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毅老师说 | 那些年,我教过的中医科目

   本  期  导  读    

现在每逢周末,我在梁冬先生创办的正安文化馆,教授《中医一年通》及《周易与中医学》课程。


为师

先来说说我的经历。

1982年底,我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留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担任助教。

在当时,要成为中医老师,必须先去附属医院轮科两年。在内、外、妇、儿病房、留观室轮完科,再去到病房独立值班半年,然后才能回到学校任教。

开始在大学任教的同时,我在附属医院看内科门诊,这门诊一直看到现在。

回想当时教学,什么仪器都没有,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从来没上过讲台,也没有PPT等现代工具倚仗,怎么办?

就用最笨的方法,背讲稿!

现在看来,这些笨功夫是真值得,就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笨功夫下到家不但讲稿背得溜,基本内容也真进了肚子。

我讲课就是从背,逐渐转为半背半讲,到后来因为理论熟溜,例证信手拈来,讲课自然逻辑顺达、有条有理,直到挥洒自如。

这当然有一个熟练和成长的过程,但我的适应性算好。

上讲台大概一个月,学校就开展了一次较大阵仗的教学督导,我的讲课评分是94分,光看分数,并不比同时被督导的高年资老师差。这对我的教学生涯是个很大的鼓舞。虽然我自知未成熟,但也认识到,也许自己具备做一个好老师的基本素质。

学易

80年代末,机缘巧合,我学习了先天太极导引法。

 「导」,是导气令身体处在和谐状态;「引」,是引动身体处在柔软、柔和状态。有如老子「抟气至柔,能婴儿乎」的感觉。

之后自然进入了打坐阶段。打坐过程里,慢慢体会到识神与元神的转换,掌握到以神御气、气御形,以及让内在之气充盈、通达的方法。体会最深的是,如何让气的质地转为清纯。

讲这一段经历,是想说,当你有过内修的体会后,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就不会局限在纯书本知识,因为你多了切身体验。

中医体系,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少理念,实际都是从自身的体验中得来。

比如,对「气」看法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一个中医对整个体系的有效把握。有过生命体验的中医会自然地运用气来指导临床实操;而另一些中医仅是将气作为一个人为设定的概念来使用。前者是自然思考的中医,后者是扮演中医的中医,两者的思考深度与临床运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当时,我还听了几次易经讲座。我因为教中医理论,自然就琢磨易经有什么用。可能因为平时喜欢看百家之书,又习惯思考,小时候喜欢画画,所以对易经这种主要以符号图式来说话的学问,自学起来也并没感觉有太大难度。

一研究就发现,古代现存的第一本内修专著叫作《周易参同契》,是用易经原理来解释、并且指导内修的。

进一步又发现,易经与中医的关联度更大,且有「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的说法。

当时,我找过一些周易与中医相关联的书来看,总体感觉是,将易经观念与中医观念联系的多,落实到具体知识点、指导临床实际的内容却少,远达不到中医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加深关注这个领域,并有志于将《周易》与中医的具体知识、临床结合起来。

接着找来不少相关古医籍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但发现易经与中医发展的关联度大,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诸子百家观念对中医的影响,并对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由于这些观念的融入,自己对原味中医的理解也更深,上课愈加得心应手。

教学

当时适逢社会上开始办中医自学考试班。我由于课讲得透,不断被学员与主办方要求追加教学科目。于是,讲课内容从《中医基础理论》,扩展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

校内有台湾生,其中不少要参加台湾中医检定考试(民间考中医执业证),他们找我做课程辅导,由此,我的讲课科目又包括《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本草备要》、《内经知要》、《医方集解》等古医著。

另外,应要求还教过《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以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伤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部分内容。

自然,也教过先天太极课。

上世纪90年代,我开始做《周易与中医学》相关的系列讲座。后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在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培训班上讲授,这些学员都是各省市的教授或主仼医师,不带一个「副」字,几百个正教授,济济一堂,也蛮壮观。

这系列讲座,后来也扩展为在学校开设的《周易与中医学术》课程。既在学校开,也在社会上开,更成为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的三校通修课。

纵观下来,教过的中医基础课、中医桥梁课、中医临床课、中医提高课、内修课等等,林林总总,有十几门。

行业内开设的讲座也多是文、史、哲与医学理论和临床结合的内容:比如《体悟中医之道》、《原味中医》、《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周易对临床的启迪》、《医眼观兵略》、《临证太极思维》、《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对医学的辉映》、《国粹之精,中医之美》、《重神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中西医思维方法比较》等。

可以说,在整个中医体系内,像我系统教过那么多科目的老师应该十分罕见。因为体系内教师一般仅隶属于某一教研室,只教某一科目,跨科教学的不多,跨这么多科的就更稀有了。

科目上教得多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整个体系的原理、诊断、治疗方法、中药、方剂、临床科目与大部分经典都能吃通透,贯串起来就几乎没有难度。

期间,获得过南粤(广东省)优秀教师奖、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全校教师讲课竞赛第1名,是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次数最多的教师,登上2009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几年前,汇集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了六十多万字的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包括《易之篇》、《道之篇》和《象之篇》,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中医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在中医界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易之篇》、《道之篇》已十一次印刷,《象之篇》也印了十次。

现在每逢周末,我在梁冬先生创办的正安文化馆,教授《中医一年通》及《周易与中医学》课程。

其中的《中医一年通》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成药和病案分析。全程采取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法,有利于自己学识的发挥,也利于学员们对知识点的有效吸收。加上其他老师的针灸与经络调理,可使学员们较扎实地掌握中医的主干与精髓内容。

回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如果说有什么感悟的话,我庆幸自己书读得还算多,背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自己面临的中医问题,乃至生活与工作的问题,都有了更多的参考、佐证。思路拓宽,也更有能力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从而走出自己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毅老师说 ll 学习中医的次第
跟随每届都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习,是种怎样的体验?
不读易,不可以成将相(连载之一)
为什么英语课上老师从未教过这些 口语缩写或连读规则?
易经六十四卦图解,周易六十四卦详解,伏羲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金钱课
学易经,看这就够了!周易7天直播课,免费学习,限时抢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