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上海地区中医名家流派

 

晚清以来,上海地区名医荟萃,流派众多。有当地世代相传的,有从外地来沪的,遍及内、外、妇、儿、推、伤、眼、喉各科。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专业特色和丰富经验,救死扶伤,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名家流派至今仍为上海中医界骨干。           

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字直哉,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任满后归隐于医。相传至今27世,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元何天祥,明何全,清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长治,均为名医。何炫《药性赋》《何氏医案杂症方》,何昌龄《何瑞权医案》,均系孤本。27世传人为青浦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15881655),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从医近50年,尤精《内经》《伤寒论》,吸收家精华,治病不拘成法,自出新意,临诊常获奇效。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及《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就李时珍27脉补“疾脉”,合为28脉。其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门人董宏度、郭佩兰、侄李延都有医名。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师承名医马培之,精、外、妇、儿、喉各科,擅治外感温热病和外杂病,为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民国初年至沪行医,屡起危疾。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重视临床试验,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1917年(民国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药性辑性》《脉学辑要》《喉痧证治概要》等。后嗣及其门人合编《孟河丁甘仁医案》,流传甚广。1928年,丁氏次子丁仲英与夏应堂、蔡济平等组织上海市中医协会(后改中医师公会),丁仲英担任会长。长孙丁济万善治湿热病,任上海国医学会常务主席、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新安王氏学派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其学远宗张仲景,近效程杏轩,尤勤研吴谦著作。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症和擅长调理而自成一家。重视经络学说,擅从肝肾经脉循行上系于脑,而从肝肾论治各种内、儿科杂病,效果甚佳。以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用药以酌盈济虚,补偏救弊。处方则时方经方并蓄。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浙江范氏学派  1870-1936),名庆治,宁波人。自幼随父学医,推崇仲景学说,擅治外感热病。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注重舌诊,所用多主古方。用药精练,好投峻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对苦者常解囊相助。遗有医书20余种,今存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多册。弟子吴涵秋(1900-1979)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用药主张应重则重,应轻则轻,不限一格。善以峻剂起沉疴。

张氏內科   张骧云(1855-1925),又名世镳,字君相,俗名“张聋膨”,上海人。善治伤寒热病。秉承家学,辩证施治,审慎用方,讲究药物配伍。以为新感与伏邪,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临床上用豆豉以表散透发,高热神志昏蒙、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给药数贴常苔散热退,有“一贴药”之誉。主张“医以救人,非以营业”,患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常免费为者施诊给药。著有《君相诊余随笔》。曾孙张龙孙、曾侄张志雄、张镜人等均有医名。张镜人医名尤著。

夏氏內科   夏应堂(1871-1936),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于许菊泉,与丁甘仁齐名,有“北丁南夏”之誉(北、南,指沪北、沪南)。对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学说,尢对温热病诊治有心得,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病后调理。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处方精要平稳。1917年参加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历任中华国医学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理事长、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遗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一册。子夏理彬擅伤寒、内科杂病,有医名。

夏氏外科    夏墨农(1890-1950),字和庄,浙江德清人,世传医术,1938年至沪行医,专治外科。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用于外科杂症加以发挥。擅长诊治疖、痈、疽、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积辨脓、辨血、辨气、辨乳等丰富经验。外病早期切开,手术神速,有“飞刀”之称。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子夏少农有医名。

顾氏外科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浦东人,生于外科世家。以治疗疔疮、乳痈、外科杂症著名。其学奠基于《内经》《难经》,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结合临床实践,在辩证施治和外用方的配合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自成一派。主张“外之症实根于内”,“治外不治内,是舍本求末”。立方处药首辩阴阳,再重脾胃,内外兼治,屡有奇效。受业门人甚多。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撰有《乳部疾病谈》《疔疮走黄的辩证施治》等论文10余篇。子顾伯华为外科名家。

蔡氏妇科    蔡小香(1863-1913),名钟骏,宝山人,蔡氏妇科五世医。1904年,与李平书、陈莲舫、余伯陶等创立上海医务总会(后改名中国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取法李东垣,学尚朱丹溪,权衡轻重而不偏,经、带、胎、产以调理为主,养血为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简要,人称“蔡一贴。子香蓀,7世传人松春、柏春以及香子小,均有医名。

朱氏妇科    朱南山(1871-1938),江苏南通人。1916年,在上海设诊所。以治不孕症著称。自拟妇科十问口诀,治内、妇及杂症有奇效。1930年,发起组织上海国医公会。1932年,接办中国医学院。1936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子小南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著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冲任探讨》等。孙女南有医名。

