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
Think in English:学会用英语思维

  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公司副总裁王强发明人三个层次把英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English is texts(作为文本的英语),典型代表是各类笔记、报刊杂志以及英语影视作品;第二个层次是English in thought(作为思维的英语),主要是我们在头脑中组织英语使其成为可以表达的句段;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层次是English in action(作为日常表现的英语),当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容用英语交流而不感到别扭,你便达到了这一层次。
  要想达到这一最高的层次,实现美语思维(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不过当你看到因为没能掌握美语思维而造成的尴尬,你就会觉得你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是发生在一个朋友身上的真事:几年前他带几位美国朋友去登长城,尽游兴之余,一位美国朋友内急,出于礼貌,他在向朋友询问厕所在哪里时,没有使用WC,toilet,lavatory这类词汇,而是说May I go some where?我的朋友照字面意思理解,以为这位美国朋友想去别的地方逛逛,便回答说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里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回答,其尴尬场面可想而知了。六个H但是,培养美语思维(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一定的技能入手,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需要掌握六种技巧:

  一是如何界定

  美国人在界定事物时习惯于先给出本质的属性,再添枝加叶使其概念具像丰满。例如“蛋糕”用中文界定为:面粉加鸡蛋兑水调匀,经烘烤得到的甜食;而在英文中的界定可以是:a kind of food baked with flour,eggs and water。再如我们称飞碟做“不明飞行物”,最后一个汉字才指出它是一个物体,而英语中的界定a flying object,nobody knows where it comes from正好与中文词序相反。

  二是如何解释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你女友在你对她说:I love you时不理解何为love,你光是举例诸如Mike loves Jane. Lucy loves Jack是毫无用处的。这时你可提供多种表述,总有一种表述可以促成她的顿悟。你可以这样来解释:love就是a kind of feeling,是它使得你母亲每天早上摸黑起床为你和你的父亲准备早饭;是它使得你的母亲辛苦操劳而毫无怨言,相信这样的解释会使你的女友明白何为love了。

  三是如何描述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喜欢从自我出发来安排描述的顺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英文书信地址的不同写法:前者按区域由大到小锁定某一地点,后者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方式

  四是如何使用成语

  美国成语是美国文化的浓缩,如果能在恰当的场合加以利用的话,就可以在思路上接近美国人

  五是如何猜测

  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次性的并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若是因为某个单词没听清楚就卡在那里,再往后肯定是听不下去的;这时就需要猜测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上下文对不解之处有一个笼统模糊的认识,需要采取不求甚解的战术,才不至因为拘泥于一步棋而乱了全盘。

  六是怎样实现英汉之间的转义

  处理好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两种语言的相互辅助中加深对美语思维的认识。例如在汉语里我们说:“缺了一条腿。”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却是:with only one leg,一个强调“有”一个强调“无”,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明显,用心体会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定会获益不浅。


  王强: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

  1)英文异常强调细节;

  2)英文必须表达出细节与细节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必须是直观的,能看出来的,也即细节与细节之间要有逻辑结构(介词)来连接;

  3)英文习惯于第一时间表达最重要的内容,与汉语的“好戏在后头”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

4)英文追求“独特”和“差异”。



从汉、英句子结构看思维方式的不同

生长于某种文化中的人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该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人类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则传达着人们的思想。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佩尔(Edward Sapir)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就是说,把握了语言的特征,并加以使用,就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及生活的特点。另一位语言学家沃尔夫则认为,每一种语言的体系——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会影响思想的形成。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思维方式还制约着句子结构,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也有异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所以会很自然地把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这是不符合语言交际规律的。因此,要了解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以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汉英句子的区别,试图探究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上的反映。
  
