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膏、丸、散?免煎颗粒?医生应该如何选择中药剂型?
学生:
师哥,对于经方的剂型,你可以大体串一串吗?感觉中药的剂型好乱啊。

耕铭:
的确挺乱。翻开《康治本》,仔细研究一下里面的方子,你会发现无一例外全都是汤药,没有散剂,也没有丸剂,更没有膏方。
由此可见,仲景最初的制药思路就是煎汤,并没有引申出其他的剂型。至于五苓散、瓜蒂散、抵当丸、麻子仁丸、蜜煎导等剂型,应该是后来逐渐补充上去的。
我个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这句话实际上意义不大。人服完药,无论如何都是要经过消化吸收的,无一例外都要经过血液循环运及全身,而后到达病灶。要实现药物吸收利用的最大效率,就要充分考虑消化吸收的问题,在这几种剂型中,汤剂无疑是最好的了。
至于丸剂和散剂,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煎煮过程的有效成分析出,导致进入肠胃中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分解与吸收,对于平素脾胃消化功能较差的人来说,不是最优选择。况且仲景用的好多药物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直接进入人体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高温煎煮也能起到解毒的作用。因此,在仲景的《伤寒论》里汤剂是主流,而《康治本》中的50 个方子也全都是汤剂,这种有意无意的暗示是非常关键的,直接会影响我们的疗效。同时丸剂和散剂省去了高温煎煮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水乳”,谈何“交融”?当然,丸剂中的大蜜丸实际上已经经历了高温煎煮的过程,最后加上蜂蜜把它给浓缩成丸子了。
至于后世的膏方,我也会用到。因为现在的患者懒啊,连药也不愿意熬。当然有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另外有的慢性患者疗程比较长,来回复诊不方便,加之中药口味的问题,那我就考虑改成膏方,不过疗效会比汤剂差点。我们传统的煎药时间一般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药魂是比较纯的。但是熬膏的话药物煎煮与浓缩时间会很长,可能会导致药魂越来越钝,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诸如麻黄、肉桂这些辛温发散的药,熬膏时要记得后放。另外总体来看,患者服用膏方的反应没有汤剂那么剧烈,这也可能与膏方成膏过程中加入的蜂蜜有关。现代研究表明,蜂蜜可以润燥止痛解毒,具有促进细胞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对于哮喘、皮肤过敏、类风湿病等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来说,加入蜂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想,《金匮》乌头汤中选用蜂蜜,正是出于“解乌头毒”这方面的考虑。
还有就是中药免煎颗粒,这个我不太放心。首先是药物的质量问题,我们不能保证。提取加工过程和传统的药物混合煎法是否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个也要考虑在内,毕竟药性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相叠加。如果患者能尽量自己煎,我都不会开免煎颗粒,毕竟还是为了疗效嘛。现在网上比较流行中药代茶饮,它的本质也类似于散剂,局限也不少。“泡”和“煎煮”绝对是不同的,一些毒性、偏性较大以及有效成分不易析出的中药还是需要入煎剂的。另外代茶饮药量太小,对于诸多慢性痼疾往往达不到量效,自然也无法起沉疴。
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药物煎法的问题,非常重要。为了充分析出药物的有效成分,我通常会采用二煎或三煎。之前为了方便,采用过无纺布煎药袋,但是总感觉煎出的汤液不如传统的浓厚,味道也怪怪的。另外,如果加水量不够煎药袋容易烧糊。有些药诸如肉桂、生半夏、猪蹄甲、延胡索、栀子、五味子、生石膏等入药时是需要捣碎的,有的患者嫌麻烦,最后我给想了个周全的办法,让他们到网上买一台中药粉碎机,把开的药一次性全打成粉,然后把药放到无纺布煎药袋里煎,一方面可以增大析出率,另一方面也省去了过滤的麻烦。可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隐患很大,并且极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隐患呢?很简单,药物打成粉之后,高温煮沸的条件下在无纺布煎药袋有限的空间里来不及充分扩散,很容易积聚成一团,倘若药里有大枣、蜂蜜、怀山药、生半夏这些本身具有黏性物质的中药,煎完药后如果把药倒出来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药都聚成团了,根本就没煎透。所以无纺布煎药袋煎出的药浓度未必会比传统的浓,颜色甚至会淡些。
倘若开的中药里有生附子、生旱半夏、细辛这些剧毒药物,你给打成粉,这些药物在高温下聚成团,就会导致煎煮不充分,容易出现中毒。我的一个四川的患者就曾出现过这个问题,刚开始为了方便起见我建议她中药打粉放煎药袋里煎煮,结果患者反馈煎完的药渣子都成团了,药液喝了第一口就感觉刺激嗓子,出于安全,她全给倒了。第二次按照传统的煎法,结果也没再出现这种情况。那次经历对我的启发和教训很大,因为那位患者的药里有生半夏。
为此我在宿舍用了两天的时间去验证上述结论。实验组是30g生附片与60g 怀山药、20g 干姜混合打粉,放到煎药袋里,加开水持续煎煮40 分钟;对照组是30g 生附片与60g 怀山药、20g 干姜混合,直接加开水持续煎煮40 分钟。结果发现第二组汤液服后没有出现中毒现象,而第一组的汤液服后出现了轻微中毒反应。所以,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又绕回来了——传统的不打粉不入煎药袋才是最合理安全的煎煮方法。紧接着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我的患者全都通知了一遍,纠正了我之前给他们说过的错误煎法。
如果我以后开诊所的话,抓药、药物的处理、熬制等方面我都要严格把关,因为患者很少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甚至连医生自己也都没数。就比如临床上让患者自备生姜、大枣,患者自己煎药忘了放那是常有的事,一剂桂枝汤才5 味药,丢了姜枣就剩了3 味药,这就会直接影响疗效。我们中医人一定要在这些细节上为患者考虑周到,必须得严谨规范,绝对不能稀里糊涂!

本文摘自《伤寒耕读录·壹》


本文摘自《伤寒耕读录·壹》,作者:张耕铭。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煎中药注意事项
揭秘如何针对相应症状选择中药的剂型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方剂的基本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