陈氏妇科    陈筱宝(1872-1937),浙江海盐人。幼承家传,后师承诸香泉,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潜心研究,医道大进,自成流派。长子盘根擅治不孕、闭经、痛经、白带及产后痛等疑难杂症。次子大年尤长调经、种子、产后诸疾,对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出血等疾病证治,审证、立方、遣药缜密,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

徐氏儿科    徐小圃(1887-1959),宝山人,得父传。对麻疹、肺炎、白喉、暑热症等小儿病施用特方,尤善用麻黄,人称“徐麻黄“。辩证论治擅于望诊,如以口腔内疹早诊断麻疹等。曾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务总会副会长等职。次子徐仲才善治儿、内科疾病。擅用温肾扶阳法。小圃门人王玉润家传师承,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对疑难内、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

魏氏伤科    魏指薪(1897-1984),名从修,山东曹县人。祖传伤科。1925年至沪行医,擅治跌打损伤重症,以手法疗病见长,对伤科导引、辩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用现代医学分析手法复位机制,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市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发表《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治疗手法与导引》等论著。

石氏伤科    石筱山(1902-1964),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得祖传真谛,汲取各家之长,以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手法,成为我国南方伤科一大流派。正骨复位,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生”,使伤骨、肌筋离则合,邪则正,陷则起,突则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市卫生局及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著有《伤科石筱山医案》《石氏伤科经验介绍》《正骨疗法》等。弟石幼山与兄齐名。子仰山亦为名医。

施氏伤科    施维智(1917-)江苏海门人,秉承家传。1939年在沪行医,初以内科为主,后专治伤科,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善用内科方治内伤,对骨折处理尤精,独树一帜,为沪上一大伤科流派。历任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伤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实用伤科学》等。

杨氏针灸    杨永璇(1901-1981),南汇人。1937年至沪行医。善以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尤重脉舌,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针灸经络诊断法。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手段,兼用中药煎服、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

陆氏针灸    陆瘦燕(1909-1969),嘉定人。1927年到上海设诊所。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对“经气”含义、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六腑之合穴、经脉交汇等理论多有阐发。提倡使用温针,擅用艾绒温针、伏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法模型,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图学说》《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朱氏推拿    朱春霆(1906-1990),字维震,嘉定人。黄墙朱氏中医6世医。师从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1928年沪上设诊。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手医”,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诊注重掌握营卫气血的依存关系和肺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以手法治理,使脾胃调顺、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对望神、验舌、察斑、辨汗、切脉、按诊等亦深有掌握。:一指禅“手法以柔和见长,被誉为“推拿圣手”。1956年,建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和门诊部任校长、门诊部主任。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市中医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编写有《中国推拿学》《推拿辞典》《一指禅推拿》等。学术思想、医案和手稿编入《申江医萃专辑》。

姚氏眼科    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眼科,后求教于范文虎等。1935年,沪上行医。认为眼与脏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自然界之变化、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辩证施治,外结合,表里兼施。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历任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撰有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思想与临床试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眼科证治经验》。

陆氏眼科    陆南山(1904-1988),浙江宁波人。4代世医。1926年到上海。潜心研究古代眼科五轮学说,结合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学说。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1959年研究减味阿胶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历任仁济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撰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科临证录》等论著,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和《医学百家全书?中医眼科分册》。

朱氏喉科    朱子云(1891-1945),上海人。从父学医,擅长内、儿、喉科,尤以喉科闻名。 吸取外科切开排脓法,对喉痈、缠喉风等疾常施以手术,一刀见效,有“张家膏(张骧云善用石膏)、朱家刀”之说。善外用吹药(口疳散、耳疳散等),疗效显著。治病注重全身辨证,洞察症结。弟朱仲云同为朱氏喉科奠基人,。后裔宗云等继其业。朱氏喉科盛名于30-40年代,迄今未衰。

张氏喉科    张赞臣(1904-1993)字维勤,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设诊。又师事谢观、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精、外、儿、五官等科,尤以外、喉科见长。认为耳鼻咽喉起病,实乃脏腑功能失调,须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断重视“舌下络脉诊察法”、“咽喉局部诊察法”、“鼻衄衄色辩证”等。创制金灯山根汤、外用喉科牛黄散多种验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主编《医界春秋》杂志,为1929年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团随团秘书、中国医学院教授。历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撰有《中医喉科集成》《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论著。

 

 

(逸 明   原载《上海卫生志》19981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成海派中医流派已经失传11家流派濒临断代
【中医】历代医家医书概述
中医书籍必读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
伤科大家石筱山先生用益气化瘀涤痰法治脑外伤后继发癫痫医案研读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大公开(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