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哲学(一)

什么是哲学?这似乎是一个人尽皆知、不必要讨论的话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看看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中国是否有哲学就明白了:首先要给出哲学定义,才能谈论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

因此,对“哲学”概念作出清晰地分析是很必要的。

1.哲学——西方文化的视角

1.1“哲学”概念来自西方文化,在西方最早使用哲学(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英语:Philosophy)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hilo指爱和追求;sophy指智慧。其意为“热爱和追求智慧”。

何为智慧?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智慧观很不相同,中国文化里“智慧”的含义很宽泛,也更看重所谓人生智慧、伦理智慧等实用性质,更像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的第一句话是:“求知是人的本性”。他还说:“所有的人都主张,研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称为智慧。”这种研究始因的智慧被亚里士多德称为“τ μετ τ φυσικ”,即“第一哲学”,后人则称为“形而上学”。由此奠定了“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1.2事实上,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巴门尼德就提出了他的存在论:存在(是)存在(是),不能非存在(非);非存在(非)不存在(非),不能存在(是)。在“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黑格尔把巴门尼德称作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1.3柏拉图第一次区分了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并且认为只有“理念”才真正存在,现实世界是投影,是对“理念”之分有。这样,柏拉图就把巴门尼德之“存在”变换为作为终极存在者之“理念”(这一点受到海德格尔的攻击,认为形而上学走偏了路)。

从此,作为本源意义的“存在”、“形而上学”或者终极存在者构成西方哲学的发展主线,在西方,哲学就成为对于世界终极原因的追问。根本说来,西方文化中的“哲学”所研究的不是现实世界、社会或者人,而是对现实之外的“终极追问”,属于科学之后,有不同于神学的“终极学问”或“终极哲学”(罗素把哲学看作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学问)。

【按】我用“终极学问”或“终极哲学”一词意在避开西哲中关于“存在论”、“本体力”和“形而上学”之纠缠,它统合了三者。

1.4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总结了古希腊的所有哲学流派,把“哲学”概念的含义扩展为物理学、伦理学、辩证法或逻辑。他写道:

“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辩证法或逻辑。物理学讨论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事物;伦理学讨论生活以及与我们相关的所有事物;而这两者所使用的推理过程则构成了辩证法的领域。”

第欧根尼的分类扩大了西方哲学的内涵,把现实社会伦理学也含括其中,但是并未改变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西方哲学仍然以“终极哲学”为主体。

1.3 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提出本体论(Ontology),很多学者认为本体论和存在论是一回事,所研究的也是超验世界。

1.4比郭克兰纽稍晚的法国哲学巨匠笛卡尔把哲学从外部拉回到人本身,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主体哲学诞生,同时开创了主体-客体二元论。

笛卡尔主体哲学是西方哲学划时代的转折点,此后西方哲学基本抛弃了虚无缥缈的超验之物,转向人性自身。

1.5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沿着笛卡尔开辟的道路,把主体哲学推向先验层面,创立了先验哲学。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口号,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先验人性才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现实世界是非客观的、非自在的。

需要指出的是,康德之“先验”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这就把笛卡尔的主体-客体论都推向了先验层面,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进步。

1.6黑格尔被誉为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绝对精神为主线,以辩证法为工具,演绎出一幅西方哲学的宏理论大场景。按照“把实体了解为主体”的原则,“绝对精神”把康德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统合起来,成为“先验绝对”。当着黑格尔用辩证法把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统一之后,就意味着西方传统的“终极哲学”完成了,也最终导致了传统“终极哲学”之终结。

可以说,截止到黑格尔,西方哲学一直走在“终极哲学”道路上。自笛卡尔开始,“终极哲学”从外求转向内求。

1.7此后的叔本华、尼采等人开始批判和解构黑格尔,从而解构以“存在论”、“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等“终极哲学”。

1.8胡塞尔曾想用他的现象学拯救终极哲学,未能成功。

1.9海德格看到了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致命缺陷:他们都把某个终极存在者(理念、主体、绝对精神等)视为“存在”,而把“存在”自身遗忘了。

于是海氏试图建构一种“追问存在”的哲学,而他追问的也不是“存在”自身,是“存在的意义”。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呢?首先,不能问“存在是什么”,不能用概念思维,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方法,把存在描述为一个照亮、去蔽、澄明的过程。

其次,追问“存在的意义”总有一个追问者,它就是“此在”,此在领悟存在之意义,这就是所谓基础存在论。

“此在”是一种时间性存在,需要对此在作生存论上的分析,于是此在展开了烦、畏、死、沉沦等各种生活体验。不论海德格尔把时间性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纠缠,此在终究要向死而生。

再次,“此在”总是此时此地之存在,时间性意味着暂时在场,当着此在死而后已的时候,“存在的意义”去哪儿了?对“追问存在”结束了?

没办法,海德格尔后期不得不让“存在的意义”回归永恒之“天道”,于是,生存论回归永恒论,“存在形而上学”回归“存在者形而上学”。

1.10应该说,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对传统“终极哲学”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他们所开启的所谓非理性主义哲学为西方传统哲学带来了新面孔。其后分析哲学、后现代哲学纷纷登场,最终将“终极哲学”彻底埋葬了,以至于哲学成为科学的附庸,变得可有可无了。

令人气愤的是,后来的所谓分析哲学、阐释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都是哲学的破坏者,它们把哲学弄得面目全非、撕的支离破碎,却没有重建新哲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科学失去了哲学的指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再也没有真正的重大科学理论发生,我们看到的都是基于从前科学的各种新技术之不断涌现。

从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关系看,作为脱胎于哲学之科学从来离不开哲学,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当着哲学死了的时候,科学就成为殉葬品。科学要获得新生,必须重振哲学。

1.11我们对西方“终极哲学”作一下梳理:

A.存在论——研究“存-在”本身的哲学理论,包括存-在形式和内容。

存:隐而不显,待开显、待去蔽、待澄明。属于先验层面,“存”乃“在”之原因。

在:开显、去蔽、澄明。属于现实层面,“在”是“存”之结果。

“存在论”研究“存”与“在”的内容和形式。

B.本体论——研究先验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属概念

先验:先于人的感知觉经验,在人之先,它是感知的前提或原因

先验包括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主体是形式,先验客体(即基质)是内容或质料

先验存在不一定是单一结构,还可以分层次,即本体可以是多层次的。

本根(本源)论——研究研究终极先验哲学,是子概念。即本体之根,它是本体的终极或最深层次。

C.形而上学——研究超验存在的哲学理论

超验:超越人的感知觉经验,在人之外,如上帝。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之后”隐喻了上帝。

D.可见,“存在论”蕴含了本体论和“现实论”(现实论即建构论),但无法蕴含形而上学,因为超验之物既非“存”亦非“在”,而是超越。形而上学应该排除在“存在”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形而上学走向日常生活——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唯我论之比较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元永浩| 怀特海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现实的存在者
认识论之一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
哲学笔记|张志伟教授深入浅出解读《存在与时间》(一)
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