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是什么案子?

优质回答:

清代翰林官徐骏,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时,此诗引发文字狱,死后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骏,坐在小花园兰亭,有些微醉,单手扶额,正有些微恼,这酒虽好,多饮却易上头,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么雅趣。

徐骏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声长叹,李白你为什么就那么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诗!坐个船你能听到两岸猿声,行个蜀道就能唱响难于上青天,喝杯酒能够对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觉还能睡出个疑是地上霜,这诗歌是你开的门店哇?

越是懊恼,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风了,吹得石桌上的书哗哗翻页,徐骏当时便要用手压住,脑中却灵光一闪,这风有些不知趣呀!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一沉吟,觉得妙不可言;心里一痒,想起昨晚花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微光,在叶藤间飞舞,让夜空不再寂寞,于是张口道出了上半联。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徐骏觉得这诗真的好,写出了闲趣,赶紧回到书房,抄录了出来,后来载在《一柱楼诗》诗集里面。

飞来横祸

徐骏身为翰林官,整日与奏章打交道,熟来生巧,慢慢地就放松了警惕。

有一日,徐骏书写奏章,误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也未细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见大怒,不容徐骏自辩,御笔一挥,摘了徐骏的官帽,格职查办。

文字狱乃清朝统治所需

“狴”字在雍正眼里就是讥讽清朝满人乃是胡儿出身,不是正统,是夷人抢了汉人的江山,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饭,干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杀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稳,怕的是这种思想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火星扼杀掉!历代清朝皇帝都在干着这事,

清朝一直宣称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采取措施同化汉人,剃发、学满人的礼仪,企图缓和满汉矛盾。三十万满人面对几千万的汉人,武力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控制,分化汉人势力,最终把大部分汉人变成清朝的顺民,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雍正可谓杀出了真火,吕留良被戮尸不算,吕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妇女幼童皆发往边疆为奴。

文字狱乃维护帝位所需

雍正清算兄弟过节,手段毒辣,况且自身位置来历也多非议,因此朝中诋毁之声不绝,所以“狴”字,雍正认为是徐骏有意讽刺自己为帝位兄弟相残,有如禽兽般狠辣歹毒,无情无义。

雍正从“孤臣”到“寡人”,从来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借徐骏一字知错,便开始严厉追查,把事情做大,来转移朝中大臣的视线,缓和君臣之间的不二之心。

办差的官员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绞尽脑汁从徐骏家中搜出的《一柱楼诗》找出了“反诗”,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上呈雍正。

雍正为了转嫁矛盾,说“清风”就是指清朝,徐骏借诗讥讽朝廷来路不正,不合正统,是没文化的夷人犯乱,推翻了明朝这本书。

同仇敌忾,不论为敌的兄弟,还是冷眼旁观的大臣,为了清朝的统治,这时都暂时放下成见,共同应对这种思想危机,所以雍正从严从重判徐骏大逆不敬之罪斩立决,并烧毁所有文稿。

《雍正实录·八年十月己亥》载:“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悖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逆不敬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

文字狱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一旦民间有了反清思想的苗头,便会再兴文字狱,震慑汉人。

乾隆借旧曲酿新酒,把徐骏又翻了出来,这次的借口还是这样,不过找了首新诗,“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诗写了不少,四万多首诗能够能够让唐朝诗人感到震惊,可要读上一读,保准呆若木鸡,这水平很乾隆。“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这句讨好老百姓的还不错,可惜他对徐骏就有点残忍了。

乾隆认为“明天子”就是明朝,“壶儿”就是“胡儿”,暗指关外纵马游牧为生的清朝老祖宗。这是仗着有点见识说清朝没文化呢,所以写诗四万首的乾隆不服气了:徐骏啊,你这是不尊重现实!你得付出代价!

命人把徐骏的坟扒了,再把棺材给剖开,把尸体再杀戮一遍;儿孙斩了,当地官员也杀了,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敢跟朝廷对着干,活人照杀,死人我都不放过!

