;除非实力悬殊,鲜见不作避让、却“以攻对攻”即刻作反击状。

由此可以推测,如果太极形意类技击高手经过特定实战训练,能充分发挥中国内家拳“劲力连绵”之长,在一霎那之间,招式严密地高速完成八九个周身一气、劲整势猛的连贯性打击动作,习惯每次只需闪避四五个连续打击动作的外拳对手,被中国内家拳手连绵不断跟进之后续打击KO的可能,就会大大提局。

而熟悉上述内劲运用特点者不难理解的中国武功潜力,所以至今为国内散打界高层人士忽视,或可归结为个人经历与知识结构的力学公式阈限,使这些人无法见识到甚至难以想象得到:运用太极、形意类拳功在一瞬间连续完成八九个劲 完整威猛的攻防动作,会是什么样子;自然也就无法去审视评估这种挖掘传统优势中国式技击模型,如投入跟外拳对抗中会有哪些利弊;更不可能按此思路,精选一批素质优良的散打运动员,从太极拳功和对外实战搏击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科学化训练,用最终结果来检验这一思路及其实践的成败。

而要取得上述认识上的突破,我们首先或许应该摈弃狭隘地采用“个体化”的讨论方式,注重具有概括意义的一般性技术分析。我在跟某些拳友面议此类问题时,最常见的讨论陷阱,就是落入对个体化经验体验的过度解释,以及对“不可比”具体对象进行非规范化的牵强比照。

而要达到比较客观可靠的“学院化”理性分析,就必须更多依赖于必要合理的抽象,去除容易混淆分歧实质的各种变量,把太极拳与外拳放在其它相关条件一概均等之假设条件上,再来讨论各自利弊。

采用这种探讨规则,你就不能说,太极拳等干不过外拳是必然的,因为人家体质好,且好勇斗狠,或实战训练与临场经验强过一百倍。

我承认:这四者均是外拳显示外在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当我们对两个拳种本身优劣进行技术比较分析时,隐含的讨论前提,是同样体质、同样好勇斗狠、并具有同等实战训练程度与临场经验的人,分选太极拳与外拳作为各自训练方式,在进行对抗时,会出现哪些值得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的攻防特点与情况。

这篇不知有些不自量力的文章,下面该怎么做下去?还真心中没底,完全要靠各位群策群力,奉献真知灼见……。但不管其最终作成什么结果,其价值和意义或许在于: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作过此类文章。

讨论争鸣部分:

网友smilejohn:不管什么拳,拳不分优劣,太极拳也好,拳击也好,只有练习水平的高低。不管什么拳,到了高境界,之间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小。比如,我看泰拳高手波求的比赛,怎么看他怎么像是练太极拳的。差别大的,都是在低水平阶段,因为各家入手练法不同,自然表现出来就不同。哪怕不是拳,就是平常的体力劳动者,每一个发力动作都是意气劲的结果,所以,不要把意气劲看成是内家拳独有。举个笑话,小孩子把护士扎到屁股里的针头弄断,也是意气劲的杰作。

太极拳和拳击,它们的目的不同,规则不同。如果,一定要练太极拳的人上台按拳击的规则比赛,那这个练太极拳的人已经不是在用太极拳的功夫了,入乡随俗,不管双方以前练的是什么,上了拳击的擂台就是拳击了,而且输赢也都是拳击比赛的输,跟太极拳没啥关系。

网友一杯茶:

【转贴】孙存周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

绝大部分流传下来有关太极拳的文章都偏重于太极推手。事实上古人只将推手用于从拳套过渡到击打的双人练习(以擒拿、摔跌为主),功夫练好了最后还是击打、擒拿、摔跌齐用,克敌制胜(如陈式二路炮捶)。

目前练太极拳的大部分人己经被洗脑,一切与松柔、化、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意气、内劲等相反的均被视为不符合太极原理,如用力、击打、以刚制刚、先发先至、以快制快、顶抗、走直线、练力量……以至今时今日才会有人将太极拳可否用于技击作为话题来讨论。试想,杨露禅当年有这样的担心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功夫的九层系统性训练
谁动了武林宗师的奶酪
太极拳简介
今天的内家拳为什么不能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发展与继承
拳击太极形意通背?韩国第一保镖30分钟训练,其训练比重让人惊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