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吾学随笔】存在是什么?

                                               一

古希腊以来,“存在”就成为西方哲学的核心,一般认为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是)”命题,这个命题应该有两个层次的翻译,二者不可或缺,因为它既是本体论命题,同时也是认识论命题。

“存在即存在,不可以非存在,这是一条存在之路;非存在不存在,不可以存在,这是一条虚无之路”,进而有“是即是,不可以非,这是一条真理之路;非即非,不可以是,这是一条意见之路”

“是”在语言中既是谓词,也是判断系词,凡是判断为“是”的应该是真理,因此“是”又同“真”连在一起。这样翻译,就既符合巴门尼德同一律思想,也符合他的“存在即真理”的思想。

在语言(逻辑)与存在的意义上,黑格尔称巴门尼德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是正确的。以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把“存在”和语言、逻辑甚至思维纠缠在一起了,因此“存在”问题就显得博大精深、异常复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但也是最晦涩的概念,以至于两千多年来无数大哲都没有搞清楚。

“存在”,在汉语中是复合概念,包含了“存”与“在”:“存”,潜存、隐而不显,属于本体层次;“在”,现(身)之在,显现,属于现实层次。由于中国哲学翻译家一直没有区分开“存”与“在”,在研究中出现了混乱,导致大部分研究者把西方本体论和存在论混为一谈。本体论只研究隐而不显的、非现实领域,存在论则研究从非现实到现实的过程。

本体层面只有“存”没有“在”,因为本体并不在场,还没有被实现出来。但本体之“存”不会永“存”,因为“存”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必然要实现出来上升为“在”。现实层面只有“在”,也就是向此在显示、在场。“存”是“在”之母体,“在”是“存”之实现。

“是”包含了“存”与“在”:“存”到“在”是一个从本体上升为现实的过程。

“是”作为谓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逻辑意义。因为当我们说“神”的时候,它就存在了——尽管未必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说“神是”没有意义。所以康德说“是”不是实在或真实的谓词,因为它没有增添任何实质性意义。

“是”作为判断系词,研究判断的值是真是假,因此研究真。然而“是”作为判断词显然隐喻了独断论,事实上不论“是”还是“非”都是独断论性质 ,因为二者都是确定性判断。

由此看,西方的“存在论”包含了本体论,但不是真理论,就纯粹学术来说,应该把“存在论”改为“是”论,但“是”论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因为传统上我们仅仅把“是”理解为判断系词,忽略了“存”与“在”的含义;另外“是”不是名词、不是主语,故不能独立言说


我们可以用“吾”取代“是”,用吾学取代“是”论。

“吾”:从五从口,五者五行也,即世界,即存在;口,从言,即言说,即语言。吾乃语言和存在之纠缠,吾既是存在之根,也是语言之根。

纠缠隐喻弗定性,所以“吾”即弗定,“吾”之弗定性质和存在论的确定性质鲜明区分开来。弗定性绽出可能性,可能性上升为确定,现实世界实现出来。由此可见,“吾”也是逻辑。

由于主旨所限,在这里不能展开来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吾学研究进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上)
论哲学的本源精神
从实体逻辑到关系的逻辑(色即是空)
论康德Sein论题中的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
Being 的双重含义探源
“是”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