文字狱案罪名是读书人写诗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其实是牵强附会在诗中挑毛病,杀一儆百,目的在于震慑那些忠心明朝的汉人,肃清反清的思想,稳固清朝的统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读书人的思想才可怕,所以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举起了屠刀;即使杀错了,就当是杀了那只骇猴的鸡,人命不如草!

其他网友观点

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发生在清雍正时期。

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学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之后派人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这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雍正认为作者有意嘲讽清统治者不识字不识书,不适合统治,依照清大不敬律斩立决,处死了徐骏。

其实徐骏全诗的内容为: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作者的本意是说,不要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非常小,但它依然有照亮黑夜的雄心,清风又不识字,为什么要吹动书页呢。前两句以萤火虫比喻人的雄心壮志,而后两句纯粹是当时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并没有什么暗指或诋毁清统治者的意思。但由于无意中的文字却招惹了杀身之祸。

说起“文字狱”,其实是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下的派生物,是统治者根据一些文章或诗词作品中的只言片语,牵强附会、罗织罪名,用以给作者定罪的一种行为。轻者遭贬谪,重者杀头甚至诛族。

文字狱自古就有,并非源于清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可能要算宋代苏轼的“乌台诗案”了。苏轼在诗中写了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被认为是讽刺神宗皇帝,苏轼在狱中关了四个月后,被流放到黄州。明朱元璋时发生的“贺表案”,只因杭州的徐一夔在贺表中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引发朱皇帝无穷的想像,“光”(光头),“生”谐“僧”,“作则”近乎“作贼”,这让当和尚出身的朱皇帝情何以堪!徐一夔掉了脑袋……

文字狱以清初康乾、雍正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其目的是为了束缚和压迫民众思想,树立清朝满族统治中原的权威,加强专制统治,排除异己,巩固统治。客观上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文化发展是一种破坏和阻碍。

其他网友观点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是徐骏的诗句,这个是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案子。

这案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同僚告发,说徐骏的诗句“明月有情不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讲这诗以明月怀念明朝,用清风射影清朝。另一版本是说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雍正看后大怒,将他革职抄家,从诗集中查出“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随后人头落地。

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可靠。从清顺治开始实行残酷的文字狱,数量逐渐增多(顺治七次,康熙和雍正各二十多次,乾隆达到一百三十次。),大部分案件都是由他人告发引起的。徐骏是进士出身,也就是经过皇帝殿试,并且是考试合格,这在清朝读书人里是出类拔萃的。进士在今天相当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把给皇帝的奏章写成错字,这水平也太次了!我们一般人写文章,还检查好几遍,给皇帝写东西,能不小心翼翼?做为大清进士,会如此不堪?

文字狱在清朝是重罪,理应明确记录在案,清风诗案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化压迫不得人心,为了找理由,上面所说的写错字,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犯上,但这事的真实性,令人难以置信,毕竟徐骏可是清廷高级人才。

清朝以前的文字狱杀人的比较少,大多数都是罢官了事。入清以后,文化迫害成为知识分子的恶梦,对于违反者,轻者杀头,重者满门抄斩,甚至连死人都不放过,实行开棺鞭尸。有文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文字狱就象是在树苗之上加一个盖子,见不到阳光,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文字狱加上清朝的军机制度,使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朝堂之下,都是唯唯诺诺之人,皇帝的命令,一个“奴才遵旨”完事。都说勤政,事无巨细都要管,难道是下面的人都没有才能?在雍正眼里,权力最重要,谁犯错误,以杀伐对之,不管亲疏,也不管立过大功,六亲不认,以增进自己的权力与增加国库收入为目的。

文字狱不得人心,他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控制思想,结果是阻碍进步思想的产生,使清代的文化事业蒙上了阴影。在文字狱政策之下,我们有理由对清代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打上问号,到底影响有多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朝恐怖的文字狱,来于他们深深的自卑
史上最温情的一首诗,共4句,后两句千古无人超越
金庸的远祖为何被清朝皇帝害死?仅仅是因为四个字
写错字、说错话,小命丢,究竟该如何评价大清的“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