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后教授走红:读书和不读书差别到底在哪儿?


来源:网易公开课 ID:open163


迈入2018,最后一批90后也该进入大学了,而第一批90后,在朋友圈脱发了、离婚了、出家了……

 

也有一些,在成为人生赢家的道路上领先了许多步。


前不久,湖南大学的90后副教授陈少威上了微博热搜。

 


吸引大家的,不光是他的颜值,还有他的简历: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毕业后,被湖南大学法学院聘任为副教授。

 

有网友感叹道,简直就是小说男主走进现实。

 

90后年轻教授,陈少威并不是唯一一个。

 

1990年的刘明侦,已经是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再看她的简历:本科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随后在牛津大学读博,23岁时,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迅速成为其研究领域里引用量前三的文章……

 

年轻有为已经足够让人佩服,而这些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的年轻人,更是让人羡慕。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1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19岁的小赵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本科,而父亲认为读大专没用,便让女儿和自己一起摆摊卖韭菜盒子。


父亲说:“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十几万,也耽误时间。”


但是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那十几万。

 

就像龙应台在写给孩子的信里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来说,读书能够让他们有机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即使在一些大家看来早已“功成名就”的明星身上,我们也能轻易看到读书对人的影响。

 

文学批评家朱大可说,李健是中国罕见的知识分子型音乐人。《我是歌手》采访拍摄到李健的家里时,大家都被他的书架震惊了。

 


他酷爱读书,在《我是歌手》热播后,也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疯狂接商演刷存在感,而是选择避开风头,一如既往地和所有音乐创作以外的事情都保持着距离。

 

《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读书的“无用”与“有用”》: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胡歌则是另一位“好读书”出名的明星。

 

遭遇车祸,处于人生低谷时,他开始阅读、写作。他在专栏文章里写:“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现在提起车祸,胡歌说:“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

 


有人偷拍到胡歌在酒店大厅看书,旁边放着行李箱,人来人往,对他好似全无影响。

 

他们清醒且有分寸,懂得自己要什么,李健说,他喜欢可控的生活,隐藏在生活里,当个旁观者。胡歌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追随自己的内心。



2

读书为你提供更大平台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中,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好的学校意味着好的教育资源,从专业负责的老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等等。


优秀的同龄人会激励你不断前行,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一纸文凭是许多人向上走的敲门砖。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在2014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对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期望:去过“不负此生”的生活。

 

他说:“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如果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对着更多困难坎坷,恐怕也无力应对。


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副院长的90后,必然也是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大一番心血与精力的。

 

看着他们的故事羡慕着他们的成就之时,更应该去做的是把他们当做人生的标杆,鞭策自己奋而前行。



3

不读书会输掉什么


作家Ann Morgan曾做过一个TED演讲,名为《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人们总说,通过一个人的书橱,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而Ann看了自己的书橱后却发现,她的书柜里居然只有英语文化类的书籍,她认识到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并且为此担忧不已。

 

于是她罗列出了196个国家的书籍清单,制定了高强度的阅读计划,通过他人的翻译帮助完成了阅读。

 

在阅读中,她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但思想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

 

她感慨:“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有人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很困惑,她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家里有个姐姐,一直在县城里,结婚生子,家庭幸福。

 

可是每次回家,她和姐姐总会在各种事情上产生分歧,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事业的问题。

 

她说,每次她都会心平气和地跟姐姐解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姐姐的理解,从来不会指责姐姐在小城市里待久了眼界狭隘。因为她觉得,读书多也不代表就能明辨是非。

 

但姐姐总是指责她读书读傻了,连个男朋友都找不到。

 

且不论她们两人谁对谁错,单就处事态度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

 

妹妹不指责是因为受到的教育让她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且她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或者为了瞧不起别人。

 

而姐姐则只会重复毫无意义的指责。

 

其中区别,只在于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不读书的人,时间和空间是被眼前的世界禁锢着的,而读书则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人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并且时刻保持谦卑与谨慎。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最怕你一边鼓吹读书无用论,一边看不到平凡和“平庸”之间的天差地别。


*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财经大学公开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_全12集_网易公开课
网易公开课
华南理工大学公开课,陈春花教授
网易公开课推荐
今天,你上网淘课了吗?
国内高校公开课上线4天 点击量不输哈佛耶鲁·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