  一、汉英句子的结构相同,而句子的形成各异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宾,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形成却大不一样。其中,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即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部及外部连接的手段。而英语句子却重形合,即以句法及词汇作为连接手段。英语的句子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也就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层搭架而成,从而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句的脉络是一种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并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以流水句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张开来。
  如He jumped up and hastened to the mirrorin the bathroom,taking away the towel to exam the cut upon his cheek.(他跳起来,连忙跑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拿掉毛巾,仔细查看脸上的伤口。)其中,英语句子除了一主动词(两个并列动词)外,其他动词都分别变成了分词和不定式;汉语则用多个动词按时间先后将一个个动作介绍清楚。又如,He didn’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这句话以限定动词remember为中心搭建,可以直译为“他不记得他三岁时死去的父亲。”这种句式在汉语里显得过于“紧凑”、且不够顺畅,因为它是以“形”(动词中心的框架)译“意”的。而按汉语的语言习惯,这句话应该译成:“他三岁就死了父亲,已记不得他父亲的模样了。”这就是一种按逻辑顺序展开的时间流。
  笔者认为,汉语句意合于英语句子,而形合之别则反映了汉文化的整体综合与英文化在细节分析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这一区别表现为中国人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概括综合、整体把握,而不强求形式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这与向内探索,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途径的中国的内向型文化不谋而合;英语国家的人则往往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这与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并力求独立于自然界中某种单纯形式的简单观念,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也是不无关系的。
  
  二、英语句强调主体中心,汉语句则体现主客体融合
  
  1.英语句里常常出现主语,即使没有主语也会出现假主语(如“It’s raining”)。王力先生说:“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如“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了小嘴唇。她撂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茅盾)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s pouting. She flung her Satchel and lay down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der her nose. 此例中,英文用四个her跟Miss Lin (或she)前后照应、相互攀连,这在汉语来说是多余的。
  2.英语极为强调所有格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却极低。如You should wear glasses to protect your eyes from sunshine.你该戴上眼镜以免阳光照射。You’d better raise your hands when you have questions.(你若)有问题,最好举手示意等。
  3.即使在事物本体上,英语有时也要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He was hurt in the leg.他的腿受伤了。He took me by the arm.他拉住我的胳膊。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他们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其注重的是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三、汉语句含蓄内敛,英语句直截了当
  
  汉语句子一般趋势是重点在后面,往往先说出一切条件、环境和有关状态,等等,然后画龙点睛,把主要动词点出,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内向型思维不谋而合。如“他每天早上在厂里辛勤工作。”英语造句手法则是偏于从关系上反映,从关系上求说明,它注重空间搭桥,先搭起主语和主要动词,然后用各种关系词把有关的材料组成各种关系结构,具体地说,就是反映了一种开门见山的思维方式。例如,I went to the surburb by car. Our main task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y.
  
  四、两种句子的叙事顺序不尽相同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则多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在时间、地点、姓名、称谓、组织系统、位置表达、人物介绍等排列顺序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I saw the film on Tuesday evening last week.“我上星期二晚上看过那部电影。”Japan lies to the east of China.“日本位于中国的东方”等等。所举的英汉句法的若干原则尽管不能完全涵盖整个汉英结构系统,但它们确实反映了英汉句法结构的某些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确实体现了与英汉民族文化紧密相联的英汉民族的感知,并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形式的不同。例如,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于形式分析、开门见山、从小到大,并突出主观作用和以主题为中心;中国人思维的习惯则往往是整体把握、含蓄委婉、从大到小,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集中表现为形合、意合之别,而英汉文化思维方式的核心区别则是英文化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和汉文化的群体观念(group-oriented)。
  当然,不能否认人类思维活动的某些共性以及由此而表现在不同民族的语言语法结构上的一些相通之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之处。本着这一原则,本文重在对比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旨在排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思维的干扰,以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外语。
  
  参考文献:
  [1]Harry Hoijer.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J].Language in Culture:Conference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language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94.
  [2]Francis L.K.Hsu.Americans and Chinese[M].New York:National History Press,1970.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4]傅新安.汉英语法比较指南[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
专业八级汉英翻译中主语的确定
汉语“连动式”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探析(1)
英汉差异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语中的主谓宾怎么区分?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和英语的主谓宾结构有何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